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出家後在還俗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3-10 16:31:34
相關閱讀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
  在我國佛教史上,雖有好幾位人物,由僧尼還俗:例如:朱元璋還俗做皇帝,劉秉忠
還俗做宰相,姚廣孝還俗做少師,武則天還俗做女皇。但是中國社會之對還俗的僧尼,總
是不尊重,尤其是佛教界中對於還俗的僧尼不予諒解,實在是不幸。
  
  正因僧尼的還俗,不受尊重,不得諒解,致使一些雖不能守持僧戒,甚至已經破了淫
、盜、殺、妄──特別是犯了淫戒的出家人,仍然覆藏遮掩,不願還俗;即使因為知恥而
偷偷地還了俗,還俗之後,便不敢在佛教界中露面了。
  
  因此,我們必須檢討前者的不要面子,而應該同情後者的「不能見人」。前者是污辱
僧寶的敗類,後者起碼也可算是知恥的好人。
  這一問題,太虛大師曾經寫過三篇文章,依次是:1.〈告青年苾芻之還俗者〉,2.〈
尊重僧界還俗人〉,3.〈不能守僧戒還俗勿污僧〉。(以上三文見《太虛全書》三四.六
二五─六三○頁)
  
  但是直到如今,此一根深柢固的觀念,仍未有所好轉。我們見有犯了大淫戒的僧人,
仍不肯還俗的;見有公然娶妻生子而仍披衣說法當住持的;見有因了情欲的逼迫,偷偷地
還俗生子而不敢再到佛教界中露面的。
  
  這是我們的社會,對於佛教教理認識不夠,對於基本人權未能尊重。特別是教內的人
,甚至姑息犯戒而不還俗的僧尼,卻又不能原諒捨戒還俗的僧尼。因為不學戒律,對於戒
律的知識太差,竟以捨戒還俗為恥辱,不捨戒而犯戒,倒覺得無所謂。
…如果捨戒的人能夠深知佛法,懂得戒律的尊嚴,並不以捨戒還俗為恥者,可以在大
眾僧前公開宣布捨戒,並於捨戒的同時,脫下僧服,換穿俗裝,宣布捨戒,亦宣布捨僧名
而改俗名。這是最最光明磊落的事。
如其還俗之後的職業與生活有困難,僧團之中,尚可勸請居士協助,或由僧團的師僧
同道直接資助他成家立業,他雖然還俗了,但還是佛教徒。或退為在家菩薩戒,乃至最少
仍是三皈弟子。他還可以為佛做外護。
捨戒之後沒有戒罪,但有性罪。若不捨戒而去犯戒,便有雙重罪了,戒罪尤其可怕!
唯其捨戒之後,必須還俗,若不還俗,即成賊住。
本來,捨戒還俗並不可恥,破戒戀棧才最可惡,故在泰國與緬甸等的佛教國家,皆以
出家為光榮的事,出家還俗,也是平常的事,並且以為唯有還俗的人,才是標準的國民,
他們不以還俗為恥,並以做過和尚為榮。所以他們沒有一個不捨戒的還俗人,也沒有一個
犯根本戒的出家人。
願意持戒,即可出家,受戒出家的大門隨時開著歡迎;不能持戒,當可捨戒還俗,社
會上的職業,也多歡迎還了俗的出家人。
在我們中國,適巧相反,不以出家破戒為罪惡,竟以捨戒還俗為恥辱,這是顛倒,絕
對的顛倒!
這有兩個原因:
中國的出家人,能有謀生的技能者不多,即使有其謀生的技能,在家謀生,總沒有比
出家受供養容易。再說,出家人當其出家之時,並不準備還俗,他們的事業基礎,也就建
築在出家的身分之上,如果一旦捨戒還俗,勢將前功盡棄,而去另起爐灶,所以雖有煩惱
業障現前,仍無勇氣捨戒還俗。(這是不明因果,不知罪報!)事實上一個本不適宜過僧
侶生活的人,他要勉強過下去,不唯痛苦,也將必有罪惡產生,他的事業也絕不會太好,
何不及時抽身,乾脆還俗!有位心理學家說:當你發現人生的路向走得不對時,切不要怕
與過去的教養和觀念斷絕關係。拿出勇氣,另闢生路。
中國的社會,普遍地輕視還俗的僧尼,致使還了俗的,多有不敢承認他曾出過家,甚
至不敢承認他是信仰佛教的;尚未還俗而又不能習慣出家生活的人,也就因此寧可生活在
罪惡之中,也不敢輕易捨戒還俗。再有,佛教界中,也不原諒還俗的人,這在前面已經說
過了。
補救的方法,是實行太虛大師的號召:「尊重僧界還俗人。」不唯尊重還俗人,更應
該幫助還俗人,最低限度他們要比一般從未出過家的俗人更有信心,也更有教性。
否則,犯戒不還俗,僧界不清淨;還俗不受尊重,戒羸(不能持戒)者又不敢捨戒還
俗,實是佛教最大的不幸!
關於捨戒的問題,我想附帶說明一點:佛教的戒律,分為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
尼戒、沙彌戒、八戒、五戒、菩薩戒。除了菩薩戒,任何一種戒,均可捨,在生時不捨,
臨終捨壽時也要捨。菩薩戒則一受永受,若不破重戒而失戒,盡未來際時,直到成佛,即
使成佛,更無捨戒之理。捨戒也有區分: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尼戒、沙彌戒,要捨
即是全部捨,不可逐條捨。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3-10 22:53: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3-11 09:02:00
著名的例子還有鳩摩羅什還俗,漢傳佛教裡普遍為人課誦的《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等版本,是鳩摩羅什法師於還俗後翻譯的。
作者: rcanny (初心)   2019-03-11 10:36:00
鳩摩羅什大師的還俗,是被逼迫,是時代背景的關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3-11 10:45:00
此處不是鼓勵還俗,奪人袈裟是惡業,而對還俗者也要注意避免輕言誹謗。鳩摩羅什的故事可參見高僧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