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6

作者: ykkdc (ykk)   2022-04-13 10:29:37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毗婆舍那自性。分四:
(一)如何修觀,(二)觀的自性,(三)修觀之量,(四)破除邪執。
(一)如何修觀
二、毗缽舍那自性。即前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善思
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
毗缽舍那就是觀。修九住心,對一個所緣境,心完全盯住不跑掉、有力、清楚,想住
多久就住多久,且為身心輕安之樂所攝,即是得止。
修止時,只專注在所緣上,沒觀察其他。得止後,於止的基礎上修觀。此時,如果止
被破壞了,就要放棄修觀,再重修止,當止回復後,再修觀。如是來回後,修觀時,止也
不會被破壞,最終由觀也得身心輕安之樂,即是得毗缽舍那。
所引《解深密經》的內容,依藏文為:「修奢摩他之人,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捨離緣他法之心相,即於聞思如何抉擇之所善思惟。於前所緣之法,向內觀察、勝解三
摩地所行之影像。」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彼」是指修過三摩地,以得身心輕安的止為所依。
「捨離心相」:捨離緣他法之心相。觀不能離開止,但也不是像止一樣如如不動,還
要觀察。如剛才緣瓶子而產生了止,在止的基礎上,觀察瓶子的外相、或觀瓶子的無常、
苦、空等。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觀察曾經聞思抉擇之法,此處
是止的內容。談「內」、「影像」是因為境是在內心中。如睜眼看佛像,閉眼仍可用心觀
想佛像,內心所看到的是總義[1],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心裡所看到的影像。
【(二)觀的自性
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
、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巧毗缽舍那。」】
修行者,以止為所依,捨離緣其他法的心相,針對空性、世俗諦,以「周遍尋思,周
遍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的方式修觀。
思惟的內容有「能正思擇,最極思擇」,「正思擇」指盡所有,「最極思擇」指如所
有,即空性。思惟的內容可換,換成無常、苦、八暇十滿等。
「周遍尋思」:觀察整體。「周遍伺察」:觀察細節。
「若忍」:忍為不畏懼、接受。不畏懼是指接受,如被人批評還高興接受就是忍,心
中有一點不安就是不忍。在觀察時,心中有點不接受,就是不忍,若完全放棄、厭惡,就
是大不忍。
「若樂」:希求、好樂。「若覺」:觀察後再詳細、深入地觀察。「若見」:看。「
若觀」:分別。
「周遍尋思」等是觀察的不同名相,這些都是動詞,這是藏傳解釋。漢傳的大疏將這
些當名詞用,是觀的同義異名。
像《俱舍論》會說五蘊,再區分出種種內容。講這些內容的用意何在?其實《俱舍論
》是教止觀的書,如第一品對色蘊的討論就是在說觀,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出來。
【(三)修觀之量】
《解深密經》在說止、觀時有點差別。《解深密經》在說到止時,說了如何修止、止
的自性、修止之量,但是說到觀時,只說如何修觀、觀的自性,沒有說修觀之量。
經文之所以沒說,可能是因為前面說過了,可以類推得知:修觀時,為身心輕安之樂
所攝受,即是得觀。
【(四)破除邪執
此經宣說毗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云:「此是經否,
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為修習甚深
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
聖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
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真實觀時,名周遍伺察。」「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取
諸相」者,非執諦實,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
察。】
「取諸相者非執諦實」:不是取諦實有的相。(有取相,但不是取諦實有的相。)
有時候說要取相,有時候說不要取相,要從內容來區分,談空性時要不取相,說所緣
時要取相。取相、不取相,執著、不執著,不可以完全接受或否定,要視内容而定。如對
三寶要不疑,研究真理則要懷疑,不先對實相有疑,就不會去探求,就無法了解。
>>>>>
註:
[1] 總義(義共相)
我們有很多想法,想的時候,心中會有桌子、瓶子等的影像(總義、義共相),這些
都不是真正的桌子、瓶子,但透過這個影像(總義、義共相、聲共相)可以了解外境。
簡單的說,當我們想起某物,或父母、親人時,心中會有個模糊的影像,這個影像就
是總義。分別識必須透過總義才能認識外面的境。
執瓶的分別識看瓶子時,是遮除不是瓶子的部份而看到瓶子,也就是,心裡會排除不
是瓶子等物,確定是瓶子。
如某人第一次到此處,卻可辨識這是電視機。雖然以前看過類似的電視機,但今天看
到的這台確實是第一次看見。第一次見,卻可一眼就辨識出它就是電視,這是為什麼?或
你第一次到美國,就可以辨別是人、是男、是女等,你從未見過他們,現在卻可以知道這
是男生、那是女生。
沒有人教你這些,你就知道,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第一次接觸某些事時,要學才會知
道它,但是對於某些事,不需要經過學習就會知道,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外道會談到梵
我,說每個人都有梵我,每個人的梵我都一樣。雖然人的外表不一樣,但是勝義上都一樣
,你、我、他的梵我都相同。因為以前見過梵我,所以今天雖然第一次見到你,卻可以辨
認出來。
佛教駁斥這種說法,用反體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會有人的標準,如人是可以思考的
、能說話的等。我具有人的這些特徵,他人也完全具備,所以見到他人時,就透過反體(
返體是分別心上義共相的顯現)撥開不是人的部分,確定他是人。
[2] 經論對讀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師譯):「佛告慈氏菩薩曰:…彼
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
捨離緣他法之心相,住於之前修止所緣之心相,即不分心),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總義
、義共相)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
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善巧)毘缽舍那(即止、觀當中的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唐.玄奘法師譯):「云何四種毘缽舍那(修習觀的四種行
相)?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止)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能正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極
思擇?…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
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