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甚麼念經不念白話文

作者: Mahasata (爪牙骨角)   2019-12-13 12:46:47
※ 引述《Tyler0914 (Project Mayhem)》之銘言:
: 標題: Re: [請益] 為甚麼念經不念白話文
: 時間: Sat Nov 16 23:51:22 2019
:
: ※ 引述《fmkety732 (fmkety732)》之銘言:
: : 最近一直有個疑問:現在的經文是以前中國傳進來的,那時候用的文字
: : 是古人可以順暢閱讀的文言文,為甚麼到了現代大家不念我們熟悉的白話文
: : 這樣大家會比較好理解經文的意思!咒文也是一樣嗎?如果彿要我們不著相
: : 那選擇好懂一點的唸應該比較好吧。不知道大家怎麼想
語言文字相的問題,關於著不著文字相,有疑障不通當然先著在文字知解的困難
上,這是文字上的所知障礙,可以說是粗的「知見障礙」,所知障一詞精確來說
即是無明,這裡用詞分析來說,知識比量的通曉障礙,應該落屬是事障。
《楞伽經》提到說通與宗通,宗通關係理障無明理路上的通透,如何覺、可以覺
等法事究竟的通達,至少阿羅漢自己的覺路過徑可以清楚,但眾生適法可能不清
楚。
說通則關係到煩惱障上的通透,不只語言文字相屬煩惱障的一類,身相諸事也是
煩惱障的一環,例如趺坐腿痛,那麼如何不痛?為何在色相上致痛?若適然不痛
時,那麼生起的身相變化又是什麼?如何變化?何以能變化?相應的則有色禪諸
觸的談說,甚至交至宿業報身等事,乃至于何以持淨戒觀修,全都相關。
其實讀白話文也可以,重點在文字所承載的法義;只是語言文字本身表義是受限
的,同時也是漫散的,這關係到語言學的問題,無論是文言或白話,文法、詞法
、語法,都是在限制詞義的散漫,而前後交箝呈現所要表達的意思。
而中文文字既然被翻譯所成,那麼甚至字義也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理解到
譯經的人程度很高的,甚至是有相當實證證量的高僧監督譯經工作,例如佛陀跋
陀羅這樣的高僧。
中國佛教史上也有精通當時梵文的僧人,甚至也有提出應在中國推廣梵文的意見
,也就是在佛教上採雙語制。但這有些困難,總之就世間因緣,順緣勢力也就少
有梵文蹤跡。
至於梵文也是個問題,這方面已經是歷史研究、語言研究,甚至考古研究的專業
,是梵文呢?還是于闐文?梵文也是從別的語言文字改生而來,甚至本身後來還
有多種字型。這有興趣可以探討,但已經離佛法法義稍遠了,語言文字是世間法

但若語言文字相有通,那當然文言更方便表義,而且佛經上所用的文字語法等,
你說是文言嗎?也不然,其實已經很白話了。而中文文字本身的特點,字義乃至
句義表達,容易離文字本身而傳神,所謂詩賦意境,何況還有聲韻字形等的透出

簡單提幾個字:
即,象形,人跪坐在飯前準備用餐,所以有立即、將即、正面對等隱義。
便,象形,更字是兩個火鼎或陶器交換,烤好一個換下一個,所以有變動的隱義
,方便一詞,也就含有山不轉路轉,在方法上變化適應的意思。
既,象形,人吃飽後,轉頭不面向飯,含有已經、過了的意思。
:
:
: 有句話說:「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
: 入道根基「行捨」(『行蘊』要捨)要想圓滿,必須能擺脫言說名相的束縛。
: 著相是不可能悟道的。既有的經教已經充滿了種種的相狀,若再來一套白話
: 的,無異於相上加相,更多的相只會帶來更多的混淆,到最後連如何捨識用根
: 都無從入手,並不會更好。
:
: 或許有人會認為,那麼直接連既有的經教都直接丟棄,變成無相可著,不就能
: 離相了?要注意,那會變成執著於「沒有相的相」,依然不是真正的離相。
:
: 手頭上的經本只是工具、是協助悟道的方便,真正的佛知見還是在於了悟本心,
: 從來都不是那些印在紙張上的墨跡。
同意,泰勒兄特擅禪宗修行,悟性宿慧有一定程度,更在身相上有相當的通透經
驗,想必假以時日可望成就。離相不二禪,非相非非相,直趣般若,甚好讚嘆。
但大多數人並不具備相應的根基,或者說過去的如法修習經驗。光是對佛法義理
就有疑問了,去疑斷惑反而階段性上是需要的,不走入盲修瞎練的歧路,如以為
氣脈靈神上的修練增長,以某某殊勝相為如何,或認定氣脈靈神上如何如何,這
其實纏住了很多人。
:
: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