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無我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5-19 03:46:57
虛雲老和尚: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
雲居山方便開示 六月二十七日(1955年8月14日)
佛未出世時,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計有九十六種,謂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
子,師弟子之數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稱九十五種外道者,謂九十六種中,有一與佛法通
。故除去此一而稱九十五也。九十五種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說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
,議論顛顛倒倒,還有人跟他學。中國古代軒轅黃帝,訪崆峒山廣成子,也說修道。伏羲
畫八卦,也說是道。李老君為周朝柱下史,也講道。中外古今講道的人很多,而有淺深不
同,與佛相較,就差得很遠。
談起佛教的緣由是這樣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姓剎利,父凈飯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
更始,閻浮洲初辟以來,世為王。佛歷劫修行,值燃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後於迦葉佛
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乃降神於摩耶,當此土周昭王
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脅誕生。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承足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游四門,見老病死等事,心
生悲厭,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凈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言
曰:「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虛,逾城而去,曰:「不斷八
苦,不成無上菩提。不轉法輪,終不還也。」
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
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然後夜睹明星,豁
然大悟,成等正覺。
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初為憍陳如說四聖諦法:汝今應當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佛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憍陳如得法眼凈。世尊重為四人廣說
四諦,亦得法眼凈。時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
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復為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皆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於是世間始
有五阿羅漢。
以後又度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
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
,先事外道,後承佛之化度而得證果,於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故諸經之首
,列眾多雲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
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
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那一
類呢?
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面出了家,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
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
俱出家就為難了。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月上女、末利夫人、
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身心俱出家的
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清朝順治皇
帝,六歲登基,二十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
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更不易。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黃檗老人
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
、教、律、凈。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凈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禪宗雖是直
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禪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
經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
下親證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
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
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
四,生必無因。
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
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沉淪汩沒。佛曾以戒
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沉溺。所以宗教凈三家,及一切法門,都
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
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才得上
上戒品。
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
頭頭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禪也好,念佛也好,講經
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
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
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
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
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
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業守律儀,
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https://i.imgur.com/2Rtr91v.jpg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5-19 10:31:00
六師外道,例如數論外道說遠離五蘊身心之外有常一自主的我(離開蘊而與蘊毫無關係的常一自主的我),佛教說無我,說到我的不存在,沒有外道所說這種遠離身心之外常一自主的我。學習無我的軌理,要學習內道的宗義詮說,可研習板上正在進行的系列文:《宗義寶鬘略講》,前幾講有提到六師外道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5-19 21:47:00
阿彌陀佛!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5-20 00:0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