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佛教一些 基本名詞:三性三無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7-12 07:11:19
: 就是一些 基本名詞 沒有解釋 一開始學佛的人參考看看
: 如果想認識基本佛教在說甚麼 從這些名詞下手 也很不錯
: ~~~~~~~~~~~~~~~~~~~~~~~~~~~~~~~~~~~~~~~~~~~~~~~~~~~~~~~~~~~~~~~~~~~~
: 三自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佛教四部宗義__略釋:唯識宗所主張的三性、三無性 倉忠仁波切教授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tsadong.rinpoche/
* 唯識宗所主張的「三性」──圓成實、依他起、遍計所執。
(一)圓成實──一切法的空性
「圓成實」的定義:「是『緣自法修行堪能清淨所知障』之究竟所緣境」。
「圓成實」是自相有、諦實成立有,是真實。因為是「非唯由分別安立而有」,故是
諦實成立有。又,以空性而言,「實際存在的情形」與「顯現的情形」是一致,故是真實。
「圓成實」分類有:
(1)「色」與「持色之量」異質空。(「能取所取異質空」之空性,也就是「二取空
」之空性。)
(2)「安立色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之空性。
(3)「安立虛空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之空性。
(2)是「有為」上的圓成實(「安立色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之空性)。
如「色」之圓成實──安立色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以「瓶」為例而言
,「安立瓶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不是「瓶」,但此「趨入處」的事例是「瓶」,所以
,此「趨入處」本身不是「瓶」,是依於此「趨入處」上安立有瓶。
(3)是「無為」上的圓成實(「安立虛空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之空性)。
如「虛空」之圓成實──安立虛空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自相成立空。「名」是
指分別知,「言」是指能詮聲。虛空的性相是「遮除質礙之分」。「虛空之名言所趨入之
趨入處」不是「虛空」,但此「趨入處」的事例是「虛空」,所以此「趨入處」本身不是
「虛空」,而是於「虛空」上安立的,就是說,虛空是於虛空(虛空的性相是遮除質礙之
分)上。此理類似於,「色的返體」(是無為)不是「色」,但是,「色的返體」的事例
是「色」,「色的返體」是在「色」上安立。
【附註】:以唯識宗而言,「自相有」與「諦實成立有」是同義。如宗喀巴大師於《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有說,雖然詞句中沒有特別安立「諦實成立有」,但是,承許「
自相有」必定是承許「諦實成立有」。
(二)依他起──一切有為
「依他起」的性相:依賴他法(自之因緣)所引生的法。
「依他起」是依賴自之因緣而生的法。一切有為是所作性、是由因緣而生,所以,依
他起是一切有為。
結合「唯識」而言,依他起的「他」意謂阿賴耶識(或第六識)的習氣,以此而言,
「依他起」是──依阿賴耶識(或第六識)習氣的醒覺力所引生的法。
「依他起」是「自相成立、非唯由分別安立」,故是自相有、諦實成立有、勝義有、
真實有;但不是真實,因為不是勝義諦,其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或是,以「依他起」自法而言,「實際的存在情形」與「覺知中的顯現情形」是不同
,故是虛假。
再者,是「依他起」周遍是「三性之一」、周遍是「由習氣的醒覺力所引生」、周遍
是「有為」。
「依他起」的分類:
(1) 清淨依他起──無漏依他起。
(1-1) 佛地所攝的清淨依他起:佛地所攝的道、佛相續的身語意功德,此等有為皆是
清淨依他起,因為是斷、證圓滿的功德。總之,佛相續中的依他起皆是清淨依他起。
(1-2) 有學聖者所攝的清淨依他起:初地至十地有學聖者菩薩相續中的無漏根本智。
入定根本智不是法執(無明習氣)所污染,故是清淨依他起。
(2) 不清淨依他起──有漏依他起。
(2-1) 「輪迴所攝(業及煩惱所控制)的蘊體」皆是有漏依他起,因為是輪迴所攝的
緣故。如凡夫異生的蘊體是「行苦」,「行苦」的體性是受到「業與煩惱」所控制的緣故
,所以是有漏、是不清淨依他起。
(2-2) 「初地以上聖者的後得智」是不清淨依他起,因為被「法執習氣」污染的緣故
,有「二取顯現」──能取、所取是異體之顯現,所以是有漏、是不清淨依他起。又,雖
然「有學聖者的後得智」是不清淨依他起,但是,觀待凡夫異生的蘊體而言則是比較清淨
,因為是聖者的道的緣故。
(三)遍計所執──空性以外的一切無事 (無事:無為法)
「遍計所執」的性相:唯是「執取自法的分別知所假名安立」。
「遍計所執」是唯名言安立、是虛假,非自相有、非諦實成立有。
「遍計所執」的分類:
(1) 存在的遍計所執──假立名言遍計所執。
如:虛空、所知、瓶的返體、安立瓶之名言所趨入處(或稱施設處)。此遍計所執是
分別知假名安立、量所成立、存在的,所以不是空性的所破。
(2) 非存在的遍計所執──性相永斷的遍計所執。
此遍計所執是由分別知假名安立,但不是量所成立、不是存在的。由此更能顯示出,
「是『執取自己的分別知唯假名立』」就是「遍計所執」。分為:空性的所破、非空性的
所破。
(2-1) 空性的所破。如「『安立瓶的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或稱施設處)』自相成立
」、能取所取異質。
(2-2) 不是空性的所破。如,虛空自相成立、虛空花、兔角、石女兒。
《解深密經》直接所詮的遍計所執,主要是從「圓成實的所破品」(空性的所破品)
而言,所以不是一般性總相而言的遍計所執;又並且,《解深密經》中再附帶闡述除「空
性所破品」以外的遍計所執,如虛空、所知、兔角、虛空花等等,此等皆是遍計所執,但
不是《解深密經》直接所詮的遍計所執,因為此等不是空性的所破品。
唯識宗所主張的「三性」: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基本上,廣義的詮釋「三性
」而言,如虛空、瓶之返體、所知等等皆是「遍計所執」,但以希求解脫者而言,此等並
非上首重要,因為修行上主要是必須了解「空性的所破品」,「空性的所破品」則是含攝
於「遍計所執」,從此角度而說「遍計所執無自相」。
以希求解脫者而言,主要是,為能了解「空性」故必須了解「三性」,為能了解「空
性」故必須了解空性的「施設處」及「所破品」。
從「空性」的角度而言「三性」:(1)「依他起」是空性的施設處。(2)「遍計所
執」是空性的所破。換言之,「依他起上遍計所執」是空性的所破。(3)「圓成實」是
空性,就是「依他起上的究竟性」。換言之,就是於「依他起」上破除「遍計所執」而建
立「圓成實」。以上,是以空性的角度而說三性。
再進一步觀察差別:(1)是「自之空性的施設處」不周遍是「依他起」,如,「虛
空」是虛空之空性的「施設處」,但「虛空」是「遍計所執」不是「依他起」;(2)是
「依他起」周遍是「自之空性的施設處」,如「執虛空的量」是虛空之空性的「施設處」
,其是「依他起」。因此說,空性的主要施設處是「依他起」。 所以,能安立「虛空」
是虛空之空性的「施設處」,但是,無能安立「虛空」是「虛空之空性的施設處之依他起
」,因為「虛空」不是主要的施設處,不是三性的「依他起」,因為唯識宗主張是「依他
起」周遍是「有為」。推之其他無為,道理皆是相同。
再者,又附帶宣說下部(聲聞二部)所承許的「三性」。從「補特伽羅無我之空性」的
角度而言「三性」:(1)施設處是「補特伽羅」,其是「依他起」。(2)所破分是「補
特伽羅是獨立之實質有」,其是遍計所執。也就是,於補特伽羅上破除遍計是獨立之實質
有。(3)「補特伽羅是獨立之實質有空」是補特伽羅無我,其是圓成實。
過去學習時師長問:「三性」中何者是最難理解?大家回答:最難理解「圓成實」。
但師長說:最難了解「依他起」。
一般認為最難了解空性,但事實上,最難了解的是「依他起」,因為「依他起」是最
細分的道理,必須先了解「阿賴耶識的習氣」之後才能了解「依他起」。例如,某一有為
的根本來源是「阿賴耶識的習氣」,所以必須先了解阿賴耶識以及其習氣,是如何?後再
了解:為何諸法是由習氣的醒覺力而有?真正詳細觀察則是非常難能了解。
我們只能了解比較粗分的「依他起」,一般認為因生果就是依他起,例如,由飲食而
飽、由打而有覺受等等,此等皆是比較粗分的緣起因果;比較細分的,則是必須了解「阿
賴耶識的習氣」是如何?因為,希求解脫者是欲求通達空性,若欲通達空性則必須破除空
性的「所破分」──我執與法執的執取境(耽著境),如此才能通達空性「圓成實」。
又,總相的以「空性所破分」的施設處是依他起而言,必定是於「依他起」上破除「
遍計執」而能通達「圓成實」空性,因此,「依他起」是三性中最重要的!
總上所說,略釋唯識宗所張的「三性」,以及希求解脫者必須了解三性的理由。並由
此可知,唯識宗是於「依阿賴耶識(第六識)習氣的醒覺力」的基礎上而安立有「三性」。
* 三性隨一是「諦實成立」或「虛假成立」,是「諦實」或「虛假」之差別。
「圓成實」是諦實成立,是真實存在,因為是勝義諦,故是諦實。
「依他起」是諦實成立,是真實存在,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遍計所執」是虛假成立,是名言存在,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諦實成立」的意義是:自相成立、非唯由分別安立。例如,瓶是依他起,瓶是自相
成立而存在、諦實成立有,不是唯由分別安立而存在,所以瓶不是虛假存在。
「虛假成立」、「虛假存在」的意義是:自體性不是自相成立。也就是,不是以自相
成立的體性而存在。例如,虛空是名言安立而存在,是僅存於分別假立的法,不是自相成
立的法,故是虛假成立、虛假存在。
「勝義諦」與「世俗諦」是相違。「諦實」與「虛假」是相違。
「諦實成立」與「虛假」有同位。「諦實成立」與「諦實」有同位。
「虛假成立」與「虛假」有同位。「虛假成立」與「諦實」是相違。
「諦實成立」與「虛假成立」、「虛假存在」是相違。
圓成實與依他起是「諦實成立」,遍計所執是「虛假成立」。「諦實成立」包含圓成
實與依他起,但是,唯有圓成實是「諦實」。
勝義諦與世俗諦是相違,諦實與虛假是相違——圓成實(空性)是勝義諦,故是諦實
,不是虛假;依他起與遍計所執是世俗諦,故是虛假,不是諦實。但是,諦實成立與虛假
不相違——如瓶是諦實成立又是虛假。何以瓶是諦實成立?因為瓶是依他起,故是諦實成
立。何以瓶是虛假?因為瓶是世俗諦,故是虛假。虛假與世俗諦是同義。
* 又必須清楚:虛假與虛假成立、虛假存在的差別。
如前說,諦實成立與虛假有同位;但是,諦實成立與虛假成立(虛假存在)是相違,
因為,以與諦實成立的內涵相違而存在的,就是虛假成立、虛假存在。
所以,諦實成立與虛假成立(虛假存在)是相違,若是不相違,但是,依他起是諦實
成立,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然而不是虛假成立、不是虛假存在。如瓶是諦實成立(
因為非唯由分別知安立而有),所以瓶不是虛假成立、不是虛假存在(虛假成立、虛假存
在是唯分別知所假名安立),但瓶是虛假,因為瓶是世俗諦。
再者,「名言存在」與「虛假存在」可說是相同,「虛假存在」與「名言存在」的內
涵就是「諦實成立」的相違。如以瓶而言,瓶是諦實成立(因為非唯由分別知安立而有)
,是虛假(因為是世俗諦);但是,瓶不是虛假存在,不是名言存在(不是非唯由分別知
安立而有)。
v 三性隨一,「諦實成立」與「虛假」於三邊際、四邊際、相違、同義有何差別?有四邊
際的差別:
(1) 是「諦實成立」不周遍是「虛假」。「圓成實」是諦實成立,但不是虛假。如
「瓶之空性」是圓成實,是諦實成立,因為是勝義諦,故是諦實,不是虛假。
(2) 是「虛假」不周遍是「諦實成立」。「遍計所執」是虛假,但不是諦實成立。
如「虛空」是遍計所執,是虛假成立,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3) 二皆是。是「諦實成立」又是「虛假」。「依他起」是諦實成立,又是虛假。
如「瓶」是依他起,是諦實成立,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4) 二皆非。如兔角。
v 三性隨一,「諦實成立」與「諦實」於三邊際、四邊際、相違、同義有何差別?有三邊
際的差別:
(1) 是「諦實」周遍是「諦實成立」,是「諦實成立」不周遍是「諦實」。「依他
起」是諦實成立,但不是諦實,因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如「瓶」是依他起,是諦實成
立,因為「瓶」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2) 二皆是。是「諦實成立」又是「諦實」。「圓成實」是諦實成立,又是諦實。
是諦實,決定是空性;是空性,決定是諦實成立。如「瓶之空性」是圓成實,是諦實成立
,因為「瓶之空性」是勝義諦,故是諦實。
(3) 二皆非。不是「諦實成立」又不是「諦實」。「遍計所執」是虛假成立,是虛
假。如「虛空」是遍計所執,是虛假成立,因為虛空是世俗諦,故是虛假。
v 是「所知」周遍是「三性隨一」,是「三性隨一」不周遍是「所知」,一切法上的空性
是「圓成實」;一切有為是「依他起」;除此二是「遍計所執」。所以,圓成實、依他起
、遍計執,此三是相違、無交集。
是「所知」周遍是「三性隨一」,但是,是「三性隨一」不周遍是「所知」,如兔角
、虛空花等,是「遍計所執」但不是「所知」。
再者,不能成立「所知是三性」,如「瓶」是依他起,不是遍計所執、不是圓成實。
如「虛空」是遍計所執,不是依他起、不是圓成實。如「空性」是圓成實,不是依他起、
不是遍計所執。(圓成實、依他起、遍計執,此三是相違、無交集。)
所知一定有其上的三性──是「所知」周遍是「有自之三性」。如《般若經》中說:
從色乃至一切相智皆有「三性」。並且,是「三性」周遍是「三性隨一」,例如,是「依
他起」周遍是「有為」,就是說,實際上此法本身就是依他起,如瓶。
如《解深密經》中說,從色乃至一切相智,每一法上皆有三性。以「有為」與「無為
」的事例而說明。
(註:此中要注意「是」與「有」的差別,任一法「是」三性隨一,但不能建立所知
是三性,因為三性的事例是相違、無交集。而任一法(任一事例)上「有」其上的三性)
* 「有為」上建立「三性」之理,如瓶之三性。
(一)瓶之依他起:
(1) 「瓶」是依他起。因為,瓶是於瓶上,故瓶是瓶上的依他起。
(2) 「執瓶的量」、「緣執瓶的量的自證」是瓶上的依他起。
(二)瓶之遍計所執:
(1) 存在的:「瓶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施設處)」,是瓶上的「假立名言遍計所
執」──不是空性所破。
(2) 不存在的:(2-1)「瓶」與「趨入瓶的量」是異質。(2-2)安立瓶之名言所趨
入之趨入處(施設處)自相成立。此二皆是瓶上的「性相永斷的遍計所執」,是空性所破
分。又,此二種「法我」(法有我)皆不是量所成立,所以不是存在的,是空性的所破。
總言之,「安立名言的趨入處」是存在的──不是空性所破;「名言的趨入處自相成
立」及「能取所取異質」不是存在的──是空性所破。
(三)瓶之圓成實:
(1) 「『瓶』與『趨入瓶的量』異質空」是瓶之圓成實(空性)──破除「瓶」與「
趨入瓶的量」是異質,就是瓶上「能取所取異質空」之空性。
(2) 「『安立瓶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施設處)』自相成立空」是瓶之圓成實
(空性)。於瓶上破除「安立瓶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施設處)自相成立」,就是瓶之
圓成實。
有為上的「空性所破之法我」有二──能取所取異質空、安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處(
施設處)自相成立。無為上的「空性所破之法我」,唯有一種──安立名言所趨入之趨入
處(施設處)自相成立。
* 無為上建立「三性」之理,如虛空之三性、圓成實之三性。
(一)虛空之三性。
(1) 虛空上的依他起:
例如,「虛空」是遍計所執,虛空上的依他起是有的,如「執虛空的量」是虛空上的
依他起。如是道理,類推其他無為。
(2) 虛空上的遍計所執:
虛空是遍計所執、無為、存在的。
於無為上安立遍計所執,如《解深密經》中主要以空性所破有關而安立遍計所執,此
處將之稱為「三性隨一遍計所執」。所以,虛空是遍計所執,但不是虛空上的「三性隨一
遍計所執」。
以虛空上的「空性所破」有關而安立彼之遍計所執——1.安立虛空之名言的趨入處、
2.安立虛空之名言的趨入處自相成立、3.安立虛空之名言的趨入處諦實成立,彼等皆是虛
空上「三性隨一遍計所執」。此中,前一是存在的(不是所破),後二不是存在的(所破)。
「安立虛空的名言所趨入之處」是虛空上的「假立名言遍計所執」,彼是量所成立,
不是空性所破,但是與空性所破有關。
「虛空與趨入虛空的量異質」是虛空上的「性相永斷的遍計所執」,彼不是量所成立
,不是存在的,因為,異質一定是以有為而言,也就是,是「異質」周遍是「有為」。所
以,虛空是無為,虛空與執虛空之量是異,但不是異質。
又,「安立虛空的名言所趨入之處自相成立」是虛空上的「性相永斷的遍計所執」,
彼不是量所成立,不是存在的,是空性所破。
(3) 虛空上的圓成實:
「『安立虛空的名言所趨入之處』自相成立空」是虛空上的圓成實,亦是「趨入虛空
之量」的空性。因為虛空不是有為,故無能於虛空上安立「虛空與執虛空之量異質空」,
如前已說。
(二)圓成實上之三性。
「圓成實」是諦實成立有、是空性、是常,不是依他起。
(1) 圓成實之依他起:趨入空性的量。
(2) 圓成實之遍計所執:
(2-1) 存在的遍計所執─假立名言遍計所執:安立空性之名言的趨入處。
(2-2) 非存在的遍計所執─性相永斷的遍計所執:安立空性之名言的趨入處自相成立
(3) 圓成實之圓成實:安立空性之名言的趨入處自相成立空。也就是,於「安立空性
之名言的趨入處」上破除自相成立──破除「安立空性之名言的趨入處自相成立」所通達
的空性,就是「空性之圓成實」。或可安立為「趨入空性的量之空性」。
於無為上不堪成立「能取所取異質空」(二取空),如前已說。
*略釋:「三無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
如《解深密經》中說:「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
自性。所謂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此是意謂,依三種無自性而說
三性之無自性。
此經中又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其無自性之理,當如是三性而解。若不爾者,說
三自性皆由無其自相安立名無自性,是於宣說無自性經,如言執義。」
又如無著菩薩所造《攝抉擇分》中說:「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
由依彼彼所化機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
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三十頌》中說:「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
法無性。」
(一)遍計所執──性相無自性性。
「遍計所執」是「唯名言安立、非自相成立」,故是非自相有、非諦實成立有。「遍
計所執」是「性相無自性性」,理由是:因為其是唯分別假名安立,故是「性相無自性」
。「依他起」則是「自相有」,因為其是「非唯由分別假立」,不是分別遍計而有的。
如《解深密經》中說:「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
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明『性相無自性性』。」如經文中所說,遍計所
執是「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二)依他起──生無自性性。
「依他起」是「自相成立、非唯由分別安立」,故是自相有、諦實成立有、勝義有、
真實有。但是,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理由是:依他起(依他因緣而生有)是緣起法
,是由「異體」之因而生有,不是由「一體」之因而生有(非自然有),因為,因與果是
異體而存在,不是一體而存在,故是「生無自性性」。也就是,於「依他起」上遮除「自
體一之因而生」而安立「生無自性性」。
如《解深密經》中說:「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
緣力故有,非自然有(非自體一之因而生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三)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
「圓成實」是自相有、諦實成立有、是真實,因為其是「非唯由分別安立而有」。但
是,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此理有二:
(1)「依他起上勝義無自性性」之理:
「依他起」不是空性,不是聖根本智(無漏智)所通達的境,所以不是清淨所緣境,
由此安立──依他起之勝義無自性性。
如《解深密經》中說:「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緣生法,彼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明無自性。」又說:「何以故?勝義生!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我顯示彼以為勝
義,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2)「圓成實無自性性」之理:
圓成實是以「無所破("無"是否定、遮遣之義,"所破"是於施設處上所要否定、遮遣
的執取,無所破即是於施設處上遮遣所要破除的所破品)」(空所破,空是遮遣,於施設
處上遮遣所破品)的體性而存在,由此而說「圓成實無自性性」。也就是,圓成實是以「
無外境有」(空外境有)或是「名言之趨入處自相空」的體性而存在,故是勝義無自性。
如《解深密經》中說:「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勝義生!
若是諸法法無我性,說名諸法無自性性,即是勝義。言勝義者,謂一切法無自性性之所顯
故,由是因緣,說為勝義無自性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