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29) (十地名稱)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8-09 21:53:25
....接續 #1TIOjaOj《地道建立》(127)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將「第三地」稱為「發光」的理由,是因為從第三地開始連自己的身體及性命也不顧
地「努力於尋求聖教之法」,並且「以法的光明讓其他所化機感到滿足」,因而如此稱呼。
「努力於尋求聖教之法」指對於以《般若經》為主的聖教努力的去聞思修,並且「以
法的光明…」,其中的「光明」跟第三地稱為「發光地」的「光」有關係,即以光明來比
喻法,因為能夠放出法的光明滿足所化機,所以稱為發光地。
將「第四地」稱為「燄慧」的理由,是因為在第四地當中,就像火一般,透過具有隨
順菩提分之法的方式,放射燒毀自己份內之二障的智慧光芒,因而如此稱呼。
「透過具有隨順菩提分之法」其中的「菩提分」,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或三十七道品
,此內容是共大小乘,無論是小乘的聲聞行者、小乘的獨覺行者或大乘的菩薩行者,都要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個共道。
只是他們在修此共道的心態不同,小乘行者是以自求解脫輪迴的心態來修三十七菩提
分法,而大乘的行者或菩薩行者是以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作為助伴而修三十七
菩提分法。
因為第四地他能夠斷除部分的二障,所以這裡提到「放射燒毀自己份內之二障的智慧
光芒」,也就是透過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能夠斷除他自己分內應該要斷的二障,此智慧光
芒就如火焰一般,因此用火焰來比喻他的智慧,所以把第四地稱為焰慧地。
將「第五地」稱為「難勝」的理由,是因為令有情成熟與令他們成熟的資糧,就是「
令人難以忍受之所化機的邪行」,關於這點,第四地及其以下的具慧菩薩是難以修習的,
而第五地的菩薩則能夠修習,基於這個理由而如此稱呼。
身為菩薩共通的地方就是要讓他所要教化的有情心續能夠成熟,所謂心續成熟就如對
於一向習於造作不善業者,能夠讓他成熟而不去造十不善,或一向只求自己解脫專門走小
乘道的,能夠讓他成熟,而不會只求自我解脫等。
能夠讓這些有情從十不善轉為十善,或從自求解脫轉為能夠利益一切有情,通常菩薩
所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但很多有情不論菩薩以怎麼樣的悲心、方便去利益他們,他們回
報菩薩就是非常顛倒,完全無視於菩薩所做的利益,完全以顛倒邪行來對待菩薩。
這種情況對於第四地以下的菩薩,他們是沒辦法忍受的,很難面對眾生回報這樣的邪
行。但是第五地的菩薩對於眾生以邪行來回報就能夠安忍,而且不僅安忍還能透過慈心、
悲心以身語意去利益他們,難行而行,所以第五地的菩薩稱為難勝地。
「難勝」主要就是「難行能行」之意。「關於這點,第四地及其以下的具慧菩薩是難
以修習的」就是說明利益有情,但是有情卻以邪行來回報的話,第四地以下的菩薩是難以
修習的,而第五地菩薩則能修習,基於此理,而成為「難勝」。
.問答
問:(35頁倒數11行),已經遠離「違犯戒律」與「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作
意於小乘的垢染」是指我愛執嗎?二地是否已將自愛執斷除了?
答:「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不能跟自愛執劃上等號,只能算是自愛執的一種,
自愛執的範圍比較廣。
譬如一般凡夫有自愛執,作意小乘的行者也有自愛執,但是他們的自愛執是(屬於)
自愛執當中比較好的,所以不能說「精進作意於小乘」等於「自愛執」,只能說是自愛執
的一種。
「精進作意於小乘」是自己希求解脫,而不是為了一切有情,從大乘的角度來講還是
屬於所斷,但是從行者本身來講屬於中士道,相對於下士道來講還算是不錯的,所以雖然
是屬於自愛執,但卻是自愛執當中比較好的。
第二個問題提到,第二地是不是已經斷除自愛執?
自愛執凡夫也有,但是凡夫的自愛執是最差的,因為他是只緣自己現世安樂的自愛執
。而「精進作意於小乘」的自愛執,是自愛執當中最好的,而且這種自愛執對於自己解脫
輪迴還是有幫助的,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
如果是大乘行者,一旦他生起大悲心的時候,所有的自愛執不論是好的、不好的,其
實都已經斷除了,但是他的習氣還沒有斷除。此即如在一個容器裡倒入汽油,汽油倒掉之
後,還會有汽油的味道存在,自愛執的習氣就如存在於容器裡的氣味一樣。
接著就要看菩薩是屬於利根、中根或鈍根,他們斷自愛執習氣的情況不同。
利根的菩薩行者在大乘加行道,就會把自愛執的習氣全部斷除;中根行者要到大乘見
道,才有辦法斷除;最鈍根的則必須要到大乘的第八地,才有辦法把自愛執的習氣完全斷
除。
「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如果以利根行者來講,他(第二地菩薩)早就已經斷完
了,若是中根行者在這之前的見道也已經斷完了。
這裡特別會提到遠離「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主要是因為第二地的菩薩在六度當
中持戒度增上,持戒是斷除傷害別人,這種想法對於利他是很有幫助。這一地會特別提到
「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主要就是因為斷除傷害他人的持戒有助於提升利他的想法,
所以這裡並不是針對自愛執的斷除來談。
一般說不住常斷二邊或不住有寂二邊,「常斷二邊」與「有寂二邊」這二種情況不一
樣[1],現在主要針對有寂二邊來講,「有」邊是指「三有」邊,亦即「輪迴」邊;「寂
」指小乘的無餘涅槃。
住於三有邊或輪迴邊,主要是指還在輪迴當中流轉的有情,這些有情會住於三有邊或
輪迴邊的根源是在於還有二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以及法我執二種我執)。如果是住於寂滅
邊,他的根源是來自於小乘的作意。
哪一類的有情會住於寂滅邊呢?已經解脫輪迴的聲聞阿羅漢與獨覺阿羅漢,亦即寂滅
邊是聲聞、獨覺阿羅漢,他們所證得的是解脫或涅槃。當這些已經證得解脫的聲聞阿羅漢
與獨覺阿羅漢在還活著的時候是屬於有餘涅槃,一旦他的生命終了,就會轉入無餘涅槃,
而且會投生到不是輪迴所攝的三界(不受輪迴後有),而是會投生到淨土,投生到淨土的時
候一定是化生的方式,此時的出生跟父母沒有關係,他們出生的方式是從蓮花當中化生,
這時候已經不會再取過去的業、煩惱所生的有漏蘊(不受輪迴後有所攝的有漏蘊),而且他
們在淨土從蓮花中化生之後,就會處在周遍行苦完全止息的根本定中,此即無餘涅槃。
此時他們會領受(經驗)到小乘道當中最好(最強)的樂,而且在此入根本定之前,
他們就會希望自己能夠長劫的待在此種根本定中不出定。他們在根本定中完全沒有行利他
,因為他們完全沒有行利他的緣故,所以說他們是墮在寂滅邊。
「墮在寂滅邊」即指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處在周遍行苦完全止息的根本定當中,
領受小乘道當中最好的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沒有行利他的緣故,所以即使長劫
待在這種定當中,他們也沒辦法成佛。從大乘的角度來講,這也是要捨的。
輪迴的有情會住於三有邊或輪迴邊的根源是在於二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以及法我執二
種我執),而聲聞、獨覺阿羅漢會墮於寂滅邊的根源是來自於自己作意於小乘的想法(意
樂),而導致成為聲聞、獨覺阿羅漢墮於寂滅邊。
若要避免墮於三有邊與寂滅邊,他們各自的對治,以我執來講就要以無我慧來對治二
我執,可避免墮於三有(輪迴)邊;若修大悲心可以防止行者墮於寂滅邊,因為大悲心可
以摧毀作意於小乘的想法。
無論是無我慧或大悲心都是大乘道行者所要修學,所以如果是走大乘道的行者,就不
需要擔心自己會墮於輪迴邊與寂滅邊,因為在大乘道裡無我慧及大悲心二者都有修。
在某些佛功德的讚頌當中,會提到佛因為具有空性慧(無我慧),所以不墮三有邊,
同時,佛因為有大悲心的關係,所以也不墮寂滅邊。
佛已經遠離二邊(輪迴邊與寂滅邊)或已經從這二邊(輪迴邊與寂滅邊)脫離出來,
但是他為了從這二邊(輪迴邊與寂滅邊)救度出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所以他在輪迴
當中示現以(胎、卵、濕、化)四種生的方式受生而去利益有情,這個內容在《現觀莊嚴
論》第三品闡述一切智(基智)當中有詳細的說明。當行者生起大悲心的時候(利他的大
悲心遮除只緣自利作意),自求解脫的想法就可以去除了,但是他的習氣還是存在的。
見 35 頁倒數第 4 行:將「第六地」稱為「現前」的理由
(....待續....)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9-08-09 22:47:00
隨喜修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