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實踐佛的德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1-27 06:06:01
※ 引述《minkie (阿凱)》之銘言:
: 各位師兄師姐安好,想請教一下,我之前學佛隨念,當中世尊(bhagava)的功德之一是「
: 以戒為首的諸功德最為第一」,因為我最喜歡這個含意,想試著在生活中多少實踐一點,
: 我推測應該是要奉行十波羅密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對不對,想聽大家的想法。
: 再者十波羅密有特定的排序,意思是一開始要以布施為主嗎?接下去就主修持戒之類的嗎
: ?想請教大家都用什麼方法累積波羅密。並且祝大家新年快樂,增長智慧,謝謝
整理推文,方便閱讀:
佛典常說持戒得人身,戒有戒除遮止之意,要遮止什麼呢?首先要遮止惡業,惡業會
導致三惡趣,所以要思惟會導致惡趣的行為,遮止這樣的行為,這是自利利他的基礎。
又,以別解脫戒而言,要將別解脫戒持守得好,應遮止貪欲的過患,例如對於身財受
用等的貪著,布施的捨心可以對治貪欲。
一切的行為都離不開身語意三門,佛教的行持同樣不離身語意三門,佛教從身語意三
門實踐的行為要遮止十不善業,遮止身三、語四、意三的十種不善即十善業,戒的要義是
十善業道。
關於布施、持戒等行持,一般世間人、非佛教徒乃至佛教的聲聞、獨覺行者,也有布
施、持戒等行持,但不能稱為布施度(布施波羅蜜多)、持戒度(持戒波羅蜜多)……。
由大悲心、菩提心攝持的布施、持戒等行持,才能說為是菩薩的布施度、持戒度的行
持。大悲心是希望幫助一切有情遠離痛苦的意樂、是利他的意樂,菩提心是由利他的大悲
心引生為了利樂一切有情所以我要成就佛果的發心。
以北傳佛教而言,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後,菩提心的正行在六度四攝的學處,六度是
成熟自相續的學處,四攝是成熟他相續。
《大寶積經》說:「佛於過去劫,捨所愛妻子,頭目及骨髓,到於施彼岸。…佛以智
慧力,善了知諸法,自性無所有,到於慧彼岸。」提到本師釋尊因地行持六度波羅蜜。
* 菩薩六度的行持,可參考本版進行的系列文:
[實修] 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
此系列文第(79)~(90),有說明六度的布施、持戒等彼此的關聯。
當中提到,透過六點宣說六度的關聯:一、觀待增上生數決定;二、觀待引發自利利
他二利數決定;三、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五、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六、觀待三學(戒定慧)數決定。另有切要的三點:一、此依斷
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二、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三、隨順成熟有情增上。
本系列文(91)~(126)學習布施度,(127)~(141)學習持戒度,(142)開始進行忍辱度。
* 又,菩薩十地搭配十度的增上圓滿,可參考本版系列文:
[地道] 《地道建立》 (此系列文從第(127)篇開始進行十地。)
作者: ykkdc (ykk)   2020-01-27 09:26:00
隨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1-27 11:00:00
大寶積經可以看到,佛不是這一世才捨離所愛的妻子出家,過去世也捨離妻子出家,沒有捨離家室的貪愛,是無法持守出家別解脫戒,可能會出家一陣子之後,又想要捨戒還俗。佛陀因地捨頭目骨髓的捨身餵虎等,這是大地菩薩的作為了佛陀在戒經也有說到出家不能蓄積財物,蓄積財物會違反出家別解脫戒。這樣一來,有多餘的就送人好了。如果是在家人,沒有受在家五戒等別解脫戒者,一般講到戒就屬於十善業道,行持十善業道遮止後世往生三惡趣。布施時結合不同的發心意樂,會有不同的果報,例如結合出離心的動機成為解脫的因,結合菩提心的動機成為成佛的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