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9 上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23 23:22:18
  【49】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 (第9 卷/共20 卷)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 釋心賢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兩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第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
力量不可思議;第二個、是外在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一般來說,聖道門的修學,偏重
於內在的心力,我們翻開金剛經、楞嚴經,乃至法華經、華嚴經,都是教導菩薩這一念心
應該怎樣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希望能夠突破自己的障礙,建立與諸佛一樣的功德。
  那麼這些經典所詮釋的,就是把我們心靈的力量開發出來,以心力去創造你的生命─
─心力不可思議。而淨土宗的修學,比較偏重於佛力。
  佛力是什麼意思?就是雖然佛陀滅度了,或者佛陀不在我們身邊了,但是佛陀有法身
,祂的法身是常住、無所不在啊。佛陀清淨的法身,祂有無量無邊的大悲願力,恒常在加
持我們,只要我們肯憶念祂的聖號,我們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把佛陀的力量引導
到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個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叫做轉他成自。
  換言之:我們透過憶佛、念佛,把佛陀的力量轉成我們的力量,做一種轉換。佛陀的
力量本來是佛陀受用的,但是透過種種的善巧方便,就能夠把佛的力量轉成我們的力量,
這也就是一種佛力的加被。我們從本經的規劃來看,它的修學宗旨,是把心力跟佛力結合
一起。怎麼說呢?智者大師在《觀經疏》裡面,用一句話來表示這個宗旨,說是:法界圓
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智者大師是以一心三觀,來統攝本經的觀想念佛,它的次第是如何呢?首先,先觀法
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當然,這個是修空觀,在修習本經之前,必須先空掉我們的顛倒
妄想。我們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很多的妄想,很多的生命記憶,不管是好的
壞的,都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痕跡。那這怎麼辦呢?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先把一切的妄想,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就是用空觀的智
慧,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修習止觀,不能把心中的妄想消滅,還夾著
妄想,那修習止觀就很難成功。
  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知道兩件事:第一個、破妄,第二個、顯真。心中要把娑婆世界
的相,慢慢的減少。本經就很強調你心中的相,觀經裡面說:你心中經常憶念什麼相狀,
就會跟這個相狀感應道交。它認為我們心中的相狀,對我們生命是有引導性的,如果你一
天到晚都是憶念娑婆世界的相狀,那你來生一定又回到娑婆世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
把娑婆世界的一切相狀,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清淨心。接下來
做什麼呢?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開始修假觀。從一念的清淨心當中,提起本經的觀想。
比方說:落日觀、寶樹觀、樓閣觀,乃至阿彌陀佛觀等等,從清淨心當中又建立一個新的
相狀,來做生命的引導,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所以它是先修空觀,破妄,再修假觀,顯真,這叫破妄顯真。
  本經的結構很清楚的把心力觀想的力量,跟阿彌陀佛的加持力,結合在一起,這就是
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50】十六觀之五——池觀(一)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經文,辛五的池觀。
  前面的寶樹觀,跟樓閣是不可以區分的,因為樓閣就在寶樹當中。寶樹是講到住處的
莊嚴。這地方的七寶池,是講到受生的處所莊嚴。
  結前啟後,次當想水。
  明標池體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
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次當想水,這裡的水跟前面的水觀,不太一樣。前面的水觀,水是沉靜不動的,是一
種寂靜狀態,因為那是觀琉璃地的前方便,所以前面的水想是靜態的。這地方的水是什麼
呢?是指八功德水,它是動態的。前面的水是要表顯極樂世界的大地莊嚴,這地方的水,
是要表顯極樂世界水中的蓮華,乃至於這裡的水能夠演說種種妙法,所以水是流動性的。
我們看經文就清楚了。
  那麼,怎樣觀八功德水呢?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首先標出極樂世界的水,是八池水,具有八種功德,它是澄淨、清冷、甘美、潤澤、
輕軟、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具足這八種功德。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
  這八功德水,都是七寶化成的。這七寶,非常柔軟而不堅硬。是從如意珠王生出來的
。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是從雲層下雨下來的,極樂世界的水,諸位看極
樂世界莊嚴圖像,八功德水中間,一定有畫如意寶珠,然後從如意寶珠當中,就像那個噴
水池一樣,分為十四個支,噴出水來。
  如意寶珠的意思,是說八功德水,它的溫度、各種味道、甘美等等,都能夠隨眾生的
心意,自在變化。從如意珠王出來時,分為十四個方向,古德解釋十四支,認為這是一種
表法,他把十和四分開來看,十是表示這八功德水,它是遍滿十方,圓滿的;四,是表示
八功德水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這叫十四啊。
  簡單說:就是它的前後左右上下十方,每一個方向都是常樂我淨,所以叫做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每一支流,都是七寶妙色。前面有說水是七寶所成,所以水是七寶色。七寶池它的本
質當然是七寶所成,但是水池的岸邊是黃金為渠,池底有金剛的寶沙。智者大師解釋說,
為什麼池底是金剛沙呢?因為這個水,是佛的不生滅心所變現出來的──金剛不可破壞,
表示堅定而不可破壞的意思。這裡,先把水的相貌講出來,其實主要是要講兩個重點:一
個是水中蓮華的莊嚴,一個是水也可以說法。所以下一段文,才是水觀的重心。
  【51】十六觀之五——池觀(二)
  蓮華莊嚴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當然有它的功能德用。在每一個水池當中,都有六十億的七寶
蓮華,而且每一朵蓮華的體積,它的周圍有十二由旬那麼大。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馬上
去住樓閣,不是這樣,一般是先在蓮華待一段時間,到後文九品往生就會知道。有些人時
間長,有些人時間短,就像我們投胎娑婆世界,也不是馬上就生活了,而是在母胎十個月
。那麼往生到極樂世界,它是蓮華化生,你品位愈低,你待的時間就長一點,你品位高,
你就早一點華開見佛。總而言之,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在蓮華化生,所以必須介紹蓮
華。
  水演妙法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
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這蓮華跟水的配合,是有作用的。這個摩尼寶珠流出來的水——流注華間,它在蓮華
的華瓣當中流動,而且還流動到岸邊的寶樹,順著樹的上下流動,不是靜態不動的。那麼
水一流動起來,就有聲音。這個聲音是做什麼的呢?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乃至於讚歎諸佛相好。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這裡主要是詮釋極樂世界所說的法。當然,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法有解
脫分,它有解脫的功德,能夠讓我們了生死!如果你信外道,它的教義只能夠讓你升天,
但不能了生死。所以佛法不共於外道的地方,就是它有空性的智慧。
  對於空性的智慧,天臺宗的詮釋,主要有三個內涵:第一個、是以眾生法為所緣境:
它觀察的所緣境,是以空性的智慧和眾生法為所緣境。好比小乘法,它是從苦諦下手,觀
察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年紀大一點就有感覺,你現在的相貌跟年輕的
時候不一樣、體力也不一樣。
  所以,雖然我們得到人的果報體,不管你福報大不大,心中就是沒有安全感,每一個
人都是這樣。其實,我們都是娑婆世界的過客,是隨時準備要離開的客人啊!
  《楞嚴經》上說,這跟你到一個地方去掛單一樣,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所以,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住娑婆世界的,這就是無常。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走,
這也就是一種死亡的威脅,所以福報愈大的人,面對死亡愈害怕,因為他不想失去他所擁
有的一切──你好不容易來娑婆世界投胎,得到一個果報體,剛開始很不習慣、很陌生,
你在生命裡面搞了三、四十年,對家庭環境熟悉了,跟你的親屬也熟悉了,再不多久就死
掉了。死掉之後,業力風把你吹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你又出生,出生的時候又很不習
慣,然後你又熟悉了,又死掉了。
  所以我們在三界中飄來飄去,這就是無常的怖畏,也就是一種痛苦!因為你沒有一種
安穩性,我們人性對於快樂的要求,就是尋找安全感。所以我們的快樂也叫安樂,能安穩
才有快樂嘛。但不幸的是,身為一個人,你就永遠缺乏安全感,不知道來生要去哪裡、不
知道這個業力風,要把你吹到哪裡去,你不知道。因此,小乘的空觀認為:無常就一種是
痛苦;因為痛苦,所以是無我,沒辦法做主;因為無我故空。小乘的空性,就是從無常去觀
察的。
這地方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就是從眾生的五蘊的身心世界而切入空性
。其次,大乘的空義有兩種:從自利的角度來看,前面小乘法的空性,是從苦諦切入,大
乘的空性是從道諦切入。這道諦的所觀境,是以心為所觀境,觀察現前一念心性──當體
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人生不是絕對痛苦,也不是絕對快樂。
  大乘佛法看人生,人生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人生對我們到底是一
種負擔呢?還是一種功德呢?就看你怎麼去經營。如果你明白道理,能夠假藉這個臭皮囊來
積功累德,這個人生對你是有益的。你會因為今生的生命,而到極樂世界,創造你來生的
功德莊嚴,也是靠你這一生。當然,你也可能把人生給糟蹋了,你攀緣、執著,結果把人
生搞得滿身的罪業,那麼這個人生對你來說,就是一種障礙了。
  所以,大乘佛法認為人生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答案是不一定!因為:諸法無性,境隨
心轉!大乘的空性是這樣解釋的,小乘的空性是認為人生沒有價值,他趕快要到涅盤去,
小乘是用悲觀的思想來詮釋人生。因為他用無常觀察生命,人生就沒有價值。有什麼價值
呢?你終究要死,今生榮華富貴又能怎麼樣呢?空歡喜一場!所以小乘的思想認為人生是一
場夢,是一場沒有結果的夢。
  大乘佛法看人生就沒有這麼悲觀,大乘佛法說: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
回頓息。看你的心是覺悟還是迷惑,由此帶動截然不同的人生。總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人
生觀,是從道諦來觀察,它強調方法,只要能掌握正確的方法,你的人生就有價值;你不
懂得方法,胡思亂想,你的人生就充滿了障礙,這就是大乘的空義,是向內心觀察的。
  另外一種特殊的淨土法門——他力門。它不是以心為所觀,而是以佛的功德為所觀境
,也就是以四諦裡面的滅諦,直接趣入佛的涅盤。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
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雖然人生充滿了障礙,但是我可以透過正確的憶佛、念佛,而進入
到佛的功德莊嚴中,這就是他力門,果地教。
  直接觀佛的相好莊嚴──即眾生心,投佛覺海。我雖是業障凡夫,但是透過正確的觀
想、觀像、持名,就可以受用到彌陀的功德。這就是淨土宗的空義,它是建立在自他不二
的平等基礎上。因此,淨土宗的空是什麼呢?是空掉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
——生佛不平等的錯誤觀念。事實上,我雖業障深重,但是彌陀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雖
萬德莊嚴,也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建立在感應道交──就是把自跟他之間的障礙消滅掉!所以,同樣
是空性,每個人詮釋不同:小乘的空性,從悲觀的無常去詮釋;大乘的空性,從一念心性
去詮釋;那麼淨土宗的空性呢?從感應道交去詮釋。而這些大小乘法義,極樂世界都有宣說
,所以才說:有時候宣說苦、空、無常的小乘空性、有時候宣揚大乘諸佛的相好,都是由
八功德水的流動,來演說這些妙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