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淨土聖賢錄.初編》:往生比丘第三(82)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9-22 00:43:46
宋‧元照
元照,字湛然,姓唐,(浙江)餘杭人。初依東藏慧鑒律師,專學毗尼(戒律)。後從神
悟謙師,講天台教觀。謙(師)勗(音序,勉勵)以究明《法華》為本務。復從廣慈才法師,
受菩薩戒,戒光發見(受戒時戒光顯露),乃博究南山一宗(律宗)。杖錫持缽,乞食於市。
晚主靈芝(寺)三十年,傳戒度僧,及(達)六十會。
篤意淨業,每曰:「生宏(揚)律範(戒律),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嘗集
淨業禮懺儀(軌),自為序曰:
元照自下(戒)壇來,便知學律。但稟性庸薄(平庸淺薄),為行不肖(不賢)。後遇見天
台神悟法師,苦口提誨(提攜教誨),始知改跡(行為)。深求祖教,博究佛乘。於是發大誓
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復見《高僧傳》慧市法師云:
「方土(西方佛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由是堅持所見,歷涉歲年(經歷多年),於淨土門,略無歸向(毫無歸向之意)。見修淨業
,復生輕謗(輕視毀謗)。
後遭重病,色力痿羸(音偉雷,麻痺消弱),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音ㄔㄞˋ
,病癒),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才明白)志雖洪大,力未堪任。仍覽天台(智
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才明白) 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又引《智
度論》云:「具縛(煩惱纏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
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弱小幼鳥),祇可傳枝(於枝椏間跳躍)。
自是(自此)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法門教理)。二十餘年,未嘗暫舍(捨)。研
詳理教,披括(含括)古今(群著),頓釋群疑,愈加深信。復見善導和尚專雜二修(之說)。
若專修者,百即百生;若雜修者,萬千一二。(凡夫)心識散亂,觀行難成。(故應)一志
(一心)專持四字名號。
幾生逃逝(過去生生世世逃離彌陀慈父),今始知歸。仍以所修,展轉化導(眾生)。盡
未來際,洪贊何窮(無論如何讚嘆淨土法門都無法窮盡其殊勝)。方便多門,以信得入。如
大勢至,以念佛心,獲悟圓通,入三摩地。復自思念,已前所造無量罪惡業,不信淨土,
謗法毀人,業因既成,苦果必就(成)。內懷慚恥,曉夕兢惶(日夜戒慎恐懼)。於是躬(親)
對聖前,吐露肝膽,五體投地,苦到(至誠懇苦)懺悔。仍發大願,普攝眾生,同修念佛,
盡生淨土。
欲常修習,須立軌儀,故集諸文,布(設置)成此法。從始至末,第(次序)列十門。竝
準(依照)聖言,咸遵古式。事(儀式)從簡要,法(理)在精專。後賢披覽,知我志焉。
又撰《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小彌陀》(《阿彌陀經》)義疏。其外 (其
他) 著述累(計)數百卷。(北宋徽宗)政和六年(西元1116年)秋,命弟子諷(誦)《觀經》及
《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西湖漁人,皆聞空中天樂聲。
(《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
文雖長,但很可警惕。
這位受戒能發出戒光的法師,學天台學律宗,志量宏大,發願要在娑婆做大導師,
所以看不起淨土法門,輕視毀謗。後來一場大病,才頓悟「志雖洪大,力未堪任」。
才開始研究淨土經教,明白「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
從此深研淨土,才明白淨土法門的殊勝奧妙,由此深信。
這個示現跟天親菩薩出家後樂聞小乘,常毀謗大乘經典,後來追悔前愆,補過自新,
簡直一模一樣。
更難能殊勝的是,這位元照法師最後果然往生淨土。
也就是說,就算曾經毀謗正法,只要肯回頭,都能得生。
現代也有一位修禪大德,未證言證,結果也是遭遇病苦時,才幡然悔悟,回心念佛。
這都是在教導我們,生死極苦之際,我們自身的心力實在太過微弱,
唯有依靠阿彌陀佛,才能安然得至彼岸。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9-22 17:24:00
阿彌陀佛!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6-09-23 06: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9-24 15:2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