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金剛經的個人心得

作者: ccy123 (bitch <-> cute)   2025-08-31 07:45:55
綜合回應大家的觀點,特別是針對「觀察者」這個概念,做一些更深入的闡述。
觀察者,是一個為了方便現代讀者理解而採用的「功能性」詞彙,而非佛學的傳
統名相。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引入現代心理學的概念: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思考的思考」、「對自己認知的認知」。
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意識能力,讓我們可以:
1. 意識到 自己正在思考、感覺、產生情緒。
2. 退一步 觀察這些心理活動,而不立即與之認同。
3. 審視 這些念頭的來龍去脈與真實性。
也可以說,觀察者正是這個後設認知能力的擬人化。
它不是一個有形體、有「我」的實體,而是一種覺知的功能。當我們被憤怒的情緒
淹沒時,「應對者」正在氣頭上;而「觀察者」是那個內在微弱卻清醒的聲音:
「哦,我正在生氣。我的心跳加速,腦中充滿了攻擊性的念頭。」
這個抽離與觀看的動作,本身就創造出一個緩衝空間,讓我們從自動化的反應模
式中解脫出來。
另,一個顯著的共通點是:所有注重靜修的法門,都為觀察者的浮現創造了條件。
禪坐,哲思冥想,其核心都是透過某種形式的「靜」,來開闢內在的觀察空間。
刻意減少外在感官的刺激,並暫停內在習慣性的思緒奔流,彰顯內有覺知能力。
若以腦神經科學比喻,主動調降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MN的音量。
這個網絡正是我們心不在焉、回憶過去、擔憂未來時,自動運行的思緒產生器。
當這個內在的「自動駕駛系統」暫時靜默,那份被思緒所遮蔽的覺知能力便得以彰顯
一些類似概念
- 印度教吠檀多& 瑜珈
類似概念:見證者 ( Sakshi )
在那個參與世事、充滿念頭的「個我」背後,有一個如如不動、純粹光明的「見證者」。
它像一面鏡子,只映照萬物(我們的思想、情緒),卻從不介入或被影像所染。
瑜珈的修行正是要平息心念的波動,讓那個「觀看者」安住於其純粹的本性之中。
- 斯多葛哲學
類似概念:內在堡壘
我們無法控制外在事件,但可以完全控制對事件的「判斷」。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意識地觀察腦中升起的第一印象,決定是否要「給予同意」。
這個暫停與審視的過程,正是一種強大的後設認知,用以建立一座不受外境侵擾
的「內在堡壘」。
- 蘇菲主義
核心概念:觀照 (Muraqaba)
人心如同一面被世俗慾望蒙塵的鏡子,透過觀照,可以擦亮這面鏡子,使其反映出
神性的光輝。
觀察自己的驕傲、嫉妒等念頭如何升起,並了知其非本質,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淨化。
- 基督教神秘主義
核心概念:警醒 (Nepsis)
警醒意為像哨兵一樣守護心門,警覺地觀察每一個進入的念頭,辨別其性質,並在
負面念頭扎根之前就將其驅逐。
儘管這些都指向一個內在的觀察能力,但差別在
- 終極本質(是功能還是實體?)
- 觀察的態度(是理性評判還是純粹覺知?)
- 最終的目標(是導向無我、真我,與神合一?)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5-08-31 12:58:00
沒那麼複雜啦 上面那些就是因應市場需硬生出來的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5-08-31 23:30:00
所以說畢竟無我 應該說有觀察卻無觀察者 後設認知的時候那個微弱的聲音也會被判斷成是某個自我那個帶來的自我感就是佛教說的我執 教理細分 人我執跟法我執 兩種那佛教觀點說是無我 但是實際上感覺就是有我在 或是是不是某種更深層的東西才是真我 都不是這兩種其實後續要不斷的禪修 或是聽經這要去契入這個無我那禪修要找佛教的禪修 依無常 依緣起 等回去聽經的話 大乘經的法師會不斷地帶著薰習空正見
作者: blackamose (Life finds a way out)   2025-09-15 15:0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