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13 09:58:31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2.5 三士道與三乘道之區分
以下要分辨的是,學了下士道還有初學中士道的這些人,在他們心中還沒有真的生起
地道的證悟。這裡要說明的是,學下士道與學中士道,並不等於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與大
乘道。
最初修學中士道的,還沒有真的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與大乘道。但是,中士道是進入
聲聞道、獨覺道與大乘道的起點,應該說是進入這三道之前(的區分點),而且從中士道
這裡會分成小乘與大乘的走法這二類。也就是說如果走小乘,在中士道這個階段之後,就
是走聲聞、獨覺這樣的道;如果走大乘的話,透過這個中士道他會走向上士道。前者,就
是透過中士道走入聲聞、獨覺道,這是屬於「唯中士道」。如果透過中士道而進一步走向
上士道,就是「共中士道」。
這樣的補特伽羅以斷除輪迴的根本—補特伽羅我執—為主,而且以「斷除我執的解脫
」作為主要的所證;而作為其方法的,就是以「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及其「對境」
(補特伽羅無我)作為主要的所修;然後透過對於聲聞道的極大勝解,而一旦在自己心續
中產生了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則已進入「聲聞道」了。
同樣這一段,如果是對於獨覺道有極大的勝解的話,這樣的補特伽羅就進入獨覺道。
聲聞道與獨覺道只有動機及想法的廣狹有稍許差別,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是動機
與想法的廣與狹有一點差別。
不論是走聲聞道或獨覺道,他的目標都是自己解脫輪迴,透過緣四聖諦的道,讓自己
能夠解脫輪迴。
如果要走大乘道的話,他的想法就不只是這樣,他會想到除了自己要解脫輪迴,其他
的這些曾經當過自己母親的有情也跟自己一樣,還在輪迴中受苦,這些如母有情也必須讓
他們解脫輪迴。所以如果是走向大乘道的行者,他會把緣於自己的想法,擴展為緣於一切
有情都能解脫輪迴的想法,這樣的行者就會走向上士道或大乘道。
剛才提到,即使進入中士道,也還沒有進入三乘道(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道),差
別在什麼地方呢?主要是在中士道的階段,雖然有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但是這個
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還是造作的,它是屬於造作的出離心、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
,所以光是這種造作的想法只能算是中士道,一旦這種希求解脫的想法或出離心,到無造
作的階段,這時候才真正進入地道(入道)。
但是這時候就要看行者的勝解,他是勝解聲聞道、獨覺道還是大乘道,由此再去區分
他是進入哪一種道。所以簡單來講,有「造作出離心」的,可以說已經進入中士道;一旦
有「無造作出離心」的,就可以說是入道,也就是入三乘道的任何一道,這就要看他的勝
解(是哪一道)。
底下要說明幾個同義詞,其中,「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及「想要脫離輪迴
的想法」是同義詞。
如前所說,如果這些是造作的,就是進入中士道,但是還沒有進入地道的功德。要進
入地道的功德,要到無造作的階段。
如果已經產生無造作的想法就進入三乘道,這時候就要配合勝解來分,無造作出離心
配合勝解聲聞道就進入聲聞道,無造作出離心配合勝解獨覺道就進入獨覺道,無造作出離
心配合勝解大乘道就進入大乘道。
但是從無造作出離心到進入大乘道中間,還有很多需要思惟的,也就是說不是從產生
無造作出離心,然後勝解大乘道就可以馬上到大乘道,這中間還有很多要思惟,譬如所緣
從自己轉到一切如母有情必須還要透過很多思惟。
總之,產生無造作的想法,方法是什麼呢?底下從《廣論》舉出二個例子:
(一)就像罪犯在監獄中受到極大的折磨時,自然而然會產生逃離監獄的想法,這很
自然不需要造作。
(二)房屋著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脫離他的房子的情況。
這二個比喻就是說明,當初想要解脫輪迴的想法到這種自然而然的程度的時候,這就
是所謂的無造作出離心已經產生的情況,這時候就是入道了,入道就如前面所說,配合他
的勝解進入聲聞、獨覺或大乘這三道。
當這個想法(無造作的出離心)產生時,不論是行、住、坐、臥的哪一個時候,均不
可能退失,這裡的重點是指無造作的出離心,只要產生了就不會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
在《聖道三要》)所說的:「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已生。」「出離心
」指的就是無造作出離心,「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所要表達的就是這種出離心是
不會退失的。
關於這點(指前面提到三個同義詞:希求解脫的心、出離心、想要脫離輪迴的心)在
這部論裡這三者是同義詞,但是有的學者認為,前二個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並不是同
義詞,現在就是針對這個問題來說明。
有些學者主張:「看見輪迴過患的心是『出離心』,而想要從輪迴脫離的心是『希求
解脫的心』。」亦即認為,「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還認為
出離心是因,而希求解脫之心是果。而在這部論中,恭敬地將(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
這兩個詞視為同義詞。
為什麼會把這二個詞視為同義詞?理由如下:
(一)亦即所謂「出離」就是解脫,而希求彼之心就稱為「出離心」。意即出離就是
滅諦,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第三個滅諦,滅諦有四個行相:滅、淨、妙、離,這裡的
出離是第四個行相的離,其實就是在講解脫。所以出離就是離,就是滅諦四行相的第四個
,也就是解脫,再加上「心」就是指希求出離的心,「希求彼」的「彼」就是指出離(解
脫),所以希求彼或希求解脫的心就稱為出離心,這是第一個理由。
而且不僅如此,
(二)當產生「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就視為「已產生無造作希求解脫輪迴的心」,
這是大多數學者一致的看法。因此在這部論成立「無造作的出離心」與「無造作的希求解
脫之心」兩者為同義詞。
而且
(三)宗喀巴大士在《聖道三要》提到:「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
已生。」它很明確的提到「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兩者同義;而在這個偈頌之後的
「彼出離(指出離心),不以淨發心(清淨的菩提心)攝,不成無上圓滿菩提因。」當中
的出離心,也必須理解為希求解脫的心;
而且
(四)在《廣論》的「僅僅想要捨棄彼等,而且想要證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產生,
正是出離心」,此中的「彼等」指的就是三惡趣苦與輪迴總苦,也就是解脫三惡趣苦與輪
迴苦的想法,這就是出離心,所以當中也將「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說為同義。
此外,
(五)《廣論》當中「當經中說到產生無造作之出離心的量(標準)時,會以處在火
宅當中的人與處在監獄當中的犯人不願處在那些處所,並且想要從那些場所解脫出來的心
,作為產生出離心的標準,亦即前述二者(即指前述二者的比喻)的心到什麼程度,出離
心就應該產生到那個程度。」從這段話可以看得出來:出離心不是看火宅的過患及監獄的
過患,重點不在看過患,不像前面有些學者說:看見輪迴過患是出離心。從《廣論》的文
來看,出離心是要從這二種場所解脫,而不是只看過患而已,所以從這段文可以看出出離
心與希求解脫的心其實是一樣的。因此底下說,這是結合「想要從火宅及監獄中解脫出來
的心」這個比喻與「出離心」這個意義,等於「想要從火宅及監獄中解脫出來的心」就是
比喻「解脫輪迴的心」,這也就是說明解脫輪迴的心及出離心是一樣的。
然而「對於火宅與監獄看見過患之心」與「出離心」二者喻義結合的情況則比比皆是
。這段文要改為:然而「並沒有對於火宅與監獄看見過患之心」與「出離心」二者喻義結
合的情況。意即《廣論》的這段文用二個比喻來說明出離心,這二個比喻是以想要從火宅
解脫及想要從監獄解脫來說明出離心,可是並沒有針對看見火宅的過患與看見監獄的過患
來跟出離心做結合,從這段文也可以看出來,希求解脫的心與出離心同義,主要是要表達
這個意思。
基於以上這五個理由,就可以說「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並不像有些學者所說
,出離心是看見輪迴過患的心,而希求解脫的心才是想要從輪迴解脫的想法。也就是並不
像有些學者所說出離心是因,希求解脫的心是果。這二者其實是同義的,因此能夠成立「
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二者是同義的聖教與正理非常的多,所以最終的結論是這兩
者是同義詞。
如前所說,特殊的下士就是希望能夠來世不墮三惡趣,得生人天果位。中士道進一步
的對於人天的果位不感到滿足,而進一步想要從整個輪迴苦脫離出來,當這種造作的出離
心的想法產生時,就進入中士道。
一旦造作的出離心,能夠提升到無造作的出離心,並且配合勝解聲聞道,這位行者就
進入聲聞道。如果配合勝解獨覺道,行者就進入獨覺道。
進入聲聞道的情況剛才已經說明了,現在從進入獨覺道來說明,下文要講的是一個已
經進入中士道的行者,他怎麼進入獨覺道的情況。
此外,處於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補特伽羅(這是指已經產生造作出離心的行者),這跟
前面進入聲聞道的差別在什麼地方?除了勝解之外,如果進入聲聞道要勝解聲聞道,進入
獨覺道的行者,他要把造作的出離心進一步的提升為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還要勝解獨覺
道,不僅如此,他的所斷跟前面進入聲聞道的行者也略有不同。
進入獨覺道的行者,他的所斷除了「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加了「執外境的分別」
,所以他的所斷多一個「執外境的分別」,並以斷除這兩者的解脫作為主要的所證,所以
他的所證也比前面聲聞道的行者多一個,就是除了斷「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有斷「執
外境的分別」。而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因為所斷有二個,所修也有二個,方法就是將「瞭
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這是要斷前面的補特伽羅我執)及暸解『能取、所取異體空
』的般若(這主要是斷執外境的分別)二者,及其對境(前者的對境就是「補特伽羅無我
」,後者的對境就是「能取、所取異體空」),這些都是主要的所修。
一旦行者有了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勝解獨覺道,有了這些主要的所斷、所證、所修
之後,這樣的行者可以說已經進入獨覺道。
要注意,在談地道的建立的時候,所依的宗義並非應成派的宗義,而是瑜伽行中觀自
續派的宗義。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談地道建立的時候並不是依應成派的宗義說明呢?
原因是因為地道建立的內容是來自於《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品,關於《現觀莊嚴論》的注
解,在印度來講,最有名的有二十一部注解。其中大家公認寫得最好的就是獅子賢的《明
義釋》,雖然沒有人直接說他是第一名,但是大家公認他的最好,所以一般在讀《現觀莊
嚴論》的時候,都會配合獅子賢的《明義釋》。因為獅子賢本身所依的宗義是瑜伽行中觀
自續派的宗義,所以即使像三大寺他們學習《現觀》六年,這個過程其實都是配合獅子賢
的《明義釋》來理解《現觀莊嚴論》。因為這個緣故,在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地道時,
都依著《明義釋》的解釋,因為《明義釋》的作者獅子賢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所以整個
地道的解釋都是依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來理解。
因為是根據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來理解地道,所以聲聞道與獨覺道的所斷、所修
就略有不同,所證都是解脫。差別在什麼地方?主要是因為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是不
承認外境,所以執外境的分別也變成是要斷的。
聲聞的所斷只有「補特伽羅我執」,但是獨覺的所斷除了「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
要再加上「執外境的分別」。
聲聞所修的是「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還有它的對境就是「補特伽羅無我」。
而獨覺行者所要修的除了這個之外,還要再加上了解「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般若」以及「能
取所取異體空的對境」。所證都是解脫輪迴。
透過對於在最後有(註)時,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的情況下,而以欲界身現證自己
的菩提的獨覺道的極大勝解,一旦自己心續中產生一個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即已進入「獨
覺道」了。
2.6 入聲聞道與獨覺道之差別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