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tworld.org.tw/monthly/101/a02-02.htm
出處
~~~~~~~~~~~~~~~~~~~~~~~~~~~~~~~~~~~~~~~~~~~~~~~~~~~~~~~~~~~~~~~~~~~~~~~~~~~
念頭在微笑
小時候曾聽長輩講:「說好、說壞都是一句話,為什麼不說好話呢?」
現在回想起來,感覺意蘊深刻。
同理可參,善念、惡念都是一念,為什麼不起善的念頭呢?
照顧念頭 背塵合覺
佛曾告慈氏菩薩,從人天沒墮三惡趣者,其數之廣如大海水;
復生人天者,其數極稀,如弓梢所能沾取的海水。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恰與佛陀的比喻相呼應。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塗惡道的眾生,
多如汪洋大海,隨業翻騰不已,漂流不止。
社會上有些人過分地追求物質享受,沉迷於財色名利,整天在生滅虛幻的五欲境界中打轉,
在昏昧中度日,從來不曾聽聞「心念」二字,更別提照顧自己的念頭。試想,
如果眾生計數自己的念頭,就像數荷包裡的鈔票那樣一清二楚,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
因為,看到自己的心念,是扭轉人生的第一步。
眾生都有本覺,亦即本具的覺性,從本覺到始覺,
乃至於覺察、覺照,終至覺悟,始終不離當念。
《六祖壇經》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
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可見念頭的活動,即是生命樣貌的呈現。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念頭,就感召一世的果報。從巨觀的角度來看,
這一生哪一種念頭起得最多,將來就往哪一道去,因為心和那一道最相應。
想要知道自己的去處,其實並不困難。如果我們在一天當中認真檢視自己,
哪一種念頭動得最多?哪一種妄想最重?一月如是,一年如是,一生如是,
乃至生生世世如是,從檢視到改正,就是修行。
反躬自省 鑑照真心
凡夫的心就像一座原始的礦山,它同時也是一座寶山,
其中蘊藏了無量無邊的寶藏,只要懂得開採,懂得提煉,便能挖掘出各種寶物。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心中的bug如同電腦工程師一樣,把所有會導致當機,
或是會使系統運作不順暢的臭蟲都抓出來,使整個系統的運作臻於完美。
例如,起瞋心、嫉妒心時,知道自己正在起不好的心念,以慈悲、隨喜等心念,
將不好的念頭轉化。《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同樣地,「若能轉念」,
就能夠化除心中的貪瞋癡,進而轉識成智、轉凡成聖。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夢境,善念是好夢,惡念則是噩夢。做了好夢,
貪著甜美的夢境,沉湎在過去,或者幻想未來,因而錯過當下;做了噩夢,
如偷搶拐騙、強盜詐欺、倒會躲債,惶惶終日,深陷連連噩夢之中,
怎樣也醒不過來。然而,好夢和噩夢都是夢,只有一顆清楚明白的心,
才是不做夢的真實心境。唯有超越了相對,離開擺盪的天秤兩端和生滅的善惡夾雜,
才能擁有真正自在、純善至美的悠遊人生。
諸佛菩薩即是契入了絕對的心境,遠離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槃。
沒有覺醒的人生,生命就在漫漫長夜中度過,而且夜長夢多。覺醒的人生,
才能自在灑脫,具足慈悲喜捨,一生都是善法、光明。了解這些道理,
人生才有努力的方向。也唯有透過不斷的努力,
方寸之田才能處處綻放金蓮,隨拈一朵,盡是生命中會心的微笑。
~~~~~~~~~~~~~~~~~~~~~~~~~~~~~~~~~~~~~~~~~~~~~~~~~~~~~~~~~~~~~~~~~~~~~~~~~
心得
注意自己起心動念 念念都是善念 就是修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