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63經 修力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10-18 13:33:56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63.htm
北傳:雜阿含663經 南傳:增支部2集12經
檢索 關涉主題:教理/五力及各種力 (08/27/2016 09:54:50 更新)
雜阿含663經[正聞本843-852經/佛光本675經](力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修力?謂: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念處,如是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
四法句、止觀亦如是說。
增支部2集12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二種力,哪二種呢?省察力與修習力。
  比丘們!什麼是省察力呢?比丘們!這裡,某些人像這樣深慮:
『身惡行的果報在當生中與來世都是邪惡的;
語惡行的果報在當生中與來世都是邪惡的;意惡行的果報在當生中與來世都是邪惡的。』
他像這樣省察後,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捨斷語惡行後修習語善行;
捨斷意惡行後修習意善行,護持自己的清淨,比丘們!這被稱為省察力。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力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
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活力覺支……
修習喜覺支……修習寧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
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比丘們!這被稱為修習力。
  比丘們!這是二種力。」
註解:
1.
「四念處(SA/MA/DA);四意止(AA)」,南傳作「四念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四個深切注意的建立」(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並解說「巴利文無法顯示」一詞,論師們有兩種解讀法,
若解讀為「念+現起」(巴利文無法顯示),則為「念住;深切注意的建立」,
若解讀為「念+出發點」(巴利文無法顯示),則為「念處;深切注意的基礎」,
前者強調「建立念的行為」,後者強調「應用念的所緣」,雖然論師多傾向後者,
但前者確定是更原始的。
2.
(1)「四正斷(SA);四正勤(SA/MA);四意斷(DA/AA)」,南傳作「在四正勤上」
(Catūsu sammappadhānesu,另譯為「在四個正確的勤奮上」),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四個正確的努力上」(in the four right strivings)。
(2)「四種勤奮」(cattāri padhānān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四個努力」(four strivings)。
3.
(1)「神通」(iddhi,另譯為「神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超常力量」(spiritual
power, SN),或「心靈潛能」(psychic poten cy, AN)。
(2)「四如意足(SA/MA/AA)」,南傳作「四神足」(catunnaṃ iddhipādān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四個心靈潛能的基礎」(Four Bases for Psychic Potency, AN),
或「[四個]超常力量的基礎」([four] basis for spiritual power, SN)。
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四條他能通往力量之路」(four road to power he can)。
其內容參看《雜阿含561經》、《中阿含70經》、《增壹阿含258經》(29品7經),
而SN.51.19等經說明了「神通」(iddhi)與「神足」(iddhipādāna)的差別。
4.
「七覺分/七覺支(SA);七覺法(MA);七覺意(DA/AA)」,南傳作「七覺支」,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七個開化要素」(the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5.
「止、觀;止與觀」(samatho ca vipassanā ca,音譯為「舍摩他、毘婆舍那」),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與洞察」(serenity and insight)。
6.
(1)「滅;盡(SA/DA/AA);滅盡(AA)」,南傳作「滅」(nirod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停止」(cessation)。
(2)「滅法」(nirodhadhamm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停止者」(subject to
cessation)。這裡的「法」不是指「正法」。
7.
「向於捨/捨於進趣(SA);趣至出要/願至非品/趣非品/趣向非品(MA);
捨諸惡法/求出要(AA)」,南傳作「捨棄的圓熟」,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解開上成熟」(maturing in release),
並解說「捨棄」(vossagga)有雙重含義:
「永捨之捨棄」與「躍進之捨棄」(pakkhandana vossagga),
前者是捨斷雜染:從練習毘婆舍那的「彼分」到出世間道的「斷」(samucchedavasena),
後者是進入涅槃:由練習毘婆舍那時傾向它,以及在聖道中作為所緣。
捨斷雜染而進入涅槃,就是「捨棄的圓熟」。
而「捨棄」(vossagga)與「斷念;定棄」,在詞源與含意上是緊密關連的,
但用在《尼科耶》中,一個細微的差異似乎將它們分離。
「斷念」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階段,對所有有為法經由洞察無常而積極消除雜染,
發生在「安那般那念」的第十六階(參看《雜阿含803經》),「捨棄」則用在聖道成熟,
可能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最後狀態,因此在意義上與涅槃緊接。
8.
「擇法覺分(SA);擇法覺支(MA);法覺意(DA/AA)」,南傳作「擇法覺支」
(另譯為「擇法等覺分」),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狀態之識別的開化要素」(the enlightenment
factor of discrimination of states)。
9.
「定」(samādhi),音譯為「三摩地;三摩提;三昧」,義譯為「等持」),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集中貫注」(concentration)。
10.
「捨覺分(SA);捨覺支(SA/MA);護覺意(DA/AA)」,南傳作「平靜覺支」
(,另譯為「捨等覺分」),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的開化要素」(the enlightenment factor of equanimity)。
感想:
講解修力
可以發現修力多是在實修上
可以發現實作的起點與共通的元素是 四念住。
還沒進入定,但 念住 已經是止觀的開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