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六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18 17:24:56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六集)  1999/8/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8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三十七節: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從這一句到四十四,「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講的大惡。《感應篇》全文裡面,
無非是勸善止惡,勸善的文字少,止惡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正如佛在
《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百法明門》裡面為我們顯
示,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謂性惡不是沒有道理,這個性是
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惡都說不上。所以孔夫子說的性,跟孟子、荀子講的性不一樣,孔
子講本性,所以說「性相近」,一切眾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裡面說本性是一不是
二,那個意思更深。「習相遠」,孟子、荀子講的性是習性,習性這逐漸遠離了本性,這
相遠是遠離了本性,佛法裡面講迷失了本性,習性迷失了本性。
  這個一迷就不曉得回頭,迷而不返,不知道回頭,不回頭就愈迷愈深。你看從佛法界
,這十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菩薩、緣覺、聲聞,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
的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勞累諸佛菩薩,在六道十
法界裡面教化眾生。根性利的,與佛菩薩有緣的,聽到勸告容易覺悟,肯回頭,這就是所
謂得度。緣分淺的遇不到佛菩薩,那就沒法子。遇到佛菩薩,聽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深
信,不能夠奉行,雖然依舊造業墮落,但是阿賴耶裡面總算種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煩
惱習氣強大,善根敵不過煩惱習氣,還是要長劫輪轉。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運能夠
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聞法累積的善根,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
度。諸佛菩薩慈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昨天李會長告訴我,前兩天有一位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六十多歲,常常在我們念佛堂
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訴李居士,她要往生,請李居士替她辦後事。李居士說,
「我二十六號要到中國去,那妳要往生一定在這個之前,我才能替妳辦事,妳要是在這個
時間之後,我就幫不上忙。」她說,「好。」她講了是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號,她說
下午五點鐘往生,是前幾天跟他說的。昨天下午五點鐘,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
居士答應替她辦後事,他說後事辦好之後,二十五號才辦圓滿,二十六號到中國去。這個
事情不止一次,過去也遇到好幾次,不但預知時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後走,佛法裡
面講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後,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這就是生死自在,念
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諸位要知道,這叫根熟的眾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
去。所以我也常說,道場殊勝,念佛堂殊勝,殊勝不在人多,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這
叫殊勝。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一幫人在一塊共修,只有十二個人,
十二個人都往生,你說這多殊勝,殊勝處要從這個地方看。人多是熱鬧,那是什麼殊勝?
  念佛何以能往生?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們現在已經相當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
學,正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都是事實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對這個
世間有所留戀,也就所謂是放不下,這才是真正的障礙。我們每天在讀誦大乘,一定要了
解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論什麼
事情都不能當真。只有念佛往生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下定決心,這個人就是無量壽、就是
無量光。昨天往生的這位老居士,她沒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繞佛的時候就是無量光
壽。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著往生,這個佛法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換一個身體。換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經上給我們講「紫
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才是真的,除這個之外
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幹什麼?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斷惡修善是學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在講席當中也特別強調,凡是
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須具備上善的條件。上善,我說過,心善
、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絲毫的惡意,我們具備這種條件念佛
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許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後不能往生,佔大多數。往年我在台中
,李炳老常給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人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
象?現在這個原因我們曉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進,持戒精嚴,依舊不能往生
。這個原因是什麼?心善、意善、行善沒有達到標準。順境裡面還有貪愛,逆境裡頭還有
瞋恚,這個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惡念、什麼是惡行,尤其
要清楚,惡斷盡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講惡報講得多,分量多過善報一倍都不止,我們從分
量上去看,講善報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講惡報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這是總說,『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這個註解裡頭說得很清楚,說「自
此至死亦及之,詳言為惡召禍之事,二句是總攝提綱」,這兩句是總綱。註子裡頭說得好
,「動者萌於心,行者見於事」,動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惡心,這是惡意,「背理而行」
是惡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義而動」,義是義理,這一個字裡面淺深的標準很多。大
乘的標準,這個義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於性德的念頭,這就是意惡、心惡。性德的標準
高,菩薩的標準,我們以《壇經》做比喻來說,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一
物就錯了。所以禪宗念佛一聲,漱口漱三天都漱不乾淨,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心
裡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佛?你看看連念佛都是過失,心裡動個念頭,動佛了,都錯了,
何況其餘?我們再問,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也不想了,對不對?不對,還是錯誤。
什麼錯誤?你落在無明裡頭。你要真的什麼都不想,你將來到哪裡去?生到無想天去,無
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說起心動念錯了,不起心、不動念也錯了,到底怎麼辦?祖師大德
常常到這個關節就不說話了,你自己去參!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定慧等學,有定沒有慧
就墮無明,有慧沒有定就墮妄想。無明、妄想二邊都不住,這是定慧等學,也叫福慧雙修
。樣樣明瞭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如如不動的時候是樣樣明瞭的時候,樣樣明瞭的時候是
如如不動之時,真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他總沒有妨礙,外不著相,內不
動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經常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惺就
是清清楚楚。所以那個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樣。這個境界高,我們初
學決定達不到。達不到,那這個義的標準我們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標準,我常常勸大家
,隨順佛陀教誨,這就是義,是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感應篇》,
《感應篇》可以依靠的,雖然不是佛經,印祖提倡,它裡面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彙編》所註解的,裡頭就有「自淨其意」,那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這是
我們應當要依靠,成就我們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動念,常常想到,我這個念頭、
我這個思想,佛允不允許我?如果佛在經上不允許我這樣想,不允許我起這個念,這個念
頭趕快就要放下。佛在經上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勸勉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
定要起。
  淨宗法門,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只有帶業往生我們才能做到。帶業往生,佛教我們
執持名號。所以禪,真的我們連邊都摸不到,那個境界太高了,我們是從有到空,人家是
從空到有,我們今天這個方法是從有到空。佛教我們念佛,佛教我們憶佛,憶就是想佛,
我們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多了,我們漸漸
就跟佛相似,發願求生就能得生。如果違背佛的教誨,違背性德的行為,這是大惡,我們
平常講這是過失,《太上感應篇》這個地方講是大惡。這兩句是大惡的根源,「非義而動
,背理而行」。這兩句話聽起來還挺溫和的,責備我們的意思太深太深,我們要能夠體會
得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8-01-18 18:2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9 16:41: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1-21 14:0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