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736經 修七覺支從當下至往生之利益

作者: Samus (阿建)   2018-02-13 00:32:47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36.htm
北傳:雜阿含736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3經
檢索 關涉主題:實踐/如何修七覺支 (09/04/2016 10:52:46 更新)
雜阿含736經[正聞本933經/佛光本748經](覺支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
  「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
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
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6相應3經/戒經(覺支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凡那些戒具足、定具足、智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的比丘,比丘
們!我說:『即使只是看到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們!我說:『即使只是聽到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們!我說:『即使只是接近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們!我說:『即使只是侍奉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們!我說:『即使只是回憶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們!我說:『即使只是跟隨那些比丘出家就多所助益。』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聽聞像這樣比丘的法後,他住於二種遠離:身遠離與心遠離。當住於這樣的
遠離時,他回憶、隨尋思那個法。
  比丘們!每當比丘住於這樣的遠離,回憶、隨尋思那個法時,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已
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念覺支,那時,比丘的念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當住於這樣的念
時,他對那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
  比丘們!每當比丘住於這樣的念時,對那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時,那時,
比丘的擇法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擇法覺支,那時,比丘的擇法覺支到達圓滿的
修習。當他對那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時,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
  比丘們!每當他對那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比丘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時
,那時,比丘的活力覺支已被發動,那時,比丘修習活力覺支,那時,比丘的活力覺支到
達圓滿的修習。當活力已被發動時,精神的喜生起。
  比丘們!每當活力已被發動比丘之精神的喜生起時,那時,比丘的喜覺支已被發動,
那時,比丘修習喜覺支,那時,比丘的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當意喜時,身寧靜,心也
寧靜。
  比丘們!每當意喜比丘的身寧靜、心也寧靜時,那時,比丘的寧靜覺支已被發動,那
時,比丘修習寧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寧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當身寧靜時,有樂者的
心入定。
  比丘們!每當身寧靜、有樂比丘的心入定時,比丘的定覺支就已被發動,那時,比丘
修習定覺支,那時,比丘的定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他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
  比丘們!每當比丘成為這樣得定的心之善旁觀者時,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已被發動
,那時,比丘修習平靜覺支,那時,比丘的平靜覺支到達圓滿的修習。
  比丘們!當七覺支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七果、七效益應該可以被預期,哪
七果、七效益呢?
  在當生之初期到達完全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則在死時到達完全智。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為中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
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生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
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
無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
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未為無行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有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
而未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生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未為無行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未為有行般涅槃者,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
為上流到阿迦膩吒者。
  比丘們!當七覺支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時,這七果、七效益應該可以被預期。

註解:
1.
「中般涅槃(SA/MA/DA);中間般涅槃(DA)」,
南傳作「中般涅槃者」(antarāparinibbāy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間隔中達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按:《顯揚真義》說,他不超越[生到淨居天]壽命一半證涅槃
(yo āyuvemajjhaṃ anatikkamitvā parinibbāyati),但長老認為,
如果從字面上的意思(antara),那應該是在兩個生命之間的間隔證涅槃
(attains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lives),
也許是在細身(subtle body)存在的中間狀態。
按:這裡「在細身存在的中間狀態」,或許就是「中有」(antarābhava)之意。
「中有」的存在否,在部派論師間是有異議的,南傳的主流傳統是不承認「中有」的。
2.
「生般涅槃(SA/MA/DA);生彼般涅槃(DA)」,南傳作「生般涅槃者」
(upahaccaparinibbāy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降臨時達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upon landing)。
3.
「五下分結(SA/MA);五下結(DA);五結(AA)」,南傳作「五下分結」(...),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種較低拘束」(the five lower fetters)。
「五下分結」也簡為「下分結」(orambhāgiyānaṃ saṃyojanānaṃ)
,即「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加上「欲的意欲(貪)、惡意(瞋)」。
4.
「有行般涅槃(SA/DA);行般涅槃(MA)」,南傳作「有行般涅槃者」(...),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努力而達成涅槃者」(an attainer of Nibbāna with exertion)

按:《顯揚真義》等以「被生往某處而以有行(有為作)、有努力(有加行)到達阿羅漢狀態
」(..., SN.46.3/AN.3.88)解說,《吉祥悅意》以「以有行、有努力、疲勞地以苦到達」
(..., DN.33)解說。
5.
「上流般涅槃(SA);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MA);上流阿迦尼吒/阿迦尼吒(DA)
」,南傳作「上流到阿迦膩吒者」(...),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駛往上游,走向阿迦膩吒領域者」
(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Akanitt(巴利文的t)ha realm)。
按:「阿迦膩吒」(akanittha),另譯為「色究竟天」,
《一切經音義》說:「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又云,阿無也,
迦尼瑟吒小也……此之一天唯大無小故以名也。」(T.54p.443)
《吉祥悅意》說,以一切有德的有之到達與年長(老),在這裡沒有年輕的
(..., DN.14,其他四天的解說:以自己的等至不衰退、不被捨棄為無煩,
無任何執著的煩苦為無熱,美之看見、清淨上等色為善見,
看見善或看見這是美的為善現)。
6.
「智(SA);得智/所得智(MA)」,
南傳作「完全智」(aññā, aññaṃ,另譯為「了知;開悟;已知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最終的理解」(final knowledge)。
按:「完全智」與「究竟智」(sammadaññā)的意思似乎是等同
的(菩提比丘長老的英譯是相同的)
,北傳多譯為「究竟智」,
《顯揚真義》以「知道」(jānitvā, SN.9.10),
或「阿羅漢境界」(arahattassa nāmaṃ, SN.12.70/MN.10/DN.22)解說。
「以完全智解脫者」,
《滿足希求》則以「以阿羅漢果解脫的解脫者」(..., AN.3.86)解說。
7.
「意喜」(pīti-mana, pītima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被狂喜所提升」(the
mind is uplifted by rapture/the mind is elated by rapture, SN.35.97/SN.42.13)
,或「以喜悅的心」(With joyful mind, SN.7.18)。
感想:
修七覺支是證悟的道路
從當生的證悟,到往生時的證悟,或轉生的瞬間證悟,到轉生於天界後證悟
都可以看到七覺支讓行者的證悟次第提高
而我個人覺得,經文似乎也暗示了:人在將近往生時,是一個重要的證悟時機
學佛人可能要好好把握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8-02-13 17:25: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