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19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27 00:47:54
(c) 釋十向名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面倒數第三行「釋十向名」,是解釋十迴向。請看經文: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
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這一段是經文。下面是大師給我們的講解,我們看註解,「此釋十迴向心,名德位也
」。此是指上面我們念的這一段經文,是解釋十向菩薩心名德位。「迴向心者,因前二位
所修所證」。前二位是講的十住位、十行位,前面這兩位實際上是二十個位次所修所證。
「一切智行,不墮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迴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迴向心」。
這一段我們要討論一下。初住菩薩就是依菩提心修行,我們常講發菩提心,換句話說,就
是依智不依識。我們在四依法裡面講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就是感情,就是我們通常
所講的。但是為了怕大家還有誤會,因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智還是感情不是真智慧,為什麼
?那個智是從意識心裡面發生的。換句話說,就是佛法裡常講的世智辯聰。究竟什麼叫做
智才是符合佛法裡面的標準?其實講起來也不難懂,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無分別智,離
開了分別執著那就是智,就是佛法裡相應的智。如果這裡面還有分別執著存在,這個智是
世間的聰明智慧,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辯聰。
由此可知,世間的理智跟佛法裡面所講的理智,所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有分別執著,一
個是沒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一個是用第六識、第七識,一個是不用六、七識。不用第
六識,他所用的就叫妙觀察智,不用第七識,他所用的就叫做平等性智,所以我們講的四
依法裡面所說的依智不依識,識就是八識,智就是四智,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的
。你會用了你就是初住菩薩,你要問究竟什麼樣才能到初住的地位?你會用就是初住,所
以這個行叫一切智行,行是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建立在四智菩提上的;換句話說,不是
依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凡夫的行為是依心心所而發的,這叫凡夫,起惑造業;依四智菩
提那是智行,這一種行才是真正的叫淨行,清淨行。
他不起惑,他也不造業,所以他「不墮」,不墮是他不墮三途;如果再說得清楚一點
,他不墮凡夫,他不會墮落在凡夫道裡。第二個他「不退」,這個不退是講他的功行不會
退轉。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讀到三不退,那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般講的難信之法,
西方極樂世界凡夫的地位,天人的地位就不退,就不容易!一般講你看到初住菩薩才不退
,本經是別教一乘,當然這個地位沒有圓教那個高,別教一乘,它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
,到這個地位才不退。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退?底下這一句太好了,他「不住」。有住就
有退,他不住!這不住正是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實在是
非常高明,所謂不住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裡面清淨至
極,一個妄念都沒有,禪家所謂一絲不掛,心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心裡面有一樣東
西就叫住。
所以我們念佛人有沒有住?有住,我們希望把這個心住在佛號上,這樣才能往生。不
住不是更好嗎?是更好,做不到。你要不住在佛號上,你心裡面一定是想東想西,沒有辦
法叫你不生妄想。縱然是一個妄想都沒有了,變成無想定那還是錯了,所以難!這個理要
不透徹,境界要不能夠契入,有念是錯,無念也是錯。到底怎樣才不錯?你們讀《壇經》
,像六祖那樣就不錯。六祖不住,心裡乾乾淨淨一個妄念都沒有,他又修福是又修慧,福
慧雙修,又乾乾淨淨是一塵不染,這就叫中道。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不住一物;每天
修福修慧,不住空,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樣才行。修無想定的人他住在一邊,他住在空的
那一邊,有的那一邊他捨掉了,他住在空那邊。所以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才叫做真不住。
所以佛法不是消極是積極,修無想定的那是消極,他住在空裡面。所以哪一位菩薩不是積
極的利益一切眾生,而自己守在清淨無為。這是菩薩!
「空假不立」,空假是相對的,空是講的理體,本性是空寂;假是講從體起用,所現
的是十法界森羅萬象,心地的清淨不但不著這些假相,依正莊嚴他不執著,連這個寂靜之
體他也不執著,完全沒有分別執著,這一種境界才叫「心心迴向,真如平等」。這是用這
些句子把這個境界、那個真相給我們描繪出來。我們也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勉同修們要修平
等心,平等是真心,平等與真如相應。平等心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心的他受用就是大
慈大悲。所以十住菩薩修的是平等心,偏重在空上,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偏重
在這上。而十行位的菩薩從空出假,偏重在假上,他教化眾生,知道一切法是假有不是真
有,所以在一切法裡面他沒有取捨得失。到十迴向菩薩這是從體用上超越了,完全是走到
中道。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是真正的超越,與真如平等、法界理體完全能相應,這叫
做迴向心。這是給我們解釋迴向的意思,也就是科題,下面就逐句、逐句給我們解釋經文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這兩句是總結前面,因為十行位的菩薩是修十長養心
。『入堅修忍中』。這以下就講到本位,就是十迴向位。從經文裡面很明白的看出來,十
迴向的菩薩是由十行位的菩薩升級提升上來的,是以十行為基礎,這也就是說明修行的次
第。十行位的菩薩是以十住位為基礎,十住是以十信位為基礎,由此可知,他是漸次循序
而提升的。這在三賢菩薩位,這叫上賢,三賢菩薩位裡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登地了,那
稱為聖人,十聖。
「言從是等者」。言就是說,說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這一段文,「繇前十行,如
苗增長,華果敷實,將華落果成時,更加堅勇其心,不被魔外侵損」。這是大師用比喻來
形容這一位菩薩的地位。他是由十行位將他的功夫再往上提升,好比我們種稻子一樣,先
有秧苗逐漸、逐漸的增長,長大之後開花結果,十迴向就好比將要華落果成。華落就是三
賢位修滿了,三賢位畢業了。果成就登地,到地上菩薩了,這是果成。這個時候菩薩絕對
不自滿,在這個時候是更加堅勇其心,那個心更堅固,更勇猛精進。
「不被魔外」,魔是指障礙,外是指外道。魔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講有四種魔,這
是佛門裡最普遍、最常說的。第一個是「煩惱魔」,魔是障礙、折磨,煩惱障礙你、折磨
你,我們叫煩惱魔。「五陰」也是障礙你,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魔。「死魔」這個東西也麻
煩,我們這一生修了幾十年了,道業沒成就壽命到了,功夫不能夠繼續用下去,必須要中
斷,這死魔是逼迫你功夫一定要中斷。縱然是來生再得人身繼續來修行,至少要耽誤十幾
二十年,你總得二十歲才能修行,你的功夫就耽誤了;再一投胎有隔陰之迷,前生的都忘
掉了,什麼都要從頭來起,這個事情相當麻煩,就是死是魔!末後一種叫「天魔」,天魔
,外道也包括在這個天魔裡面。
實際上這個天魔,你功夫沒有成就,天魔不來找你麻煩,為什麼?你對他還沒有造成
傷害,你功夫要成就了,對他造成傷害。因為他很執著,他認為這個大千世界是他的領土
,這裡面一切眾生是他的臣民,你要想越界、要想出去,出境不回來了,他不高興,所以
他一定想種種方法來攔阻你,不讓你成就。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八相成道裡面
有降魔,魔以種種的手段來障礙他。不到那個時候魔不會來的,你要是有天魔來找你,那
你有相當功夫了,不是個普通人。
可是這外道很麻煩,這個外道我們受他的擾亂,多半是我們對於佛法的理論認識不清
楚,信心不夠堅定,聽到人家說一說心就動了,趕緊去跟他學去了;那個人又放光又動地
又有什麼神通,趕緊去了,這就是被外道欺騙了。那些小小的神通,魔有鬼也有,有些人
修學的時候他也能有。人有是兩種,一種是他自己修成的,那算是有相當功夫,另外一種
是魔附在身上,有神通。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就有許許多多地方說明是
魔附在這個人身上,他就能現神通,知道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也能夠給人治病。
一旦這個魔要是離開身體了,他所有的能力統統失掉,這個時候他就要遭難了。經上跟我
們講得很清楚。
佛門裡面有沒有用神通來教化眾生?有,決不是平常的,決不是隨隨便便的。《神僧
傳》裡面就有不少,那是在一種特殊的狀況之下,以這個手段達到非常的效果。佛法裡頭
決定沒有以神通來教人的,有神通來接引人,沒有用神通教人的,為什麼?諸位一定要明
白,佛法修學的目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不是神通!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
佛法所修的、所求的!所以佛法不是求神通,更不是修神通,絕對不羨慕神通,我們要記
住這一點就不會被外道擾亂。
而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講席當中一再提示諸位,這最重要的綱領,只要是佛法,他一
定是修覺正淨。那就是我們課誦裡面的三皈依,離開了三皈依決定不是佛法,諸位要明白
這個道理。六祖講得非常明白,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我們在任何法裡面
,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情世間、器世間乃至於智正覺世間,諸佛菩薩的境界決定不迷,
覺而不迷,這就叫皈依佛;法是說的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不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都
是邪知見。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離開一切邪知邪見,依正知正見,《法華經》裡面所講的
入佛知見,那就是正知正見,這是皈依法;僧是表心地清淨,淨而不染。佛法所修的是覺
正淨,佛法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沒講神通!你覺正淨修到相當的程度,神通是本能,
我們本有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恢復了。
換句話說,我本能現在不能現前是被迷、邪知見、染污所障礙住。把這三樣毛病去掉
,我們覺,我們正,我們淨,這個能力馬上就恢復。由此可知,那個神通有什麼可羨慕的
?應當羨慕什麼?羨慕人家覺而不迷,我迷而不覺,要羨慕這個才好;羨慕人家正知正見
,我們自己邪知邪見;羨慕別人清淨不染,我們是處處染著,這就對了。如果你要是羨慕
神通,你必定會被外道勾引去,那你必定上當。所以菩薩在這個地位上,四種魔沒有辦法
傷害他,一切外道不管耍什麼樣的手段也不會動搖他,迴向位的菩薩。
「此位於六性中,名道種性」。你看在六性裡面它比前面的地位提高,從性種性提升
到道種性,道種性怎麼講法?底下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因修中道」,菩薩修的是中道
,前面講「空假不立」,真空妙有兩邊都不放在心上,這是修中道,諸位這中道怎麼修法
?就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心真正的是覺正淨,既不著空也不著有,既不離空也不離有

所以修行是生活,特別是中道。單修空的人有的時候他逃到深山裡面不與人接觸,他
怕人妨礙他修行,那是偏重在空裡面;還有一些尤其像我們近代,作佛事、做法會處處攀
緣,著有。修中道的菩薩他也做法會,他做法會他不攀緣,這是中道,有志一同的大家來
修,志趣不投的絕不勉強,所謂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是中道。決不會說我一定要多
少人,人愈多愈好,想盡方法去拉人,那就落在假有裡頭了,著有,什麼都不做著空了。
得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是修中道。在事相上每一天按照功課,循規蹈矩,一天都不空過,
就是到等覺菩薩,像大勢至菩薩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就曉得他這一句佛號一天到
晚從來不中斷,不著空,雖然這一句佛號是晝夜不中斷,他三輪體空,不著有,空有兩邊
都不著!
窺基大師的《彌陀經》註解就是《通贊疏》,我們很快的就會印出來。《彌陀經》實
在太好!這個好處我是學佛學了三十年才發現,才發現這個好處,從前哪一個人給我講《
彌陀經》好,我不相信。我看它總是怎麼也比不上《法華》,比不上《華嚴》,比不上《
楞嚴》。《法華》、《楞嚴經》都讀完了,再回頭看看《彌陀經》,好,比《法華》、《
華嚴》、《楞嚴》好得太多!所以一切經我都願意放下,這個經是欲罷不能,太好了。
這個註解印出來之後,接著我還打算印一個本子,那就印《要解》,我們現在講堂用
的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講義》,我們單單印《要解》,就是《淨土十要》裡面的《要解
》。過去曾經印過一次,我印過三千本跟諸位結緣的,但是那個本子都送完了,現在一本
都找不到。那個三千本我是為我母親印的,我聽說我母親在大陸上有病,我印三千本給她
培福,她現在病好了,經本也送完了。那個本子後面是附的有蓮池大師的《自知錄》,這
個兩個本子合起來印的,也很薄薄的一個小冊子。現在我還想印,還想印就是後面附什麼
?現在有三樣東西,一樣就是蓮池大師《自知錄》,跟過去的本子完全一樣,另外一種就
是附《西方公據》。《西方公據》我現在手頭上有六種不同的版本,我跟諸位說其中最好
的一個本子我們印出來了,跟《釋門法戒錄》,這兩種東西合印在一起。那個本子非常之
好,我們已經流通了。另外這幾種版本都值得流通,比較簡單,所以可以附印在這個經本
上流通。還有一種我考慮就是《西方確指》也好,《彌陀經要解》後面附《西方確指》也
很理想,告訴我們怎樣來修學這個法門。
《西方確指》最重要的指導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
這位菩薩示現在清朝的時候,距離我們最近,他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換句話說,教給
我們這個法門,豈不是最對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根性。這是最近的,他教的方法就是以一支
香為一個單位,通常我們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所以我們打佛七的時間都是以一支香為單
位。通常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如果打精進佛七一天九支香,他這個方法在一支香裡面是念
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百拜佛,拜一百拜。這個方法真好,
就是對身體健康他也顧慮到,老坐在那個地方不行,坐久了要出毛病,他坐一段時期叫你
運動一下,叫你拜一百拜佛。這個當中可以休息十幾二十分鐘再第二支香,第二支香的功
課跟第一支香完全一樣,如果打精進佛七,一天十二支香那就是二十四小時,所以的確是
好。這個方法一個人做很好,因為他課程非常的簡單,一點都不麻煩,大家在一起做也很
好。這是《西方確指》裡面提供我們在末法時期專修淨土的一個方法,所以這個小冊子值
得流通。
我印《彌陀經要解》四種合刊,我就把這個合在裡面,所以我現在想印小冊子,這個
小冊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流通到國外去,普遍的勸國外的同修,凡是學佛的一定要念佛!
學其他的法門實在是很難成就。這個法門,古大德一再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我們在此地
研討《梵網經》也是明理,對我們念佛有很大、很大的幫助,明理、持戒、念佛,哪有不
成功的道理!所以念佛也是修的中道。
「通達佛法」,這四個字也要講一講,不能含糊籠統的過去。法是講一切法,世出世
間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現相,用這一個字來做代表,全都包括了。佛是什麼?佛就是覺
,一切法裡面都覺,都不迷惑就叫做佛法,如果在一切法裡迷了,這個法就叫世間法。世
間什麼意思?世間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你要不分別哪有三世?
間,講十方,界限,講世界就是你心裡頭起了分別執著,離開了一切分別執著就沒有世界
了,那就叫一真,一真法界,就叫一真了。一有分別執著一真就沒有了,就變成十法界了
。所以這個佛法就是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他能夠通達。這個通達不但是覺而不迷,把這
個覺而不迷的法完全應用在生活上,這種生活才是真正的、究竟的美滿幸福!我們世間人
常常心裡想的、追求的真善美慧,通達佛法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真善美慧的幸福生活。這
叫通達佛法。
「能起一切眾生菩提道種故」。這一句是講他利益眾生。前面所講「通達佛法」是自
利,自受用,以自己享受為重。至高無上的幸福美滿的生活,他自己有這麼高的享受,必
定影響別人,別人一看他,他跟別人就不一樣,所以說超凡脫俗,當然能叫一切眾生對他
起尊敬心、仰慕心。那一定會請教他,你這麼自在,這麼樣的幸福,你這個到底從哪裡來
的?那菩薩就會告訴他,應該要如何修學你才能夠得到,所以能夠啟發一切眾生菩提道種
。菩提就是覺悟、就是覺行,道就是修學,特別是著重在存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
樣用心。存心用道叫做道,生活叫做行。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這兩大綱領都統攝了,一個
是修菩薩道,就是修我們覺正淨的心;學菩薩行,就是學習覺正淨的行事。待人接物表現
在生活一切事相上,這就是佛法。所以自行當中就有化他,化他當中就有自行,所以通達
佛法跟起一切眾生菩提道種是相輔相成的。
「於六觀中,此名向觀」。向就是迴向。「謂向法界真如實際」。所以我們通常講迴
向,迴向有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迴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就是自性,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
的心行為與真如本性完全是一致的,完全是相應的,這就叫迴向真如實際,完全相應。這
一條是最重要的,能夠做到這一條就是佛門裡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就是
這個意思,禪家常講的;第二種迴向就是迴向菩提,我們所修所學的,所修所行的一切功
德,我們求什麼?求無上菩提,不求其他的,就是像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不求神通不求富
貴,不求人天果報,不求佛菩薩的地位,不求,我們只求無上正覺,這是迴向菩提的意思
。你看與真如實際相應。
第三迴向一切眾生,我們特別是福德的一方面,我們有福德不必自己享受,給一切眾
生去享受,這我們的心量多大?不但能破我執,真正能長養慈悲心。慈悲心從這裡顯露出
來了,從這個地方長養,所以自己有福要叫大家享,自己有福不要叫自己一個人享,不要
叫自己家裡幾個人去享。能夠叫一切眾生都享你的福,你的福報就大,你的福報上與十方
諸佛菩薩打成一片、融成一片了,下與一切眾生也融成一片了。本來還沒有什麼福報,這
個心一發,這個福報大得不得了,所以真正大的智慧、大的福報都是迴向心裡面成就的,
所以不迴向不行,不迴向兩種執著都不容易打破,所以在六觀當中向觀。
「於六慧中,此名修慧」,這個地方諸位同修必須要注意到,菩薩所修的是三慧,三
慧是一,不是有階段的,在前面也跟諸位提出過。十住菩薩修聞慧,十行菩薩修思慧,十
迴向菩薩修的是修慧,聞思修三慧。其實初住以上哪一位菩薩不是修的聞思修?統統是一
樣的,一樣裡面他有一點偏重,三慧都修。開頭偏重在聞慧上,怎麼曉得開頭偏重在聞慧
上?我們讀《楞嚴經》曉得,你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的「反聞聞自
性,性成無上道」,那就是提倡聞慧。其實是聞思修三慧一次完成,一次完成他特別著重
在聞慧上。所以聞慧是根塵接觸就叫做聞,三慧偏重在一方面,並不是那二種離開了。那
二種離開聞慧不能成就,可以說是偏重,只能稍微偏重一點點,不是完全偏重,只可以說
稍微偏重一點點。因為十住菩薩修空觀,他偏重在聞慧有他的道理,而十行菩薩修假觀,
他偏重在思慧上,思是什麼?明瞭,一接觸就明瞭,就是覺而不迷。十迴向菩薩他是偏重
在福報上,利益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心,所以他著重在修。修是什麼?是離過,離一切過
失就叫做修。他在一切境界裡頭他不迷,他不染、他不起邪見,這就叫修。
「謂修中道理,發生無漏智慧故」。無漏的智慧是真智慧,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般若
智慧。般若智慧最殊勝的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講後得智!根本智可貴,後得智
尤其可貴,根本智他那種享受別人看不出,別人得不到,後得智的受用能夠叫一切眾生都
能夠享受到。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去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現的是後得智,就是把
無漏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正是做到了事事無礙!無論哪一種行業,無論是男女老少
,無論是學佛不學佛,裡面還有學外道的,你看都是那麼樣的自在。那就是無漏智慧應用
在實際的生活上,表現出究竟圓滿的智慧,顯示出真善美的人生。十迴向的菩薩就專門將
這個智慧無漏慧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他這個無漏智慧是真正的無漏智慧,換句話說,他是
禁得起考驗的無漏智慧。小乘也得無漏智慧,禁不起考驗,自己住在偏真涅槃裡頭,他不
起作用;菩薩這個無漏智慧他也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智慧!這種智慧值得讚歎。
「前云堅法忍」,前是指十行位的菩薩,所以十行位的菩薩是自修,十迴向是化他,
十住是打基礎,是奠定自己的基礎,十行位是自修。自修要著重在什麼?著重在法忍,一
切法裡頭如果不能夠忍耐,那就談不上成就。十迴向菩薩要普度一切眾生,他要修堅修忍
,什麼叫堅修忍?這裡頭有什麼叫堅?什麼叫修忍?底下就說出。
「謂修中觀,了知諸法,皆即中諦,無毀壞故」。這是修堅的意思。無毀壞就是堅固
,他知道一切法,像天台大師所說的一心三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把它分
成三個段落來說,它是一樁事的三方面,從體上看是空的,當體即空,因為一切法沒有自
性,自性是空寂的,所以從體上講是空的;即假從相上講,相不是沒有,有,有是假相,
所以這個有叫做妙有、叫做假有,不是真有;即中,中是說什麼?中是講它的作用,我們
儒家也講中庸,用中,世間的聖賢懂得用中,佛菩薩更懂得用中,中是什麼?既不偏於體
上也不偏於相上,換句話說,空假兩邊都不執著,在這裡面享受。這太自在!
小乘人執著空,就是執著體,他的受用不自在,他的受用固然是很清涼,但是範圍還
太小,不大;凡夫執著在有,有沒有受用?有受用。這個有受用裡頭苦惱無邊;菩薩空有
兩邊都不執著,心地無比清淨,而在事相上有無邊的受用,用中。我們要問十迴向的菩薩
他學的什麼?他就是學的用中,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樣樣都與中道相應,樣樣事情都做得
圓圓滿滿,心地裡頭一塵不染,這就高明!不迷,叫修中道!知一切法,理事和融,一切
法的事就是相,事相、作用都用這一個事來代表。理就是講它的體性是空寂的,事是圓融
,理事是圓融的,所以執理廢事是錯誤,執事廢理還是錯誤,你總是偏在一邊去了,兩邊
都不執著這才是正確的,才是圓融的。
「於中道理」,這個理就是說這個道理,跟前面事理的理不是一個講法。就是理事圓
融,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種道理他完全了解,他完全明白。「忍可忍證」,忍可就是
完全同意,忍就是心地不動搖,他的性情、他的見解完全是正確的,決定沒有動搖。所以
忍也就是定的意思,拿我們現在的話講有同意的意思。佛這麼說我同意,為什麼同意?他
說的完全正確,他所講的這個事理我也見到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了,這叫忍證。忍可,當
作認可,當作心裡頭有決定的同意,承認的意思,叫忍證。「二義合言,名堅修忍」,這
兩個意思合起來一起講堅固的修、有堅固的忍,修也堅固,忍也堅固,諸位想那他當然不
退,怎麼會退心?
「此十向位,即解行發心」。發心不簡單!我們今天講發心學佛。最初發心學佛那個
心是發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很勉強的信心,可以說完全是迷信。對於佛法的理論不懂,境
界也不明白,究竟有沒有好處還不知道,他就信了,他就開始學了,這個信是迷信。雖然
是迷信,他裡面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那就相信什麼?相信佛菩薩不騙我們,佛教
我們不妄語,當然佛不會妄語,我們就憑這個來信他。佛說這個佛法有很多的好處,我們
學有很多好處,我們雖然還沒得到、還沒見到,可是佛講的我們相信他,他講這個話我們
信他,我們就發心去學,所以這個信是很勉強的。到入了門以後這個信就不一樣了,正信
。到這個地方以解信,到這個地方解行發心,不但對這個道理、境界完全通達,而且他已
經達到這個境界。自己到達這個境界,他當然信了,這還有什麼話說?
所以這個信佛,諸位要曉得這個信字,信的淺深程度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叫信佛。
這個信心逐漸、逐漸增長,到成佛就圓滿了,信心就圓滿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
沒有破,他還不圓滿,到成佛這才算究竟圓滿。所以此地非常的難得,解行發心與我們現
前的發心大大的不一樣。我們現在對於佛法不解,沒有修行的功夫,沒入境界,你要是真
正理解了,入了這個境界,那你就得到受用了,跟前面一樣,你決定不退、決定不動搖了
,決不會被魔外所擾亂。
「前十住心,繇信滿故而入」。十住位菩薩是十信修圓滿了,這入了住了。十迴向?
「此十向心,繇行滿故」,你看十行完全是自己修行,修的自受用,當然也有化他,化他
是自利,所以十行位菩薩是修的自利心,利他還是自利。十迴向是自利也是利他,偏重在
利他,所以他是自行滿足了,他提升到十迴向。「以是菩薩,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是講一般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第一個阿僧祇
劫修的就是三賢位,所以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
真正講到修行,諸位一定要記住,十信位不能講修行,何以不能講?現在諸位在十信
位當中進進退退,今天到那個道場、明天跑那個道場去觀光,今天看看這個經不錯,明天
看看那個也不錯,只能講信不能講行,都在那摸索沒上軌道。行,要講修行,真正上了軌
道了。所以初住菩薩叫見道位,初住是見道,十信沒見道,都在那打聽、在摸索,十住初
住就見道了。二住以上就叫修道,所以從第二住到等覺都叫修道位,成佛叫證道位,證道
了。
譬如見道,我剛才跟諸位所說的,我學佛三十多年現在才發現這個《彌陀經》了不起
,這是什麼?見道了。三十多年當中在一切經裡頭才看到這是第一經,才見道,見道之後
那就決定不會中斷。什麼樣經論我都把它放下,單修這一門,這是見道,你要沒有見道你
就不能死心塌地專修這一門。所以你想想自己有沒有見道?你是真正把那一部經論、那個
法門的好處,殊勝之處完全體會到,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全心全力在這一門上下功夫,你
就見道了。從此以後開始修道,因為心裡都沒有雜念,再不會顧第二個法門。講這個法門
、那個法門,聽不錯,好,你修、你修,我修我的,絕不相干,絕不動搖,絕不是說我去
聽一下,不會有這個念頭,我去看一下沒這個念頭,一心一意只在自己的一條路上走,這
叫修道。
沒有見道以前,你看許多的大乘經論到處去摸索,那談不上修道,如果真正把這個淨
土法門找到了,雖然說是相似的見道,也是真正的見道,為什麼?他一生一定成就,你搞
別的法門也是一門深入,跟諸位說相似的見道,何以故?如果你在一門裡頭不能把見思煩
惱斷盡,不能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本性,你不是真正的見道,換句話,還落在十信位,你不
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再一個輪迴、一個生死一轉,好了一切從頭來過,還是迷而不
覺,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耽誤了。這是淨土法門不可思議、了不起之處。
所以我現在印經不印別的經,專門印《彌陀經》。現在台灣每一個寺廟大家都普遍印
經,那些經就叫他們印去,我們只印《彌陀經》,找《彌陀經》好的註解我們來流通,我
們來參考,我們來研究討論,一門深入,決定不搞第二個。至於其他的經論,除非是有人
學,還得要我有時間,我可以幫助他學習,我自己絕對不會主動的去講,不會的。我講的
就是《彌陀經》,我修的就是念佛法門,我不怕人家說我是老太婆。實際上我修這個法門
,念這個《彌陀經》,人家也不敢說我是老太婆。所以過去那麼多年在大經大論上討論,
也有這個好處,對於很多人也能起一點影響力。就是我在那麼多大經大論最後回過頭來《
彌陀經》第一,他們如果冷靜的想一想,大概是第一。因為我不是隨便說的,我這些大經
大論不是說讀過、看過,我都講過。《華嚴經》我們講的幾乎接近二千個小時,差不多二
千個小時,真正是費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歸結到小本《彌陀經》。所以這就是什麼?第一
個阿僧祇劫圓滿了,你見了道,見了道就是快要圓滿。
我們要記住,這個時間實在講沒有長短。你看《華嚴經》講「念劫圓融」,你要是一
下覺悟了、見了道,你這第一阿僧祇劫快圓滿了,你要沒有見道,那就是這個劫好長好長
,就是這麼回事情。幾時你要證到第七地,那你第二個阿僧祇劫圓滿了。什麼時候你要證
到法雲地,那就你叫第三個阿僧祇劫圓滿了。如果你在一生當中就證到法雲地的菩薩,你
這一生當中這三大阿僧祇劫就修圓滿了,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這個劫不是有一定的長短
,不是的,這是講修行的階段,三個階段。根利的他一次就完成了,根鈍的那不曉得要多
少萬萬年,要多少多少無量劫,那個無量劫還是用三阿僧祇劫來說,這是「念劫圓融」的
意思。
所以我們真的是死心塌地選擇這個彌陀法門,就見道了,等於圓教初住。你這一生是
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你就等於法身大士,就是正等正覺。雖然生在凡聖同居土
,《彌陀要解》裡講得太清楚,你當時就得到上三土的;就是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
的那種享受跟待遇,你都得到了,那你不是正等正覺法身大士是什麼?所以帶業往生哪怕
是下品下生,等於法身大士,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一切法門裡頭所找不到的。
所以此地講的「將欲滿故」,第一阿僧祇將欲滿。「即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真
如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在這個境界裡面你看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的,生佛不二
,性相一如,這個理解解得深。這個解深就是智慧深,甚深的智慧,甚深的理解現前了。
「於是心心實相,念念真如,行行圓融,修金剛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門,深入理觀,轉更
增明,入佛果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幾句句句都非常的重要,到下個
星期我們有時間,把這個幾句還要細細跟諸位來討論。今天時間到了。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27 07:24:00
修行是生活。生活即是佛法。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27 16:32: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27 22:4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28 11:1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28 15:4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