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8-02-05 12:17:09※ 引述《lk011382 (冰符酒釀)》之銘言:
: 泡一樣的茶會因為水質、溫度、時間以及個人主觀感受而反應出不同的味道,但充其量只
: 是我們經過味覺的身體狀況以及意識分別。有的人已站足了茶的理論來品茶,有的人以自
: 己的喜好來品茶,有的人固執於一種味道來品茶,稍有它味便評優劣!
: 能通過喝茶解渴嗎?能通過喝茶而清明嗎?能通過喝茶與詢問來理解茶與茶人的故事嗎?
: 讓人渴的、悶的不是茶與泡茶人。
: 無論怎麼去分別比較,因不同法門而獲得利益的人已經看不到車尾燈,下輩的諍訟完全無
: 損於法門的普教,手上的經典是什麼,端看持經的人,而不是這紙墨文言,所以,要浪費
: 慧命和時間嗎?
  正好學過一點茶,借題發揮一下
  學茶的時候,老師拿了當年度鹿谷春茶比賽六個不同等級的茶樣給我們喝
  有的人能清楚分辨每一茶樣的品質特色
  有的人能大概分出個上中下三等,細節部份就很模糊
  有的人就喝不太出來有什麼差異
  喜好雖然是主觀的,但是茶樣的品質是相對客觀的
  說相對客觀是因為它仍然受到品茶者本身感官靈敏度的影響
  雖說感官能力可以透過訓練來開發到一定的程度
  不過有的人就是特別敏銳,自然也有人特別鈍
  感官如此,智慧也如此
  有趣的是
  茶道與佛法中也分別都有真內行與充內行的人
  在佛法當中,有太多自己鈍而不自知卻又好面子愛充大師的人
  或許也算是前輩譯經師的功德一件,祖師大德們實在翻譯得太好了
  竟讓人有能看懂中文就能懂佛法的錯覺
  有張嘴就自以為懂茶?
  端出來的明明是陳年普洱,非要說是當季烏龍,還是大吉嶺產的
  水色香氣茶乾葉底分析的貌似頭頭是道,跟真的一樣
  說此大吉嶺烏龍茶就是要用某地泉水、什麼溫度、用什麼茶器、浸泡多久
  方能盡顯此茶之特色
  也當真只有外行人會被唬得一愣一愣的,連聲讚嘆:您真是個懂茶帝!
  但在內行人眼中,開口第一句就錯了,遑論其他
  而一旦去揭穿此類充大師,那是各種反應都有
  自知遇上內行躲起來一陣子的有之,見笑轉生氣的有之
  堅持己見的自然亦有之
  幾年前遇過一個例子
  「陰界入」三科: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此是舊譯
  新譯「蘊界處」,相當基本的佛法名相
  他老兄就非得說是「陰界邪魔入侵」
  此君自學成材,自認有相當的證量,還有幾個徒弟一旁幫腔
  不幸被我看到了怎麼辦呢?當然是清理好螢幕鍵盤之後,繼續批啊
  哪來什麼狗屁證量,全是自我感覺良好
  有時明知批評之後對方不可能改,但該說的還是得說
  改不改在他,他不改是他的事;我不說那便是我有過失
  有「證」的如是,沒有實際修行純粹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
  只當知識學問理論做「理解」的人也是一大類,這種會不出錯嗎?
  絕對會的
  所謂法法相因、法法相潤
  以前一法為因能生起後一法、法與法之間會彼此增上
  反過來說,沒有前一法為因,便不會有後一法之果
  道理非常明白
  但沒有前一法的因,卻認為有後一法的果
  這種與道理相違的事情反而有人堅信
  遇上這種人也只能覺得無奈
  最後
  肯花錢就能買到好茶,這是事實
  但喝不出來就不用花錢去買頭等獎或更好的茶,浪費錢而已
  一朵梅、兩朵梅的就很夠喝了,這是我們同學當時共同的結論
  好茶的味道不是誰都能喝得出來的,這也是事實
  茶如是,法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