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2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7-18 22:58:30
(接續前文: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21)
摘自:《覺燈日光》尊者達賴喇嘛教授
菩提心次第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由是因緣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
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
,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
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
「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
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
,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
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龍猛菩薩(龍樹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
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
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
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
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佛說了兩種大乘:一是波羅蜜多大乘,即顯教大乘;一是密咒的大乘,即金剛乘。除
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大乘。
入大乘門,唯是發菩提心(發心為利他,遮除愛我執,由慈心悲心增上的大悲心推動
,志欲救護一切有情予樂拔苦,希求成辦一切種智無上佛果正等菩提的斷證功德)。
無論是誰,只要在他的心續上生起了殊勝的菩提心,即使沒有其他的功德,也稱為大
乘人;無論是誰,離開了這顆菩提心(棄捨了菩提心,即棄捨了有情眾生),即使他是現證
空性的聖者,也會墮落於(棄捨有情眾生的)聲聞或獨覺等地(聲聞獨覺沒有發心為利他遮
除愛我執的大悲菩提心推動志欲成辦佛果),退失大乘。不只許多大乘經典如此說,透過
正理我們也可以如此善安立。
所以若要進入大乘,唯有透過發菩提心(發起為了救護有情志欲成辦佛果的意樂動機)
,大乘的功德是隨著有無菩提心而進退的。無論是處於畜生道或地獄道的眾生,只要生起
了這顆菩提心,瞬間就會成為菩薩,也就是佛子。
「雖未學習勝行」,雖沒有現證空性的智慧,然有此心,便名菩薩。為什麼宗喀巴大
師在此要引用《金剛手灌頂續》呢?因為先前說到進入密乘也需要菩提心。所以宗喀巴大
師所引用的經論,不只是顯教(波羅蜜多乘)的經文,也引用了金剛乘的經典。
如果沒有菩提心(遮除愛我執,發心為利他,志欲成辦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斷證功德的
意樂動機),不只不能進入壇城,連密教的續經都不會予以顯示,更何況會有成就呢?這
是不可能的!金剛乘又分四部,最上是無上瑜伽部,即使所學是無上瑜伽部,但如果沒有
生起菩提心,光是所修的法是最殊勝的,也是沒有用的。好比有最好的機器,但卻完全不
會使用,是不會有利益的。沒有菩提心為基礎,即使有最殊勝的法,也無法獲得成就。因
此,最重要的是要生起菩提心、成為佛子(或說菩薩),來修學才有用。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
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
獲定解,故更釋之。
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
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
麥芽之因。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
三乘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
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
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
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
,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
《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迴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
見分,當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
故若不以菩提心(發心為利他,希求成辦無上佛果正等菩提)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
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
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止、定)須莫誤為毗缽舍
那(觀、慧),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不棄捨有情,發心為利他,遮除愛我執,志
欲救護一切有情予樂拔苦,成辦一切種智無上佛果正等菩提斷證功德的希願心)。如慈尊
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
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
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
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
「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
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如果我們對菩提心的認知,只是一種文句表面上的了解,或是僅對其微細分支有所認
知,這不是內心真正的功德。如果在心續上真的生起如此殊勝的菩提心,那麼所證得的大
乘一定是真正的、德相圓滿的大乘。
譬如有了陽光、水、肥料等,再加上稻的種子,才會產生稻芽;有了陽光、水、土等
,再加上麥的種子,才會產生麥芽。陽光、水、肥料等,是稻和麥發芽的共同因。不共因
是什麼呢?麥的種子遇到任何因緣都不會產生稻芽,只會產生麥芽,所以麥種是麥芽的不
共因緣。
同樣的道理,能夠成就佛芽的不共因緣唯有(不棄捨有情,發心為利他,希求成辦無
上佛果正等菩提的)菩提心。空正見如陽光、水等的順緣般,是三乘共同成就的因緣。因
為聲聞乘要成就阿羅漢必須要有空正見,獨覺乘要成就阿羅漢也必須要有空正見,菩薩要
成就佛果位也必須要有空正見,所以空正見屬於共同因緣。
菩提心為父,空正見為母。就像是孩子是藏人、漢人,還是胡人等,主要是由父親決
定,而不是由母親決定。大、小乘的區別,不是以智慧而分,而是以(不棄捨有情,發心
為利他,希求成辦無上佛果正等菩提的)菩提心之廣大行來做區別。如果我們不以菩提心
(發心為利他成辦佛果菩提一切種智斷證功德的希求心,遮除只緣自利作意,以所行施等
善緣念一切有情迴向成辦無上佛果正等菩提的動機意樂)為主要的修行,只是了解一些頌
文,或只是殷重修某一個法門,就自稱自己是大乘,那代表我們對法義的認知太膚淺。
就像生子,俱需父母。雖然菩提心(不棄捨有情,發心為利他志欲成辦佛果的意樂動
機)是大乘不共因緣,可是要成就大乘,也是需要空正見的(空正見是無明我執的正相違)。
「智不住三有」,因由證悟空性的智慧消除自性執著,而不會再造墮落三有輪迴的業
。「悲不住寂滅」,因由緣眾生的悲愍心,菩薩就不會像小乘阿羅漢一樣,享受在獲得個
人別解脫之寂滅安寧的狀態,他寧可出定、住在三有世間來利益有情。可是菩薩住在三有
,並非因於業力,而是因由悲願,這是菩薩稀有、偉大的善行。
所以,在三藏十二部教授中,其精髓、最強而有力的法門就是菩提心。這也就是為什
麼阿底峽尊者雖然具有中觀的正見,就正見而言,是勝過自己的老師—金洲大師—的唯識
見,可是因為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教授是來自於金洲大師,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在我的
師長當中,恩最重者是金洲大師。」我們可以從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了解菩提心在道次第上
有多麼重要。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
若無此心(沒有菩提心的動機),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
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
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
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剎
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
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
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如果我們能真正生起自然任運的菩提心,那麼即使只是給烏鴉少許的飲食,功德也是
不可思議的,這個行為就稱為菩薩行。
如果沒有這種發心(遮除愛我執,發心為利他,志欲希求成辦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斷證
功德的動機),即使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供養三寶或布施,也不能成為菩薩行;即
使是在修學無上瑜伽部的本尊、氣、脈、明點等,也都不是真正的密乘行,因為不是菩
薩行。
有了菩提心(發心為利他志欲成辦佛果、迴向成辦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斷證功德的動機)
去做供養,才是真正的無上供養,沒有比這更為殊勝的供養。同理,也沒有比菩提心更殊
勝的集資淨障的法門。一切的資糧由此心快速地圓滿,一切的罪障由此心快速地淨治。
生起(發心為利他,遮除愛我執,不以自己為重,他人的安樂比較重要,但願眾生離
苦的)菩提心,過去的許多罪障能夠瞬間地消除,使得一切非人及罪障都不能損害我們。
確實是如此,如果有非人損害我們,去除非人障礙的方式,沒有比觀修菩提心更好的
了。非人正在傷害我們,而我們卻珍惜他,愛他勝過於愛己,如此觀修慈悲,把善業迴向
給他,還有什麼除障方式比這更好?沒有!不只自己可以獲得利益,他人也可以獲得利益
。因為看到這個修行者愛自己勝過於愛他本人,所以這個非人也就不能傷害他。
有了(發心為利他,遮除愛我執的)菩提心,我們能成辦一切順緣,去除一切逆緣,如
此道地功德就能夠快速地增長,所以(遮除愛我執,發心為利他的)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根
本。
因此,昆努喇嘛曾說:「若要利益一切有情,觀修菩提心;若要讓自己成為一切有情
的親友,觀修菩提心;若要有更多的善知識,觀修菩提心;要成辦自利的話,觀修菩提心
;要圓滿他利,觀修菩提心;要使教法久住,觀修菩提心;要證得涅槃功德,觀修菩提心
。生氣時,觀修菩提心,我們就不會生氣;起貪心時,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懂得滿足;
沮喪時,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生起自信;成就時,觀修菩提心,我們就不會生起傲慢。
懶惰、散亂時,觀修菩提心,我們就能精進;痛苦的時候,觀修菩提心。」
「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願住在苦世間,利益一切有情」,生起如是心力,有什麼困
難能難倒我們呢?所以(遮除愛我執,發心為利他志願成辦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斷證功德的)
菩提心是此生、後世一切利樂的根本,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能夠讓我們快速地累積資糧,
盡除一切障礙,是成就佛果位的不共因緣。如同諸經中所說,確實是如此。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