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中觀應成的「唯名言施設而有」

作者: xcloudx (U are the banana king!)   2020-10-08 18:47:42
自從接觸到應成「唯名言施設而有」的概念也有不少時間
由於還未學習到中觀相關論典
僅能就目前自已得到的一些了解
加以自已的推想,並借用某些西洋的哲學概念來接近這個概念
首先列出應成所承許的幾個命題
1.萬法「唯名言施設而有」
2.名言指的是分別心加以概念
3.萬法在無尋無找、世界共同認定之下皆有作用 (世俗諦)
而過了這個界限,去尋找不觀待而有的「自性」在何處時是找不到的(勝義諦)
4.此處的分別心不是指某人的分別心,而是指眾生的分別心
眾生總的分別心去安立總的一切法
5.應成派承許外境有,其原因是境不能夠自性有,
境不能夠自性有則必須關待心識而有,必須與心識異質而有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試著舉出幾種可能的路徑來達到「唯名言施設而有」
A.從心如何認識境的角度
在經部宗的時候,我們認識補特伽羅是假有,
這是因為我們認識它的時候是依賴於五蘊任一而安立補特伽羅
如果按相同的邏輯
應成在認識萬法的時候,也均是假有,是一種「唯名言施設而有」
也就是必須透過分別心把名言、概念安立在境上,才能認識這個境
例如桌椅、因果等等,都跟某些名言概念有關
我們所認識到的是這些名言概念
甚至或許也可以這樣想
外境在因緣和合之後,尚無法決定其性質與作用
必須在人的心識加入之後,性質與作用才會被決定下來
類似於量子力學中,電子切確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只能用機率表示
但是當我們去測量它,才能確定他的位置
不過,按這樣的路徑來說「唯分別假立而有」會有一個難解的問題
就是不知如何說明以下的狀況
根識(非分別心)所認識的境一樣是「唯分別假立而有」
若不如此承許,就會有一些法「不是」「唯分別假立而有」
那麼應如何解釋根識所認識的境也是「唯分別假立而有」呢?
在經部宗的狀況下,或許有一個進路
因為經部承許根識在了解境的時候
是把境各種「體性一返體異」的相混合做為顯現境而認識該境
所以,當眼識認識補特伽羅的時候,
該眼識會把補特伽羅的顏色、形狀跟假有的補特伽羅混合在一起顯現
而去趣入、認識到補特伽羅的顏色與形狀
但是否能這樣去說眼識也可以認識到假有的補特伽羅,有待商確
B.唯名安施設而有指的是一種潛在的存在必然性
為了要解決上述根識所認識的境也是唯名言施設而有
我們思維,如果在一個沒有眾生的地方,那裡有些「東西」
那麼那些「東西」是否為「唯名言施設而有」
我們只能承許「是的」
只要一法存在,該法就必然是名言施設而有
那麼是否能說為:該法必然有被任一眾生名言施設的潛在的「必然性」
也就是說,只要有不錯亂的任一眾生出現
該法必然能被該眾生以分別心施設概念而認識
在此說的任一眾生並非是一個特定的眾生
而是整體而言,任何一個眾生的分別心施設都能作為該法存在的條件
這個條件不是因果條件,而是邏輯上的前提
寫成論式的話就是:
該法為例,它是所知,因為它被量證得的緣故。
它是被量證得,因為它能夠被任一個眾生以分別心施設、證得的緣故。
這樣的話,不論你我的眼識(非分別心)是否看到該法
該法在你我認識前早已是唯分別心假立了
我們就不必在「眼識認識該法的當下」才能去做分別心施設,這樣不合理
或者以一種比較近代西方哲學的講法
早在你我聚焦認識之前,該法早已進入「語言」當中
早已進入你我的生活脈絡之中
眾生早已不經意地、潛意識地用分別概念在使用該法
之後你定睛一看,雖然眼識不是分別心
但該法早已「唯分別施設而有」
C. 比較神秘一點的進路
我覺得這個進路並不是很好
當任何一法存在的時候,就已經因為眾生的業力加以形塑
那個業力或許透過一種潛在的分別言說的認定而實現
不過這樣的說法似乎與唯識的觀點差異不大了
D. 我目前想到的幾個進路如上
還未有一些更好的想法
A的看法可以與康德互相參照
B的看法可以與海德格互相參照
但我認為這些有極大的可能都不是最好的解釋
非常歡迎大家提供意見或指正
我希望可以在這些問題上有更好的認識
也希望未來我在學習中觀論典之後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0-08 19:51:00
隨喜佛法跟不同學科的對話 如果就個人觀點給意見的話就是思考脈絡的問題 佛法做的討論有其脈絡 為什麼先討論五蘊無我 要討論名言有的我 如果有機會照著論典的順序學習過就OK了 需要現代的意見也可以看思想史的作品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0-08 20:20:00
根識(非分別心),無相。分別心起,能觀與所觀是同時出現。《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妄動,相才會起。不動即無相。勝義空,離妄相、離染心。離開心識,也許不該承許有外境,因為這樣外境是自性有。獨立於心識之外的境若存在,輪迴就無法解脫了。上述根識,是指心性,可能跟文中的識不太一樣。國外科學家有一本書為 :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裡面提到的新學說,認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這解釋與佛法相應,不過也滿挑戰傳統的科學宇宙觀。以上只是單純聊聊,並非完全對於文章細節回應。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0-10-08 22:13:00
以下推論不確定對錯,抱歉。不好意思,想請問根識(非分別心)的定義是?另外以我所認識的根-塵-識之關係,到了識有了別意,雖然還沒到意識的分別,但比如人對比蝙蝠,前五根的差異,在前五識所了別的結果應該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是名言施設的話,這個尚未加入意識分別的前五識,認識的外境應該要一樣?這邊所指名言施設的法的意思,更確切來說是一合相。如果以眼根觸對色塵所生成的眼識,那麼這個功能是例如看見一個方形固態的東西,經由分別去知道是手機。但是「看見方形固態的東西」作為一個功能,為什麼是「看見方形固態」呢?為什麼不是看見電子乃至夸克呢?如果以夸克的角度,那世界就是無邊無際的夸克組成,所以「看見方形固態」這件事有點問題。以名言施設來解釋,或許才能通過去為什麼我們的眼識能這麼了別。以上推論頗混亂,希望大家再給一些建議,感謝!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0-10-08 23:28:00
https://reurl.cc/XkZZ9E 找到的文章...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0-10-10 13:22:00
中觀的唯名,是建立在緣起自性空,性空故緣起者唯名有.唯識的緣起建立在阿賴耶識,境必需依識而有,所以境是虛妄龍樹時的中觀不會說境要依識,只會說境和識都是因緣生,是自性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