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12 上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01 03:05:19
【66】只要你的心態正確,佛陀就有辦法救拔你!
  (卷十二)
  本經的修學宗旨,主要是在強調一個觀念: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只要我們能夠
很正確的去想像佛菩薩,向內─能夠開顯自性的功德,向外─能夠感應十方諸佛的本願攝
受。
  什麼叫心想呢?這當中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你心中的相狀是什麼,依本經的觀法,應該是出現蓮華的相狀、寶樹的相狀
、樓閣的相狀,以及種種依正莊嚴的相狀。
  第二個,你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如果你在觀想極樂世界,你的心態是一種欣求的好
樂心,冥冥之中就能生起一種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關鍵在於心態。本經後面就會講到─
─心態比心相更為重要!心相不是操之在我,有些人的心力比較薄弱,整天忙那麼多事情
,他把全部時間扣掉工作吃飯、睡覺、休閒之後才來修行,哪有那麼多心力去觀想這麼微
細的相狀呢?但是沒關係,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即便你的心相如此的
羸弱不堪,佛陀還是有辦法進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的心態正確,佛陀就有辦法救拔你!
  所以說:凡夫眾生,應該先偏重於心態!要在散亂、污濁的心中,開顯自性的功德,
不是我們現在的重點,能與佛心感應道交,才是重點!所以本經是先求感應道交,然後再
求開顯自性,這個時候心態就很重要,而本經前面講的道前基礎,其實就是一種心態準備

  一開始先有慈善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後受持三皈、具
足眾戒、不犯威儀,修出離心;最後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其實慈
善心、出離心、菩提心,都叫做心態的準備。如果你的心如此的剛強,充滿了瞋恨、充滿
了邪惡,阿彌陀佛也沒辦法跟你感應啊!因為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你的心那麼粗重
,祂的光明根本進不來,所以關鍵不是你把蓮華想像的多麼精緻,這不是重點,而是你的
心態──心態比心相重要,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67】十六觀之九——佛身觀(一)
  再看下一科:
  辛三、第九佛身觀
  前面的佛菩薩觀叫做假想觀,雖然不是真實的極樂世界佛菩薩像,但是可以當作正觀
的一個前方便。這一科佛陀親自描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莊嚴相,就是如實觀了:
  結前啟後─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觀成功之後,進一步觀無量壽佛的身相光明,這才是真實的觀察。真佛身相
有三小段,前面兩段屬於報身佛,已經超出我們凡夫的心量所能夠推想得到的;第三段是
我們比較可以下手的,叫應化身佛。先看報身佛:
  真佛身相─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
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為它的光明特別殊勝,所以用夜摩天來作譬喻,就像是
百千萬億夜摩天的那種紫摩金光色。這是先說明佛身之光明,再解釋報身佛的高度:六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個更不可思議,不是六十萬億而已,還加上恒河沙。古德說這
已經超乎我們凡夫的想像了,我們只能以一種隨喜讚歎的心情來讀誦。
  佛的眉間有白毫相,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那麼大─白毫宛轉五須彌。阿彌陀佛的白毫
平常是收在眉間,一展開的時候,是向右邊旋轉,長度可以圍繞五個須彌山。佛的眼珠當
然是紺青色,如四大海水那麼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每一毛孔放出的光明,如
同須彌山那麼的廣大無邊。這都是在形容報身佛莊嚴的身相。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
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彼佛圓光,圓光就是佛頸頂上經常性的光明,如百億個三千大千世界大;在佛的圓光
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那由他就是億,如贊佛偈中說:光中化佛無數億,化
菩薩眾亦無邊。每一尊化佛旁邊,都有無數的菩薩以為侍者。
  到這個地方,都是在講報身佛,以下是比較重要,和我們有切身關係的應身佛。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
千光明。
  無量壽佛,生於淨土,有八萬四千相;娑婆世界的應身佛─釋迦牟尼佛,生於穢土,
只有三十二相,主要是因地的修學不同,所發的願力不同。那麼無量壽佛每一相各具八萬
四千隨形好,每一隨形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
  這地方講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實,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較粗顯
的,好是比較微細、精緻的。一般來說,我們觀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這三個當
中,是以光明為下手處。實際上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攝,只要成就一個佛的功德,其他的
慢慢就具足了,因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攝,所以是整體性的。在相好光明當
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句話,就是這句話:
  光明攝生─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講到光明有什麼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顯示莊嚴之外,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它
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所謂攝,是指佛陀廣大的自在力、方便力,能夠以各種方式來攝受
你,用音聲祂也可以攝受你、心中舉祂的相狀也可以攝受你。然後取,祂能夠把你取到祂
的功德當中,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古德說: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光照耀的地
方,因為佛陀的光明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可以加被攝受我們。
  在蓮池大師的傳記裡面,有講到一件事:大師以前在家的時候,俗姓沈,念佛念得很
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依古代的社會習俗,通常都會請道士來做法會,他也隨喜去
參加。當時他就坐在後排,這個道士可能有一點小小的靈通,等到法會結束,就特地來找
蓮池大師,跟他問候說: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好!蓮池大師說:你怎麼知道呢?我又
沒有出聲。他說:你雖然心中默念,但是我看到你的頭頂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的頭頂都是
暗淡無光,你的頭頂放金色光明,光明當中還現出一尊佛像。
  所謂: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攝取念佛眾生。你看蓮池大師也沒有出聲,只是心中
默念而已。所以我們講諸佛正遍知海,從眾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聲的相狀跟阿彌陀佛感
應道交,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狀、光明相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總之,佛陀的光明是用來
幹什麼呢?是用來照了念佛眾生、攝取眾生,使令眾生能夠滅惡生善,這一點很重要!
  【68】十六觀之九——佛身觀(二)
  當我們蒙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開始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之後,進入到彌陀的光明中
,有什麼好處呢?以下慢慢地深入觀察:
  觀成能見─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
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
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前面講到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因此佛陀的相好光
明,以及化佛、化菩薩等,不可具說,都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下手的時候──但當
憶想,令心眼見,只要知道一個大方向,知道佛的光明是怎麼回事,內心去感受佛的光明
、去感應佛的光明就可以──令心眼見,只要用心去憶念、觀想就對了。
  關於這一點,我們再說明一下:強調他力法門的人,當然一定要強調本尊相應,包括
淨土宗、密宗,都是同一個道理。西藏的上師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應當中,提出一個
很重要的開示,他說:本尊相應當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現出來,不管本尊的相狀是現男眾相
、或是光明相,都沒有關係,重點是當它出現的時候,你要如實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
所有的功德!
  比方說你念阿彌陀佛聖號,你創造一個音聲─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然後再把自己的
聲音聽回去,音從耳入,這就叫做感應道交。它是創造音聲──自念、自聽。那麼在這個
過程當中,感應道交的重點在那裡呢?就是:你要相信你所創造的音聲─佛號,就是阿彌
陀佛全部的功德!修他力法門的人,你的信仰必須要夠,誰適合去修淨土?只有一種人適合
──信心具足的人才有辦法修!你有一點疑惑就沒了,一念方動烏雲遮,一旦起疑根,阿
彌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裡面,一旦講到不思議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觀─正念真如,相信:自知
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相信妄想的心,全體即是真如,這個也是
一種仰信。總之,大乘法門有很多基礎,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想要入最頂端的圓頓止
觀─本尊相應止觀,你的信心要夠,這個勉強不來,你沒有這種信心就修不來。這也是靠
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強,真如佛性一聽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如果你無
法契入,那就只好找其他法門修了。
  本尊相應法就是這樣──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就是:當你心中出現光明時,你要深
信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憑什麼說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呢?憑什麼呢?
因為: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有無量的自在力,不管祂現什麼
相狀,就是有辦法進入。但是你的心態、你對阿彌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
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這個地方很重要!
  但當憶想,令心眼見,當我們具足了廣大的信心,然後契入彌陀的光明之後,有什麼
好處呢?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不論是見到佛的光明也好、見到佛的相好也好,
見一尊佛就等同見十方諸佛,因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攝,以見諸佛故,名念佛
三昧。
  這個就不是華開見佛悟無生了,我們一般說是來生,這個地方是講今生,如果你真的
有修行功力的話,那今生就見佛了。見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往下看: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
  我們剛開始是以佛的相狀─觀相好,或者簡單的觀光明相來趣入。但是當我們從相狀
進入之後,最後的結果是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應,因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攝──見
佛身即是見佛心。不像我們凡夫,雖然外表長得莊嚴,內心不一定莊嚴,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兩回事,在《唯識學》上說:名言、種子影響思想,業種子影響身相
。有的人重視思想,思想好但是善業不足,所以身相比較醜陋;有些人是常修福報,但是
不修內心的思想,業種子好,名言種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獨立的,佛
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體的。當我們從佛身契入之後,所達到的也就是──以觀佛身
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