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大寶法王於國際佛教聯盟會中開示密勒日巴道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8 20:54:36
轉自: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http://www.kagyuoffice.org.tw/
時間:2014年10月27日
地點:印度 德里
2014.10.27
尊聖的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以主講者的身份,出席一場密勒日巴道歌研討會。這場為
期一整天的會議由「國際佛教聯盟」(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deration)和印度國
家文學院(Sahitya Akademi)聯合主辦,旨在探討西藏最廣受尊崇的殊勝瑜伽士密勒日巴
的詩作。
這項聚會是「國際佛教聯盟」年初舉辦的密勒日巴之活動的延伸,當時法王曾應邀在
會中開示密勒日巴傳記。
在今日的研討會中,法王以念誦禮敬釋迦牟尼佛和密勒日巴的祈願文為開場。法王表
示,主辦單位要求他對密勒日巴道歌的詩文風格進行探討,但由於自身詩詞造詣的不足,
所以無法給予這樣的討論。雖然如此,法王表示,他個人很早便與密勒日巴的道歌有緣,
因此,他可以談談在閱讀這位西藏偉大瑜伽士的詩作時,他自己所體驗到的美感。於是,
法王便就密勒日巴道歌對情感的影響及其所傳遞的意義進行開示。
「我從很小就開始研讀密勒日巴的道歌,所以對它們有某種程度的熟悉。因此,我能
夠分享這些道歌對自己在情感上的一些啟發」
「密勒日巴生平中尤其感人的,便是他與馬爾巴的師徒關係。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令
人動容,但這份關係也極為嚴峻。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在求教於馬爾巴大師時,馬爾巴
大師沒有立即傳授他法教,反而是給予他許多重大的考驗,命令他建造各種樓塔等等。」
「密勒日巴在面對這樣的磨練時,所展現的毅力和耐力令人激賞而讚歎。但密勒日巴
令我更佩服的一點,便是他遵循馬爾巴的禪修指示,獨自在偏僻的山洞中修行,完全不掛
念飲食、衣服和名聲,毫無動搖地專注在即身成就的目的上。」
「雖然密勒日巴沒有給予馬爾巴物質上的供養,但他勤於修持,而將自己的修持做為
對上師最有價值的供養,並藉此表達自己對上師由衷的虔敬和感激。」
「密勒日巴在一首道歌中,描述自己如何在貧瘠無人的地方居住,沒有同伴,唯有山
風和野獸。由於沒有人可以說話,做為具有感情的人類來說,有時他也會感到寂寞和悲傷
,謳歌著陪伴自己的唯有悲戚。但他接著又唱道,春去秋來,四季更迭,此地除了山風和
野獸的號叫外,沒有任何別的聲音。但在這寂寞和悲戚的感受中,當我的心想到自己遍知
且與佛無別的上師,並且將自心與上師的心相融時,便會體驗到無止息的歡喜和大樂。」
「這向我們顯示了密勒日巴在惡劣的環境中獨居時力量的來源。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
上師馬爾巴不動搖的虔敬和信心,以及他藉由與上師的證悟之心相融而獲得的精神食糧。

「在『六種思維上師曲』的故事中,修苦行的密勒日巴,想到或許自己的生活方式過
於極端,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沒有。於是他想,自己應該到洞外走走,至少還可以撿些
木柴回來燒。密勒日巴的身上沒有適當的衣物,只有一些足以蔽體的衣衫。當他在撿拾木
柴時,狂風大起,就連身上這一點的衣衫也被風吹落。密勒日巴彎下腰正要拾起這一小塊
蔽體的棉布時,柴木卻從手中滑落。而當他伸手去抓柴木時,手中的衣衫再度被風颳去。
他心中生起了這個念頭:『這就是輪迴一切現象的無意義啊。』」
「一開始,他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回到山洞,進行更深入的禪修的徵兆。但他接著又想
,他還是應該先撿更多的薪柴回來。當他這麼做時,樹上掉下一截樹幹把他打倒在地。他
的身體因為苦行而變得非常羸弱,所以他便暈了過去,失去意識好幾個小時。當他再度恢
復意識時,一陣冷風正吹著他,而太陽也開始下山了。上師馬爾巴的住處似乎就在日落的
方向,而他清醒後,心中帶著對上師強烈的思念。」
「在這首歌中,密勒日巴唱道:『如今吾師若在座,快睹慈顏一何樂!』他所抒發的
感受是:就算現在他見到上師馬爾巴,而馬爾巴命他去建造另一座塔,他也會很歡喜。雖
然現在的自己又老又弱,他還是會在上師的命令下,高高興興地去興建另一個樓塔。密勒
日巴曾幫著師母達媚瑪整理家務,他也表達了就算是自己的身體變得虛弱的現在,自己也
渴求能夠為師母效勞。」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歌並非是知性上或哲學上的討論,也不是語文上的詩作。它們
是密勒日巴情感上的一種表達,傳達出他所感受到的深刻關係,以及不動的虔敬和誓言。

「密勒日巴道歌的力量,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密勒日巴的虔敬並不依賴著因緣條件。
它並非只在恰當的因緣條件下才有,也不是在逆境時才有,而順境時便沒有。」。
「對密勒日巴而言,無論苦樂與否,在任何的情況下,他對馬爾巴大師的虔敬和信心
都不會動搖。此虔敬便是他的心的精髓之一,而他的虔敬如此強烈,以至於數百年後的今
天,我們在讀到或聽到密勒日巴的道歌時,不僅我們的眼前會浮現當時的情景,而我們的
心中也會激起強烈的感受。」
「密勒日巴的詩歌不是哲學上的詩歌,也不是理念上的詩作,它是傳遞意義的詩文。
因此,直至今天它還能夠不斷地影響我們、啟發我們。」
作者: ffvbnm (夏雪宜)   2014-11-09 06:17: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