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攝類] 「我執」與「我愛執」的差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10 14:35:51
整理 #1N2SDA60 推文:
問:仁波切說法:凡夫的我愛執由我執出生,但阿羅漢無我執但有我愛執。
這是藏傳常見說法,說阿羅漢斷我執但有我愛執,所以不能廣度眾生,但其實說法也
很繁雜,有的主張我執才有我愛執,有的主張兩者不同。但這說法合理嗎? 凡夫的我愛執
是由我執引起,斷了我執,我愛執即斷,何以阿羅漢斷了我執,卻又有我愛執,反不如凡
夫。據漢傳說法,我執斷,則我愛執斷,且無阿羅漢尚存我愛執的說法。詳如下
聖嚴法師 探索識界-第八識頌釋義
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71&p=9&cid=91&sp=2
我愛執藏現行位:是第八識的自相,由於無始以來,第八識恆依第七識愛執為我,故名我
愛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薩,以及二乘的有學位聖者,都屬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
及二乘的無學阿羅漢果位,已無第七識的我執,故第八識亦無此我愛執藏之名。
簡豐文 八識規矩頌略述
http://ftp.budaedu.org/publish/C8/CH83/CH833-05-03-001.TXT
執藏:又名「我愛執藏」,因第七識執第八識為我,妄生貪愛,執著不捨,此稱為「我愛
執」,這時第七識名「能執」,第八識為「所執」,故第八識又名「執藏」。
因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為我,由我愛見等執藏為自內我故,第八識有「執藏」之名,行者由
初地破分別我法二執,伏俱生我法二執,仍須藉第六識綿密觀照破俱生我法二執,至第八
地不動地方破俱生我執,則此「我愛執」也隨之而斷
答:「我執」與「我愛執」的分類中,原文「我愛執」不同於問題中引述的「我愛執」。
原文中的「我愛執」,是相對於「他愛執」的稱謂,凡夫有「無明我執煩惱障」之「
我執」所攝的「我愛執」,而二乘阿羅漢沒有「無明我執煩惱障」之「我執」所攝的「我
愛執」,但二乘阿羅漢未發深廣的大悲菩提心,相對利他的大悲菩提心而言,安立證偏空
涅槃為自利解脫的我愛執。
問:廣論: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
所以阿羅漢以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是這個意思嗎?
答:無明凡夫眾生以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但是二乘阿羅漢不然。
二乘的我愛執是未遮除自利作意,而大悲菩提心透過遮除只緣自己解脫為主的自利作
意,在出離心之上進一步以利他的菩提心,發起為利有情願成辦佛果一切遍智的菩提心。
問:這說法還是大家詳參為好。
答:有時候是翻譯名相上語詞詞彙的問題。
對於一個法,要從其——1.名相、2.性相(定義)、3.事例、4.分類——透過此四者
,來掌握一個法的內涵,有正確的思惟觀察抉擇認識,才不致人云亦云。
古印度那爛陀傳承,生起菩提心教授中的「自他等換」,對於「我愛執」與「他愛執
」互換表達策發大悲菩提心的增上意樂,有些翻譯者說為「愛我執」與「愛他執」。
問:廣論言:(眾生)由有我愛執,無始生死...自他二利悉無所成。
請問阿羅漢自利成否?
答:「自利」有圓滿與不圓滿,圓滿的自利,是成就佛果一切遍智時所安立。
  菩薩行者透過「利他」的悲智,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而成就「自利」的圓滿。
問:可廣論說: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答:眾生雖然想離苦得樂,但由我愛執故,非但於離苦得樂無成,反而只遭受到種種痛苦
  的逼惱。凡夫的我愛執雖想離苦得樂,但遭受生死流轉的種種痛苦。二乘阿羅漢的我
  愛執無法成辦佛果的究竟利益。
  「總相的我愛執」,包含「凡夫的我愛執」與「二乘阿羅漢的我愛執」,問題中所引
的「我愛執」,是總相的我愛執中,屬於「凡夫的我愛執」,「凡夫的我愛執」是透過「
我執」所引發,這樣的「我愛執」,在八地菩薩或二乘阿羅漢果位斷除。
  此篇問題中所引述的「我愛執」與「我執」二者同義(事例範圍大小一樣,指得是煩
惱障)。而原文中的「我愛執(愛我執)」,是指相對於利他的菩提心而言。
問:雖說c大認為這名相不同 但其都由貪愛我故而生。
  阿羅漢俱生我執尚斷 我愛執何存?
答:我愛執並非都是由貪愛我的煩惱障而生。
  二乘的阿羅漢沒有「總相的我愛執」中「凡夫的我愛執(問題中所引述的我愛執)」
,但還有「總相的我愛執」中「與菩提心相違只希求自己解脫為主自利作意的我愛執」。
二乘行者若要遮除只以自己解脫為主的自利作意,需回小向大發菩提心。
問:不發菩提心要跟我愛執扯上關係,這讓人無法認同。
答:如前所說,「總相的我愛執」,包含「凡夫的我愛執」與「二乘阿羅漢的我愛執」。
  若要斷除我愛執中「凡夫的我愛執(煩惱障所攝的我愛執)」,不必然需發菩提心,
二乘阿羅漢未發菩提心,但斷除了我愛執中「凡夫的我愛執(煩惱障所攝的我愛執)」。
  而二乘行者若要遮除我愛執中「與菩提心相違的我愛執)」,則需要透過遮除只緣自
己解脫為主的自利作意,引發緣利他的大悲心,進一步由利他的大悲心策發起增上意樂,
發起為利有情願成辦佛果一切遍智的菩提心,由願菩提心而行菩提心,行持大乘道。
二乘行者由於沒有成辦一切眾生善業的「欲」,故沒有發起為利有情願成辦佛果一切
遍智的菩提心。成辦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中,「所欲無減」是佛果一切遍智的不共法之一。
作者: YuGar (深奧幽玄)   2016-04-11 11:01:00
cool810整理齊全,推一個「精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