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法輪經(二) - 佛陀成道後所開示的第一部經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8-30 20:26:26
佛陀繼續說道:
「藉著避免這兩種極端,如來實踐中道。此中道引生
徹見、
引生真知,
通向寂靜、
勝智、
正覺、
涅槃。」
稱為「中道」的理由是它避免了上述那兩種極端。
這裡所謂的
「徹見」(cakkhu眼)是指透視四聖諦的慧眼;
「真知」(bana智)是指了悟四聖諦的智慧;
「寂靜」(upasama)是指一切煩惱滅盡無餘;
「勝智」(abhibba)是指了悟四聖諦的智慧;
「正覺」(sambodha)是指了知四聖諦的聖道智。
「涅槃」(Nibbana)是生死輪迴的結束,是永遠的解脫,是究竟之樂。
在此我想引述經上的話來說明四聖諦的重要性。
在《相應部.大品.諦相應.軛孔經》
(Samyutta Nikaya, Mahavagga, Sacca Samyutta, Chiggalayuga Sutta)
中佛陀說:
「諸比丘,假設有人將中間有一個洞的軛丟入大海,
而在大海中有一隻瞎眼的海龜,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
你們認為如何,諸比丘?
那隻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瞎眼海龜會不會將頭伸入那塊軛中間的洞呢?」
「世尊,如果那隻海龜要如此做到的話,那必然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才可能辦到。」
「那隻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瞎眼海龜將頭伸入那塊軛中間的洞
所需要的時間比愚痴者墮入地獄之後要再投生到人間所需要的時間更短。
什麼緣故呢?
諸比丘,因為愚痴者的行為沒有受到佛法引導,
沒有正當的行為,沒有善行,沒有德行,
而是造了許多互相毀滅及毀滅弱者的業。
為什麼會如此呢?
諸比丘,因為他們沒有見到四聖諦。
何謂四聖諦呢?
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與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因此,諸比丘,
應當精勤於了知『這是苦』;
應當精勤於了知『這是苦的原因』;
應當精勤於了知『這是苦的息滅』;
應當精勤於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由此可知,若想避免墮入惡道,就必須了知四聖諦。
中道是了知四聖諦與獲得證悟涅槃的徹見、真知、正覺的唯一道路。
《轉法輪經》中繼續說道:
「諸比丘,那
引生徹見、
引生真知,
通向寂靜、
勝智、
正覺、
涅槃的中道是什麼呢?
那就是八聖道分,
即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諸比丘,這就是
引生徹見、
引生真知,
通向寂靜、
勝智、
正覺、
涅槃的中道。」
在此我要加以解釋。
什麼是「正見」(samma-ditthi)呢?
在《大念處經》中,佛陀解釋正見的四個層面如下:
'dukkhe banam, dukkhasamudaye banam, dukkhanirodhe banam,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ya banam'──
「了知苦諦的智慧、了知集諦的智慧、了知滅諦的智慧、了知道諦的智慧」──
這四種智慧稱為正見。
什麼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呢?
將心投入苦諦、
將心投入集諦、
將心投入滅諦、
將心投入道諦。
這四種將心投入的法稱為正思惟。
由於禪那法也包含於苦諦中,因此將心投入禪那目標與禪那法也是正思惟。
因此正見與正思惟經常相伴存在。
它們生起於同一個心識剎那中。
「正語」(samma-vaca)、
「正業」(samma- kammanta)與
「正命」(samma-ajiva)屬於戒學,即戒行的訓練。
什麼是「正精進」(samma-vayama)呢?
修行止禪時,為了完全專注於止禪目標而付出的努力稱為正精進。
修行觀禪時,為了徹知苦諦、集諦、滅諦與道諦而付出的努力稱為正精進。
什麼是「正念」(samma-sati)呢?
對苦諦的憶念不忘、對集諦的憶念不忘、對滅諦的憶念不忘及對道諦的憶念不忘。
這四種憶念不忘稱為正念。
什麼是「正定」(samma-samadhi)呢?
在止禪中,八定稱為正定。
八定即:
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及
非想非非想處定。
在觀禪中,專注於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稱為正定。
此正定通常與正見相伴存在,生起於同一個心識剎那中。
這是世間的正定。
出世間的正定則以涅槃為目標(所緣),與聖道智同時生起。
佛陀繼續說道:
「諸比丘,這是苦聖諦:
生是苦、
老是苦、
病是苦、
死是苦、
怨憎會是苦、
愛別離是苦、
求不得也是苦。
簡單地說:五取蘊是苦。」
生、老、病、死依據世俗諦(sammuti sacca)與究竟諦(paramattha sacca)
而言都是苦。
所有的究竟名色法都有生(jati)、住(jara;老)、滅(marana;死)這三時。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生、老、死: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
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
都有誕生、產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
諸比丘,那稱為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
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
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髮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
諸比丘,那稱為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
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
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毀壞,
諸比丘,那稱為死。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稱為有貪之苦(saragadukkha),意思是因為執著而產生的苦。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
在這裡,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
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
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
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
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
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
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
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
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
諸比丘,會遭受生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
『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
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
『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
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
『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
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
『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
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
『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
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除了這幾種苦之外,在某些經中佛陀還提到另外五種苦,
即愁、悲、苦、憂、惱。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
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
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為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
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
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為悲。
諸比丘,什麼是苦呢?
任何身體的痛苦感受、身體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
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苦。
諸比丘,什麼是憂呢?
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
心理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憂。
諸比丘,什麼是惱呢?
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
憂惱、大憂惱,以及由於憂惱、大憂惱而感受到的苦痛,
諸比丘,那稱為惱。」
然後佛陀以概括的方式如此解釋苦諦:
「簡單地說,五取蘊是苦。」
五取蘊都是觀智的目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