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O七四頁,倒數第三行看起:
「心不住相」。這一段很重要,修行能不能得到真的利益,這一句的關係非常之大。
「《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下面為我
們舉例子,「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幾句話說的,什麼叫不住相?大師為我們解釋,要離凡夫煩惱境界。凡夫的六根緣
六塵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不著相的;不著相,他是菩薩,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著相決
定是凡夫,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眼見色,耳聞音,鼻聞香,舌嘗味,身體覺觸,法,第
六意識起心動念,這就叫著相。
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上說的。二十二年所說的《大般若
經》,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這八個字,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對了,跟佛沒有兩樣了。凡
夫是有所住,有所住,我們平常換句話說,大家容易懂,把它放在心上,叫有所住;不放
在心上,就是無住。眼見色,佛陀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最高的境界,真的是應所無住而生
其心,佛境界。在大乘教裡面,法身以上的菩薩,證得法身,《華嚴經》上講的十地菩薩
,七地以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換句話說,七地以下的還不行,他還有起心動念,但是
他沒有分別執著,這已經了不起了。
凡夫修行,沒有不著相的,錯就錯在這裡,功夫為什麼不得力?著相。不著相,難!
在淨宗有一個方法,對治這個辦法,用什麼?淨土宗是住相。住什麼相?住阿彌陀佛的相
,住極樂世界的相,經上所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我們常常想念,這就著相,想,著相
了,念,著相了,不同於其他大乘法門。其他的,除淨宗之外,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不
能著相。難易從這裡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淨宗只要你對極樂世界真正相信,絕不懷疑,你要問我有沒有極樂世界?我告訴你,
真有,確實有極樂世界,佛不妄語。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著了相為什麼還能去?著相只
能去淨土,去淨土之後,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幫助你離一切相,即一切
法。淨土的方便在此地,淨土的殊勝也在此地。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說是
住相能成就的,沒有。
經上告訴我們,甚至於菩提涅槃,可不可以著?不能著,菩提涅槃的境界才會現前。
如果著相,菩提涅槃是口上的名詞,真正菩提涅槃你沒有辦法證得。所以何況世間夢幻境
界。大乘法裡面說,佛有沒有法度人?佛沒有法。人是怎麼成佛的?自己成佛的,只要他
放下了,他什麼都不執著,那就是佛境界。凡夫境界,著,佛境界,不著。
所以心不住相這四個字很重要,我們時時要記住,住是凡夫,不住是菩薩。也就是我
們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不住相,起心動念,著了,著了相;
不起心不動念,這對了。世間夢幻泡影,《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有
為法就是世間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生心可以,只要不住就沒事,生心有住就有事,不住沒事。不住是佛法,住,世間法,世
出世間就從這裡分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得無住心,即契圓覺」。契是相契,相應。你真正無住了,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
與大圓覺,圓滿的大覺相應,圓滿的大覺是佛境界。法身雖然也是圓覺,但是還沒有圓滿
。法身菩薩,最後一品無明還沒破,無明破了,無明習氣還在。所以到等覺,菩薩最高的
一個階層,真正得無住心,往生極樂世界生常寂光淨土,不是實報土。實報土,破一品無
明,證一分法身,就能生到實報土,在實報土裡面再去提升到常寂光淨土,就契圓覺了。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裡面說,經裡面講得好,「寧在地獄經百
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這句話是佛勉勵我們。二乘有什麼不好?二乘也不退轉,只是
進步緩慢。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如果不能夠把小乘捨棄,他就不能提升到大乘,《華嚴經
》上講得最清楚。二乘是自利的心,希望自己成就,真的,成就了,脫離六道輪迴,得大
自在,不能證菩薩,原因是他沒有大乘心。大乘是普度眾生,沒有條件,無條件的幫助一
切眾生離苦得樂,小乘是只求自利,沒有發度眾生的大願,差別在此地。
「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這些句子,經句,在此地做個總結,「總之,如《大疏
》所示:壞見之人」,壞見是見解錯誤,「雖不壞行」,知見不正,戒持得很好,有,有
這些人,我都見過。不是菩薩知見,二乘的見。不壞行是依照經的方法修行,他做到了,
但是他的見解有問題,我們常說他的想法、看法有問題。修行外表上很如法,你看不出他
的問題,但是問他對大小乘看法,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見地、見解重要。
「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為什麼?我們是凡夫,我們希求的,善知識來指導我們,
如果他把路指錯了,我們就很冤枉。現在這些知識們,外面外相是善知識,內裡面心住相
,真正是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翻過來,他知見很正,但是他的行為不正,他沒做到,你
向他請教,他給你講得沒錯,但是他自己沒做到。這個善知識可以親近,可以向他請教,
解門你向他請教,行門不學他。我們今天解門跟行門都很單純,解門,一部《無量壽經》
,遵守黃念祖老居士的講解,就不會錯。這是近代我們曾經親近過的一位大善知識,知見
純正,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十四萬聲,可以說日夜不間
斷,求生淨土,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解行都正。
這樣的人,尚且一天十四萬聲佛號,我們凡夫怎麼辦?起心動念都是妄想,起心動念
還是煩惱習氣,這多可怕。就怕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不能往生,錯過了這次的機會,下一
次還會碰到,時間很長,不是來生就能遇到的。來生還不曉得到哪一道,如果到人道來,
有可能,到天道也有可能,其他的四道不能保證你會遇到佛法,縱然遇到,未必能接受。
我們在現前境緣當中遇到過,我們苦口婆心勸導他,奈何他不相信,或者是表面上答應了
,好,他做不到,疑心沒斷,願心不足,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由此可知,學佛成就難,
真難!下面這句說得好,「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見比行更重要。
「又《大論》」,《大智度論》上說,「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
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這一句很重要。這些年來,我常常提醒同
修,當然也是提醒自己,對於善知識要像對佛想。我們遇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黃念祖老居
士,真正是末法稀有難逢的大善知識。兩位都走了,他們的著作在,甚至於還有錄像、錄
音帶,留傳在世間,要把它看作經典那樣的尊重。對這些善知識的行誼,常常記念著,依
教修行。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今天修行向他學習。像不像?如果
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讀這個註解,就是聽黃念祖老居士講經,化解我們對極
樂世界的疑慮,堅定信心,願生極樂,我們就有成就了。所以對這些人要盡心敬之,不念
餘惡。有人造謠生事、毀謗,不能聽,聽了你就上當了,聽了,你離開善知識,就大錯特
錯了。
==
對這些善知識的行誼,常常記念著,依教修行。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是怎麼成就的,
我們今天修行向他學習。像不像?如果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
我們應該要常常讀善知識的行誼傳記,乃至於常常複習。
把那樣的形像深深刻在心上,常常能浮現,成為自己的行為模範準則。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