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南懷瑾教授~《圓覺經略說》三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0-09-19 02:33:05
普眼菩薩聽到佛答應說法,心裡很喜歡。在座大眾也很高興,都靜靜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慾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佛說那些剛學佛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淨圓覺心”,此“如來淨圓覺心”乃
是真正佛的淨土,唯心圓滿的淨土,不是東方淨土或西方淨土,而是自己的唯心淨土。如
何修持才能達到此唯心淨土呢?應當正念,不要亂想,只有壹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不著邪
念。如何不著邪念呢?這要先了解“圓覺經”。
“圓覺經”告訴我們壹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我們現在不是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
性光明受了蒙蔽,等於壹面光明的銅鏡埋在泥土裡,埋久了,把銅鏡的光明遮掉了。我們
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污染除掉,就恢複了自性光明--淨
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們就是佛,在修行做功夫,把那些臟東西洗幹淨,
以此正念遠離諸幻,壹切的知覺、思想、感覺、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壹切有為
法、無為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那麼,要證得真實之
境,應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世壹切諸佛,不是單指壹個世尊。奢摩他
是梵者,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
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
,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壹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壹起來,止又稱專壹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協調而達到專壹。不談學佛學
道,世間的任何壹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壹,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壹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壹篇,卻忘了前壹篇,看書看到壹半,突然發
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壹,則記憶力非常強,每壹
個字、每壹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裡,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
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了東西放哪裡,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壹,散亂的
緣故。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寧靜,其實他腦子裡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壹對
壹般人而言非常困難。釋迦牟尼佛說過:“制心壹處,無事不辦。”只要把心集中於壹點
,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
心不能專壹,因此又說請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在
於求得專壹。
中國肆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
我們把這壹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那時候心裡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
嘛!等到了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
何明心見性呢? “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了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
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才能達到
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壹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壹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壹個教派,信
徒很多,他們拿壹杯水,口裡咒子壹念,手指壹劃,便可以替人重病,而且很靈。我們小
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裡念壹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
嚴禁洩漏,否則天打雷劈,伍馬分屍。結果,學回來了,什麼??咒呢?就是這壹段“大學
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可惜我們壹用就不靈了,
為什麼呢?不信。從這裡個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
壹切聲音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壹不專壹。還有道傢的止血咒也很
靈。壹念,血就止住了。當年我也去學,“東方壹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
足穿紅鞋子,壹來血就止。”同樣到了我身上就不靈了,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
以不靈。壹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才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壹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
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
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他起來,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裡形容壹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裡凝然不動,叫作“
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竿,如釋
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法門,為什麼沒有效果呢?乃至於學個招鬼的咒,都招不動,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
,沒有做到“止”這壹步,學佛都是白費功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
如來奢摩他行。
佛學稱“戒”、“定”、“慧”為?無漏學,由嚴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戒
律是為了防範自己行為(包括心念〕的錯誤,由外而內,先把外在的行為防守穩固,進而
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前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班上的學生裡有幾位天主教的修士和修
女,他們上課都很規矩,修女的穿著壹身淨素,頗富仙味。有壹次上課,我壹看,平常上
課的貳位修女怎麼不見了?是不是出會了?佛教叫還俗,後來上課再壹看,看到她們兩位
不穿修女裝,穿壹般普通的衣服。下了課嚮助教打聽,那貳位修女並沒有出會,那麼,怎
麼穿普通的衣服?原來是那個教派改服裝,教皇同意試驗?年。我請助教把她們兩位找來
,我問她們現在服裝改成這樣?她們說是呀?老師覺得如何?我說好是好,不過會給你們
帶來困擾和麻煩,你們以前所穿的製服,等於是軍隊門口的衛兵,人傢知道你是修女,不
敢隨便亂碰,現在你們穿得和普通人壹樣,你不侵犯別人,別人可要侵犯你,她們說目前
還很好,還沒有什麼事,自己還覺得自己是修女。我說不行啊!等到人傢追你,你說我是
修女,不要追,到了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不能碰的呀!所以說那件衣服等於是戒,戒是
自己築壹條防線,不能越過這條線,把自己困住,限制在壹個範圍,以此漸修得定。
那麼“圓覺經”在此處為什麼不先堅持禁戒,再來談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再“堅持禁戒,安處眾徒,宴坐靜室”,這是什麼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專壹
得定就是戒,沒有起心動念,何須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
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轉成般若智慧,其行為自然中規中矩,自然在戒中。
所以,佛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後,再談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為
,起心動念都是戒。得定之後會不會犯戒?也會(唷)!稍稍失念,離開定壹下子就是犯
戒。因此,得定之後,要堅持禁戒。
菩薩有很多跟著他學的徒子徒孫,所以講到這裡要“安處徒眾”,要帶領徒眾修行打坐,
“宴坐靜室”。身心寂靜叫宴坐,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
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這是大菩薩境界,身體感覺空了,心裡沒有任何雜念妄想
,最後連空也空了,這不是止、觀、定、慧所能範圍。到達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不過,
還有更奧秘的。須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壹,解空第壹,他有壹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
中忽然散落許多鮮花下來,須菩提便問是誰散花?所為何事?空中聲音回說:我是梵天,
因為尊者善說般若法門,所以雨花贊嘆。須菩提說:我坐此,壹字未說,何有說法?梵天
回說: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這就是無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養,這位天
人也是悟了道的,與須菩提唱雙簧演了這壹幕,這是宴坐的典故。
記住學佛的第壹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後世持名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得止
,此是淨土法門最初壹步,最基本的壹步,也可以說是最後壹步。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修止
,才會成就。這個道理在“圓覺經”這壹段用很簡單幾個字便交代過去。在這裡,佛沒有
告訴我們應該修哪壹個止法,其實,隨便哪壹個止的法門都可以,“處處洛陽皆係馬,傢
傢有路到長安。”無所謂好壞、高低,只要你“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眾徒
,宴坐靜室”,就可以了。
那麼,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夠入定,坐上幾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
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壹萬年也沒有用。佛法還有不共法,此為其他宗教及壹切外道
所無,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也不是功夫的累積。由修止以後再修觀,由觀而成就慧,觀是慧之因,慧是觀的果。證得
菩提,覺悟道體,這叫般若。佛告訴我們先要得止,然後起觀,如何觀呢?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肆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
,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
;暖氣歸火;動轉歸風,肆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肆緣假合,妄有陸根。
得了止之後,在止的境界裡起觀想。佛在這裡教白骨觀,所以,我壹直告訴你們趕緊修白
骨觀啊!好好修白骨觀才是正路,可是,你們始終不懂。得止以後,作白骨觀,觀現有的
肉體是假的,由地、水、火、風肆大湊合而成。哪肆大呢?頭發、毛、指甲、牙齒、皮膚
、肌肉、筋、骨、髓、腦、污垢,色這些屬於固體的地大;口水、鼻涕、膿、血、津、液
、涎、沫、痰、淚、精液、尿、屎這些屬於液體的水大;體溫和熱量屬於火大;身體的活
動、呼吸則屬於風大。只要把“白骨觀”修好,身體內部的各種結構都清清楚楚。佛在此
說“肆大各離”,各有各的單元,譬如腎臟不好,割掉壹個也無妨,因為肆大各離。人是
由骨骼、肌肉、伍臟陸腑等等拼湊而成,等於由各種不同的器官組合而成的機器人。 “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在這個止的境界中,看著我的身體到底在哪裡?哪壹樣是我?心臟
?腦?都不是,這只是零件,暫時讓我使用而已,以上所說的肆大沒有壹樣是真正的我。
注意!我們不要忽略了第壹句“恆作是念”幾個字,恆作是念並不是說懂得了這個道理,
有了這個觀念想法之後就可以了事,須有實際的功夫。恆作是念的“念”等於佛的念,心
中始終牽掛、惦記著壹件事,例如自己的父母親快要死了,可是,還必須要在外面辦公、
應酬,盡管在處理事情或者在講話,而心中則惦念著傢裡的親人,沒有刻意去想他,念頭
卻始終在心中掛著,這叫作“念”。念佛是要在心裡念著、止住,並不是嘴巴幹叫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心裡想著股票,那是念念在股票,不是念佛。
恆作是念是止以後,觀行的開始。觀此身乃“肆大和合”,而達到“肆大各離”,肌肉、
骨骼、心、肝、肺等等樣樣都觀清清楚楚了,然後,接下來就是內觀、反觀,道傢稱之為
“內視”。 “今這妄身當在何處?”現在再看看我真正的身體在哪裡? “即知此身畢竟
無體”,沒有壹樣是我真正的身體,都是零件組合而成的,變成現在如此壹個人相,而實
際上則同幻化,幻化並非沒有,現在是有,如同做夢,在夢中的種種感受不能說它沒有,
做夢時感覺很真實,夢醒以後才知是假。其實,我們現在也在做夢,只要內觀成就了,看
自己,看別人,壹切都是假的。
我當年修持這個法門的時候,很怕看見兩件事,壹是怕看到人傢笑,壹笑,露出白色牙齒
,整個白色骷髏的影像就出來了,很可怕。第貳我怕看人傢吃飯,每個人有壹個洞,什麼
東西都往裡面塞,而且塞得很快,拼命的塞進去,這個動作也讓我感到很害怕。所以,那
段時間很怕看到人,尤其怕看見女人,因為女孩子口上擦口紅,白色的牙齒加上紅色的嘴
唇,馬上想到白骨觀裡白色的骨頭和紅色的血,那是什麼滋味?各位可以想想看。白骨觀
觀成之後,看到人都是壹堆堆白骨,壹堆堆血,只要你修白骨觀,都會有以上的經驗。
我們的身體乃是幻軀,由地、水、火、風肆種因緣假合而成,在這假合的身體上妄有陸根
,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意識思想。
眼、耳、鼻、舌、身、意等陸根及地、水、火、風肆大,內外湊和而成此身--這部機器
。這部機器靠什麼活著呢?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靠壹口氣活著。釋迦牟尼佛有壹次
問弟子們:生命短暫快速到什麼程度?有位弟子答說:今晚睡前卸衣、脫鞋,放在床前,
明朝能否起來再穿上則不得而知。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的答案,不過都不切題,只有壹位弟
子答對,他說:生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呼出去,不再吸進來,就死了;生命之短暫無常就
在這壹來壹往的呼吸之間。我們活著就靠這股氣維係著。壹口氣不來,就死了。
嚴格來講,人的呼吸不只是鼻子在呼吸,玖竅都在呼吸,甚至包括全身的皮膚都在呼吸。
空氣由鼻子經氣管吸入肺裡,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提煉氧氣,排出貳氧化碳。近來醫生喜
歡給將死的病人上氧氣,壹上氧氣後,全身都死了,就是腦細胞不死,拖延時日,那多痛
苦啊!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壹般人所謂氣脈通了,看到光,看到種種境界,說穿了,不過是
氣的作用,而且氣與心是合壹的,心動,氣就動;氣動,心就動,剛才講到修止要截斷眾
流,把壹切思想雜念停掉。若想真正做到這壹步,必須把氣也停掉,那才真得奢摩他。所
以,修禪定,務要達到“氣住脈停”。 “似有緣相,假名為心”,這個“似”字用得好
極了,好像有個生命的作用在身體裡面,它能思想,能感覺,凡夫稱之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陸塵,則不能有,肆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
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啊!這個思想、感覺的心理狀態,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與氣有關,有呼吸之
氣存在,則有此心,稱為虛妄心。 “若無陸塵,則不能有”,塵是指外在的物質世界,
陸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若無此陸塵,此虛妄心便沒有了。 “此虛妄心若無陸
塵,則不能有。”這句話看起來像唯物論對不對?不是的,這還有更深壹層的心物壹元的
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陸根陸塵的緣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現象,此心不是真心,
真心是形而上的本體,佛會慢慢講出來。
“肆大分解,無塵可得”,將地、水、火、風肆大再分解,將物質分析到最後的分子、原
子、電子、質子、中子,最後是空的,因為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釋迦牟尼佛說過微塵
尚有柒分,哪柒分呢?色、聲、香、味、觸、法、覺。此覺不是知覺,是指感受。所以,
原子彈、核子彈爆破的時候會發光,有聲音。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學佛修道在理論上容易,但是,打坐要達到真正的空很難。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
火、風這肆種元素各歸散滅,呼吸停止,心跳不跳,體溫也沒有了,最後腦細胞死亡,整
個人就死了,思想也沒有了,到此“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現在,我們可再問壹個問題,
此分散的地、水、火、風,究竟散到哪裡去?是否完全毀滅了?其實,物與心是壹樣的,
非空非有,沒有完全散滅,它由質轉換成能,質能互變,能量還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這是由止而修觀的境界,剛才再?講過,必須先修止,得止得定後再修觀,不要以為道理
懂了就忽略過去,否則成為虛妄觀,“楞嚴經”上稱為乾慧。假的智慧,沒有定水滋潤,
不能發芽結果。
在此觀中,“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把物質的肉身空掉了,在“禪秘要法”
中,最後也把白骨化為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覺此此身沒有了,別人看你仍是
存在;真正修成的話,別人看不見,整個都空掉了。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論上的;這才
是“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身滅了之後,虛幻的心態作用也跟著消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身體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質世界還有。再進壹步,身心
外面的塵世界也把它空掉,這才是佛法壹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嚴經”上說,“心能物
轉,即同如來。”這不是理論,要確實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識上覺得壹切如夢如
幻,這不算是求證。所謂證是把整個身心投進去,徹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質世界也
空掉,壹步壹步空下去。大傢千萬不要認為這是理論,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議的
力量,這在諸佛菩薩而言,謂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謂之業力。諸佛菩薩的智慧神通有多
大,壹切凡夫的業力也有多大。業力把它轉過來,則是神通功能,它是同樣的東西。像最
近發射的先鋒十號,已經脫離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電訊仍然傳回來,這是人的幻想業力
造成的,此幻想業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到了這裡,已不是科學,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學境界。外界的物
質世界也空掉之後,外面那個能空的東西還是假相,最後,要把法執空掉,能空的也空掉
。至此,“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有個東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這個東西不
生不滅,這才是明心見性、得道。佛怕我們這些沒有修持過的人不懂,作了壹個比喻,“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我們的心性本來像明鏡壹樣,光明潔淨,可是被自己的業力障礙
了,無始劫來蒙上了無數層的污垢,必須靠修行把這些污垢壹層壹層地擦拭幹淨,像磨鏡
壹樣,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佛告訴普眼菩薩說,應當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塵垢與假相,塵垢就是假相,所以
洗得掉。可是,要洗掉這些塵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潔劑,否則,洗也洗不幹淨。眾生有種
種不同的塵垢,所以,佛提供了捌萬肆千種不同的修行法門,每個人的根性、業力不同,
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們的身體以及能夠感覺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體來說,皆是附著
其上的塵渣而已。假如把這些塵渣洗幹淨的話,便“十方清淨”。注意! “圓覺經”在
這裡說是“十方清淨”,十方包括所有空間。而“楞嚴經”講得則是“圓明清淨”,此貳
者差別在哪裡?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伍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伍色。
摩尼珠是無價之神珠,它本身沒有顏色;什麼顏色的光照射,它就顯現什麼顏色來。佛以
摩尼珠比喻我們的生命,本來是清淨的,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造成我們思想不同,感情不
同,遭遇不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好像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伍光十
色,誤以為摩尼珠上的顏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
是。
佛又進壹步說,我們眾生的圓覺覺性,與諸佛菩薩壹樣的圓滿覺性,絕對潔淨的自性,他
到底在哪裡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們的生命裡--
“現於身心”。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腦子能夠思想,無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現
。我們那麼多人,每人的個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隨類各應”而
已。每個人多生累劫以來的習氣、業力不同,所有個性不同,思想不同,長相不同,但是
,圓滿覺性還是相同,絲毫不受影響。然而沒有智慧的愚癡眾生找不到本來的淨圓覺性,
如同惑於摩尼寶珠上的光色,執為實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體當作自性,錯了。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
名者。
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脫離幻化。我們的身體雖是幻化、
虛假,然而,跟著我們幾十年可真實的很,想丟還丟不掉呢!佛說:我要告訴你們,我們
現在的身體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塵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與假,實
與幻全是對立的,能夠脫離這些虛假的塵垢,我們稱之為菩薩。把臟的洗幹淨,即無所謂
淨垢,“垢盡對除”,也無所謂凡夫與菩薩,“即無對垢及說名者”。那叫什麼?到此不
須有什麼名稱了。稱為得道、成佛都是多餘。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現在請大傢特別注意!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程序。第壹步是要如何擺脫身心的虛
幻,我們學佛修道都知道身體是假的,可是每個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兩腿
發麻脹痛,你說兩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痛,佛號
念歸念,痛還是痛,或者你念“圓覺經”,說自己是幻化,是塵垢,他也照痛不誤。你若
真能把痛的感覺空掉,脫離幻化,那是菩薩境界。
佛法與科學壹樣,講究求證,你說壹切皆空,那麼你空給我看看!?天不吃飯,你試試看
!餓的感覺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隨便吹牛。道理會說,經典會講,到時候空不掉了
,壹點用也沒有。要證得“諸幻滅影像”,世間的壹切都是幻化才行。我們現在的長相都
只不過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業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業力,
所以每人的長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夠滅掉這些影像,佛說“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無方則不限於西方極樂
淨土,每壹方都清淨。東、西、南、北、上、下無論哪壹方,處處清淨,處處都是淨土。
宋朝道傢張紫陽真人說:“不移壹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
下未為仙。”修道修到頭頂放光,這只是虛幻影像,算不了什麼,即使能騰雲駕霧,那也
只是神通不是道。那麼,要怎麼樣才算成道呢?張真人又說:“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
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界,外道邪魔不敢侵。”這個道理與剛才佛所說的是不是壹樣?
你說他是道傢?是佛傢?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
亦複如是。
悟了道以後,心清淨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幹淨的,此地就是淨土,內心沒有煩
惱,跟著肉體的眼根也轉過來,“眼根清淨”。再進壹步,眼睛內在的知覺--眼識也清
淨,再接著耳根、耳識、......乃至鼻舌身意陸根、陸識都清淨了,將整個肉體都轉成清
淨之身。
密宗標榜即身成佛,或說報身成就,想辦法修通氣脈,把有形的身體業力轉化,脫胎換骨
,將凡夫身上的幾十斤臭肉變成佛身?十貳相捌十種好。老實說,你轉得了嗎?你變得了
嗎?如何轉?如何變? “圓覺經”在這裡都告訴你了,從“心清淨”開始,“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連意根也清淨。那麼諸
佛菩薩有思想嗎?有意念嗎?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沒有壹點惡,沒有壹點無記
,也沒有壹點無明。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佛再說,“根清淨故”,根是指生命的機器,陸根--眼耳鼻舌意陸件機器,外界的物質
世界則有色聲香味觸法與之相應。因為由心清淨,人體的陸根清淨了,人體的陸根清淨,
外界物質世界的陸塵也清淨了。所以要注意看清楚第壹步,須先從智慧上悟,心念轉變,
再修持轉化肉體,因為肉體轉化了,才影響到物質世界的環境也跟著轉化,壹步壹步秩序
井然,多圓滿!
善男子,陸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接下來,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肆大物理世界全都清淨。
善男子,肆大清淨故,十貳處、十捌界、貳十伍有清淨。
地水火風肆大清淨故,眼耳鼻舌身意陸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陸塵共十貳處,加上陸識所構
成的十捌界,處處清淨。貳十伍有乃指慾界十肆種層次、色界柒種層次、無色界肆種層次
,也無處不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肆無礙智、佛十捌不共法、?十柒助道清淨。如是乃至捌萬肆千陀羅尼
門壹切清淨。
十力助是:(壹)知覺處非處智力。 (貳)知?世業報智力。 (?)知諸禪解脫?昧智力
。 (肆)知諸根勝劣智力。 (伍)知種種解智力。 (陸)知種種界智力。 (柒)知壹
切至所道智力。 (捌)知天眼無礙智力。 (玖)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
智力。
肆無所畏是:(壹)壹切智無所畏。 (貳)漏盡無所畏。 (?)說障道無所畏。 (肆)
說盡苦道無所畏。
肆無礙智是:(壹)法無礙。 (貳)義無礙。 (?)辭無礙。 (肆)樂說無礙。
十捌不共法是:(壹)身無失。 (貳)口無失。 (?)念無失。 (肆)無異想。 (伍
)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禪定。 (陸)無不知己捨:佛於壹切諸法,皆悉
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壹法而不捨者。 (柒)慾無減:佛常慾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
慾無退。 (捌)精進無減。 (玖)念無減:?世諸佛之法,壹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
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壹)解脫無減。 (十貳)解脫知見無減。 (十
?)壹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肆)壹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伍)壹切意業隨智慧行。 (
十陸)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柒)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捌)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柒助道品為:
(壹)肆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貳)肆正勤: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
善為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使增長而勤精進。
(?)肆如意足:1.慾神足(慾於加行位起此定,依慾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2.勤神足
(於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3.心神足(於加行位壹心專注,依
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4.觀神足(於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肆)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伍)伍力: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
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5.慧力(
慧根增長,能破?界諸惑)。
(陸)柒覺支:1.擇法覺支。 2.精進覺支。 3.喜覺支。 4.輕安覺支。 5.念覺支。 6.
定覺支。 7.行捨覺支。
(柒)捌正道: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 8.正定。 (上解可查佛學辭典,並仔細思惟體會)以上所以壹切佛法悉皆清淨。
“如是乃至捌萬肆千陀羅尼壹切清淨”,陀羅尼為梵音,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壹切的
大總綱。密宗把咒語都稱為陀羅尼,因為每壹咒語所包含的意義太多,壹時解釋不完。咒
語能不能解釋呢?可以。將咒語解釋出來,就成為經典。咒語壹般均不解釋。為什麼呢?
免得你胡思亂想,自行推理,亂加註解。為什麼有捌萬肆千陀羅尼呢?因為眾生有捌萬肆
千煩惱,每壹煩惱就有壹對治之陀羅尼。悟了道之後,就可把捌萬肆千煩惱轉為捌萬肆千
陀羅尼,前面提過佛在“大神變經”說:“壹切音聲皆為陀羅尼”,就是這個道理,煩惱
即是菩提,壹切清淨。
善男子,壹切實相性清淨故,壹身清淨;壹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
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何謂壹切實相? --凡夫的壹切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實相者無相也,壹切心性本體本自
清淨。所以,“壹身清淨”,壹人自身清淨,“多身清淨,許多眾生也跟著清淨,如是乃
至十方所有壹切眾生都清淨了。那麼,我們看看哪壹位法師最用功,我們大傢投資,請他
好好修行,只要他圓覺清淨,我們也跟著清淨了,我們就不用修了,是不是?這是什麼道
理?大傢參究看看。佛不僅在此經典這麼說,在“楞嚴經”上也說:“壹人虛空都銷毀了
。甚至道傢也說過得道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與此是同樣的意思,整個十
方虛空皆是自性淨土。
善男子,壹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世,壹
切平等,清淨不動。
到最後不只是十方所有壹切眾生清淨,連眾生所住的地球、太陽係的星球也都清淨,乃至
於整個宇宙,擴展到無邊無際的整個虛空都清淨,不僅現在的虛空清淨,還包含過去和未
來的壹切空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壹切平等,都壹樣清淨不動。
各位看看!這是何等偉大的境界,從顯心清淨開始,陸根清淨,陸識清淨,陸塵清淨,肆
大清淨......壹路清淨下來,到此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壹切清淨,什麼都空了。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肆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
是乃至捌萬肆千陀羅尼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所有都空了,空到哪裡去?都沒有空,都擺在那裡,“虛空如是平等不動”,它本來就空
,不是你有意去空它才空。它本來是平靜的、平安的、平凡的、等持的、叫作平等。空與
不空都壹樣叫平等,來與不來都壹樣叫平等,虛空本來就是如此平等不動。如何證到虛空
平等不動呢?美國的虛空與中國的虛空是否壹樣?臺中的虛空與臺北的虛空是否壹樣?都
壹樣對不對?只要你心不動念,在哪裡都壹樣。
不僅是物質的虛空平等不動,心理的覺性也平等不動。知覺自性的空不是物質的虛空,這
是兩層意義,要搞清楚。有人看到眼前的虛空,愣住了,認為這樣已經空了,這是物理世
界的虛空,這虛空裡還有東西。心理覺性的空與此物質的空有所不同,這是兩種空、兩重
空。佛在這個地方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虛空,當成自性的虛空。
佛又說“肆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最後又回到“心物壹元”的道理。物質的空
與心理的空有所不同,現像不同,但是,本質相同,實際上是壹體。
“如是乃至捌萬肆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所有捌萬肆千法門都無差別,平等相同,到此
,才真正進入圓覺境界。現代人喜歡講禪,到此地步才算是禪宗的開悟。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陸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陸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肆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覺性無所不在,在佛堂
裡有佛性,在廁所裡也有佛性,壹切處皆有佛。
覺性清淨不動,不垢不淨,不增不滅,而且圓滿沒有邊際。 “當知陸根遍滿法界”,佛
說眼、耳、鼻、舌、身、意、陸根遍滿整個虛空,這就更稀奇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平常
被牆當住,所看有限,所聽也有限。然而到此圓覺境界,眼則無所不見,耳則無所不聽,
陸根可以互相為用,這是功夫,壹切眾生本自具足。
“根遍滿故,當知陸塵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任何壹點就是總
綱,總綱就是壹點,那壹點悟到了,整體都通達了,壹通壹切通,這不是理論,還要實證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
雜。如百千燈,光照壹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我們修行須修到這樣的境界才叫妙覺,妙覺既是佛。由於大徹大悟到達妙覺以後,才曉得
徹底的心物壹元。我們的陸根與外界的陸塵本來就沒有毀壞過,不死亦不生,亦無雜亂。
如是乃至所有壹切陀羅尼門均無壞無雜。這個道理就如同室內點壹百隻、壹千隻燈,每壹
只均發光,各有各的範圍,但是,彼此均沒有妨礙,此光與彼光均可互照互入,壹切眾生
與壹切諸佛菩薩之性靈都像這樣彼此相通,連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亦無阻礙。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
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壹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
憎愛,何以故?光體無貳,無憎愛故。
由於大徹大悟的緣故,菩薩不會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縛,也不去求壹個解脫的方法。本來
無縛,何須解脫?若有壹法可修,若有壹法可得,則法執猶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脫

悟了道的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我們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趕緊學佛修道,想求涅盤
而不死,對不對?其實,我們人類很有趣,你為什麼怕死?你死過?沒有!既然沒有,那
有什麼好怕呢?莊子說過壹個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鄭國(山西、陝西壹帶)有壹位美女,
皇帝想娶她當妃子。這位美女聽說要離開傢鄉到皇宮,痛苦不絕,擔心害怕不知到皇宮要
過什麼樣子的日子。結果,進了國都,當了妃子以後,日子過得舒適無比,想起當年痛苦
,實在沒有道理。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害怕死亡,萬壹死後,比現在更舒服,那麼,現
在的害怕不是多餘嗎?我們學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盤,什麼是涅盤?涅盤很難解釋,
有翻譯成寂滅,不很恰當,有翻譯為圓寂,也不很適宜。佛在“涅盤經”說是:“常、樂
、我、淨。”這還是壹面,再加上“清淨圓明”,這便是涅盤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
界,也就是壹切眾生自性的境界。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若厭生死,則尚未解脫
;若愛涅盤則法執猶存。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敬持戒,憎毀
禁”,每人都拿壹把尺去衡量別人,都拿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從來不反省自己,從不要
求自己,是不是這樣?然後,聽到某人學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壞人、魔
鬼、不屑與之為伍。這些都不是學佛者所持的態度,真正的學佛是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做人本來就應該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應該幫
助他,這才是慈悲的精神。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我們經常聽到人傢問:你學佛多久了?貳十年,呵!馬上肅然
起敬。其實,貳十年有什麼了不起,學了貳十年還沒有成就,那不是很蹧糕?對於剛學佛
的人也用不著看不起他,壹切眾生平等。
何以故?菩薩為什麼可以到達這樣的修養見地呢?因為大徹大悟的人,看壹切眾生壹體平
等,誠誠懇懇、自自然然尊重每壹個人。佛在此作了壹個比方,譬如眼睛看見前面的東西
,不管美醜淨穢均壹壹映入眼簾,任何事物均可看見,光體本身普照壹切,無選擇,無愛
憎,悟道之人視眾生均與佛同等,無貳無別。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
無貳。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祗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
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佛再度告訴吩咐普眼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的眾生,如何才能達到圓滿覺性呢?很簡單--
觀心。修習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後明心見性以後,則無修亦無成就,壹切眾生本來
就是佛,無所謂修與不修。亦無所謂得道與不得道,無所謂成佛或不成佛。 “圓覺普照
,寂滅無貳”,此時到處都清淨,處處圓融無礙。
悟了道以後,才知道壹百、壹千、壹萬、壹億,乃至不可說不可數等壹切佛都在玩花樣、
玩把戲,示現種種方便。阿彌陀佛或是藥師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亂起亂滅”,此時,才
有資格可以呵佛罵祖。但是,你可不要亂罵(唷)你罵的話,嘴巴立即長瘡。以前有位禪
宗祖師把捌十捌佛寫在褲襠裡穿,他的徒弟也學他,結果,下半身都爛了。那麼,這位祖
師為什麼把捌十捌佛的名字寫在褲襠裡穿呢?因為他看到這些人太著相了,壹身佛味,滿
臉佛氣,太令人受不了。他為了破這些人的執著,他可以這麼做。但是,你沒有達到這個
地步,不要說得尊敬佛菩薩,連壹個護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
何小孩,都得尊重。
對於壹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擺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當體即真。
沒有人綁住你,也不需要解脫。
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壹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但是,你看了這段
“圓覺經”,不要亂來,以為自己本來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錯特錯。注意!普
眼菩薩問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開悟?佛則從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開始
,然後心清淨,壹身清淨,多身清淨,壹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壹路下來,到最後才說
眾生本來成佛。
各位!如何解脫生死?生死不須解脫。什麼是涅盤?涅盤?只不過是昨夜的壹場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
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壹切法性,平等不壞。 這壹切皆如昨夜之夢,所以應當知道生命無所謂生死,亦無涅盤
可得,“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
” 壹般所謂證道,證個什麼呢?是不是有個什麼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壹個境界呢
?佛在此說:“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心經”上亦說:“無智亦無得”。有人打完坐
,哭喪著臉跑來問我說:老師,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無得無失,有得有失就不對
了,表示你還沒有悟。 “無取無捨”,壹般人學佛都想抓住壹個境界,想抓住壹個空或
清淨,這些都是有取,都是貪。很多人學佛越學越煩惱,為什麼?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
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煩惱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訴你,無取無捨
,妄念本來就留不住,何必去捨呢?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無所謂修,亦無所謂得定,亦無所謂任運自在,亦
無所謂生生滅滅。
“無能無所”,能證者是道體,所證者是境界。於此真正的證悟之中,無能證者,亦無所
證者,所以說“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上面所講的是無修,這裡所講的是無證。佛講到
無修的結論是什麼?無證的結論又是什麼?這非常重要,這是點眼之處,不可忽略過去。
我在這裡把這個秘密告訴各位,千萬記住。佛講到無修的結論是:“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無證的結論是:“壹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
如是法,亦不迷悶。
好!你們就按照上面所講的如是修行,就這樣修行,這樣壹步壹步有秩序有層次地修行,
要如此反複思惟,要這樣保持定在那個境界上,這個方便、方法都告訴你了,什麼方法?
觀心,就這樣開悟。
假如這樣還不開悟,怎麼辦呢?不必著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悶”,只要依
照這個方法,慢慢行去,細水長流,總有壹天會開悟的。你看佛多麼慈悲!多麼會安慰人
!多麼會鼓勵人!
到此,釋迦牟尼佛對普眼菩薩所提的問題,全都答複完了,最後再作壹個偈子總結。
爾時,世尊慾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壹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肆大
,心性歸陸塵。肆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普眼菩薩你應當知道,十方所有壹切的眾生,生理心理皆如幻化。身體乃肆大和合而成,
心理精神乃陸根陸塵相互為緣所起的作用。地水風火肆大體性各自分離,生命的主宰到底
是誰呢?
如是漸修行,壹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壹切佛世界,猶如虛
空華,?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慾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如是漸漸修行,壹切心、身、世界都清淨。自性不動遍滿法界,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亦無
悟道能證的人。所有壹切諸佛世界,猶如虛空中的花朵。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壹切佛與眾生
悉皆平等,到最後的境界是無來亦無去。剛發心學佛的人,以及末世的眾生,想要修行有
所成就,應按照這個方法順序去修習。
諸位有心學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薩這壹段多多反複參研,深入細心體會,壹定修證成
功,早日圓成佛道。
《圓覺經略說》第04章 金剛藏菩薩
本章講述了以下肆個內容:
眾生本來是佛,為何生起無明
無明眾生本有,何故複說本來成佛
壹切如來何時複生壹切煩惱
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嗎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來由金剛藏菩薩提出問題。金剛藏菩薩在密宗是很重要的壹位菩薩。
顧名思義,所謂金剛是無始以來永恆不變、顛撲不破之意。藏者大倉庫也,含藏萬物。
每位菩薩起來問問題的儀式都壹樣,在此省略,不再重複解釋。
大悲世尊,善為壹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
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yi4:遮蓋)朗然,慧目清淨。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你剛才已經為眾菩薩們解釋闡說如何成佛的基本因素,以及修行的順
序和方法,替我們這些眾生開啟蒙昧迷糊的心智。與會大眾承蒙佛的慈悲教誨,“幻翳朗
然”,有如眼睛生病模糊壹片,現在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 “慧目清淨”頭腦明明白
白,對於如何修行圓覺成佛的方法,都清晰明了。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壹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
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壹切如來何時複生壹切煩惱?
接著,金剛藏菩薩把他的問題提出來了。他問世尊,假如每壹個眾生本來都是佛,自性本
來圓覺清淨,為什麼還會有無明呢?這個問題在“楞嚴經”上也提到過,眾生本來是佛,
這壹念無明如何生起來的呢?
假如眾生有生命以來就有無明,那麼,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成佛呢?這是邏輯上同壹個問題
的反問。
再來是綜合性的問題,十方?世壹切不同的眾生本來成佛,那麼,為什麼有我們這些眾生
呢?為什麼我們現在是眾生,而不是佛呢?假如說壹切眾生本來是佛,後來才生起無明,
那麼,壹切如來什麼時候又生出壹切煩惱呢?這裡所說的煩惱就是無明,或稱惑業。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壹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
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伍體投地,如是?請,終而複始。
希望如來大慈大悲,不要因為度眾生很辛苦,而捨棄了無遮的大慈悲,無遮就是廣大沒有
遮蓋,大慈大悲是沒有選擇,沒有條件,沒有阻礙,沒有範圍,任何眾生都平等救度。
希望佛大慈大悲為諸菩薩打開秘密藏,解答這個秘密,此秘密是為菩薩而開,唯有大菩薩
才懂得秘密藏,壹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凡夫?這是個令人疑惑難解的大秘密。這
個大秘密唯有諸大菩薩才懂得,至於其他凡夫眾生,那就疑竇叢生了。所以亟需佛來開顯
這“修多羅了義法門”,使之永遠斷離懷疑後悔。修多羅是經藏、經典的意思。了義則是
究竟清澈圓滿的意思。
我們知道佛法有肆個原則:
第壹,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壹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
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鐘愛,而只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壹概不理,不以為然
,這不是壹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只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
好愛惡所迷惑困宥(you4:寬容,饒恕,原諒。)。
第貳,依經不依論:壹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註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
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壹百年
來的佛學著作及註解中,昏頭轉嚮,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
,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只是幫助諸位了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
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前幾天,我的壹位在大學擔任係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壹本“××概論”,問
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了。我嚮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
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裡
窮概。壹把剪刀,壹罐漿糊,東抄壹段,西剪壹段,就是壹本概論。奉勸各位,要真作學
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學佛,第壹步要從哪壹本書入手,我想了壹下,還真答
不出來,只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
壹是“大智度論”,壹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
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壹字壹字慢慢啃,壹字壹字慢慢查,下苦功
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第?,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
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有些是
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末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
,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嚮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肆,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闆的功夫,真正智慧不
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剛才我們講到了義法門,所以提到了肆依肆不依,現在我們回到本經,金剛藏菩薩為我們
提出問題,希望佛大慈大悲為末世眾生講解經藏中的了義法門,令眾生“永斷疑悔”,得
到真信。
“華嚴經”提到“信為道源功德母”,基督說信者得救。其實,信很難。諸位真的信佛嗎
?如果我說你不是真信、正信,那你壹定很生氣。對不起,沒有證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
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須“永斷疑悔”,才是真信、正信。疑悔的
悔有貳層意思,壹是後悔的悔;另壹層意思是對於自己的思想或行為,不知對或不對,自
己不敢確定,有壹點懷疑,這就是悔,所以把疑與悔放在壹起。
中國佛法中的禪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況壹切眾生本來就在懷疑中。沒有成佛以
前處處是問題,生從哪裡來?死嚮何處去?佛法說有前生,你見過?死後靈魂究竟存不存
在?誰能證實?這些都是問題。禪宗的方法之壹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說你有痛苦,那麼
,痛苦從哪裡來?因為有我,你又是生命東西?肉體?肉體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
哪裡?如此壹步壹步追問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現代青年喜好學禪,問他
有沒有問題呢?半個問題都沒有,不疑就不悟,這樣還學什麼禪呢?禪宗講參話頭,“釋
迦拈花,迦葉微笑”,迦葉為何微笑?牙齒白呀?釋迦牟尼佛又為什麼要拈花?假如你不
去參究這類問題,那就不要學禪了,沒有懷疑,何來開悟?
金剛藏菩薩在此提到“永斷疑悔”,寫文章叫破題,問題的主要中心給你點出來了。斷了
這個疑悔,你就得到金剛藏顛撲不破的智慧境界,了解佛法真正的奧秘。
金剛藏菩薩提完了問題,恭恭敬敬地跪下來磕頭,如是磕?次頭,禮拜?次,虔誠地請佛回
答問題。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
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壹切眾生
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金剛藏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可翻譯為大丈夫,帶有了不
起的意思。你們能夠為了諸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如來。這裡看經要留意,這個“如來”
不單指釋迦牟尼佛,而是指壹切佛的總稱,金剛藏菩薩問的是壹切佛最深最秘密最究竟最
根本的方法。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佛說你問的問題好利害,真不簡單,是
壹切菩薩們最高的教育方法,這是大乘道的了義法門。而且這個問題如果懂得的話,“能
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壹切眾生得決定信”,從此“永斷疑悔”,不再有任何懷疑。
請問諸位在傢及出傢的同學們,我們學佛是否沒有任何懷疑?是否絕對相信?念佛念了幾
十年,能不能往生西方?不敢確信。聽說密宗好,趕緊跑去灌頂,好像只要壹灌頂,咒子
壹念,就可以馬上成佛似的,可是真如此相信嗎?結果學密宗咒子念了幾十萬遍,沒有什
麼感應,好像也靠不住。很多人很用功、很虔誠,天天作早晚課,又拜佛,又吃素,又回
嚮,到後來想想,這樣是不是真有功德?念了咒,念了經,是不是真能消業呀?信了佛教
,卻又隨時在疑悔中,每人輕重不壹。我幾十年來所看到、聽到的學佛學道人士大都如此
在疑悔中,包括我自己當年也是如此。我們不要打妄語,是不是這樣?好好坦白發露懺悔
壹番。
那麼,怎麼樣才能“永斷疑悔”,“得決定信”呢?如何才能正信呢?告訴各位,不到捌
地菩薩做不到,捌地以前都還會退轉,何況我們凡夫呢?壹般人學佛都是做生意的心理,
念了幾天佛,就開始懷疑,邊念邊懷疑,又想賺錢,又怕賠錢。
好了,我們現在聽佛答複。
爾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認而聽。善男子,壹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
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末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
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聽到佛肯答複,非常歡喜,在座大眾都靜默聆聽。
壹切世界不只是壹切眾生,壹切世界包括壹切物質世界及壹切精神世界。而這裡講到的始
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都是相對的,這是陸個大綱要。讀經要細心,不可
忽略過去。
始終,這個世界如何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地球怎麼來的?宇宙怎麼開始的?地
球何時毀滅?這些都是問題。
生滅,世界上壹切東西和生命如何生起?例如人從哪裡來?無論東西方文化、宗教、哲學
、科學,討論了幾千年,也鬧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據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上
帝又是誰生的?達爾文進化論說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你相信人類的祖先是猿猴嗎?還有
現在猿猴為什麼不變成人呢?
在佛經也提到人類的來源,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猴子變的,而是另外壹個世界--
“光音天”下來的。這地球原來沒有人類,我們的老祖宗從光音天來的時候,起初都會飛
,等於有人認為外太空人飛到地球這個星球上來玩,在地球上玩久了以後,喜歡在地上抓
些東西吃吃,結果,壹吃就吃壞了,飛不起來,便留在地球上。
那麼,我們要追問,光音天的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光音天是色界天中的壹個天,以科學
來講,那是銀河係統外,另壹個外銀河係統。假如說色界天的人是由無色天來的,那麼,
無色界天的人又從哪裡來?如此追問下去,問題就大了,沒完沒了。
前後,時間有沒有前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說明時間是相對的,早在貳千多年以前,
釋迦牟尼佛就說過宇宙間每個不同的世界,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就不同。月球的壹天等於地
球的壹個月,太陽的壹天等於地球的壹年。所以,時間前後的問題究竟存在不存在?
有無,這也是哲學,科學所探索的問題,物質究竟滅還是不滅呢?唯物論說物質是萬物的
根本,宇宙唯壹的實體,那麼物質是絕對不滅的嗎?人的生命是有?沒有?滅?不滅?
聚散,空中的濕氣遇冷則聚成水滴,地上的水也可因日曬而散發掉,世間的壹切無論是物
質或生命、人際關係、種族關係等等,均在無常聚散中,你能找到壹個永恆不變的嗎?
起止,這個宇宙世界從哪壹天開始?到哪壹天停止?我們的生命何時結束?人類的煩惱又
何時了結?這些都是問題。
看“圓覺經”不可隨隨便便看過去,這句經文包括了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
、起止等等那麼多問題。
“念念相續,循環往複”。你看!奇怪啊!剛才提到“世界始終、生滅......”這些問題
,到此卻歸結到念念相續的心理問題。我們心理的思想,每壹念、每壹念連接而來,前壹
個思想過去了,第貳個思想你不用想它,它自然會生起來,相續不斷。你說我睡覺就不想
了,真的沒有想?不是,還是念念在想,做夢就是想,有些夢自己知道,有很多夢醒來就
忘掉了,以為沒有夢,沒有想,不對的。甚至睡覺那個境界就是念,我們壹切眾生如果沒
有睡眠的習氣,沒有睡覺這個念,就不會有睡覺這個現像出來。睡眠這個現像也是壹念,
這壹念也就是無明來的。所以真正悟道、證道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們斷除了這壹念,自可
不必睡覺。你說我們人的心理現象就是念念相續,像流水壹樣接連不斷,煩惱也是壹樣,
想停也停不住,抽刀斷水水更流。如此“循環往複”,就像繞圈子似的,來了又去,去了
又來。
“循環往複”這肆個字是從中國的“易經”裡面引用出來的,這個思想觀念是中國文化本
有,並非從佛學而得。不僅是人的心理狀態如此,在太空裡的物理現像也是如此,丟出去
的東西,繞壹圈又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
“種種取捨,皆是輪回”。因為我們有念頭,有貪、瞋、痴、慢、疑等等念頭,所以有所
喜好,有所厭惡,有取有捨,有些東西丟得開,有些東西則抓得很牢,“種種取捨”,今
天這樣,明天那樣,於是就形成了輪回。輪回就是在那裡轉圈子,忽東忽西,此上彼下,
昏頭轉嚮,沒完沒了,跳不出來。
“末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同流轉”。成佛就是跳出這個輪回,不在這個圈子裡轉了
。但是,佛說壹切凡夫想了解成佛的境界,等於是迷迷糊糊在圈子裡轉,而想要了解整個
繞圈子的事,怎麼可能看得清楚呢?除非你跳出圈子外面來看,才會了解。沒有跳出圈子
,即使嚮你解釋,你也無法明白,就如甦東坡描寫廬山的名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人在廬山裡始終看不清廬山整體的實況。在沒成佛以前,所討論的佛境界,修行的境界,
都墮在輪回中,都是輪回裡的觀念。
“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佛答複金剛藏菩薩的問題說:你若對眾生本有之圓明覺性認識
不清楚,在輪回流轉中妄測圓明覺性,那麼所有修行永遠是走錯路,想要跳出輪回,根本
不可能。
這個問題很嚴重。假如當時我在場的話,聽了佛這樣的答複,我壹定挾了書包就跑,為什
麼?因為不管你修淨土也好,禪宗也好,天臺也好,密宗也好,不管你怎麼修,你還是沒
有跳出輪回,你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無法認清佛的境界。很多人認為悟了道就有神
通,能夠看到什麼光啦!可以聽到什麼聲音啦!甚至打坐會飛起來,乃至認為入定是什麼
都不知道,然後可以不吃飯、不喝水,這些都是空話!都是凡夫的臆想、妄想、亂想。你
要認得清楚的話,除非成佛。可是我既然成佛,又何必再跟你學?
所有佛講這句話很嚴重,他告訴金剛藏菩薩,這是壹個最大的秘密,你懂了這個秘密才可
以成佛。佛在這裡講這句話,等於禪宗的祖師們壹樣,你壹股求道的熱忱進來,壹棒子往
你頭上劈下去,打得你天旋地轉,打得你不知如何應對。好在金剛藏菩薩打不倒,動都不
動,還是求佛繼續說下去。
譬如動目,能搖湛(zhan4:深;清。)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
亦複如是。
這幾句話多美!散發著高超的文學意境,多少詩人詞傢都藉用了這些句子。 “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這些詞句,是否美得又要令壹些人懷疑“圓覺經”是假的呢?
什麼是湛水?就是清水,壹清到底,沒有壹絲污染,水底的沙子、石頭、遊魚等都看得清
清楚楚,而且壹點波紋都沒有,波平如鏡,清清湛湛。
怎麼“能搖湛水”?各位不妨做個實驗,站在清湛的池水前,看著清水,將眼珠左右搖晃
,你就會感覺到池水開始搖動了。事實上,水有沒有動呢? --沒有,根本是你的眼睛
在動,而感覺上是以為水動。這是壹個妙不可言的比喻。
佛在說法的時候,用了很多的比喻。你沒有到達那個境界,要告訴你那個道理是很困難的
,連對菩薩們都無法講清楚,何況壹般凡夫眾生。所有佛說法婆心特切,你沒有辦法懂,
還是想盡辦法舉了很多的比喻讓你懂。可是,眾生聽了比喻,懂了沒有?
這裡有壹個故事--壹個瞎子問人傢說:“你們講白,白是什麼樣子?請你告訴我。”那
個人告訴他:“白就像冬天的雪壹樣。”瞎子沒見過雪,還是不懂白是什麼樣子,又去問
人傢。另壹人告訴他:“白呀!白就像麵粉壹樣白啦!瞎子也沒有見過麵粉是啥樣子,又
去問另外壹個人。剛好有隻白鵝在那裡,這個人就告訴他: “雪和麵粉像白鵝壹樣白。
”然後拉著瞎子的手摸摸白鵝的樣子。這個時候白鵝“嘎!嘎! ”叫了兩聲,瞎子恍然
大悟地說:“哎呀!早不說,白就是'嘎'! '嘎'!嘛! ”。
接下來,佛又作了第貳個比方。
“又如定眼,由回轉火。”不知各位小時候有沒有玩過香?把拜神的香在眼睛前面繞圈圈
,就看到前面有個火圈。這個火圈是真的還是假的?學過物理的就曉得這是視覺上的假相
,這個道理和看電影的道理壹樣。
“雲駛月運”,這是第?個比喻。夜裡,我們抬頭望月,看到月亮在動,其實,所看不是
月亮動,而是旁邊的雲在飄,感覺上好像是月亮動。現代人把這個道理應用在舞臺上,將
人物後面的佈景轉動,看起來則像是舞臺上的人在動。
“舟行岸移”,坐在船上,不感覺船在動,只看到兩岸的樹往後移。大傢都有搭火車的經
驗,火車剛開動時,沒有感覺火車動,只看到車站及建築物往後移動,甚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20-09-19 02:50:00
這一系列的文應該是版權物吧…?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9-19 17:01:00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0-09-19 19:58:00
初發佛學雜誌 後成書 應該沒問題 很多網站都可找到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20-09-19 21:53:00
你那天抽空去書店逛逛,找到老古出版的這本書,翻開它的版權頁,看它上面寫著的是啥,然後再來跟大家分享這樣有或沒有問題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20-09-19 23:01:00
我懂你意思 但等它有問題 再說吧其他的書我不敢說有問題自然會有人找上門 別擔心如果你認為有版權物就一定不能PO 我是不這樣認為畢竟這種文章可能存在十幾年以上 佛教有網域註冊單位也找的到 如果版權糾紛 他們一定會先出事 當然有可能有問題 以南懷瑾先生修為 我更相信 他不在乎不然不會各網站普傳成這樣書上寫什麼也不是重點 因為本來就一定會寫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0-09-20 00:01:00
圓覺心好像只有圓覺經在講又一個不知所以然的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9-20 08:31:00
圓滿覺悟的心 = 無上正等正覺。我考100分 = 我的分數不能再高了。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0-09-20 15:45:00
圓覺心可能連梵語的名字都沒有喔。要不要去修那個圓覺心看個人喔。一般佛教專有名詞會有梵語原文,圓覺心應該是沒有喔。境界上是否真的有這個心,看個人喔。花一輩子去了悟這個心的話,加油啊,哪一天修到了次第、境界也可以釐清我就不淌這混水喔。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9-20 16:00:00
佛陀跋陀羅,譯義為覺賢,於義熙四年(西元四〇八)頃,到達長安,傳入說一切有部佛大先(Buddhasena)的禪法,,受到當時部分學者的推重。這是屬於聲聞乘中,專修瑜伽的瑜伽師,是西元四、五世紀,盛行於罽賓的禪法。(筆誤)《宋高僧傳卷第二》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下面這位是譯者簡介。《佛祖統記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一卷。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0-09-20 21:08:00
早期很多私下自行出版的南懷瑾的書籍,南懷瑾先生為了對這些盜版讀者負責,還是派人去效對,但是網路上的很多文章可能還擁有不少錯誤,只能說因果自負吧,呵呵還是要以出版社是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書為主至於南懷瑾先生的看法有沒有完全符合佛法也是另一回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