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四部宗義19

作者: FHShih (hou)   2021-04-09 13:52:24
洛桑卻配格西 講授
今天看唯識宗的第七科判,(3-7)地道的建立,地道是屬於對治法,它所要
對治的是所斷,也就是透過地道的對治法來對治所斷,所以科判的安立先談地道所
要對治的(1)所斷,接著第二個科判(2)才直接說明地道的建立(60 頁,中文
在111頁)。
其中的(1)所斷安立為「『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及『由彼(補特伽羅
及其種子)勢力所生的三毒及其種子』」為「煩惱障」;這裡的補特伽羅我執,主
要是指執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執著,前面指的是現行,後面是種子。以
及「由補特伽羅我執跟它的種子的勢力所生之三毒」,三毒主要是指貪、瞋、痴,
還包含嫉妒、慢等,這些現行與種子都安立為煩惱障,因為對證得解脫會造成中
斷,所以安立這些為煩惱障。
安立實執及其種子與它的習氣與勢力所生的一切二顯的錯亂,這些都安立為
所知障。這裡的實執並不是中觀宗所說的實執,而是唯識宗所說的法我執,也就是
執色與取色之量異質的執著(所取、能取二者異質的執著),或執色是存在於心之
外,或認為色以自性相成立的方式,成為執色這個分別心的耽執基,這些都是唯識
的法我執。由法我執與法我執的習氣所生的一切二顯錯亂,這些都是所知障。安立
為所知障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都會對成佛造成中斷。總之對於想要證得解脫輪迴的
小乘行者不須要斷除所知障,想要成佛的菩薩行者,才須要斷所知障。
(2)地道的建立:「諸具有聲聞種姓者」與「諸具有獨覺種姓者」二者,專
為「自利」這個目標,而將「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中文111頁)。
這裡的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是指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之見解,這是智
慧資糧。分別依序與下品、中品福德資糧二者聯繫,並分別依序透過三世及百劫等
當中種種的串習,而證得聲聞、獨覺各自的菩提。
聲聞的目標是為了自利,結合了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也就是結合了智
慧資糧與下品的福德資糧,透過三世等,而證得聲聞菩提。亦即聲聞行者,證得聲
聞阿羅漢的時間,可以在三世,但也有比三世更長者。如果是三世證果者,表示這
個行者是利根的,若需更長時間者,表示這個行者屬於鈍根,而行者根性的利鈍,
並沒有一定。總之,就是要在三世或三世以上,結合智慧資糧與下品福德資糧證得
聲聞菩提,也就是聲聞阿羅漢。
福智二資糧,主要是透過身語意三門去累積的,不論是什麼樣的善行,必然
是透過三門而累積。如果這個善行,是以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或細品的法無我作為
對境,而得到的了解,這就是在累積智慧資糧的善行。而且不僅了解細品的補特伽
羅無我及細品的法無我之見解,屬於智慧資糧,還有它們所伴隨的其它的心所、心
王這些眷屬也都屬於智慧資糧。如果是以世俗諦或世俗的法做為對境而累積的善
行,這些都屬於福德資糧。如果對一位不了解空性的凡夫而言,他透過身語意三門
所累積的善行,多半屬於福德資糧,若要累積智慧資糧是很難的!
對一個不了解空性的凡夫,可以只依著福德資糧,讓他來世生欲界天或色界
天、無色界天,或者繼續得人身,但是由於沒有與智慧資糧結合的緣故,因此沒有
辦法證得解脫。要證得解脫或成佛,一定要有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做結合。
入道的行者,有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這三類,這三類行者所要證得的
目標不同。入聲聞道的行者,所要證的目標是下品菩提,也就是聲聞阿羅漢;入獨
覺道的行者,所要證的目標是中品菩提,也就是獨覺阿羅漢;入大乘道的行者,所
要證的目標是上品菩提的佛果位。聲聞行者滿足於下品菩提,所累積的善行,屬於
下品福德資糧。若是獨覺行者,他滿足於中品菩提,所累積的善行,則屬於中品福
德資糧。對於想要成就佛果位的大乘行者,他為了成就佛果位所累積的善行,屬於
上品福德資糧。
聲聞與獨覺行者所累積的福智二資糧,都為了自利,而大乘行者,所累積的
福智二資糧,主要是為利他。聲聞行者,為自利而證解脫,所以他並沒有想為利益
一切有情而證解脫、甚至想把一切有情都安置在解脫的果位,他只是害怕自己輪
迴,而想要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但是不能以聲聞行者,只為求自利而求解脫,就認
為聲聞行者完全沒有利他心,他們還是有少許的利他心,但是這只是隨緣的利他,
沒有像大乘行者想要利益一切眾生,甚至把一切眾生都安置於佛果位。
聲聞也開示佛法,而且聲聞、獨覺行者也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這
些都屬於利他,但是他們並沒有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而證解脫,甚至證解脫之後,
想把一切有情都安置到解脫果位,儘管如此,也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利他心。
聲聞、獨覺行者,他們有悲無量心,但是沒有大悲心,雖然他們也希望一切
的有情離苦,但是這種想法,並沒有像大悲心一般,只要看到受逼迫的有情,就會
毛髮聳立無法忍受而流淚!也就是雖然他們也有修悲無量心,也希望一切的有情能
夠離苦,但是像大悲心這種特殊的心態,還是無法發起來。
什麼是大悲心呢?可以用這樣的比喻:就像是一個母親對其非常喜愛的獨子
一樣,當獨子生病受苦時,這個母親不忍其受苦之心比誰都還要更強烈,總會想盡
辦法讓他的病迅速好轉。假設這種心態,能擴及到一切的有情身上,這就是大悲
心,這種心態聲聞、獨覺行者是沒有的。
聲聞、獨覺之差異,主要在於動機以及福德資糧的累績有些許的不同,他們
的所斷、所證、所修,都大同小異,因此聲聞、獨覺差異不大,獨覺較聲聞好一
些。聲聞、獨覺所證都是解脫,此兩者並沒差別。
獨覺勝於聲聞主要在於動機,他在入獨覺道時所持的動機,是要在百劫當中
累積福德資糧,且發願最後生投身在沒有佛以及聲聞的地方,因為如果投生在有佛
及聲聞的地方,佛跟聲聞行者,都會說法,因此緣覺不想投生在那個地方。而且緣
覺並不是以聲音度眾生,而是以身體的變化威儀而度眾生,獨覺在入獨覺道時就發
這樣的願,就是這樣的願,還有在百劫累績福德資糧,所以稍微勝過聲聞行者。總
之,聲聞、獨覺的智慧資糧都是修補特伽羅無我之見解,其中福德資糧聲聞是下
品,獨覺是中品,最後各自證得下品菩提跟中品菩提亦即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
菩薩則專以利他為目標,將了解「能取、所取異質空」的見解,這就是法無
我之見解,也是智慧資糧。菩薩修習法無我之智慧資糧,與上品福德資糧二者聯繫
在一起,時間是在三無數劫中,最終現證自己的菩提,也就是大乘無上菩提或佛果
位,上品的福德資糧主要是指大悲心跟菩提心。
聲聞、獨覺所修之見是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也可以說修補特伽羅無我,這
二種有點差異,但是這二者是一起修的。補特伽羅無我指的是境;了解補特伽羅無
我的見解是有境,屬於認知的部份。所以我們修補特伽羅無我時,就是修補特伽羅
無— 法的見解。
大乘的智慧資糧是了解能取所取異質空之見解,這是智慧資糧,但是也可以
說大乘行者在修能取所取異質空這個境。換言之,能取所取異質空的法無我是境;
了解能取所取異質空屬於認知,是有境,這二者是一起修。
聲聞、獨覺的智慧資糧是包含境跟有境這兩部份,境是補特伽羅無我,有境
的部份是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之見解。境跟有境這二者的所斷是補特伽羅我執,透過
補特伽羅無我與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之見解,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之後,就證
得解脫。解脫是由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解脫出來,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
亦就是可以從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所生的三毒、種子解脫出來。
大乘行者所修的境是能取所取異質空,有境是了解能取所取異質空之見解,
透過這個境與有境的修習之後,就能斷除法我執及其種子還有習氣等,全部都斷除
時,這位大乘菩薩行者,就證得了無上菩提!
唯識宗區分有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兩派,真相唯識主張究竟三乘。究竟三乘
的意思是說:當聲聞、獨覺的阿羅漢壽命終了時,也就是進入無餘涅槃時,其果位
就是聲聞、獨覺阿羅漢,他們就不可能再回小向大,進入佛地。不僅真相唯識這樣
主張,包括毗婆沙宗、經部宗他們也主張聲聞、獨覺阿羅漢在壽命終了時,心的相
續就中斷,因此無法回小向大。
真相唯識、毗婆沙宗、經部宗主張,當一個聲聞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他的
果位就是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他的果位就是獨覺阿羅漢,沒辦
法再提昇了;大乘行者成佛之後就是佛果位,也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果位了,所以這
三乘都有自己各自的結果,這就是究竟三乘的意思。會主張究竟三乘的真相唯識派
等,因為他們認為聲聞、獨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心續會中斷,才會有究竟三乘
的結果。但是,真相唯識主張只有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心相續
會中斷,佛聖者入無住涅槃時,心相續並不會中斷。
如果是主張究竟一乘的假相唯識、中觀自續、中觀應成,他們認為聲聞、獨
覺阿羅漢,證得阿羅漢這個果位只是暫時的,因為他們認為聲聞、獨覺阿羅漢死亡
之後(無餘涅槃),心相續並不會中斷,還會繼續回小向大入大乘道,最終會成就
佛果位。而且他們認為聲聞阿羅漢可以是欲界身、色界身、無色界身證得,也就是
三界身都可以證得聲聞阿羅漢。但是他們主張獨覺阿羅漢一定要是欲界身才可以證
得,這三派的看法一樣。
證得聲聞、獨覺阿羅漢,一旦死亡入無餘涅槃之後,他們還會再投生,但是
並不是以業跟煩惱投生,而是透過過去發願的力量而投生,投生的地點是淨土,不
會投生在三界當中,並且不像我們是由父精母血所生,他們投生淨土時是蓮花化生
的意生身,而且是處在完全止息周遍行苦的狀態當中,這種狀態是一種大樂,他們
會受到這種樂所吸引,而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不會像大乘的菩薩行者生起大悲心、
菩提心去利益眾生,他們是安住在這種樂當中,但是佛會勸勉他們:雖然你們已經
證得了解脫,但是這並不是究竟的果位,你們還需為究竟的佛果位而回小向大,繼
續往最究竟的目標前進。經佛勸請後,他們才會回小向大而進入大乘資糧道直到成
佛。
真相唯識主張「諸菩薩最初在色究竟天當中以報身的方式成佛」,這裡的色
究竟天是指密嚴淨土,密嚴淨土所在的位置是色界的第四禪,但是它並不是色界第
四禪八地當中的任何一個,因為色界第四禪八地中,有三個是屬凡夫地,有五個是
屬於聖者地— 五淨居天,這是一般聲聞、獨覺聖者所居住的地方。密嚴淨土雖然
是色界第四禪,但都不是這八個其中之一。他最初成佛是以報身成佛,從菩薩到成
佛,要歷經三無數劫累績福慧二資糧。其中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這二個階段,要
累積第一大阿僧祈劫資糧,從見道到第七地,要累積第二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最後
八、九、十三地,要累積第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最後成佛的地方是密嚴淨土,而
且是以報身成佛。
淨土也不只是密嚴淨土,淨土有很多,如兜率天淨土等。有的淨土凡聖都
有,例如兜率天淨土,但是密嚴淨土連小乘的聲聞、獨覺聖者,都無法進入,凡夫
更不可能進入,一定要大乘初地菩薩以上才可以到密嚴淨土。密嚴淨土裡的本師釋
迦牟尼佛,他也可以以化現的方式來到欲界。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欲界身來度化有
情,並不是透過業跟煩惱,而是透過發願、善根以及特別的目的,而以勝化身來度
化有情,這個可以說是從密嚴淨土回到欲界。
菩薩最初成佛是以報身而成佛,而報身佛是在密嚴淨土,並且只有初地菩薩
以上才能在密嚴淨土,因此只有菩薩聖者才可以看到報身佛,菩薩聖者以下的聲
聞、獨覺聖者,或一般的凡夫菩薩,他們看不到報身佛。因為密嚴淨土只有菩薩聖
者,如地藏菩薩等,所以報身佛只會宣說大乘法。雖然佛的報身只會在密嚴淨土,
但是佛仍然會以化身的方式,依照所化機的緣分,而不斷的透過各種化身去利他。
例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時,也在密嚴淨土以報身成佛。如果以報身
利益眾生,所能利益的也只有在密嚴淨土的菩薩聖者,若要利益菩薩聖者以外其他
的有情,則無法以報身的方式,而必須透過跟報身同類形象的化身到欲界、色界、
無色界,依所化機的需求而去利益他們。因為只有菩薩聖者才能看到佛的報身,所
以佛只有透過化身去利益這些三界有情,這是大乘說宗義者共同的主張。但是小乘
說宗義者的毗婆沙宗、經部宗,因為不承認報身,所以他們並沒有這樣的講法。
這樣的講法都是依據顯教的主張,顯教主張:最初成佛一定要在色界的第四
禪之密嚴淨土,而且是以報身成佛,無法以欲界身成佛。但是,密續主張最好成佛
的地方是在欲界,而且是以欲界身成佛,以上是唯識、中觀所共的。
真相唯識派認為三乘各自的種姓是決定的,因他們主張:「諸有情從無始以
來,就有三種不同種姓或本質」,這裡的本質在藏文是界的意思,所以種姓與界同
義詞,也就是有屬於聲聞種姓、獨覺種姓,或大乘種姓三類。
「因而形成三種不同的信解」,此信解是即將入道時的希求,也就是入道之前
若是聲聞種姓,就會希求入聲聞道,證得聲聞的所證,成就聲聞阿羅漢;若是獨覺
種姓,即將入道時,會希求入獨覺道,以及希求證得獨覺的所證,也就是獨覺阿羅
漢;如一位大乘種姓行者,當快入道時,他會希求大乘道以及證大乘所證,也就是
佛果。所以這裡的信解主要是指對於道跟所證的希求。
剛才的信解是指即將入道之前的,底下看文:「因而也就有三種不同的修
行」,這是入道之後的情況,因為之前有三種信解,所以入道之後,走的道就不
同。聲聞種姓行者走的道是聲聞道,獨覺種姓行者走的道是獨覺道,菩薩種姓行者
走的道是大乘菩薩道。因為這三類種姓行者所入的道不同,結果就會不同。走聲聞
道者,最後結果是證得聲聞阿羅漢;走獨覺道者,最後證得獨覺阿羅漢;走菩薩道
者,結果證得佛果。
真相唯識主張究竟三乘,這種看法與毗婆沙宗、經部宗是相同,他們主張聲
聞、獨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時,心相續會中斷。這是假相唯識派所不認同的,假相
唯識不主張:「聲聞、獨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時,明瞭心的相續會中斷」,這是因
為他們認為聲聞、獨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時僅僅斷除苦、集二諦所攝的明瞭,這
裡的苦、集二諦所攝的明瞭是指煩惱,也就是中斷的只是煩惱而已,除了煩惱以外
的心相續並沒有中斷,透過這個心相續而趣向佛地,所以主張究竟一乘。
問:在前面解說小乘宗義時,曾提到聲聞阿羅漢可以在二世證得聲聞菩提,
為何這裡卻需要三世以上呢?
答:二世也可以,這個沒有一定,因為證得聲聞阿羅漢,很難明確的說是幾
世,但是獨覺是百劫,菩薩是三大阿增祗劫這是確定的。
問:補特伽羅等於五蘊的相續,這樣的說法有問題?
答:毗婆沙宗跟經部宗會說五蘊的相續是補特伽羅,不可以說補特伽羅等於
五蘊的相續,宗義裡面沒有人這樣說。
問:了解「聲是無常」的比度,不是「聲常空」的分別識;那麼了解「聲
是無常」的現量,也是「聲常空」的現量嗎?
答:沒錯
========================================================================
唯識宗介紹結束 下段開始是中觀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