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念佛法門如果用在他人身上?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3 19:46:52
念佛法門,是一個很棒的法門,也是小弟我平常修持的法門之一。
小弟在此分享以下兩部佛經的部分內容
1.愣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佛說阿彌陀經
這兩部是淨土宗五經一論中的其中兩部,裡面皆有提到念佛法門,非常重要,其中阿彌陀經
甚至是很多人每天做晚課必備。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重點是在說,我們先用第六意識憶佛,久了自然成為念佛 (是「念
」而非「唸」,是當下的那顆心為佛) 此時內心有佛,看什麼都是佛。大勢至菩薩以此念佛
方法證無生法忍,修成正果。
最後世尊問要怎麼做呢?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都攝六根」
控制好自己的六根,不要讓六根去執著六塵緣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破這一點,時
常正思惟這一點,時常「思惟修」,相信很快就有成果。這跟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同樣
含義。
「淨念相繼」
當你都攝六根,不執著的當下,產生的念即為淨念,讓這個淨念一個接著一個,維持住這樣
的淨念不要中斷。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三摩地就是我們的本心,大勢至菩薩以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證實相,回歸本心
,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法門了。
從以上可以得知,大勢至菩薩所教的念佛法門完全是以心為出發點,是「心法」,是修心的
法門,包含了理論與實務。若不了解念佛的意涵,僅僅嘴巴一直唸,這樣只是「唸佛」而非
「念佛」。
第二個要分享的是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教的是「持名唸佛」,其原理就是,因為我們還沒開悟見性,妄心紛飛,心無法定
下來。此時用不斷的口唸、心唸「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讓我們的心定下來
。雖然這個唸佛心依然是妄心在作用,但這招是以「唸阿彌陀佛」之妄念,來對付所有的妄
念,「以妄治妄」,猶如濁水投入清珠(明礬),濁水不得不清,所以「佛號投於亂心,亂心
不得不佛」
說明白就是簡單5個字「轉移注意力」,真的是一個高招,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很好用。
講深一層,其實「阿彌陀」這3個字,本身就是一個咒語,如同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一樣,是一個咒語,是故當我們唸「阿彌陀佛」,其實它包含佛陀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的
精華、功德在其中。但不是每個人唸都有這麼大的功德,是你必須去學習、理解、體悟「阿
彌陀佛」這4個字的含義,才能顯出這些功德性。
是以唸佛法門才會有「持名唸佛、觀像唸佛、觀想唸佛」到最後的「實相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的正是「實相念佛」,而阿彌陀經教的則是「持名唸佛」,「觀無
量壽佛經」教的是「觀想唸佛、觀像唸佛」各自適合不同的眾生。
但因為觀像唸佛、觀想唸佛,怕眾生會著相,是故祖師大德大部分是推薦阿彌陀經教的「持
名唸佛」。
持名唸佛的同時,學習理論,明心見性,進入最殊勝的「實相念佛」境界,這是修持念佛法
門的目標。
最後回到原po所問,如果將佛名改成別的名字有一樣的效果嗎?我的答案是:「看情況」
若見性,知道所有名字都是假名,只是語言文字。已經知道佛真正的含義,內心有佛,那唸
誰的名字有差嗎?都一樣。更何況每個眾生皆具有佛性,本體都是佛。
謎之聲:「 既然都沒差,那為何不唸「阿彌陀佛」呢?就唸阿彌陀佛吧!」
若未見性,第一,你唸的那個名字,是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咒語嗎?顯然不是。第二,如
推文所說,你唸一般凡夫名,會帶來貪瞋癡的心,那怎麼會有效果呢?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0:20:00
念凡夫名主要就是不能有過節,若曾有過節但選擇原諒了則無妨。因為這樣就轉變為「煩惱即菩提」之意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4 11:28:00
煩惱是空花,是本來沒有的東西,眾生因為執著身心的一切,故產生無明煩惱。但煩惱一樣也是菩提心所生出來的幻相,鏡子中的鏡相一樣是鏡子阿,所以稱之為煩惱即菩提。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2:01:00
煩惱這東西實在是很難搞,說它是空花嘛!真的來時是煩的要死。而且也不是刻意去想,只要心情稍微好點,它就跟來了……此時就要念佛和專注在呼吸上,讓心平靜下來當心處於平靜的狀態下,即使刻意去想那件煩惱事,也不起煩惱。目前自己的情況是這樣。
作者: FHShih (hou)   2022-05-24 12:11:00
要[斷煩惱] 唯有空性止觀 其他只是暫時壓伏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4 15:00:00
g大你說的這個方法正是持名唸佛的效果,建議繼續聽經聞法,對於煩惱性空會更有信心,煩惱自然越來越少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5:47:00
煩惱不是多和少的問題,是大煩惱會壓小煩惱,所以永遠只有一個煩惱,當最大的煩惱消失,第二大的煩惱就上位,於是永遠有一個煩惱。個人的情況是這樣。念佛至心靜的狀態後主動去想那些煩惱,則不起煩惱。很有趣吧!目前的情況可類比成上了某種船,不能退了……如今是只要犯懶不用功,經過一段時間,煩惱就會生起。所以從這角度來看。煩惱也是個人精進的助緣就是了。打幾個初發心功德品的文字上來: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很多吧!當初覺悟到這輩子不可能斷煩惱,特別研究了這段經文內容。剛對了對,經文還沒打全,漏了一段……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4 16:56:00
嗯嗯,把煩惱視為助緣也是可以。說真的其實不需要除煩惱,因為想除煩惱的心是妄心,其實煩惱是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東西何必除呢?把本來沒有的東西當成實有的,這當然是妄心阿,所以我才會建議持續聽經,薰陶正法,煩惱自然消失。佛經所說的「斷煩惱」,以了義法、究竟法的觀點來看,不是要我們起一個斷煩惱的心喔,分享永嘉大師證道歌的一段話:「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解釋請看下圖https://i.imgur.com/bDQwA6j.jpg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8:19:00
或許可分實和虛兩種,比方肚子餓了三天沒錢吃飯這類的閒道人和懶道人的比喻,自己起煩惱有一部份就是因為懶但自己的懶和懶道人的懶又不同。若自己是什麼都不想做但肯認真打坐念佛也還OK。自己就是有時打坐念佛也犯懶所以煩惱就會趕上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4 21:45:00
平時有空就思維修,一樣是在修止觀呀,不一定要打坐的。我以前本來也在修打坐,那時候我稱為冥想,盡量不要有念頭的那種冥想,但每天都要找時間來做這些事情,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後來接觸六祖壇經、心經、金剛經這些經典後,赫然發現原來之前都修錯了,而且之前根本不認識眾生本具有的佛性,完全都是在盲修瞎練。現在我有空就思維修、唸佛,打坐也是有空才坐,沒空就算了,生活跟學佛前一樣,沒有變,但是內心自在太多了,煩惱也覺得越來越少,學佛真的有夠棒。
作者: FHShih (hou)   2022-05-24 22:59:00
"打坐"中的[觀] 就是思惟修....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07:06:00
打坐還是蠻重要的,自己最高一天三小時,但也就那麼一次。一般是兩小時。最近就是犯懶沒坐,才煩惱趕上。先前比較穩定是設定功課每天兩小時,最近則有連續兩天都沒坐,要趕快調整回先前固定功課的狀態才行。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5 11:46:00
我的想法是,不一定要打坐才能思維修,任何時候都能思維修,所以我打坐是隨緣,沒有給自己定課,例如每天一定要打坐多久、唸佛唸幾聲,因為我覺得這樣反而變成一種無形的束縛,好像每天非做不可,沒做到就覺得違背了自己的願;若真的都能做到,時間久了又容易自我感覺良很有修行,有時候還可能會開始觀察別人是否也都有這樣修行。學佛是要斷煩惱放下包袱,這樣一來反而包袱越來越多了。個人想法提供參考囉補充一點,我不是說打坐不好喔!打坐很好,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應該選擇自己適合的修行方法,比較容易持之以恆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13:19:00
恩,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都好。即便打坐,也有不同坐姿打坐主要是練定力,剛點了香想坐一小時,結果十分鐘就坐不住了。
作者: swingman (勇敢gogo)   2022-05-25 16:19:00
如果定課變成束縛表示可能對佛法不夠有信心…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16:48:00
有一種作法是,同一定課連續作52天,52天後,可以改作其它類,一樣固定52天這樣。戒律戒律,有一說法,戒就是管自己呀!不過其實有點沒資格說這些。因為目前好像有點管不住自己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5-25 21:56:00
定課不能隨便發願呀,要發你做的到的,不然真的就變成一種無形的束縛。像g大說的,給定課一個期限,這樣還蠻實際的。期限到了再評估下一階段要幹嘛
作者: peekeer (小風)   2022-05-26 11:16:00
推這篇,念佛法門無比殊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