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學誠法師: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推薦

作者: joyebx (joyebx)   2014-07-05 17:06:53
學誠法師: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在法會裡,我們經常會誦到三部大乘經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昨天
說到《楞嚴經》是講開悟的,《法華經》是講成佛的,那麼,《華嚴經》是講什麼的呢?
記得春節華嚴法會時,有給大家分享過,也是兩個字,叫做“願景”。《華嚴經》講的是
佛圓滿的報身報土,不但佛本身相好莊嚴,而且周遭的環境也是富麗堂皇,莊嚴無量。所
以,人們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而所有這些,也都為“願景”所攝。那麼,
“願景”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一點講,就是目標,只不過,願景的說法更為形象和直觀,
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行動力。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卻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個恐怕還要歸因於佛講經時,台下的聽眾不
同所致。就像是一個大學教授,當面對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時,所講的內容肯定會不
同。那麼講《楞嚴經》時,當機眾是誰呢?是阿難,當時他還是一個未開悟的學人;講《
法華經》時,當機眾是誰呢?是舍利弗,當時他已經是證果的羅漢;講《華嚴經》時,當
機眾是誰呢?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他們已經是根性成熟的大菩薩。阿難常樂多聞,
卻少體悟,因此佛陀給他講《楞嚴經》,令未開悟者能得悟;舍利弗雖得羅漢果位,但畢
竟非佛本意,於是佛陀給他講《法華經》,令得悟者發大菩提心;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早
已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並累積了豐厚的菩提資糧,只是差那麼一點不圓滿,佛於是給他們
講圓滿的佛國境界,順勢令這些大菩薩們成就究竟的果報。
瞭解了各部經典背後差異性,那麼問題就產生了: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路?是不是
像阿難一樣,先求開悟;再像舍利弗一樣,回小向大;然後再像文殊、普賢菩薩一樣,成
就究竟的佛果?或者剛開始便發起殊勝的菩提心,然後積累廣大的福德與智慧資糧,直至
成就圓滿究竟的佛果境界?很明顯的,當我們坐在這裡,把佛法當作理論來探討的時候,
大家或許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既然有直路,為什麼還要繞彎子呢?是啊
!誰都想走直路。可是走直路,也有走直路要付出的艱辛。那麼艱辛何在呢?就是要發起
那顆真實的菩提心,難!要保持那顆發心不退,更難!正因為這種種困難的存在,在真正
發起這顆心之前,就需要首先建立確定不移的認識:一定要發起這顆心!
學佛路上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這個詞,對於學佛的佛弟子來說,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對於普通的民眾
來說,卻相當的疏遠。為了讓大家在生活中容易落實,我常常稱“菩提心”為“成就他人
的心”。大家一提菩提心,那往往意味著很高的量,一般人都難以達到;但若提成就他人
的心,則顯得親切很多,不至於一下把人嚇跑。那麼,要談發心,就要談促使發心產生的
境界,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所緣境。對想要發心的人來說,所緣境的選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生命境界所能達到的高度。那麼,所緣境的不同,到底體現在
什麼地方呢?我覺得內心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為了說明這一點,需要借助道次第的概念。在座的很多同學,可能都學過《菩提道次第廣
論》,當然沒有學過也沒有關係。這部論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三士道”的思想
。也就是說,整個佛道
可以分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這樣說可能有點不好理解
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其實就是: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我覺得這個“三士道
”思想,不但可以用在修學佛法上,更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做一切事情上。所謂近期目標,
就是眼前可以著手去實現的;中期目標,是眼前目標實現以後,下一步要做的;遠期目標
,就是做一件事情究竟的追求。很明顯地,遠期目標是在近期目標和中期目標實現的基礎
上,才可能實現的;另外一方面,在落實近期目標和中期目標的過程中,心裡其實是非常
清楚,做這些都是為了長期目標。如果不是這樣,前面努力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是很大了。
修學佛法中分“三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期準備工作,
為了明確它們之間的這種關係,“下士道”和“中士道”又分別被稱為“共下士道”和“
共中士道”。這個“共”字是極其關鍵的,丟掉這個“共”字,前面兩個階段的內涵就截
然不同了。
那麼,其內涵不同在何處呢?
大家知道,下士道的核心思想在於累積後世的福報。這中間
牽涉到佛法的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輪回,一個是業果。
佛教認為,人這一生的生命結束
以後,並不是沒有了,還有下一期的生命。那麼下一生狀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
於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這樣一來,為了讓下一生過得比這一生要好一點,那就要好好努力
種善因。這種狀況,就像我們為了明天生活的更好一些,今天要好好努力一樣。只不過,
學習佛法之後,人們的眼光要更長遠一點,不為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計較,因為一般的業感
果,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當然,這個並不是我想要說的重點,重點在於今生所做的種種
努力,到底是為了誰?下士道裡所講的,很明確地,就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所緣境主
要是自己。但善業之所以稱為善,還需要對別人有利。
這樣一來,整個下士道的做法就是
:為了自己未來世的幸福而做種種利益別人的事。中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當人們瞭解到
福報享盡以後,還是會苦,或者享受福報的當下,其實心裡並無真實的快樂。這樣一來,
就能慢慢發起出離輪回的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做種種淨善之業。當然,所有這些努
力,也主要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在中士道的階段,所緣境主要的還是自己。
與下士道和中士道不同,上士道的所緣境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
知道,
進入上士道的根本標誌,就是要發起那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由菩提心
的這個內涵可以知道,對於上士道來說,成佛只是一個途徑或手段,而利益有情才是目標
。這樣一來,上士道的所緣境,已經不是自己,而變成眾生了,這是一點都不能含糊的。
這樣一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差別,就不是點點滴滴的了,而是根本性的。為什
麼呢?因為所緣境有著根本的不同:前兩者都是自己,第三者卻成了眾生。如果是這樣的
話,當我們走完下士道和中士道,再想進入上士道的時候,就不再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是變得異常困難。這種狀況就像是爬樓梯,爬了一層、兩層,當上第三層時,才發現
,這個樓梯其實只有兩層,第三層的樓梯卻在另外一個地方。這個時候,爬樓梯的人內心
就不免犯傻,就要考慮還要不要爬第三層。如果怕麻煩或者得少為足的話,就會選擇停在
第二層,心裡還覺得,總比不爬或爬第一層的人要好。當然也可能會下決心要爬到三樓,
這樣一來,要麼下去再重新爬,要麼在空中搭上一個架橋走過去。但不管哪種途徑,都要
花更大的力氣,這是肯定的。
開始學佛目標一定要明確
那麼,如何從一開始就避免走這種冤枉路呢?那就是所緣境要選對,而且要非常明確,是
為了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如果是這樣來安立所緣境,那麼下士道、中士道該如何來想
呢?當希望為別人、為眾生做點什麼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需要資本、需要能力、需要智
慧,否則,利益眾生就是一句大空話。為了這個緣故,努力造作善業,累積種種福報;為
了這個緣故,努力持戒修行,開顯甚深智慧。有了福報,有了智慧,也就有了成就眾生的
資本。因此,同樣是造善業,同樣是修智慧,內心深處的所緣境卻截然不同,一個是為自
己,一個是為眾生。當內心所緣境明確安立為眾生之後,那麼由下士道、中士道進入上士
道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就像樓梯爬了一層二層,現在接著爬第三層,那是
多麼爽快的一件事情啊!
一開始的所緣境不同,也決定了最終能達到的生命境界不同。當所緣境為自己的時候,能
達到的生命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是什麼境界
呢?證得人我空。這個“人我空”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能觀照到人身乃是因緣和合的產
物,並沒有一個能夠自我做主的實體存在。也就是,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如果所緣
境只是自己,到最後所證得的境界也就是“人我空”,而“法我”仍舊實有,也就是說外
在的各種境界,比如六道輪回,仍舊是實有的。因此,證得“人我空”的阿羅漢,如果想
要發起那顆真實的心,重新回到輪回世間救度那些仍舊受苦受難的眾生,實際上並非易事
,需要有莫大的勇氣。與此不同的是,當所緣境為眾生的時候,那麼所能達到的生命最高
境界就是佛了。佛是什麼境界呢?不但證得人我空,同時也證得法我空。也就是說,不但
自己已經不再輪回受苦,而且也能觀照到六道世間無非都是因緣和合,都是虛妄不實的。
所以,我們通常都會講,諸佛菩薩經常遊戲人間,度化眾生。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
一點,就是因為見到了生命以及六道的虛妄性,只是因為看到眾生仍舊在這個虛妄的世間
受無量的苦,才發願不離世間眾生。
關於這一點,就是最為奇妙的地方了。當所緣境為自己的時候,最終只是證得個人我空;
而當所緣境為眾生的時候,不但證得了人我空,還證得了法我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
是想著成就自己,眾生僅當作助緣,最後也頂多就是成就了自己,要想進一步成就別人,
福德智慧就顯得緊缺很多;如果我們就是想著成就別人,那麼最後不但成就了別人,更成
就了自己,或者別人還沒有成就,自己早已經成就了,同時也具備了成就別人的福德與智
慧,只要因緣成熟,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瞭解了這一點,難道我們不會感到欣喜慶
倖嗎?天底下竟然有這樣的便宜的事情?是,天底下確實有這樣的事情,釋迦牟尼佛不就
是榜樣嗎?因地上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眾生還沒有成就,他就先成就了。也就是說,因
為眾生的存在,才構成了成就自己的最佳因緣,這也是眾生對自己最大的恩德。瞭解了這
樣一個事實,內心對眾生只有一種感情,那就是無限的感恩。有恩德,就要想著回報。如
何回報呢?那只有成佛,才能更好地回報。所以,成佛了之後,便開始了真正的報恩旅程
。這樣看來,從凡夫到成佛,再到真正開啟利益眾生的旅程,生命中其實只有六個字,那
就是:知恩、感恩、報恩。
有了上面的認識,就不難發現,內心常懷一顆成就他人的心,並以此作為生命以一貫之的
宗旨,對我們自身生命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有了這顆心,我們做事,便能累積到大智慧
;有了這顆心,我們做人,便能累積到大福德。而這大智慧與大福德,不但成就了自身生
命的圓滿,更能幫助一切眾生成就圓滿。生命精彩之中的精彩,莫過於此。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4-07-05 18:08:00
隨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05 22:27: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