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淨土聖賢錄.初編》:往生比丘第三(92)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10-10 00:21:30
宋‧道琛
(續:以釋迦亦是一珠,既舉一全收,豈心外有法。故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
(續問)「若爾(若是如此)唯心而已,何云淨土?」
「須知體(自性)非因果(生滅法),一念唯心(生)。(佛與眾生)迷悟既殊(不同),因果
宛爾(亦各不同)。(須知)彌陀果悟(已證覺悟佛果),我等因迷(還在因地迷惑顛倒),忻厭
心生(因此生出欣淨厭穢之心),順佛勸往(隨順佛陀勸導,求生淨土)。(理上)故云唯心,
(事上)又稱(說)淨土矣。」
「然則既有取捨忻厭,莫成(不會變成)虛偽(虛妄的分別執著)邪?」
曰:「當知圓人(通達的人),捨則捨穢究盡(徹底),三土九界皆捨。取則取淨窮原
(最源頭清淨處),直取上品寂光(土)。故《妙宗(鈔)》曰:『取捨若極(徹底),與不取捨
,亦非異轍(也不是二法)。』良由(實因)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十法界就是四土)
耳。
若以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二智(一切智、道種智)觀之,則萬像森羅,三土
九界(皆)須捨。若以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本無生滅,當體即空),非(是)離三土九界,
別有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
如古德曰:『只緣(因)即心是佛,(但仍)須假修行者(藉修行而證得)。』乃此意也。
若了(明)唯心本性(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只(此)一(念)三千融妙(一切遍覆互攝無礙)之
法,十萬遐(遠)方,皆不為礙。
何以故?以心具(本自具足)故,以(遍覆)三千故,以融攝(互攝互具)故,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證此理,須除情想(分別執著之妄想)。
一日,禪定中,見一老僧坐禪榻上,顧(看)謂琛曰:「吾四明法智(法師)也。」琛驚
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天台)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覺(出
定)而心地豁然,慧辯(智慧辯才)日進。自是(自此)言教觀者,皆稟(受)焉。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西元1142年),主南湖(寺),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放光。
建淨土繫念會,於(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萬人。(紹興)二十三年(西元1153年)
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琛曰:「佛來接我。」即沐
浴更衣,書偈曰:
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諷(《法華經》)〈安樂行品〉,未終,嗒然(音踏,寂然)而逝。留龕彌(滿)月,貌如生

(《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
若以四眼二智觀之。則萬像森羅。三土九界須捨。若以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
非離三土九界。別有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
如古德曰。只緣即心是佛。須假修行者。乃此意也。
理上即心是佛,但事上還是要修。
「萬像森羅。三土九界」(種種境界)都是假,假,就是來讓我們「修真」,
幫助我們找回明明白白、如如不動、清淨無染的自性。
文中「一念三千融妙之法」,應該就是上半篇裡面講的:
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
一珠具足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
現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彌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
所有十界眾生,趣舉一界,皆是千珠中一。
所以「十萬遐方,皆不為礙。」
南無阿彌陀佛。
(我的心得是草,內文真正是寶啊。不要見草不見寶啊。)
作者: YuGar (深奧幽玄)   2016-10-10 08:48:00
照這理論,根本不可能知道修真是什麼,因為是【假修行】,永遠修不完的假,只會一直發現自己【把假的當真的】。破了一假,以為是真,原來又入一假。又回到【一切都是假的】的狀況;再不然就是不修了,只剩表面修行,其實不修了。這不正是閣下所云:「理上即心是佛」(不用修了),「但事上還是要修」(表面修行)。淨空也自云:「假的不是真的」「演戲演給眾生看的」PS:閣下認為自己心得是草 => 內文是寶。在下認為邏輯謬誤。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0-10 15:20:00
隨喜功德 版主分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0-10 16:16: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