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波旬以何因緣能成為他化自在天主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8-22 09:29:59
※ 引述《PTT815 (miru)》之銘言:
: 波旬究竟以何因緣能成為他化自在天主?
: 享受欲界六天中最頂級的福報?
: 祂不是專幹陷害眾生沉淪一事的魔王嗎?
: 祂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
: 為什麼福報卻比前五天的天主大?
目前正在進行的《地道建立》,之前有提到相關
延伸閱讀: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上次提到地道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心。我們做世間的事情可以透
過身、語、意,但不論身語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間的事情都是以心為主。這種情況,特
別是在佛法的修行上來講,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也是以意為主。
引《十地經》說明....引《入中論》說明....
從我們平常的情況來觀察,可以很清楚了解為什麼心是主要的造作者?譬如,我們要
透過身體寫字,透過口說話,其實它的發動者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是透過我們的心去發
動,然後讓我們的身體去寫字,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讓我們的口去說話。
所以身及語這二方面的行為到底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實有賴於我們的心,心的動機
如果純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好的;心的動機如果惡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不好
的。
假設有人的心非常惡劣,如果是男的就可以說是魔,女的就是女魔。也就是魔或女魔
並不是有一個魔這樣的東西,其實就是人,因為他的心只想到傷害別人,雖然他具有人的
樣子,但是還是可以稱他為魔。
如四魔中的天子魔,又名為極喜自在,他是屬於欲界天(他化自在天),他會得到天
身主要是過去累積的善業所形成,但是得到天身之後,他卻一再地阻撓或障礙他人。雖然
他得到天身但卻名之為魔,原因在此。
為什麼一切輪迴與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礎是我們的心呢?理由就是透過心續的調伏,
暫時來講可以得到增上生的果位,也就是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究竟來講可以進入決定勝
的境地,決定勝就是有解脫與成佛二種,這是心續調伏的情況。
反之,心續如果沒有調伏,我們的心就會受到煩惱的宰制,而於總的輪迴與別的三惡
趣受生。所以主要是透過煩惱,由煩惱的宰制而去造惡業,這個惡業又讓我們投生到輪迴
,更慘的是投生到三惡趣。這些都是跟我們的心調伏與否有關,我們是否能夠超脫輪迴得
到涅槃,得到增上生、決定勝還是繼續在輪迴,主要就是看我們的心是否調伏。
引世親《解說如理論》....引獅子賢《明義釋》....引世親《俱舍論》....
引世尊的開示
然後本師世尊(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跟我們要樂不要苦是有關係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樂,不想要苦。
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知道苦的來源是惡業,然後由惡業下手去斷
除,才有辦法達成要樂不要苦的目標。所以這個四句偈的初句「諸惡莫作」就是要讓我們
達成不要苦的目標。因為諸惡是苦的來源,所以諸惡莫作跟我們不要苦有關,惡是苦的來
源,如果不要苦就要從苦的來源,也就是諸惡去斷除。
第二句跟我們所要的樂有關,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樂,所以要辨認樂的源頭是什麼?樂
的源頭(因)就是眾善。如果要得到圓滿的樂,在樂因(善)的階段就要具備圓滿的善,
唯有具備圓滿的善,所得的樂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要樂就要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跟前面二者有關,第一句提到「諸惡莫作」換句話說就是斷惡,「眾
善奉行」就是行善,斷惡行善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過內心的調伏才有辦法斷惡行善,所
以「自淨其意」的「淨」其實是調伏的意思,從藏文來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讓我們的心
能夠斷惡行善。
「自淨其意」就是透過調伏內心去斷惡行善,其實每位有情都有這個心,從每位有情
的經驗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內心有貪瞋無明等煩惱,也有其他的善心;煩惱的心
、善的心在我們的心中同時都有。當這些貪瞋無明等煩惱的心產生的時候,要能夠馬上辨
認出來他們是煩惱,然後盡量去降低他們的勢力(力量)。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一些善心的時候,也要盡量去增長這些善心。這些情況就像一個地
方或者一個國家社會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如他會做出殺盜淫等行為,就
要透過法律去制裁這些人;這個國家社會如果有好的人就要獎勵他們、表揚他們。若能夠
這樣做,國家社會或者地方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正面。同樣的,我們內心的情況也一樣
,怎樣把這些惡心、不好的心降低,甚至最後能夠完全斷除。然後把善心開發、一直增長
到極致、圓滿。我們真正的斷惡行善或離苦得樂的目標才有辦法達成。
「是諸佛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的教法重點就是前面的三個,就是
調伏自己的心去斷惡行善。如果能夠照著佛所開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說他是持教的
士夫或是能夠傳承佛教的人。
「說明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有賴於自心的調伏」,「諸惡莫作」就是斷
惡,「眾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調伏那樣的心,就是佛陀的教法。」這個意思就是剛
才所解釋。
「本師世尊又說:『心若調伏引安樂,我若調伏得善趣。』這說明了:要引生暫時與
究竟的安樂,有賴於內心的調伏。」
這段經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調伏引安樂,」調伏的對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調伏
得善趣」重點是在我。
這裡的「心」、「我」,在自續派及自續派以下的宗義(自續、唯識、經部、毗婆沙
),為什麼會把我及補特伽羅的「事例」視為心,主要就是這段經文的關係。因為這裡的
「心若調伏」、「我若調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續派以下的宗義認為我的事例就是
心,調伏我就等於調伏心,其根據就是這段經文。
但是如果按照應成派來講,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二回事。應成派不會說補特伽
羅或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說他的事例就是心,應成派會說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
雖然相違但是心如果變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好;心如果不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得不好,這
個應成派是承認的。雖然他說補特伽羅與心相違,但是心只要調伏補特伽羅也會得到調伏
,這是應成派承認的。
引宗喀巴大師的論述
有關這樣的內容,宗喀巴大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這裡的「思」就是指
思想、想法。「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
」黑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諸業指的就是不善與善的諸業,有賴於我們想法是
善或惡,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業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惡的,所造業就是惡業或是不善
業。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會很好。「思想
下劣」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地與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惡趣很差的地道。一切
的結果,不論是善的地道或惡劣的地道跟我們的想法有絕對的關係。
宗喀巴大師有些著作是結合詩韻學,這類(著作)的偈頌不論意義或是詩韻的格式,
都是非常上乘的寫作方式。這首偈頌的特點就是除了意思非常好之外,它的特點就是在藏
文中,都沒有用到四個母音的符號(一ㄨㄝㄛ),也沒有用到「牙」下加字及「ㄖㄚˊ」
下加字。(懂藏文的看這四句偈就可以發現,都沒有出現母音,也沒有「牙」下加字及「
ㄖㄚˊ」下加字)。這樣的著作一般公認是非常好的,一般人無法寫出這樣詩韻結構的表
達。
這首四句偈是說明:「要產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而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
一切種智)等果位的情況,都有賴於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於調心之後證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
竟之後於心續中產生解脫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況是如何?」針對這個問題要做回答。
2.2 調伏自心的方法
對於調伏自心的方法,或是調伏自心之後產生地道證悟的情況,以及證得解脫與一切
相智等果位的情況,一開始最好的調心方法就是三士道次第的實踐。所以他回答:「透過
實踐三士道的次第,來調伏內心並且產生地道的證悟等等,這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透過三士道的次第來調伏內心?其方法如下:(下略)
作者: rcanny (初心)   2018-08-22 16:10:00
感恩您的分享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8-22 20:45:00
謝謝_/\_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