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隨佛法師和其信徒無法證得道果的原因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8-03-06 20:42:48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隨佛法師自以為正法消失了兩千多年靠他考古找出消失的正法,
這顯示隨佛法師從未按照佛的教導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沒有親近善男子、聽正法的佛弟子無法證得陀洹道、果、涅槃。
※ 引述《TBOC (花嚴)》之銘言:
: 回覆:看佛經確實不是"聽"正法,只是這種說法有意義嗎?
: 看正法,聽正法,都只是了解正法的手段而已
: 假設今天有聽力障礙的學人,難道你會主張,你沒辦法"聽"正法,你不能成就?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013.htm
增支部5集153經/正性決定經第三(莊春江譯)
  「比丘們!具備五法,當聽聞正法時,他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哪五個呢?他
如藏惡者被藏惡纏縛那樣聽法;他如找缺點者[以]非難心那樣聽法;他對教導法者有攻擊
心,是生起標柱者;是劣慧者、愚鈍者、聾啞者;是對不了知的[以為]了知者,比丘們!
具備這五法,當聽聞正法時,他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
   比丘們!具備五法,當聽聞正法時,他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哪五個呢?他不
如藏惡者不被藏惡纏縛那樣聽法;他不如找缺點者不[以]非難心那樣聽法;他對教導法者
無攻擊心,是不生起標柱者;是有慧者、非愚鈍者、非聾啞者;不是對不了知的[以為]了
知者,比丘們!具備這五法,當聽聞正法時,他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一二四)中阿含大品八難經第八(第三念誦)
復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
,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雖生
中國,而聾瘂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9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
(一〇)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云何八難解法?謂八不閑妨修梵行。云何八?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
,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獄中,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
,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在畜生中、餓鬼中、長壽天中、邊地無識,無佛法處,
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
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而有邪見,懷顛倒心,惡行成就,必入地獄,是為不閑處,不得
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
中國,聾、盲、瘖、瘂不得聞法,修行梵行,是為不閑。如來、至真、等正覺不出世間,
無有能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生於中國,彼諸根具足,堪受聖教,而
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為八不閑。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36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復
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佛經已經說明耳朵聽不到的聾子這輩子無法證得道、果、涅槃。
: 六祖慧能經過集市,聽聞金剛經一偈而有所悟。
: 證明就算只是一句經文,還是有人能成就。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6
雜阿含經(一三三)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
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
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
證得道、果、涅槃的聖弟子須陀洹會在七次人天輪迴內成為阿羅漢結束輪迴。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一二五)中阿含大品貧窮經第九
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
佛說過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不會繼續輪迴也不會在未來成佛,
證得道、果、涅槃的聖弟子須陀洹會在七次輪迴內成為阿羅漢結束輪迴不會在未來成佛。
想要成佛的人不會在佛教證道、果、涅槃成為須陀洹,
須陀洹是靠聽正法覺悟不是無師自悟。
: 釋迦牟尼佛不就自修自證? 何況當時並無佛經
: 而現今有佛經,是佛陀親口所說,怎麼就不能依循而證果?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弟子要依循佛經就必須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沒有親近善男子、聽正法的佛弟子就是沒有依循佛經也無法證道、果、涅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2_014
出曜經卷第十四
三觀為轉念者,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時,興
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問曰:「爾時菩薩云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答曰:「
菩薩苦行六年勤勞,從苦起退,自還念昔日所更,追憶本時歌笑伎樂作倡,由是便生欲想
。復聞調達竊自興意,欲奪宮人婇女,爾時便生恚想。二垢和同,於中便生害想。復次菩
薩從苦行起,難陀、難陀波羅二女,以蘇麻油塗菩薩身,諸女天身極自柔軟狀如天女,於
彼便生欲想愛想。時菩薩便作是念:『設彼五人給使我,不捨吾去者,何由使此女以油塗
吾身?』爾時菩薩便興恚想亦興害想,二垢和同於中便生害想。爾時菩薩復生是念:『我
今已生欲想,自損亦損他人,二事俱損。自損者,諸善功德盡捨而去,是謂自損。云何損
他人?若食他信施,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能消化,遂增塵勞不獲果實眾德有闕,
是謂損他也。取要言之,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是時,菩薩厭患二事,求滅不善想,以忍
之力降魔勞怨,永棄亂想不生惡念,速成道果。』」是故說,三觀為轉念也。逮獲無上道
者,云何為無上道?所謂無上道者,答曰:「志求出要,無欲想無恚想。」是故說,三觀
為轉念也。逮獲無上道者,菩薩坐樹王下,棄三十四意,成無上道。所謂無上道者,出過
世間天人上,三千大千剎土蜎飛蠕動之類,於中最上無有過者。如彼契經所說,七微為一
忽,所謂微者,不長不短,不圓不方,不高不下,無形不可覩,非眼識所攝。所以然者,
以其微細不可見故,唯有轉輪聖王、補處菩薩、賢聖天眼通者,乃能見耳。正使有法過此
極微細者,如來通達即覺即知。是故說,逮獲無上道也。得三除三窟者,住于四禪入清淨
定,不興想著結使疾滅,係意不忘進修不懈,遊志三四專一除結,是故說,得三除三窟也
。無量修念持者,住初禪地思惟念持,或於四禪,攝內外法亦有念持。初禪內有不定想,
有覺有觀熾燃似火焚燒法體,外有不定想為火所燒。二禪內有不定想意愛似水,外有不定
想為水所漬。第三禪內有不定想猶風有出入息,外有不定想便為風所動。第四禪中內無不
定想,不為外法所攝。已得念護,除內不定想無量者,於諸初禪地無量地種所係,入此三
昧定者亦復如茲,無量無限不可稱計阿僧祇人成就眾行,是故說,無量修念持也。
還沒成佛前的菩薩還沒消除貪瞋癡所以還是可能會造惡業,
就算是釋迦牟尼最後一世還是菩薩修完苦行成佛前
還是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還是會造惡業。
http://tripitaka.cbeta.org/T03n0153_003
菩薩本緣經卷下
兔品第六
菩薩往昔,曾為兔身,以其先世餘業因緣,雖受兔身,善於人語,言常至誠無有虛誑;智
慧成就遠離瞋恚,於人天中最為第一;慈悲熏心,調和軟善,悉能消滅諸魔因緣;言行相
副,真實無諂,殺害之心永無復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與無量兔而為上首,常為諸兔
,而說是言:「汝等不知墮惡道耶!是身可患。夫惡道者,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
如是等名為惡道,汝等今當至心諦聽,墮惡道因緣,所謂十惡。
菩薩本緣經鹿品第七
菩薩往世墮在畜生,而為鹿身;兩脇金色脊似琉璃,餘身雜廁種別難名。蹄如車璩,角如
金精,其身莊嚴如七寶藏。常行利益一切眾生,所有善法具足成就;身色光炎如日初出,
諸天敬重為立名字號——金色鹿。為無量鹿而作將導,而是鹿王多行慈悲,精進智慧具足
無減,有大勇猛,善知人語,為調眾生示受鹿身。
菩薩本緣經龍品第八
菩薩往昔,以恚因緣墮於龍中,受三毒身:所謂氣毒、見毒、觸毒。其身雜色如七寶聚,
光明自照不假日月,才貌長大氣如楚F其目照朗如雙日出,常為無量諸龍所遶,自化其
身而為人像,與諸龍女共相娛樂。住毘陀山幽邃之處,多諸林木華果茂盛甚可愛樂,有諸
池水八味具足,常在其中遊止受樂,經歷無量百千萬歲。
菩薩有可能因為惡業輪迴到三惡道,
不過證得道、果、涅槃的聖弟子須陀洹不會再輪迴到三惡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2_007
出曜經卷第七
爾時有天前問菩薩:「若使尊人厭患人間飲食精氣,當以天上自然精氣益菩薩力。」是時
,菩薩復作是念:「若我今日受天上精氣,斷人間食者則非其宜。」是時,菩薩便不受諸
天所貢飲食精氣。菩薩勤苦苦行已經六年,便自校計:「身中我今氣力羸劣,夫成無上等
正覺道,不以苦行勞身然後成道。
釋迦牟尼最後一世還是菩薩修完四禪八定後因為不懂佛法所以浪費六年修外道苦行,
後來釋迦牟尼菩薩想通外道苦行的錯誤才改修中道成佛,
不過證得道、果、涅槃的聖弟子須陀洹不會去修外道苦行。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馬哈希尊者的毗婆舍那講記248頁記載:
菩薩觀見三界內外一切法之生、滅,藉此修
習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說:
觀五取蘊的生滅而住。
菩薩觀五取蘊生滅,依序引發諸毗婆舍那智,接
著,先以「預流道」,證知涅槃。其後,他以同樣的
方式修習毗婆舍那,並藉由「一來道」證知涅槃。再
者,他又繼續修習毗婆舍那,再依「不還道」證知涅
槃。然後,他又繼續修毗婆舍那,以稱為「漏盡智」
的「阿羅漢道」證知涅槃,成為具備「一切知智」的
佛陀。
菩薩在最後一世會自修四念處觀五取蘊生滅,
然後才會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釋迦牟尼前世在過去佛教並沒有覺悟沒有證四道、四果、涅槃,
如果釋迦牟尼前世在過去佛教證四道、四果、涅槃,
這樣的話釋迦牟尼只是過去佛的聲聞聖弟子不是無師自悟。
菩薩成佛前不會覺悟不會證四道、四果、涅槃,
菩薩要在最後一世無佛教的時代才能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佛,
了解佛必須無師自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8-03-07 04:00:00
Sadhu
作者: kodi (赤司征十郎)   2018-03-07 11:39: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