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解脫正道,修何等道?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5 19:33:46
補充:《梵問經》:「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四謂四諦,各四行者。 (5)
: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
: 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
: 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
: 、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若導
摘自:《菩提道次第攝頌》(續前篇)
雪歌仁波切
■心的特質與智慧的增長廣大
  心有兩個特質,一、它本身很穩固;二、若串習某一種心念,會越來越增上。我們生
起的煩惱、智慧都是在心,觀修空性的智慧也在心。當觀修空性時,內在的智慧越來越增
上,只要沒有阻止它或傷害它的因素,持續觀修的智慧不斷增上,幾乎沒有限制,同樣的
,心可擴展的層次也沒有限制。
  心有一種潛力,只要把它推展到某個層次,它還能夠再從原來的層次往上推,不像煮
水,從原來的水溫,越煮溫度越高,可是也越煮越少,就像變得太聰明以後,也造成一些
負面的影響,但我們的心不像煮水,心的功德會越來越增長,智慧越高,心的力量也越來
越大。這例子意思是,心與心裡的智慧是「能依」跟「所依」的關係,所依的是心,能依
的是智慧,兩者之間不會互相傷害。
  心還有另一個特質。假如有個人一跳可以跳三米,下次再跳,有沒有辦法就跳六米?
再下次跳九米?沒辦法!但是,心不一樣,開始修持後,智慧會一直往上累積,不必重頭
來。
  生起空性智慧的地方是心,心的兩個特質,第一它很穩固,不管多少東西都裝得進去
,不必怕它壞掉或裝不下,它就像個無底洞,再怎麼裝也不會滿出來;另外一個特點是,
它能夠持續、一直增加,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好像錢存在銀行,利息越生越多,不會越
來越少,所以,當空性智慧的力量越強,與它相反的我執力量就會越來越削弱。
■滅諦
  我執分成「遍計我執」和「俱生我執」,其中任何一個斷除,都叫作「滅諦」,滅諦
層次很多,斷除遍計我執是一種滅諦,斷除俱生我執也是某一層次的滅諦。
  「若不勤修苦諦之過患,如實希求解脫心不生」,意思是如果沒有思惟苦諦的過患,
心裡就不會生起求解脫的心;滅諦有四個行相滅、靜、妙、離,思惟了解苦諦以後斷除它
,所斷的那一分(苦諦沒有了)就叫作「滅」,斷除苦諦的方法,是斷除苦諦的因(煩惱
),煩惱息滅了就叫作「靜」。
  「滅」是證得苦諦斷除的果,而「靜」是息滅苦諦的因,兩者講的是同一件事,只是
角度不同,一個從因,另一個從果來講。
  現在這種修持方法所斷除的煩惱,能夠把輪迴一切的因都斷除,叫做「妙」。有一些
外道的修持,能在禪修中斷除一些煩惱,甚至可使煩惱不現起,但這只是把現行的煩惱斷
除而已,暫時不會生出來,但煩惱的根本沒有斷掉,將來時間到了,福報用盡了,煩惱還
是照樣生出來。修行上,如果只斷除腦袋的現行煩惱,暫時壓抑是不究竟的。
  外道的修持者,在斷除煩惱上,並沒有斷除集諦,沒有把輪迴的根本斷除,他們修證
的「滅」,也停留在輪迴當中,輪迴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他也許能斷除欲界、色界的
煩惱,無色界的煩惱大概就沒辦法了,即使到無色界最高層次,還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
  外道在斷除煩惱上面,頂多到無色界的層次,無法整個斷除輪迴的因。相對於外道,
佛法的修持比較殊勝,叫作「妙」。
  另一方面,外道修持的證量能夠斷除苦苦、壞苦,但是無法斷除行苦。譬如,在欲界
修持後,上生到色界,色界就沒有苦苦;從色界上生到無色界,無色界就沒有壞苦;但是
,行苦終究是沒有辦法根本斷除的。相較之下,佛法修證的快樂,果位更殊勝。
  外道的修持雖能證得果位,消除某層次的苦,但不夠穩固,因為苦的根本還未斷除,
將來仍會下墮。佛教徒修證的果位就是穩固的,如果已從輪迴解脫,所證得的果位永遠不
會變,因為輪迴的根已斷除。這種不會退轉的果位叫作「離」,或說「決定出離」,很肯
定、一定的、很穩固地脫離了輪迴,絕不會又回頭掉在輪迴裡受苦。
  要證得「滅諦」的修持方法就是「道諦」,滅諦的四個行相「滅、靜、妙、離」要與
道諦的四個行相「道、如、行、出」配合解釋,他們之間有因果關係。
■道諦
  「滅」是滅除苦諦的果,滅除苦諦的方法叫「道」;息滅生起苦諦的因叫作「靜」,
息滅苦諦(煩惱)的對治力叫做「如」;完全斷除苦苦、壞苦、行苦的境界是「妙」,達
到殊妙境界的方法就是「行」;能夠完全斷除輪迴當中苦諦和苦諦的因,很穩固地得到果
位,獲得決定的出離叫「離」,獲得決定出離的方法就叫「出」。
  簡單來說,道諦的四個行相就是,第一、它能使我們從輪迴的苦果中解脫;第二、它
能使我們斷除一切輪迴痛苦的因;第三、這種果位是非常殊勝的;第四、而且果位很穩固
,一得到就不會消失。
  真正的「道諦」指的是三乘的聖者,見道位以上才叫聖者,見道、修道、無學道,以
上三個都是聖者,見道、修道、無學道又可以分成聲聞的、緣覺的和菩薩的。聲聞有他的
見道、修道、無學道,緣覺也有其見道、修道、無學道,菩薩亦然。
  以上九個聖者心相續中的道諦才是真正的道諦,苦、集、滅、道中的「道」一定要是
聖者心續當中斷除煩惱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諦。但是,與它相隨順的,在還沒有證得
見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資糧道、加行道,這兩個階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隨順、相
類似的道諦,不是真正的道諦。
  以上是思惟四聖諦的教法,講到「苦」、「集」的部分,我們加入了十二因緣的講解
,有了一個概念後,接下來宗喀巴大師說:「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宗喀巴大師本身就是照這樣修持,各位如果想要解脫,也應該如此修持。這種話就像
父母對他非常親愛的獨子所講,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對大弟子勸導的話,我們也應該
按照宗喀巴大師所勸導的話,好好思惟四聖諦以及十二因緣的教法。
■學習態度
  不管什麼時候,宗喀巴大師都不忘叮嚀我們「要修持、要修持」,現在我們聽聞佛法
,為的是什麼?為了能了解!了解又為了什麼?能夠好好修持!所以,不管聽佛法也好,
或者聽了以後了解了,用意都是要好好修持。因此,現在聽聞到教法,接下來應該盡力修
持,如果沒有把教法跟我們的心真正結合的話,只是聽一聽而已,心性會變得很頑冥,老
油條一樣,「我懂了!我懂了!」好像佛法他都已經懂了,可是沒有修,就是沒有用的。
  宗喀巴大師沒有說「以前這些佛法我都學過,修持就換你們修了。」他說:「我是這
樣修持的,你們如果要解脫,也要像我這樣子修持。」他強調的就是在修持上面。
  平常早上起來,可以按照先前講過的加行六法,按次第做,要不然就先擺供杯、清掃
一下,供養以後,好好坐在座墊上,為使自己內心的修持不要生起障礙的緣故,首先唸一
卷心經也可以,唸完以後按照《菩提道攝頌》所講的,一句一句慢慢唸,一邊唸一邊思惟
,唸完一句就稍微思惟一下;接下來對於歷代祖師禮讚,禮讚以後進入思惟人身難得、生
死無常、輪迴過患、因果業報,先是對下士夫的思惟,接著對中士夫的思惟。一邊唸誦一
邊思惟修持自己的心,最後發願:「希望今天我好好如法過生活,今天所做的事情都能如
法。」之後才去做工作或其他事,如果每天持續以這種方式思惟、修持,我們的心才能夠
轉變。
  有些人好像到處去學法,這裡聽那裡聽,這裡看一看,那裡逛一逛,會變得老油條,
心不管怎樣都炸不動了。你在佛法裡面,這裡泡那裡泡,泡到後來,有個上師在講,你就
去聽一聽,人家問你:「你學得怎麼樣?」「他講的大概也沒有什麼稀奇,我都聽過了!
」再去另外一個地方,人家問你:「你學得怎麼樣呢?」「這個教法嘛!頂多就是這樣而
已!」只會造謗法的惡業,所聽到的佛法對自己的心完全沒幫助,這樣就完蛋了!不是學
佛人應該有的態度。
  日常生活當中,把聽聞到的佛法,每天都拿來思惟一遍,其中又以「無常」的思惟最
重要,時常去思惟無常等教法,改變我們的心。我自己做的怎樣,還是待查的,接下來幾
年可能會待在台灣,我也要鞭策自己要照這樣子去修持,往後幾年看到底有沒有比較好,
你們聽了以後照著做,看自己有沒有改變,我們可以互相對照一下。
‧問與答
問:請問仁波切,剛說心性的修持會持續往上增長,可是我們常會說「希望自己的菩提心
不要退轉」,不是說心性不會退轉嗎?
答:我們的心如果有修持的話,它會越來越好,在沒有障礙、沒有違緣破壞的情況下,它
會越修越好,並沒有說沒修也會越來越好。菩提心也一樣,不能有相反的、往下掉的
力量出現,例如煩惱,我們再持續增強它,不是說沒有修也越來越好,如果你開始生
起菩提心,並沒有繼續修,自己沒精進,當然不會增長,要增長就要靠一些因緣助長
它。
問:請教仁波切,剛剛講到資糧道是我們現在在修持的,為什麼心中生起空性的功德,遠
勝於三千大千世界的阿羅漢?
答:我們還沒到資糧道。一個資糧道的菩薩,心裡有非常強大的心力:「為了要利益整個
虛空一切的眾生,我要成佛!」以這種心力觀修空性。他的修持目的是為利益一切眾
生,一個非常強烈的慈悲心。為了利益等虛空一切眾生而做的任何一個修持,所累積
的任何一個善業,都是等同眾生的數目,而眾生無量無邊。他要利益的不只眼前看得
到、活著的眾生而已,過去、現在、未來,眾生還沒有度盡以前,他的誓願都不會窮
盡,恆常度眾生,他的慈悲心對象如此廣大。所以,他觀修一個剎那所獲得的功德,
等同無限量、無窮無盡的數目,而三千大千世界的阿羅漢是有固定數目的,資糧道菩
薩當然遠遠超過。
–轉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