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學] 「初禪近分定」至「初禪正行定」的七作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4-18 11:04:1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奢摩他〉
摘自:《奢摩他講記》(2007年) 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再者,滅掉欲界煩惱時,一般說,欲界煩惱的泉源是我執,但是前面這個觀修內
容,完全沒有討論無我的部分,也沒有觀修無我,沒有去對付我執。對付我執要觀修無我
,因為全部沒有這部分的觀修,當然不可能把欲界的煩惱連根拔滅掉。因為沒有碰到問題
的根本,完全沒有觀修無我,依於前面三個原因,只能暫時損傷煩惱的種子,不能夠把它
連根拔滅掉。只是用新的貪念把舊的貪念趕跑。就滅掉的煩惱而言,只是滅掉粗糙的部分
,沒有滅掉細的部分。
又,就滅煩惱的方式而言,不是從煩惱的根本上著手,根本沒有碰到我執的部分。根
據上面三種方式來討論,這樣的實修力量不是非常堅固、非常穩定,這個是觀修初靜慮天
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這樣觀修方式會有這種情況。再過去觀修二靜慮
天好,初靜慮天不好,(再過去觀修三靜慮天好,二靜慮天不好;再過去觀修四靜慮天好,
三靜慮天不好);一直到有頂天是好的,無所有處是不好的,這中間的過程情形完全一樣。
生:這些欲界色聲香味觸的煩惱,是以初靜慮天的伺察(粗分觀察)跟尋思(細分觀
察)去破,破掉之後,尋思跟伺察所產生的執著是會怎麼樣?
師:應該是用伺察跟尋思看破粗的煩惱,就會覺得:喔!這伺察跟尋思對我幫助很大
,力量非常好,於是就執著它,那種執著也是貪心。就覺得看到它的優點,這個沒有錯,
但是執著也是一種貪。
生:(聽不清楚)
師:不是。現在講的這些修行方式,譬如說分析欲界有什麼過失,初禪有什麼功德,
這樣修行的方式我們要不要修,可不可以修?當然可以修!聲聞獨覺幾乎都修這個,連菩
薩也有修這個。若我們一直等,在沒有了解空性以前,好像無法把整個輪迴的煩惱斷掉前
什麼都不修。一起斷掉是很困難的,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才做得到的。若一直等,在這
當中一定會被粗的煩惱傷害、干擾,所以更慘!
不要停留在這裡,先看欲界有什麼過失,初禪的定力,它的尋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強,
他的禪定力量多強,以初禪的止跟觀來講,它的觀的力量比較強,所以它的伺察跟尋思的
力量很強,當然這個有好處、也有壞處。對看破欲界的煩惱來說相當好,另外它也給我們
煩惱。所以兩邊都有,不能因為它有別的煩惱,所以不修,更糟糕的煩惱一直產生。所以
要用伺察跟尋思,把欲界粗的煩惱先擋住。
生:慢心是怎麼生起的?
師:應該是這樣,欲界粗的煩惱跟隨著色聲香味觸,譬如說我的名氣好,我的身體好
等,都以色聲香味觸為主。對影響色聲香味觸的因緣,我們會非常在意,這種就是欲界粗
的煩惱,看破這種煩惱,就不會跟著五根識的對境,自心回轉看第六識,然後在第六識上
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這樣。
修行時當然第六識觀察的力量我們會注重,我們不會看這個境,我們看自己的心。看
它跟著色聲香味觸非常執著,在不堅固的色聲香味觸上,那麼執著,它有什麼過失。用伺
察跟尋思,一直看破色聲香味觸跟著執著的煩惱,看破時,我們看到自己現在第六識修行
上面力量非常強,又會執著這個,他不會執著那邊,他會執著這個,這裡伺察跟尋思的力
量,到這個階段我們的內心已經產生了初禪的煩惱,好像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另外一個煩
惱,這樣我們比較容易做到。
前面談到觀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的。之後觀察初靜慮
天的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是好。這樣不斷禪修,共有八個。
以這種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什麼時候欲界的煩惱開始斷掉?什麼時候會把它斷掉
?或者說斷掉的次第順序是怎麼進行的呢?
欲界的煩惱什麼時候斷掉呢?那要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時,這個是同時發生的,在滅
掉欲界煩惱的同時,行者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
這中間還要經過很長的程序,因為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之前,要經過七個準備的工作
,叫七種近分。初靜慮天的七個近分,靠近的部分叫近分,初靜慮天的七種近分一項一項
完成後,初靜慮的正行才會得到。
這七種近分裡,有七種作意,1)初業行者的作意,2)個別性相理解作意,3)勝解
作意,4)大遠離作意,5)攝喜作意,6)伺察作意,7)加行最後際作意。
當得到第一個初業作意時(初禪近分未到地定最初作意),就得到了安止(正式的奢
摩他安止)。但是要一項一項慢慢上來,等得到最後一個加行最後際作意時,就得到初靜
慮的安止。這七種作意都是準備的工作,這些準備工作一個個得到時,最後加行最後際作
意也完畢了,才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可見從第一個作意、第二個作意、第三個作意,一段一段過來,中間有很多麻煩,這
只是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不是連根拔除。前面講觀察欲界的煩惱是不好,初靜慮天的
是好、是功德,這樣的觀察把欲界煩惱斷掉,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也好像欲界煩惱很容易
斷掉,可是前面要經過七個作意,每一項禪修,其實僅是暫時壓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後要觀察初靜慮天是粗糙不好,二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這樣把初靜慮天的煩惱斷
掉,什麼時候斷掉呢?二靜慮天的正行得到時,同時初靜慮天的煩惱斷掉了。
但是二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時,前面還有七個準備工作,稱為七種作意或七種近分,
從最初作意開始,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伺察作意
,到加行最後際作意,一個一個、一項一項上去,七個全部結束了,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
。二靜慮天正行得到的時後,初靜慮天的煩惱就斷了,這是暫時斷掉。
之後又再觀察二靜慮天是不好、是粗糙的,三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再觀修要得到
三靜慮的正行。得到三靜慮正行時,把二靜慮天的煩惱斷掉。
三靜慮的正行得到的時後,又經過七個作意,這樣不斷地上去(得到四靜慮天正行)。
生:(聽不清楚)
師:這個是最初作意,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攝喜作意,
伺察作意,還有加行最後際的作意,共七個。各位可把它列成表格比較容易懂,我們學習
的目的是要懂。
這個最初作意—初業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開始的、第一個,稱為最初作意
。最初作意時,無法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是寂靜的、是好的。在第一個作意
,最初作意純粹是安止。
在最初作意時,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安止就得到了。這是最初得到安止,
最初得到安止,心非常的寧靜,只有安止,所以無法做分析,因為它只有安止,沒有分析
的能力。
要到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時,隨順的勝觀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勝觀,沒有得
到正式的勝觀,但是跟勝觀類似。因為得到隨順的勝觀,所以可以分析了。
能夠分析的開始是在第二個作意,它就有能力去分析,這時候止已經得到了,得到安
止之後,才可以來進行分析,得到安止之後要得到勝觀,勝觀才有辦法做分析,所以在第
二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開始分析,因為安止已經堅固已經穩定了,在前面第一個
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個時安止已經堅固穩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分析,所以它是勝觀
,但是隨順的勝觀,不是正式的勝觀。
它要去分析什麼呢?第二個作意稱為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性相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
性是什麼。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麼?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靜慮天的性相是什麼?是
寂靜,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這個分析,個別個別分開來,分析它們的性相,叫個別
性相理解作意。個別就是欲界是怎麼樣,初靜慮天是怎麼樣,性相就是特性,能夠做理解
分析,能夠了解。能夠做這種分析,有這樣的分析能力,所以它是勝觀,但不是正式的勝
觀,而是隨順的勝觀。
再過去就到了勝解作意,勝解作意時就正式得到勝觀了,得到真正的勝觀。
第三個勝解作意,勝觀得到了之後,什麼時候開始滅掉煩惱?因為第二個個別性相理
解作意時,只是去分析清楚它的性相是什麼?滅掉煩惱要第四作意才開始。
第四是大遠離作意,大的意思就是初、開始、上等、好的意思,遠離是已經可以把它
滅掉了,所以在大遠離作意時,是把欲界煩惱的上品三個粗的,大的,斷掉了,在大遠離
作意時可以把它斷掉了。
因為在大遠離作意時,可以滅掉欲界煩惱的上品三個,所以在這個作意裡,要分成世
間道的三個無間道、跟三個解脫道,都在這個大遠離作意裡面。
第五個是攝喜作意,攝喜作意時可以滅掉欲界煩惱中品三個,這裡面又包括世間道的
三個無間道跟三個解脫道。
上品的三種煩惱滅掉了,中品的三種煩惱滅掉了,因此這時候覺得:「耶!我已經把
欲界的煩惱全部滅掉了,再也沒有煩惱了」。心裡面會這樣想,可能煩惱已斷盡,但是不
知道到底有斷盡還是沒斷盡,沒有把握。所以要稍微分析,這時候讓煩惱產生的對境在我
心裡生起,去想一想這些對境,或去遇到這些對境,之後去分析,內心欲界的煩惱有沒有
產生?仔細觀察分析來做實修,此時稱為伺察作意。所以這時候是分析自己的內心,煩惱
是斷掉了還是沒有斷掉?
作這方面的觀修時發現:「喔!原來煩惱沒斷掉」,因為還有下品三種煩惱,因此繼
續加油,努力滅掉下品三個煩惱,之後得到三個無間道三個解脫道,在第三個無間道時滅
掉下品裡面的下品煩惱,在滅掉之後就得到第三個解脫道。第三個解脫道得到時,同時得
到初靜慮的正行,這時下品的三種煩惱完全滅掉了。所以在努力的過程中要有三個無間道
三個解脫道,世間道裡的三個無間道三個解脫道,針對的是下品的三種煩惱。這整個過程
就是第七個作意,叫加行最後際作意。
僅僅是觀察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以這個方式來破壞種子使它損傷,這樣觀察,
仔細看這樣觀察實修,以這個方式把欲界煩惱滅掉。這些實修都是在得到安止後進行的,
因為在第一個近分得到時安止就已經得到了。安止得到後才有辦法進行觀察,在安止得到
後的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有辦法來進行分析,沒有得到安止根本無法來進行分析
。現在談到淨惑所緣裡,談到要做這樣觀修,就是觀修欲界的煩惱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
寂靜、是好的。這個觀修要得到安止後才能進行。
但是分析是分析,斷掉煩惱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的呢?大遠離作意才開始,從大遠離作
意開始才有能力把它斷掉。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有作觀察,可是它的力量還不足以
斷掉煩惱。勝解作意得到時也得到觀,那時候有了止觀的力量,可以開始觀察了,可是力
量還不能把煩惱斷掉。要到大遠離作意時,才開始有力量把煩惱滅掉,故稱為大遠離作意
,那個時候勝觀的力量已經大到可以把煩惱滅掉。
現在討論四種所緣對象—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些所緣是不
是在未得到安止,為了要得到安止而去觀修這些所緣呢?不一定!不周遍!就算得到安止
,也是緣取這些來做觀修,因為得到安止後仍繼續觀修安止!譬如說大遠離作意時止觀一
起禪修,在前面已經得到止了,即使在大遠離作意,他也一樣觀修安止。在勝解作意時勝
觀已經得到了,那時候止觀已經可以合在一起,到大遠離作意時,止觀的力量很強大了,
還是在修安止。
生:四禪八定中上上層的定各有什麼樣的功德?我們要用上上層定的功德來破除對下
下層定的煩惱,但是實際上不是很清楚四禪八定各有什麼功德。第二個問題,未進入禪定
,怎麼去感受到它有什麼好處?可以用來排除對下下層定的煩惱呢?
師:關於初靜慮天正行的功德,內容很多,若得到初靜慮正行,一般所知的神通他就
可以得到,就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這些神通在得到初靜慮正行時就會產生,但
並不一定齊備。得到初靜慮正行時,五眼也可以齊備,這種神通很多。之後二靜慮,三靜
慮當然功德更多更多。(註)
(註:《雜阿含經》:「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止
、觀)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
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
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
《大乘莊嚴經論》:「次說菩薩修習止觀。....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者,若人遍
欲求諸功德,是人於止、觀二行,悉應修習。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有所求,云何
令得?諸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乃至廣說。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第二個問題,我內心現在有欲界的煩惱,當然沒有初靜慮天的尋思跟伺察的功德,我
們可以知道自己有欲界的煩惱。可以知道若欲界的煩惱斷掉的話,那個寂靜,那個功德也
應該有。所以我就會想把欲界的煩惱滅掉,那種寂靜多麼好,可以這樣思惟、這樣去了解
。書上或教法裡也有開示,從經典裡的開示去做分析,欲界的煩惱毛病不好,這我們都很
容易了解,未來欲界的煩惱可以滅掉。
這樣一邊做、一邊觀修,慢慢地內心滅掉煩惱後,那種寂靜確實存在,信心會越來越
強,慢慢會覺得:「耶!這個功德我將來真的可以得到,這些煩惱真的可以滅掉」。感覺
會越來越強,信心越來越強,這樣逐漸來做觀修,觀修不是說煩惱滅掉的功德,我內心已
經得到了,而是這樣一邊做、一邊觀想,這樣逐漸進步。
的確,世間很多事都是猜的,都是大概怎麼樣,譬如我坐捷運會不會到家?不一定,
猜了就坐,應該會到,就這樣坐的,這無法確定說會到,可能中間會怎樣,很難說的,但
是猜,應該會到那就坐了。譬如現在學習《廣論》,應該後面會學到,就猜會到哪裡?不
一定,還是一直做!所以不管什麼事情,我們就是猜著一直走的,所以修行上面也猜著也
可以走吧!
生:《廣論》395頁第4行:「<聲聞地>云:『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
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為七,謂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
行究竟果作意。』」,其名相不太一樣?不知是名詞的問題,還是順序有點不同?
師: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初靜慮的正行或者是二靜慮的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
就是正行,這樣算只能講七種作意,不能講七種近分,因為第七個不是近分,第七個是正
行,正行就不是近分。講近分的話,要像前面的方式,第一一定有最初作意,這樣講的話
是七種近分。
若是淨煩惱的作意,就只有六種,第一個不能算,最初作意不包括在裡面,就只有六
種。若講七種作意,就是這裡講的,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
竟果作意,這七種只能講七種作意,不能講七種近分(最後一個加行究竟果作意已是正行)。
何種人要緣取何種對境?就淨行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對境?善巧所緣分幾種類
型,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就淨惑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分成三個段落,已經
進行到淨惑所緣的段落。
在淨惑所緣的段落,引了《頡隸伐多請問經》,若欲離開欲界的貪心,應緣取什麼對
境?要離開色界的貪心,應觀想什麼對境?要離開壞聚見(薩迦耶見),應緣取什麼對境?
也分三種人。分三種補特伽羅要配合前面來講,談到淨惑所緣要分兩種類型:1.使煩惱的
種子衰損(斷除煩惱的現行),2.將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斷除煩惱的隨眠)。.....(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