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80(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11-01 15:15:02
(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
  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說這樁事情,說到最後,你有沒有豁然大悟?悟個什麼?悟天
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莊子開悟了,覺悟一切法,無論是哪一法,一法都不離,都
在其中,從心想生,不想就沒有了,想就有了。我不想它怎麼還有?那不是你不想,是你
想你不知道你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微細的那個想,一個念頭,就是彌勒菩薩
告訴我們的,我們把它計算出來,一秒鐘你已經想了多少次,你想了多少回,一秒鐘。彌
勒菩薩說,你一秒鐘當中,你想了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你承不承認?不能不承認。為什麼
?是彌勒菩薩,那是證得究竟果位的人,他不會說假話。可是我們起心動念,絲毫沒有感
覺到,粗念感覺到了,細念沒有感覺到。所以佛問得好,凡夫起一個念頭,他知道動了個
念頭,佛問彌勒,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還有附帶又問,有多少個妄想?有多少個
雜念?有多少個分別?有多少個執著?全包括在一句話裡頭。彌勒菩薩給我們說明,一彈
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的時間短,一秒鐘可以彈七次,三十二億百千乘七,就是二
千二百四十兆。
  這個微細念頭沒有人能知道。誰知道?法身菩薩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不知
道,權教菩薩不知道,天台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不知道。一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像六祖惠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海賢老和尚也住這個境界,所以他是法身菩薩,
禪宗裡面說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自己不說。這個不說也是老師教他的,由此可知
老師的高明。老師在剃頭那天告訴他,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明白就
是大徹大悟,不能說,不准說。他遵守,他真開悟了,小悟、大悟、大徹大悟,他自己知
道。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穿,一定要他同階層的人才知道,比他低的見不到,比他高的
才行。
  所以這些經文,我們讀了沒有懷疑,真正體現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怎
麼能不愛萬物。佛菩薩慈悲,佛菩薩的對象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我們能夠知道的,
有概念的,是極小的一部分,比我們高明的人我們不知道。不如我們的凡夫,動物、植物
、礦物,迷得更深的不知道,不如我們的不知道。明白這個事相,對佛所說的能接受、不
懷疑,才知道淨宗法門的可貴,才會欣慶自己運氣太好了,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中頭獎,
這不是假的。如果不把它抓到,那叫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了。你還想什麼?你還貪著什
麼?真正萬緣放下。對一切苦難眾生自然生起憐憫心,這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他們,把這
個法門介紹給他。介紹給他要講清楚、要講明白,讓他真正接受,真正相信,發心求生淨
土,他生淨土是你幫忙的。你生淨土,走的時候,要做個好榜樣給人看,增長人的信心。
生到死都給眾生做榜樣,都是在教化眾生,都是在表演、在表法。
  所以這一句,「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
,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
就是自然,說了這麼多。「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
入為自然,並指為道中之正旨。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
相同。所以這部經不可思議,無論是哪一段,你真明白、真相信了,你的疑慮,懷疑、顧
慮統統不見了,菩提路上一帆風順,你成功了。就在面前,看你能不能捨?能不能放下?
放下,真的;不放下,錯了。放下,真叫身心自在。工作再多,生活再苦,特別是幫助苦
難眾生,你幫助他,他未必接受。不接受,你還是不捨他,你還是在旁邊照顧他,看他什
麼時候回頭,等待機緣。這慈悲到極處,這是真實功德。
  無為無作意思深,不能說什麼都不幹,那你完全把意思錯會了。什麼都幹,不放在心
上,叫無作無為。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
等。清淨、平等與自性相應。我們常常說,要用真誠心去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
彌陀佛,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清淨心。平等心沒有分別。你看現在念佛人,學佛
的人,分別多重,我們常常遇到。人家來問,念這句佛號,我加觀音菩薩行不行?我加地
藏菩薩行不行?每天誦經誦《無量壽經》,我再加個大悲咒好不好?這都是問題,都是信
心不足。信心足了怎麼樣?《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
是一」,一多不二,你就不受干擾了。我受持《無量壽經》,還要加幾部經,還要加幾個
佛菩薩名號,這就是被法污染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他老人家
入般涅槃的時候,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否定了,誰要說釋迦牟尼佛說一個字,
那叫謗佛。佛一個字也沒說,一句也沒說,這是什麼意思?幫助你回歸清淨心、平等心,
清淨平等是真心。還有種種分別,種種妄想,不清淨,不平等,怎麼辦?看到你很可憐,
為什麼?人是好人,心是好心,錯用了心,在佛法裡種善根,沒錯,能不能在這一生往生
?大有問題。這問題嚴重,這不是小事,是大事。在這裡頭人很多,怎麼辦?說不定我們
自己也在其中。我們認真反省,細心觀察,自己在不在其中。在其中怎麼辦?趕快放下。
為什麼?放下幫助你看破,你對於這經教體會不夠深刻,你還懷疑;你不懷疑,你就不需
要加經加咒,你還需要搞這些,可見得你的疑心沒斷。
  《會疏》,這是日本淨宗大德的著作,他們的《無量壽經》著作,比中國多,中國《
無量壽經》,註解只有兩種,他們大概有二十多種。「《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
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他力就是淨土法門,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阿彌
陀佛無量劫所修積的功德加持我們,這他力法門。一超直入,不拐彎的,直截了當就往生
淨土,往生淨土在阿彌陀佛會下,自自然然得定開慧,證得無上菩提。所以與《要解》蕅
益大師所說的,說的話不一樣,宗旨完全相同。「依信願持名,他力大道」,他力大道就
是信願持名,「即得往生極樂。持名即是念實相。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
然。」什麼是自然?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自然。一切法都與自然相應,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著起心就動念,一動
念就不自然了。不動念,眼見色看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自然。自然就是自性見,耳,
自性聞。一部《楞嚴經》裡面用功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完全用的是法
爾自然。大乘教裡頭古德所說,開慧的《楞嚴》,開智慧,成佛的《法華》。所以這兩部
經,在中國這個地方、地區,讀的人多!這一段就學到此地。
Ⅱ 行道和正
(Ⅰ) 觀行無懈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行道和正」。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觀行無懈」,都是
我們要學的,行是日常生活,觀是智慧,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不能離開智慧。我們看經
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
  這段經文,我們看註解,「右文顯極樂會眾殊勝功德」。這一句是總說,極樂世界無
比的殊勝功德。第一句,『出入供養』,「出」是離開極樂世界,「入」是回到極樂世界
,供養誰?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出入供養,見漢吳兩譯,原文中尚有:俱相隨飛行,翻
輩出入,供養無極。」這個下面念老給我們做註解,「蓋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也
。其飛行十方,普興供養,是修福也」。先說這一句,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
,貧窮下賤,你怎麼能自度度他?
  我早年見章嘉大師,是我跟出家人見面打交道第一次,很難得遇到這麼個大德。我第
一句話就向他請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跟他學
哲學,跟他學智慧,我對他非常嚮往,我說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讓我們早一點契入境界
?這是我第一個問題,跟章嘉大師見面,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這樣看
了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一個「有」。我們聽到有,等這麼久才等到,他又不說
了,這有底下沒有了。差不多又等了十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
對於這六個字,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第一天見面一個多小時,我記得說話沒有超過二十
句。跟大師在一起,就像在禪定當中,你心不定下來,他不跟你說話,一定到你心定下來
,他才跟你說。我們半個小時,浮躁的樣子緩下來,他才講話。講一個字,我們精神又提
起來了。其實浮躁相又現前,這就又不說了,等你再把浮躁降下,他才跟你說。他說的話
簡單,一點麻煩都沒有,你會接受,你會記住,永遠不會忘記。我跟他第一次見面到今天
六十五年了,這六十五年前的事情。看破(這是他補充說)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
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這個原則,原理原則永遠不變。你說
方法有多少?八萬四千,佛常說的,形容多。後面再給你補充,無量法門,都是這個原理
、這個原則。
  什麼叫看破?明瞭事實真相叫看破,看破你才能真放下。你今天為什麼對財看不破?
你認為財是真的,真有,你不知道這是假的。這個東西不能沒有,也不能執著。沒有,不
能辦事:執著,不能往生,對修道是重大的障礙。財色名利四個關口很難通過,通過就成
就,通不過就墮落。如果造作不善,你自己知道是不善業,你不能懺悔、不能改過,來生
三惡道,肯定的,一點不假,那不捨行嗎?捨,大家都在做、都難得,沒有像極樂世界這
些菩薩們,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捨得乾乾淨淨,真正是一塵不染,為什麼?他們想
要什麼就有什麼,他不需要帶在身上,一切法稱心如意。而且我們說需要錢,他錢在手上
;他需要黃金,黃金在手上,他還要什麼?他什麼都不要。極樂世界的人好修行,我們這
不好修行,真的難捨、不能捨,極樂世界容易。這個福報,心想事成的福報,阿彌陀佛幫
助他的,自己哪有這個本事?阿彌陀佛給他的,雖然阿彌陀佛給他的,實際上還是他自性
裡頭本有,他自性裡沒有,阿彌陀佛怎麼能給他?自性本有,被蒙蔽,被煩惱妄念蓋住、
障礙住,出不來。阿彌陀佛有能力,把這些障礙給你移動,讓你透出來。這是什麼?跟此
地講的自然,我們明白了,真的是自然。
  極樂世界的人出入供養,「俱相隨飛行」,俱是聚集在一塊,跟聚集是一個意思,大
家在一起,一同飛行。「翻輩出入」,離開極樂世界是出,回來是入,他出去幹什麼?出
去「供養無極」,沒有說供養諸佛,說供養無極。我們往下面看,下面是念老的話,「蓋
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等有天、有人,為什麼?它有四土,阿羅漢是方便有餘
土,等,等就是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有能
力跟著阿羅漢、跟著菩薩,一同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去參學、去供養。福,難怪人被它誘
惑,你看到極樂世界還沒有忘記修福,把修福擺在第一句,你去想想這個味道,我們不能
怪修福的人,要獎勵他們,要讚歎他們。阿羅漢去供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也有一樣的能
力,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世界在哪裡你找不到,縱然找到
了,你進不去,進去也沒人理你,統統是阿彌陀佛加持。「普興供養」,普是普遍,也就
是說一切供養都具足,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統統具足。供養裡面,表法、代表,我
們看塑造立體的形像、彩畫的,我們背後這個「極樂世界變相圖」,你都看到十方世界菩
薩來供養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來參學、來聽經聞法,這些統統是修福。
  『觀經行道』,「是修慧也」。觀經行道,沒有說讀經,沒有說學經,說觀經。觀這
個意思是明瞭,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看破,是這個意思,看破之後你才能行道,你
才能真幹。這個道是什麼?這個道是法爾如是,也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種種自然。
所以我們的科題上,「觀行無懈」,才用這個觀字,修慧。福慧雙修是到諸佛面前先供養
禮拜,恭敬讚歎,然後聽經,向佛請教,就是提問,佛給你解答。觀經行道,修慧。「彼
土聖眾於此福慧二種莊嚴,悉皆喜樂而願久習」。於這兩種莊嚴,福莊嚴、慧莊嚴,在這
個裡面得法喜。這些意思我們都要留意,喜樂,修福歡喜,供佛供眾都歡喜;聽經聞法,
互相交流,我們現在講在一起研究討論、交流,極樂世界的菩薩,跟十方諸佛世界的這些
聲聞菩薩在一起交流,歡喜。喜樂,實在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喜樂是悅。不但喜悅,是真明白了,而願久習,習是什麼?習就是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後
,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這個重要。如果不能用在生活上,學了有什麼用?學了禮敬諸
佛,就要懂得對一切人的恭敬,對一切物的恭敬,物裡面包括這些動物,對蚊蟲螞蟻都要
恭敬,對樹木花草要恭敬。習,完全落實在生活上,才有喜樂,才有快樂。方東美先生說
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落實才有最高的享受。沒有落實,你雖然學,沒開
竅,沒開悟,這種喜樂你得不到,叫法喜充滿,比儒家那個高,儒家沒這麼高。而願久習
,變成永久,變成習慣,習慣就自然了。絕對沒有意思在裡面,我要這樣做法,不是,養
成習慣,自然了。
  下面說『才猛』,「才猛者,即《法藏因地品》中,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之義」,是
對於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的讚歎。這些菩薩,要記住,從等覺菩薩,到人天下下品往生,
全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無論生的品位怎麼樣,不要緊,統統有分
,這讚歎裡統統有分。換句話說,等覺菩薩能做的,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能做到。這個了不
起,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就是認為決定不可能的,在極樂世界變成可能。我們選擇
入門,你選擇哪一門?自自然然選擇淨宗信願持名這個門。為什麼?這個門保證我可以進
去,其他的門,自己想一想,不保證,靠不住。這一門決定可靠,決定不會落空。換句話
說,這一門入進去的都是「才猛智慧」,意思就是「慧根猛利,才能超世也」。
  『心不中迴』,「迴者退也。中迴者中途退轉也」。為什麼會退轉?「信念不堅,遇
緣則退」。這個世界退的緣多,都是叫你退的,沒有人幫助你前進,你遇到緣自然就退了
。名聞利養,退緣,人之所愛,人之所求,他求退,他不知道求進,這個進是往極樂世界
進步。我們如果在娑婆世界,名聞利養上有進步,對於求生淨土就退了,這個不是好事情
。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把求生淨土擺在第一位,其他的是第二、第三,你才能保住永遠
不退,這比什麼都重要!遇緣則退。「極樂聖眾,智慧猛利,斷疑生信,堅固不動,如金
剛山,故心不中迴一往直前也」。
  『意無懈時』,沒有懈怠的時候。懈怠之因是什麼?「願不深故。願不深切,行持無
力。故時勤時懈,常自放逸」,這就是原因。「但極樂聖眾,深達至理,信深願切,故勇
猛精進無有懈時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退?這一段文字要多念幾遍,要常常念。如果有
這個問題的人,你要說我怎麼樣把我這個問題解決?你把這段文抄下來,寫成大字,貼在
你房間,早晚你都能看到。早晨一起來看到它,念三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三遍,看看有
沒有效,它治病,這是藥方。你要不這麼治法,恐怕時間久了,你就回不了頭,年歲老了
,你來不及了。無論什麼事情,現在抓住時間就要幹,要認真幹,才有指望。今天時間到
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懈怠之因是什麼?「願不深故。願不深切,行持無力。故時勤時懈,常自放逸」,
這就是原因。
無論什麼事情,現在抓住時間就要幹,要認真幹,才有指望。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11-01 16:2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1-01 17:19: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1-01 17:3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