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吃素等於持戒?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7 23:04:39
這就是宗教的盲點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7 23:19:00
好心做壞事 算善業還是惡業??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7 23:27:00
惡業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00:15:00
一般法師和網友看法 都是以動機論善惡 而不是結果論善惡我的看法是沒有善惡業 因為善惡是人去定義的就像核能是善還是惡??? 立場不同善惡就不同 吃素也一樣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1-08 00:20:00
怎不提佛教盛世、唐宋、明、清康熙雍正。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08 01:28:00
大數據 https://youtu.be/npCnRkla9RQ熱帶雨林的主要砍伐原因是要去種植給牛吃的大豆
作者: repuslin (repuslin)   2021-11-08 01:50:00
上面的影片我沒看,不過熱帶雨林開發就是為了經濟作物,如果不是牛吃的大豆,就會是其他的作物,大豆 小麥 玉米棉花 棕櫚油 咖啡 等 只要人類存在 能源 與環境的消耗就會在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08 01:57:00
不是就是特定 如果沒有畜牧業就不用砍伐熱帶雨林因為人吃素食的種地面積跟牛吃的種地面積在數量級上相差太大了 要去看影片裡面整理的數據 不是講科學嗎
作者: repuslin (repuslin)   2021-11-08 02:03:00
抱歉,影片只是因為現在我還在醫院照顧家人,可能要抽空才能看完,沒有不尊重的意思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08 02:05:00
抱歉 願平安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8 08:28:00
以動機論善惡絕對是邪見,念頭沒有果報,行為一定會有果報。詭辯什麼立場不同,那幫助久病巨債活不下去的加工自殺、安樂死算善業嗎?古代粗糙業力因果論理論無法解釋現在複雜的社會運作。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8 09:16:00
起心動念只是有了因,但又還沒種下去,也沒澆水施肥,怎會有果報?當然以最嚴標準來看,最好是連害人的念頭也不要有。不過那是聖人的境界,凡夫唱高調 對修行毫無助益。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09:16:00
佛教業力因果論,對於現代的社會運作依然能清晰解釋只要能夠分得清楚"因"和"緣"的不同即可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8 09:18:00
反過來也一樣,你初發心雖是善的,但害了無數眾生,種在他人八識心田內,當然會有惡報。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09:20:00
念頭依然有果報,所造叫做意業,在佛經典和彌勒菩薩的<瑜<瑜伽師地論>當中都有提到 意業 及意業感果之理<中阿含經>:[ 長苦行尼揵復再三問曰:「瞿曇!施設意業為最重耶?」世尊亦再三答曰:「苦行!我施設意業為最重也。]<瑜伽師地論>:[增長而非作者。謂如有一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由此因緣彼遂增長殺生所引惡不善法。]如上面彌勒菩薩所言,只是長夜尋伺想要殺的念頭,都還沒做,就會增長殺生所引法的惡不善法(業)所以 業是很確定 以動機論善惡的 此為正理上面說道認為沒有善惡 因立場不同之故 依然是結果論佛說斷十惡業當中,最後三業為意業,[貪、瞋、邪見]全都是在念頭上的,但依然成熟出十惡業之果<雜含經>:[「是名惡業。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 顯見善惡念頭有果報另外現代多有人言,說過去古老老教界條理論以太過時,似乎不能跟上現代複雜度云云... 但古老智慧卻教導無數羅漢解脫從輪迴去往涅槃 或成菩薩聖者 號稱進步的現代見解 卻從來不曾幫人類擺脫輪迴 從來不曾創造出一位聖者以成果來說 顯然我還是願意依循古老的佛說見解現代依然有多位大成就者 依循古老佛說達到極高成就顯然 佛說依然在現今是具備其實際功效的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8 12:39:00
意業是業,會不會結果,還要遇到相對應的緣才會結果。意業最重要,只是因為它是源頭,源頭解決了,自然後面都沒有問題。以一般惡業而言,身業是殺盜淫,意業是貪瞋癡。但斷貪瞋癡是阿羅漢的境界。非凡夫所能。殺盜淫有心即可斷。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4:08:00
不論身口意 所有業要感果 都需要足夠的緣 這是共通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7:46:00
我覺得從具體事情來判論斷善惡好了我直接出最難的題目喔 請問"台獨"這件事情本身是善還是惡?因為它牽扯的範圍很廣 不同政治立場一定有不同的標準如果這件事情對某個團體有利益 它就會認為是善所以善惡其實是建築在利益之上秦始皇統一六國 對六國來說 秦始皇就是個侵略者但是對後代的中國來說 奠定了大統一的王朝 未必是惡開刀切除癌細胞 對癌細胞是惡 對整個人來說是善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1-11-08 18:07:00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8:10:00
天災消滅了大量的人類 對人來說是惡 對地球來說是善我一直都覺得有因果 但無善惡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8:41:00
台獨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善惡,但是動機是為了善而主張台獨那就是善業,動機為了貪瞋癡而主張台獨就是惡業,這是很清處並且不會有混淆餘地的。不會因為[他造成什麼影響]、[他對誰是好結果]而影響善惡業善惡業也不是[對A是善][對B是惡]這種東西這種見解還是[結果論]善惡業唯一單獨只對[造作這個業的人]來判善惡和其他被[這件事影響][因這結果而得利或受害之人]都無關善業指的是 造惡者以善心動機下去做 回來的是樂果惡業指的是 造業者用貪瞋癡煩惱心去做 回來是苦果這就像是物理學的"力與反作用力" 會同一角度同一力道回到施作者的身上善不是[對誰有好處] 惡不是[對誰有壞處] 不是這回事所以您認為無法分善惡 是因為角度弄錯了善惡的分判跟[其他任何被影響的人]全部都無關只跟造業者自己的動機有關以你舉了台獨為例好了某A以善心主張台獨 某B覺得他的利益被剝奪了 這時候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8:51:00
動機本身就存在著利益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8:51:00
某B的苦受 不是因為台獨造成的 是B自己的另外一個惡業感果了 所以無法說台獨對B是惡業動機存在利益 但善惡業只跟造的人有關 和其他人無關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8:53:00
人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 慢慢形成某一個善惡標準的看法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8:53:00
對某B的苦受來說 當初的因是B自己造的善惡標準是後天學習 但造什麼業自己得什麼果 是自然法則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8:54:00
然後用這樣的標準 去判斷事情的動機 過程 結果的善惡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8:54:00
善惡業只是給這個自然法則一個能夠溝通的名稱 但不會沒有這件事情的存在 也不是有了善惡名稱之後 才出現因果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8:55:00
其實這就是一種法執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8:55:00
就像"你" 是後天學習的名稱 但"你"不是因為名稱才存在的在我們還在世俗諦的時候 必須要有法執 除非你討論勝義諦否則 會還在海上就棄船 必定淹死況且 如上面你說的 認為善惡和他人感受有關這件事就世俗諦來說 也不是正確見解以上面台獨為例 B認為自己苦受是因為A的台獨造成的那就是誤把無數[緣]當中的一個 看成為[因]才會做出:[對B來說台獨是惡業] 的結論那是因為因和緣的部分搞錯了如果真要沒有法執 連[沒有所謂善惡]都得拋掉了...要拋棄法執 是證空性的最最最最後一步 太早很危險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9:03:00
我覺得重點應該擺在什麼因造成什麼果上面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9:04:00
這佛說過很多了 整本<正法念處經>都講這個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9:04:00
盡量不要在因果上另立善惡 有善惡就會有執取 就會有爭鬥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9:14:00
佛法剛入門 確實要先執取善惡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9:14:00
是自己斷惡行善 不是要他人斷惡行善 這理當會更加減少爭鬥 如果把善惡定義成和他人有關 那大家就會開始要求別人作[對我有好處的善業] 要求他人[不做對我有壞處惡業]會粉口怕...抖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8 19:17:00
但是過分執取 會障礙解脫 可能是我解脫的心很強烈..所以..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19:17:00
這很好的 想解脫心強烈很好的 但要依據次第依據次第的話 覺得得到解脫"絕對" (改錯字)其實 連解脫都是個法執 但現階段是必要的皈依、業果、持戒、修定、出離心、菩提心..都是法執但是現階段都非常必要除非您已經來到要斷除最細分法我執的時候 那就頂禮您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8 21:24:00
所以我只要每天想捐款孤兒院100萬,就已經種下了善業。但不用真的去捐,反正這個意業遲早會感果。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8 21:46:00
如果您是不真心想要捐,那當然不會有[要幫他人]善業那種[明知自己不真的想捐]的心,大概很難有善意業。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11-08 22:22:00
我覺得善惡的定義是,減少煩惱叫善,增加煩惱叫惡.所以減少煩惱才能叫好心,好心才會有善業.反之為惡業.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8 23:11:00
同理,我也不是真心想殺人,只是想想而已,所以也不會有惡意業。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09 04:49:00
先學五戒十善 講善惡想到這個角度 從五戒十善下去看佛教注意的面向 在講五戒品會說犯上品中品下品 有些是意念一動就算犯下品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06:47:00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故事中有記載 釋迦牟尼佛殺一人救五百人的事蹟 佛陀為了救五百商人 而殺了一人y雖然佛陀前世為了救五百人的動機是善的 但是殺人還是有果報最後還是下了地獄 所以因果不能純粹以動機論善惡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08:25:00
樓上 那一是佛殺人並沒有下地獄 生多功德耶..很明確 因果就是以動機論善惡的經文中寫得很清楚.. 佛是"就算我下地獄都要救他"之善心但結果卻是一點業障都沒有 這很明確是動機論善惡《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種救度眾生。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雖經百千劫在輪迴中,皆為以方便智救度眾生,勿謂菩薩摩訶薩有業障可得。是故當知,諸佛、菩薩諸所作業皆悉清淨,無復少分障累可得。]上面a大的例子 你多真心 業就多重 就這樣佛在諸多經典廣說 貪瞋邪見之意業果報 可以參考《優婆塞戒經》:[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醜惡,諸根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瞋因緣得。]論典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教示<阿毘達摩論>:[ 貪故果少。瞋故果辣。由邪見故果少或無。]。是名業道增上果別。]這是在講貪瞋癡意業會感得的外在環境果報(增上果)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09 08:51:00
那我每天編故事,讓我自己成為救世主,拯救全宇宙。我也是真心很想拯救全宇宙眾生。等這些善意業感果之後,應該生生世世都能成為轉輪聖王才對。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08:51:00
看你編故事的善意樂有多少真心了自己知道是"編故事" 那真正的善意樂 不知幾何編故事和真心 恐怕比較難同時存在真心是 你很想真的很想去做 那就在擬訂計畫的同時業就已經造下去 當你真的去做 那又造更多所以前面c大舉例 五戒中有意業算下品您可以參考 佛過去是當地獄眾生時 發菩提心的果報那種心 和編故事 就知道差距了若您每天真心誠意發心 要救度一切眾生 是發菩提心此果報不只轉輪聖王 連佛果皆由此心得 到時就頂禮讚嘆但如果心裡是:[我主要是希望變轉輪聖王,心裡想想救眾生來賺賺福報。] 和 [我是真心想救一切有情,其他不在乎。]意業的差距就會大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31:00
看不下去,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用立場不同和稀泥。長平之戰坑殺40萬人,這是善?那蒙古西征南征,所到之處死了一半人口,這算是大善業了。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1:34:00
我從來沒有說那些戰爭是善業 請不要和稀泥您原文舉的例子大多數是因和緣混在一起 沒分清的問題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35:00
台獨的對立面是中共用各種手段要吃掉我們,那要隨喜像納粹的新疆集中營?香港武警姦殺女學生,殺死了丟海,讓我們承受這樣的下場是善業好事?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1:35:00
沒說過這種是好事 請不要和稀泥若想要分清是非善惡 請了解佛說五戒和十業 很清楚妄言[念頭無果報] 是會自己吃虧的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40:00
核四,當初一開始低價搶標亂蓋,後來花了很多錢補洞,台電自己搞,安全不可能做到100%,現在有第四代反應爐,可以用核廢料發電再產出的廢料可能只有幾百年。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1:41:00
若想要分清是非善惡 請了解佛說五戒和十業 很清楚如果深陷在外相上各立場主張的利害關係 是沒有出路的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42:00
ptt真的都老人,而且藍營居多,只能說不要活在同溫層了,line群組傳的資訊不要看,假新聞現在是產業鏈,資訊收集不全,判斷事情就是十萬八千里。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1:43:00
第一 我不老 第二 我喜歡台獨 請不要和稀泥 XDDD~若想要分清是非善惡 請了解佛說五戒和十業 很清楚如果深陷在外相上各立場主張的利害關係 是沒有出路的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44:00
不是再跟你說,你的回文我懶的看回上面說台獨的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1:45:00
喔~ 這樣啊 PO討論版卻不想討論 也罷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1-11-09 11:53:00
你們都是閑磨牙啊,浪費時間,是該教你們一點東西啦Google抽象階梯Abstract Ladder像黃國昌,邏輯理論都棒的很,但是他的票也才5%,這樣的落差我想了好久法律人喔,訓練久了,看到一個名詞就會很具體想,那是在講哪一個具體的人事時地物一般人的討論就像上面推文這樣,都在抽象程度非常高的名詞打轉,沒做過事,不解決實際問題,就像魏晉時期談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8:41:00
如果為了招待遠方來的朋友 讓他開心 宰殺他喜歡的雞鴨以動機論來說 是不是就不算犯殺業或者是說 為了幫助窮苦人家 盜用國家公款 我的動機是善的也不算惡業為了讓自己的家人過好日子 去做一些詐騙的行為 也算善嗎?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8:50:00
這些都不是善 因為其中都存在有[想要損害一方]的心對於被殺、被盜、被騙的那一方存有[害心]故非善以動機論來說 依然是惡業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8:53:00
佛陀前世殺一人救五百人 不就是損害其中一人的性命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8:54:00
菩薩戒中 開殺盜淫妄 並認定是善業的情況必須要對於被殺被盜的對方 懷著極大的善心並且是為了保護他 找不到其他方法 自己為了幫他願意受果這種情況下 認定為善業 佛殺那個盜賊為例經典中滿清楚的 佛除了保護500人之外 也想到那個盜賊會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8:57:00
也就是說 其實你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 已經考慮到"結果"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8:57:00
下地獄 為了不讓他下地獄受長劫大苦 佛說:[寧可我下地獄] 所以 心態上必須是 對於被殺被盜一方存在極大善意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8:59:00
就像如果要放生 就要通盤考量放生以後的結果所以你的動機論其實包含著結果和過程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0:00
A:如果放生時心裡是想:[我希望他快樂] 但沒觀察 放死了B:放生時心想:[這裡似乎不適合,但管他的。] 放死了AB兩種完全不同 業也不會一樣 因為動機不一樣你在動機中考慮結果 和你只單單用結果判斷善惡 很不同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2:00
AB二種狀況業都不一樣 但是都不能稱作圓滿善業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3:00
是阿 外相上看起來很像 事情結果也一樣 但業不一樣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3:00
我認為以凡夫的角度 善惡必須同時納入 動機 過程 結果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4:00
你的結果 是動機 還是外相上事情的結果 很不同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4:00
甚至造業者本身條件 也要考慮我最初的看法 就是不能單純用動機來論 而是要考量所有條件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5:00
上面<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條>您可以參考一下但依然不認為 這和您之前提到的"結果"有關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6:00
因為佛法是因緣法 當然要考慮所有因緣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6:00
比如說 以佛過去是殺盜賊為例子 以盜賊角度來說 可能不是另他當下開心的事 他可能會認為[這是惡業 ]但佛做這件事情 是純善業 所以 就不會是考慮多方立場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7:00
我認為 當這件事情如果牽扯的範圍越大 結果佔的比例就越高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7:00
不這樣認為因為代表您還是用多方立場各自利益在看待就算要考慮的東西很多 完全只關係[造惡者的動機想法]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8:00
例如說 一個領導者用了私心 做了一個政策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08:00
來判斷善惡業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09:00
這個政策(譬如減稅) 造福數千萬的人 儘管他自己也減到稅也能夠稱作善業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0:00
不這樣認為 因為沒有利他動機你認為是善業 是因為[這件事對其他人有好處]的緣故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1:00
沒有利他的動機 但有利他的結果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1:00
如果這變成一個定義 那[希特勒殺猶太人]也會變成善業了因為[部分的德國人得到好處]所以 這完全不能稱為善業的定義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2:00
所以我說要考慮所有因緣 只要利大於弊 而且大很多 就可以因為世間沒有百分百的善業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3:00
基本上 完全不考慮[是否誰得到好處]因為這沒辦法考慮 如果要論數量 昆蟲應該很反對吧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3:00
佛陀前世殺一人救五百人 就利大於弊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4:00
如果要考慮利的生命多還是少 應該把一切有情考慮進去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4:00
如果佛陀是殺五百人 救一人 結論可能就不一樣所有有情都可以考慮 但是命命不平等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5:00
佛當初的考慮 並沒有捨棄少數就多數這種見解捨棄少數救多數這種心 並不是善心 佛當初非此心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5:00
殺一人業力 一定比殺一隻細菌 業力大很多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6:00
說真的 你不是佛陀 你怎麼知道 他沒有把數量考慮進去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7:00
另外 如果救多數 捨棄少數 回來的業 就會苦樂參半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7:00
說不定 如果要佛陀殺五百人救一人 他就不會做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19:00
理論上不捨任何一個有情 實務上就必須有所取捨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19:00
你想救人的部份的會回饋給你[也被救度]的業捨棄他有情的業 會饋回來也會[你被捨棄]的業苦樂參半的果 顯然 無法稱作善因實務上會需要捨棄誰 是因為我們現在凡夫眼界只能這樣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21:00
對阿 所以必須考量所有狀況 找出一個利大於弊的方案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21:00
佛菩薩聖者未必如此看待納在那種凡夫只能這樣的情況下 無法說他叫做善業因為 苦樂參半 善惡交雜 不能作為善業的定義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22:00
所以我才說 每人對善惡定義不同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23:00
只能說 你對救度的有情造了善 對捨棄的有情造惡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23:00
每個宗教對善惡定義也不同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25:00
這個世界 每個人因為後天環境影響 產生了不同的知見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25:00
善業。] 那就是另外一種模式了也可以 您可以用這種定義去嘗試看看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26:00
並且對自己的知見產生強烈的執著 於是鬥爭就開始了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26:00
如果您對這個定義滿意 那可以觀察回來的果是否也滿意其實您觀察一下果 只要您滿意回來的是苦樂參半的果並且接受 [我定義中的善業會回來的苦樂參半果]那其實也是OK的 我沒打算跟您鬥爭佛陀講善惡因果 基本是因為一切有情只喜歡樂不喜歡苦但卻不知道怎麼做 也不知道為何自己總是苦樂參半所以佛陀講善惡業 告訴大家 怎樣的因感樂果 怎樣苦果想要得到快樂 不想痛苦的人 就知道該怎麼做如此罷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32:00
我說的鬥爭 不是說我和你 是指人類的歷史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32:00
您要用其他定義去定義善惡 也OK 不過就和佛陀說的善業感樂果 惡業感苦果 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33:00
所以 我覺得重點應該是擺在甚麼因造成甚麼果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33:00
那您可以研閱昨天介紹給您的幾本經典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34:00
不過 佛陀在說法和溝通的時候 確實也需要善惡的說明就像需要利一個[你][我]來溝通一樣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34:00
恩 有時間我會看看 也謝謝你的分享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19:36:00
老實說 如果要比較清楚因果運作的法則 需要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神通就像要了解細菌 只靠推理沒有用 需要顯微鏡才行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19:38:00
細分的業果 特別是"緣"的部分 確實唯有佛能了解能推的是粗分的[近取因]的部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09 20:03: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aBVnAfunc&t=3s分享一個影片 老高解釋意識 蠻有趣的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09 20:07:00
感謝分享 如果您對意識有興趣 推薦您學[心類學]心類學當中對人心識的分類和觀察 遠遠比科學細緻太多了https://reurl.cc/EZarjm
作者: bce (歸雲)   2021-11-12 12:52:00
1F,金剛經言"心無所住";若行事還要去想這是好事或壞事,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業豈非皆由此起?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2 18:44:00
當下想把這件事情完成的心 應該已經有所"住"了越想把這件事情做得圓滿 動機就越強 "住"的程度就越深菩薩發的廣大願力 其實也是一種執取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1-11-12 18:52:00
不要以自己思維衡量菩薩怎樣 你沒那個能耐 就不要做逾越的評判 阿羅漢 菩薩 佛 都不是凡人的可考量菩薩發菩提心 都是隨緣辦事 佛不捨一針之福 在你說法下 佛是不是也是執取 但佛早入聖流 又怎樣執著這矛盾現象 你要不要解釋看看 菩薩證入空性 三輪體空 又要如何執取 你要不解釋看看?佛餵狗功德大 還是阿羅漢供養佛的功德大 你要不要解釋看看而且照你說法 吃飯也是住 洗澡也是住 哪項不是住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2 19:34:00
https://reurl.cc/WXMg25[有所住]是執為諦實 [無所住]是證其"無諦實有"初地以上的菩薩已經證悟空性 所有一切利生事業皆無所住有所執取的菩提願力 只有初發心到菩薩見道位之前這一段在凡夫位是必須要去分辨事情好壞的 否則 等同愚痴愚痴的不分別 並不是金剛經當中說的不執著 差很多一般人會以為[有動機和行為就一定是執有諦實]誤以為:[證得"無諦實"有應該是沒有想法和行為的放空狀態]是完全錯誤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2 21:48:00
我指的是凡夫位菩薩 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ㄧ般"執著"的意思 就是代表會"在意"這件事情就是會"在意"眾生的痛苦才會想幫助他們不然的話 對這個社會就會很冷漠有個疑問 有一次魔王波旬對佛陀說 未來將滅掉佛法佛陀聽了掉下淚來 是不是代表佛陀"在意"這件事情?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2 22:22:00
經典當中佛陀所說的"執著"完全不是指"在意"的意思。全部都是在講[執有自性、執諦實有]的意思和一般的意思不同
作者: minpanda   2021-11-12 23:29:00
請問「取相」是不是執著呢?覺得取相和世間的在意蠻接近「取向」,執一個所緣,黏著在上面,我認為也是執著~*取相 打錯字抱歉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2 23:37:00
感謝FHShih的解釋"取相"如果指的是練習禪定 應該是把注意力停留在某一個事物和"在意"比較沒關係 當我們在意一件事情 就會有得失心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2 23:44:00
不客氣 minpanda的"取相"要取前後文來看會比較清楚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2 23:44:00
有得失心 就會產生煩惱
作者: minpanda   2021-11-13 00:02:00
我使用「取相」這個詞就是相對於「不取相」~譬如生氣時,執取「生氣」這個所緣、這個相,黏著在上頭就是執著,增加煩惱。而當生氣時,見到「生氣」,僅僅只是知道「生氣」這個相、這個所緣,客觀如實知道了,這時覺性起,煩惱滅。安住在正見中,就是不取相。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13 07:32:00
取相有時候口語上是取一個禪定的相 有時候是沒有空正見的意思 執著F大的講法 經典上比較多是執有自性 但是一般人的執著就是靠近s大說的在意 你要在意就有得失心不在意就不管事情 沒有辦法在在意的時候不要有得失心這點要空正見很熟練的運作才比較能做到 地位菩薩會都沒有 凡夫位也應該會隨著薰習空正見漸漸減輕得失但他同時又能在意事情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7:59:00
初地以上菩薩,因為已證空性,在意的時候不會執著,生起煩惱的主因是[執有自性],起因不是"在意"把"無明"(執有自性)拿掉,煩惱的根就拿掉了。這個機制可以參考佛說"十二因緣"。所以,證空性者是安住正見中,但不是[什麼都不在意]凡夫的"在意"是貪嗔 聖者的"在意"不是阿羅漢證空性以後,一樣正常吃飯、托缽、洗澡、講話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一個所緣,但是是沒有煩惱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09:49:00
凡夫幫助他人 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好處(福報 功德 利益 名聲)賢者幫助他人 在意的是對方是否改善生活或是解決問題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9:51:00
證空性聖者和凡夫的差別 主要不是[自利VS利他]的差異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09:52:00
聖者幫助他人 在意的是自己是否已經盡了全力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9:52:00
主要差異在於[執有自性VS 證無自性]也和[自己是否盡全力]不太有關...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09:55:00
凡夫因為有我執 做甚麼事情都會考量自己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9:55:00
阿羅漢聖者證空性 但也不是以利他為主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9:56:00
所以 有沒有我執 和是不是利他 無關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09:57:00
聖者已離相做好事 所以比較不注重結果 而是自己是否盡力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09:57:00
和自己是否盡力無關盡量不要用凡夫自己的心態去臆測 這樣比較容易出問題離相 是三輪體空的 三輪:施者 受者 施物 都離相了所以也不會有[自己是否盡力]這種還執著[施者]的心念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00:00
利他(慈悲心) 也是破我執的一種方法 我聽一位法師說的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00:00
是一種方法 但不是主要慈悲心主要破的是[我愛執] 不能破我執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01:00
沒有施者的概念 應該和盡全力沒有關係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01:00
[我執]的起因是緣著[施設處]生起[有自性]的顛倒見要破我執 必須要對治[執有自性] 慈悲不是正對治所以 阿羅漢不修到菩提心 也可以證空性沒有施者 誰在盡全力? 還要在意誰盡了全力? 沒有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03:00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就是盡全力拯救地獄眾生的概念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03:00
但不能說地藏菩薩[在意自己有否盡全力]這只是臆測如果想要知道聖者、菩薩勝者的心態到底長怎樣 學空性見會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07:00
還是說 他在"因地" 需作意"我要盡全力" 不斷薰習之後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07:00
比較清楚 因為真的和凡夫的心態差距很大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08:00
在果地 已經薰習成為本能 而不需要作意 就能夠盡全力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08:00
因地和果地的差異不在"薰習"對於三輪執有自性 是證空性前 證空性後 就三輪體空差異也不在[要不要盡全力] 凡夫地發菩提心者就會盡全力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0:00
以唯識論來說 薰習很重要 聖者是凡夫薰息而成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10:00
一個凡夫母親對獨一愛子 也不需要做意就自然盡全力做意要不要盡全力 是一個很低的階段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1:00
凡夫不可能盡全力 凡夫佈施不可能把全部財產都捐出去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12:00
一個凡夫母親對獨一愛子 也不需要做意就自然盡全力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2:00
也不會拿房子抵押借錢佈施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13:00
凡夫發菩提心者 只要他菩提心熾盛 也是可以把"命"送出去給手給腳給頭 都有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3:00
我聽一位法師說父母愛子女 都是有條件的 非無私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5:00
你說的例子都是極少 凡夫作善事都是有保留的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16:00
我現在在討論的是定義下的狀況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16:00
我覺得是否盡全力 就是衡量慈悲心的程度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22:00
證空性是否就具備菩提心?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23:00
所謂的自然而然盡全力 代表他[愛他心]勝過[愛我執]證空性和發菩提心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凡夫發菩提心者 還沒證空性 但已經[愛他心]勝過[愛我執]如果您對證空性、菩提心 各自是什麼狀況有興趣建議可以聽聞相關的教授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13 10:27:00
了解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3 10:28:00
空性見 推薦聽中觀、入中論、四百論
作者: repuslin (repuslin)   2021-11-14 10:08:00
推論 聖者的慈悲也是隨順因緣的布施,而不是盡全力在布施,凡事有其因果,聖者也不能去違反因果,聖者的布施不住相,一切也是隨因緣,但大家能在臨終前都到得法布施,其實福份都是很大的,感恩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14 13:59:00
聖者會盡全力為你創造善緣喔 不是看你沒因緣就不管了
作者: osmanthusjo (觀念快扭曲了)   2021-11-21 12:27:00
應該不是動機是善就是善果吧 ! 不然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格啟不是大受推崇?而且就完全不用聽別人講話了,反正他好就好布施應該講求智慧 ,怎樣作才是對眾生最有利的, 比如說,不想要流浪動物過度破壞環境可以協助結紮,領養代替購買這樣發心雖然很麻煩,但是行善更全面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1 16:49:00
動機善 即是善業 如果動機裡是故意不想在乎他人感受這種的自我感覺良好 在動機上就不是善了如果他在動機上已經盡力關顧整體了 但仍有未完善之處當然是毫無疑問的善業 就算仍有人認為不滿意 也不影響如果認為所有人都要滿意才叫做善業的話大概世界上沒有任何凡夫能夠造任何一點"善業"了吧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1-21 18:20:00
動機非常重要,在行事的過程中,別人看到的只是表象,關鍵在於由動機(善意/正念)、行為(善行/正行)在環境因緣福報的影響下,盡力創造出正面的效果。其中的影響變數(自力/他力作用)非常複雜,盡人事即可。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21 18:44:00
有句話說 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成的 這句話就是結果論佛經裡面也有例子 佈施阿羅漢和佈施一般人 福報不同所以不能單看動機 過程和結果 也很重要同樣的動機 捐一百元和捐一百億 結果一定不同任何細節 都會影響業力的不同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1-21 21:04:00
動機仍然非常重要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1-21 21:27:00
緣起甚深,只有佛才能完全明瞭,普通人只要知道有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就足夠了,更重要的要去實修假如太過注意於緣起的來龍去脈,會讓禪定渙散,要小心喔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1 22:07:00
sysp 你那句話 不太知道為何需要採納?因為說那句話的人 未必真的知道[下地獄]是什麼原因既然他不知道"地獄因" 又何來成立這句話的真實性你又有什麼理由能夠相信他呢?"過程和結果很重要" 這句話 也一樣是完全沒有依據的要明瞭"業" 請提出依據 不是靠感覺 會離真實很遙遠一個業的果報大小 還需要[所依門](戒律)來看大小但一個業[是善還是惡] 最基礎的分判 和[所依門]無關完全看不出來 善惡業的分判需要觀代[過程]和[結果]的理由除非你說的善惡業 不是佛說的那種會分別感得苦樂果的東西如果你講的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 那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了你的善業 是感得苦樂參半的果 惡業 也是苦樂參半果基本上 你所謂的善惡業 沒有差別那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論述了當然也無法成立出:[斷惡修善]這種基本方向查了一下,sysp的那句話,只是出自-英國經濟學者海耶克我是不太相信他了解何為[業果] 何為[地獄因]http://www.larong-chuling.org/upload_images/PDF/32.pdf上面是真正在講因果善惡分判的論典 貼過多次了還麻煩請看一下 ....這本書裡面把業會有關的各種狀況都寫了 需要考慮的各方面已經寫得比其他人都完整詳細了 如果真的覺得要考慮很多那就請看上面這本書 知道佛陀到底考慮了那些...不然思路反覆繞圈 都沒什麼進展請看書,把分辨業"輕重"的條件,與分辨業"善惡"的條件分別都看清楚 不要混在一起...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1-21 23:20:00
那本書也只探討到十善業道,忌妒傲慢之類的沒有談到,但我覺得再深入的探討對於禪修的幫助效益會少很多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1 23:21:00
這本書是以十善十惡為基準 算是業果粗相不過至少該有的條件大概都寫了我是覺得 至少[斷惡修善] [諸惡莫做 種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是佛陀教育和禪修的基本 如果連善惡都混淆那就根本不知道行持和實修該怎麼做了如果最少能夠認識上面那本書的見解 至少在行持上不會搞混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1-21 23:56:00
巴利語acinteyya來自否定詞頭a-,和詞根cinteyya,後者義爲「應該考慮的」,整詞義爲不應該去思惟議論,也漢譯爲「不可思議」;即和無記意義相近,強調常人智慧無法想像其因緣,故不必多問,如《增一阿含經》四事不可思議即是。(眾生業力、世界、龍、佛土境界)假如自認程度不到,不去思惟這四事會對修行比較好止惡行善是修行的一環,在眾生業力方面對於修行沒有幫助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22 05:28:00
野孤禪的公案 當初一位禪師 因為說錯一句話 當五百世狐狸他也不是因為出於惡意 只是因為智慧不夠 誤人子弟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2 08:50:00
請去看書 不然無法討論 任何例子都一樣請你去看那本書中關於"邪見"的部分 已經解答了所有惡業都有條件:[三毒為意樂]請在書中看一下  三毒當中的"痴"是什麼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22 09:34:00
照意業最重的邏輯,野狐禪師就算是沒有講錯,只是心裡想錯了,一樣要墮三惡道喔。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2 10:21:00
照佛陀所說的邏輯  邪見包含了:[撥無因果][想法]會不會感果 這在<瑜伽師地論>的[增長而非做業]裡面解釋得很清楚了 [增長]是指會感果[非做]是指沒有身口外顯 表示是意業(心裡想) 如果想討論業果 請先看上面那本書 該有的基本條件都寫了怎樣的業會"最重" 那本書裡也都已經寫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22 17:32:00
看樣子 目前大家對於善惡的標準都不一樣 沒有共識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2 17:34:00
因為用你的善惡標準 無法斷惡修善也完全不符合佛陀說[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的方向對自己和他人的來生和解脫也沒有好處 故不採納你認為的善 依據你之前的說法 是受益的人類較多 就是善那大國侵略小國 對你來說就是善了屠夫殺死一隻豬 供五個人吃 也是善了但你認為的這種善 只會感得惡趣苦果而已
作者: minpanda   2021-11-22 21:09:00
佛教的善惡分別是,能夠幫助解脫輪迴的為善,能夠助長繼續沉迷苦輪的為惡。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1-23 01:56:00
你完全誤會我認為的善惡了 一開始我就說 善惡是人去定義的佛教 天主教 基督教 科學家 哲學家 經濟學家..各有自己標準問題就出在 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善惡才是對的 人類才會鬥爭人類要放下知見上的執著是很難的人因為"執著" 才有善惡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3 08:44:00
不對 鬥爭不是因為有善惡定義 鬥爭是因為煩惱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1-23 08:45:00
不對喔,既然大多數人都認為有善惡,只是標準不一樣的話,可以說善惡是大多數人類需要的東西,你把人家賴以維生的東西破壞掉,不跟你翻臉才怪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3 08:45:00
佛有明確說出善惡的定義 但佛不會鬥爭 因為沒煩惱所以 鬥爭不是因為有善惡定義 鬥爭是因為煩惱你以為把善惡拿掉 就可以消除鬥爭 是因為不了解[因]說善惡 是因為明確給予有情離苦得樂的方向另外 我沒有誤會你對善惡的定義 這個定義是你自己說的如果你想改定義 請再提出雖然各個宗教有不同的善惡標準 但我還是有遵照佛說的理由因為依照佛說的善惡標準 能夠真實的離苦得樂依照其他宗教的善惡標準 不能真實的離苦得樂甚至有的宗教完全相反 他們的善卻只會感得苦果所以 我依然選擇佛說的善惡標準拿掉執著是證空性的次第要做的 但了解業因果 是證空性之前應該要做的 你前面的次第都不做 想直接跨後面 沒路蓮花生大士說:[你見解如山一般高,行持業果就會更細如粉沫] 所有傳承教法都說 證空性者 對業果行持反而更加細緻不會是你說的這種 還沒證空性 就把業果正見給拋棄光是[要放下執著]這個見解 本身就是一個不正確的法執了更何況你還執著認為善業是: 大多數人類得利益就可以真的是會不知不覺造惡業 面對正知見卻[不執著]的狀況https://imgur.com/J8hYG88如果你想改變你自己對善業的定義 就請再提出如果你很執著[之見要拋棄]這個見解 那請想想一個問題*知見大悲導師釋迦世尊 說法49年 是為了什麼?他不知道法執要拋棄嗎? 他執著知見嗎? 他沒解脫嗎?請不要落入[惡法執]的陷阱當中了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23 15:27:00
同F大 建議跟著佛教的善惡理路走 佛教的善惡很明顯跟起心動念有關 其他的善惡標準有他的出發點 但是要把哪個標準拿來用 你要真誠地問說 你願意把自己生命的引導交到那個理論的人的手上嗎? 願意交給哲學家或是某位學者? 都聽過後我只敢交給傳統佛教宗派上面 此為僧代表皈依佛陀 以及佛法的傳承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23 19:41:00
以亂放生為例好了。亂放生是愚癡,所以是惡業。但他發心意業是善的。難道這樣就可以轉惡為善?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3 19:48:00
如果他的動機是:[我自己為了求功德,至於是不是放死,我才不管它呢。] 那這種心態下造的業 善小 惡多如果他的動機是:[我很希望對這些魚蝦螃蟹有幫助,我也盡力找適合的地方了。]但還是有因未知而不夠完善之處那這種業應當善業居多 兩者看起來外相都一樣 但業差很多因為動機心態差很多的緣故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23 20:42:00
對 從起心動念上下去討論 所以多少有標準在 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這種放生方式可能不太活了 還硬要放 很難說是好的業的善心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1-23 23:12:00
何謂盡力?放生巴西烏龜要坐飛機去巴西才算盡力?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4 08:35:00
你盡多少心力為那些放生有情想,善業就多大。您可以參考佛陀割肉餵鷹的盡力程度,得到多大果報。也例如: [貧女供燈] 酥油少少 但發菩提心為動機佛陀授記她以此功德 未來當成佛果其他王公貴族用多大量的酥油 多明貴的燈器 無此功德因為動機心態不一樣的緣故放生的例子,善業是在於[我為放生有情著想]的心惡業是在於[我明知道可能害死它們,還不管它們] 的心這是[質]的部分 那[量](有多大)那就如上所述
作者: osmanthusjo (觀念快扭曲了)   2021-11-24 12:40:00
有些人不是故意不在乎他人感受,他是連他自己的感受都不清楚,作一些事明明是為了他自己,講出來卻是我都為了你好,講到連他自己也信了比如說控制狂,一直管別人的私事,然後說我是在保護你,然後講到連他自己都信了這動機是善還惡呢
作者: FHShih (hou)   2021-11-24 13:49:00
會以自心真實動機為主 就算自己之後用腦子思維出很多冠冕堂皇的藉口做包裝 也不會改變心最真實的動機就算他自己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 也一樣比如提婆達多 他雖然跟世尊說 想要接管僧團 是因為體恤世尊年邁 做弟子的如何不忍云云 但是 不會因為這樣就改變[破和合僧]的惡業 因為還是以內心真實動機為主不過 凡夫很常善惡動機參雜 可能兩種動機都會有但各占比重不同 會分別感得善惡業 不會混雜比如: 有的父母看小孩不會 一開始想要好好教他 但往往到了後面 會為了:[你都沒有在聽我說話!!!] 而生氣發怒那麼 前面的"想好好教"會是善業 會感得樂果後面為了"你不聽我說話"而生氣是惡業 會感苦果兩者會分開感果 不會相混雜所以 調伏自心會是佛陀很強調的修行..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1-24 15:17:00
如果是實務面向例如跟環保概念的結合 聖嚴法師的回答都很有參考價值 https://reurl.cc/aNjNq9 因為是最早到國外學術單位讀佛學博士 著作中應用題討論的多
作者: s781047 (STAR)   2021-12-07 05:02:00
https://is.gd/UTSokZ 僅供參照~https://is.gd/1U1B5I 僅供參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