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2(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1-12 13:01:08
卍 釋品名
  疏【品名十二字。分為三節。】
  這是品題,上面是經題。
  疏【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所入也。普賢行願。為能入也。】
  這到底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稱為一真法界,淨土經裡面稱作極樂世界,就是說
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要用現代科學家的講法,就是無限量次元的世界。科學家說我們
這個世界是三次元的世界,三度空間的世界。愛因斯坦發現了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
空間,一直到無限度;「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限度的空間,那你就得大自在了。這是
佛經裡面講的名詞,跟科學家講的名詞不一樣,事實是相同的境界。科學家非常羨慕,如
何從我們這個三次元的空間進入到多次元的空間?現在有理論,沒有技術。所以有人說飛
碟是另一個次元空間的人,他有這個技術,所以他的東西能夠突然之間出現在我們面前,
突然之間消失掉了,用這個來解釋是解釋得通的。就是他從另一個空間到我們這個空間,
我們在官感當中,他突然來的,他有這個技巧。他雖然有這個技巧,他還不是無限次的,
恐怕他還是有限的。
  如果從科學家這個觀點來推想,佛跟我們說,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六道裡面,天道
有二十八層天,修羅就不談了,因為他在哪一道就屬哪一道,底下的人道、畜生道、餓鬼
道、地獄道,很可能都是居住的空間不相同。我們在三度空間,四王天恐怕就是四度空間
,忉利天就是五度空間,夜摩天就是六度空間。這樣說起來,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眾生
居住的空間至少有三十三個不同的差別。高層次次元空間的人到我們這裡來容易,我們想
到他那裡去相當不容易。這還沒有超越三界,要超越三界,那個空間就更廣大、更不可思
議。所以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他們進入的是現在人講科學的世界。我們的科學非常
幼稚,比起他們差太遠了,他們的科技達到究竟圓滿。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就是自由
自在,沒有一絲毫障礙,這個叫自由自在。
  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為能入。科學家天天在動腦筋,要用什麼樣的原理,製
造什麼樣的機械,才能夠進入另一個次元的世界,這很費事,而且成就很有限。佛在此地
告訴我們,只要修普賢行願,普賢行願修成功,你就能夠進入無限次元的世界。這的確是
所有科學家心目當中所期望的,很可惜他沒有看到《華嚴經》,沒有念到這個本子,非常
可惜。普賢行願是能入。
‧入
  疏【入之一字。通能通所。】
  入有能入、有所入,底下給我們分開來解釋,解釋很簡單,非常重要。
  疏【心智契合。悟解得證。總名為入。】
  『心』是理,『智』就是覺,理跟智相應,相結合,這叫做開悟。這句話跟禪家所講
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說法不一樣,用的文字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心智契合
」就是「明心見性」,跟淨土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也是一個意思。一心不亂就是心智
契合,如果不契合就不是一心,也不能說是不亂。他有妄念,有妄念就是亂,有妄念就不
一;必須妄念沒有,才叫一心,才叫不亂,這就是『悟解得證』。隨著相契的程度不同,
一分相應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心智一分相應;兩分相應就
是二住菩薩。《華嚴》將菩薩的位次分為四十一個階級,到佛是四十二個,四十二就是圓
滿了,四十二分相應就圓滿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明瞭,只要一分相應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不思議解脫境界
  疏【心言罔及。為不思議。】
  『心』是思惟、是想像,『言』是言語,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境界不但我們言語說
不出來,我們的想像也達不到,沒有方法想像得出這個境界。前面我曾經跟諸位說過,要
想入這個境界,就不能夠打妄想,不能夠研究討論,不可以的。『議』就是議論,就是言
語說不出來的。你要問為什麼?因為思惟、想像,心智就不合了。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
,真心是一,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一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思,二就可以說,也
可以思。二是妄心,可思可議,是屬於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經中常講「第一義諦」,第
一義諦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想像的。所以要離言說、要離名相(離名字)、要離心緣
(心緣就是思,就是想像),《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給我們,學佛要遵守這個原則。
  遠離言說,我們現在在這裡講,大家在那裡聽,怎麼離法?說而無說,聽而無聞,這
就離了,這才能入得進去。說,絕不執著說的相,不執著,聽,絕不執著音聲相,這叫離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佛經裡面很多名詞術語,它是表達意義的,讓我們領會,不要執
著這些名字;執著這些名字又落在第二義裡頭,名字相不能執著。離心緣相,心緣是想像
,聽了,想什麼意思,那又錯了,又落在第二義裡頭,想不得的。一聽就明瞭,這就是開
悟。一聽不明瞭,沒悟;沒悟,不能想,愈想就愈不會開悟。沒有悟的時候,不想,算了
,下一次還會聽到,這才是開悟的祕訣!
  所以現在人開不了悟,無論是聽講也好,讀經也好,統統在動腦筋,在想裡頭是什麼
意思,所想的都把意思想歪曲了,都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如來所說的真實義是什麼?
是什麼意思都沒有,那就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你要想有個什麼意思,那是你自己打妄想
,絕對不是如來真實義。這個聽起來好像很玄,實際上是事實真相,你們不懂這個事實真
相,所以學佛好難,不能開悟,就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胡說八道,這個很重要。禪,離
心意識就是離這三個,教也要離心意識,落在心意識裡面,禪跟教統統都沒有了。所以這
是不思議。
  疏【作用離障。稱為解脫。】
  『作用』沒有障礙,像《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解脫了。我
們現在理跟事有障礙,事與事上那障礙就更多。這些障礙從哪裡來的?心跟智不能結合,
兩個分了家,就產生無量無邊的障礙。
  疏【智造分域。名為境界。】
  『境界』太多了,一切眾生,每個眾生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佛、菩薩、阿羅漢也有他
們自己的境界。境界從哪裡來的?從『智』變現出來的,『造』就是變現。諸佛菩薩是從
智變現出來的境界,像佛的報身,報身就是智慧之身,智慧變現的報身。菩薩也有報身,
菩薩的報身沒有佛的報身那樣圓滿,這是菩薩的智慧不圓滿。我們凡夫有沒有境界?有境
界,境界從哪裡來?是智變成了識,從識裡頭再變現出境界。我們現在世間人常說知識分
子,知識分子好不好?智變成識,凡夫。學佛要轉識成智,轉識成智那就是佛菩薩,至少
也是羅漢、辟支佛。智變成識,識是迷,智是悟,迷悟不同。所以知識分子就是智變成識
的分子,搞六道輪迴了。佛教給我們把它反過來,把識再轉變成智,那就是佛菩薩。凡夫
八識做主,變現出來的境界,諸佛菩薩四智做主。轉八識成四智,現的是清淨境界,我們
這是污染的境界,這不一樣,境界是從這麼來的。
‧普賢行願
  疏【德周善順。稱曰普賢。】
  底下這兩句重要,因為普賢行願是能入,普賢行願是什麼?我們應當如何修普賢行願
?這個重要,不修普賢行願就不能入無限次元的世界。我們用這個名詞大家好懂,給你講
一真法界,聽了叫莫名其妙。換個現代名詞,無限次元的空間,無限次元的世界,你就好
懂了。就是佛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就是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入無限次元,那真快樂
,沒有障礙了,所以這兩句要緊。
  『德周善順』這就是普賢。周是周遍法界,我們的德能不能周遍法界?現在不講周遍
法界,先問問我們有什麼德?然後這個德能把它周遍法界,那就行了,那你修的就是普賢
行,你就有機會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德當然無量無邊,在這卷經裡面把它歸納成十大類,
就是「十大願王」,那就是德。每一願,普賢菩薩都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才能周
遍法界。「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我願也就不可盡,這是周遍法界。所
以,先要問我們有沒有德,然後才問我們這個德能不能周遍法界,周遍法界你就是修普賢
行。
  「善順」這兩個字尤其叫妙極了,普賢十願裡面有兩願,一個是「恆順眾生」,一個
是「隨喜功德」,這都是善順。我們今天有的時候不得已也要隨順別人,順得心裡很難過
,那不叫善順。順得自己心裡頭起煩惱,起七情五欲,那不叫善順。善順是什麼?恆順眾
生而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不起,這個順才叫善順,佛菩薩是這樣恆順眾生
。我們把這四個字都看錯了,以為佛菩薩也很勉強,也很不得已,哪裡叫善順?這不叫善
順,這要知道,然後你才曉得如何去學普賢行。
  實實在在這經上說這麼多,《行願品》說這麼多,很囉嗦!還有更高明、更簡單的方
法,一句「阿彌陀佛」,十大願王都在其中,全都在裡頭,念到一心不亂就善順了。一心
就入法界,一心是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你才曉得,普賢行願就是一心當中成就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真實心中作」。一心就是真實心,「真
實心中作」就是「德周善順」,要不是真實心中作就不是了,可見得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
是圓修普賢行。
  你把這裡參透,都搞明白了,你才真正發現,才真正覺察到,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
。縱然對它完全不了解,只要一心老實念,決定不分心,他實際上已經在修普賢行了,但
是他不知道。你問他普賢行是什麼,他不曉得,他自己在真修,修而不知道。就好像走路
一樣,他向某個目標走去,他走的路確實方向很正確。你問他走到哪裡,不曉得,但是不
久他走到了,走到了他才恍然大悟,功德圓滿了。淨宗妙就妙在此地,所以古德講這個法
門「暗合道妙」,暗合就是不知道,不知不覺走到,走到那裡才完全明瞭。跟那個已經曉
得的,走到的時候沒有兩樣;知道走到的跟不知道走到的,到了都一樣,叫暗合道妙,這
個法門不可思議。
  疏【造修希求。目為行願。】
  『行願』好懂,行就是修行,願就是願望,我的修行希望將來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
叫行願。我在這裡解釋是很簡單,意味很長,諸位細心領略,然後用一句阿彌陀佛來完成
。你才知道念佛真妙,真正不可思議,念佛的好處你才能真說得出來。
  疏【行之與願。如車二輪。如鳥二翼。翔空致遠。罔不由之。】
  這是講『行』跟『願』的重要,願是希望,行是修持。我們今天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
去,為什麼不到華藏世界去?華藏世界難,《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沒有說臨終接引,沒
有說帶業往生;換句話說,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一定要自己斷見思煩惱、
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你才有能力入華藏世界。這就難了,不是一般人都能去得
了的,這個我們要知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談的條件不一樣,只要具足信願行,只
要淨念相繼就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不必斷惑,帶業往生。我們看看自己的能力
、程度,行,我們能夠符合這個標準,這叫聽佛的話,這叫依教奉行。
  《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
要》裡面說得很好,他給我們講的,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盡
虛空遍法界第一個提倡專修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第二個
方法,就這一個方法,一句名號念到底;還用這個方法普度法界眾生,那是大勢至菩薩,
這是法界淨宗初祖。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次講的經
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這一會裡面提倡念佛求生淨土,他是娑婆世界淨宗
初祖。在中國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專依《無
量壽經》。因為那時候《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無量壽經》
翻得最早。那時候只是依《無量壽經》,念佛求生淨土,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往生,不可
思議。遠公是中國的初祖。所以在此地奉勸諸位,一定要專修,一定要求生淨土。
  普賢行願不可以不知道,普賢行願完全攝入在一句佛號之中。普賢行願知道了,好處
在哪裡?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相同了,佛號念得功夫容易得力。我們現在念佛號功
夫不得力,普賢行願能夠幫助我們功夫得力,幫助我們成就念佛三昧,所以你了解有很大
的好處。
卍 何者是普賢行
  疏【何者是普賢行。】
  這底下就問了,什麼是普賢行?這很重要。
  疏【謂總該萬行。行布圓融。】
  普賢行包含一切行門,這一切行門是菩薩所修的,這一切『萬行』就是我們自己日常
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這叫萬行。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菩薩覺悟,凡夫迷惑。行
都一樣的,我們要穿衣吃飯,菩薩也要穿衣吃飯;我們日常有很多應酬,菩薩應酬比我們
還多。不一樣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不叫菩薩行?因為我們在迷,覺了就叫菩薩行,菩薩
是覺,我們是迷,差別就在這裡。
  菩薩雖然覺,他的德不能周遍法界,所以菩薩行不叫做普賢行。普賢行跟菩薩行的差
別,就是他的德周法界,不同的就在這個地方。再說得明白一點,菩薩行還沒有真正到一
心,普賢行是一心。在淨土經裡面講,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一般的菩薩行
,理一心是普賢行;因為理一心裡面沒有界限、沒有分別,的確這個心是心周法界。能夠
周遍法界的這個心,穿衣吃飯都周遍法界,都沒有障礙,所以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就
叫普賢行。所以裡面有行布、有圓融,行布是有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在日常生活當中
,行布圓融都合在一起,所以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
  疏【何名普賢行。略有二義。】
  疏【一以人取法。普賢菩薩之所行故。】
  這一部《華嚴經》裡面所說種種行門,都是普賢菩薩行。前面說過五周因果,五周之
因就是普賢行,五周之果就是普賢行的成就,這個跟淨土經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完全相應
,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普賢菩薩之所行』。
  疏【二直就法說。隨一一行。皆稱法界。遍調善故。】
  這叫善順,無論哪個行都稱法性,都與性德相應。性德是圓滿大覺,覺而不迷,是圓
滿的大覺,與這個相應,這是從法上說的。所以,後面將『一一行』、將萬行歸納為十大
類,就是後面講的十願。諸位要知道,每一願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行門,這你才把普賢行看
清楚,看明白了。決定不是普賢行就這十條,就那麼簡單,那你就看錯了。它是歸納的,
歸納成十條,每一條裡面無量無邊的行門,到後面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
  然後才知道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的禮節,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就是日常生
活禮節。如何叫我們的禮節能稱法界,與性德相應?我們學這部經要在這些地方學,學了
之後立刻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稱讚」是說話,從早到晚我們講了些什麼?說話有沒有
條理?有沒有層次?稱讚是言語,禮敬是身體的造作,統統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你
看圓滿覺悟的人,他們的行為是怎樣的,用這個標準來觀察自己、來修正自己,那叫真正
修行。所以這一句佛號,信願持名,是正行;這個十願你要明瞭了,叫助行,正助雙修。
前面比喻像鳥兩隻翅膀一樣,車兩個輪一樣,正助雙修,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沒有不
圓滿的。
  這一次選的這部經,這個本子很薄,要像我這樣講法也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個講法
大家很得受用,非常得受用。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
一句「阿彌陀佛」,十大願王都在其中,全都在裡頭,念到一心不亂就善順了。
一心就入法界,一心是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你才曉得,普賢行願就是一心當中成就
的。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1-12 15:57:00
以前也用過專注或是定功的深來理解一心不亂淨空法師這麼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真心不動的意思了 善哉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1-12 16: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2 17:50:00
阿彌陀佛!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8-01-12 19:12: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3 11:28:00
加入菩薩online 練等42級圓滿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14 05:33:00
https://goo.gl/dQMd1l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位。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14 10:45:00
是呀 華嚴境界法身大士從初住往上41等 所以末學沒有把十信位列入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1-14 12:5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