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素食問題-從巴利三藏的經文意涵來談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7-12-22 23:03:57
自佛世至今時,佛教內部對於素食的看法一直有重大分岐。站在大乘的立場,尤其是漢傳
佛教,素食是一個佛弟子在未來的學習中,應該逐漸要在內心中視之為必要之慈悲行為。
即使是藏傳佛教,履行素食,推廣素食的僧眾也愈來愈多。
但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卻一直對素食有著兩極化的看法。一派贊同素食,實踐素食,乃至
推廣素食。而有一派,則相當的醜化素食,以提婆達多或尼乾子等苦行外道的追隨者抨擊
之。與這派相同的還有自稱原始佛教學習者的居士團體。他們對素食有極嚴厲,不留情面
的批評。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其實,在佛陀時代,除了苦行者,以及耆那教,素食者不多。而
佛教經律,更是明文記載佛陀吃肉,且看似允許居士買肉。而曾提出不食魚肉的調達之破
僧行為,更是在意識型態堅強卻於理不通的有心人士的不斷攻擊下把素食記上了一個大污
點。使佛教在未來的發展中,對素食的觀點一直很曖昧,眾說分紜。
主張最力的當屬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有幾部大乘經典提倡素食。但的在印度顯然不成氣
候,直到遠度中土,在梁武帝的鐵腕政策下,在漢地落地生根,成為漢地佛教的特色,並
且廣播於民間。
然而,在東南亞站穩腳跟的銅碟部,則沒有這種共識,也鮮少看到僧眾推廣素食的作為。
南傳上座部一般認為: 吃三淨肉是遵守佛制的正法律,因為不符合殺生要件,所以沒有殺
生的業報。而且素食並不能阻止人們的殺戮,也不能完全不殺生。再者,僧眾是被動式
的受供,無法揀擇食物。是故無法素食。以上是很典型的上座部回應風格。
除此之外,那些號稱原始佛教居士團體有更激烈的說法,說佛教不應該追隨世間的環保運
動而響應非法非律的素食。這些說法,在人與人互動極密切,資訊流動極快速的當今很快就發生影響,
再加上非常積極的傳教士的主動發難,正困擾著傳統漢傳佛教信徒的素食觀。
當然,交流與思路激盪不是壞事,僵化的意識型態本就需要調整。但要調整的只有漢傳嗎
? 恐怕不是,事實上,南傳佛教也有如達彌卡法師(佛陀之法語一書作者)之反思者。以下
我們就以巴利三藏來探討這個問題:
眾生的行為不離身口意。而與素食直接相關的就是身業。我們先看中部114經/應該實行與
不應該實行經(逐步品)(莊春江譯)
"『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儀:應該實行與不應該實行,身行儀[必]為其中之一。』大
德!當實行像這樣的身行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儀不應該實行;
大德!當實行像這樣的身行儀時,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儀應該實行。"
這是說身業的造作可分成兩分來談:
(一)不應該實行的: 這是防非止惡的消極意。
中部114經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儀時,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呢?大德!這裡,某人是殺生
者、兇暴者、血手者、執意殺害者、對活的生物不同情者;.....
這是說表列項目應該遮斷,不可造作。大家請注意這句: 對活的生物不同情者。這意謂不
同情被關養待殺的動物是不善法。
中部41經/沙拉經(雙小品[5])(莊春江譯) 也如說這種行為不如法:
"「屋主們!有三種身體的不如法行為、不正行為,......  屋主們!如何有三種身體
的不如法行為、不正行為呢?屋主們!這裡,某人是殺生者、兇暴者、血手者、執意殺
害者、對活的生物不同情者。"
另外,以下行業,是標凖惡業造作者:
中部51經/耿達勒葛經(屋主品)(莊春江譯)
"比丘們!哪種人令他人苦行,致力於令他人苦行之實踐呢?比丘們!這裡,某人是屠羊
者、屠豚者、捕鳥者、捕鹿者、獵人、捕魚者、盜賊、行刑者、屠牛者、獄卒、任何其
他殘忍的工作者,比丘們!這種人被稱為令他人苦行者,致力於令他人苦行之實踐。
(二)應該實行的: 這是令善增長的積極意。
中部114經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儀時,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呢?大德!這裡,某人捨斷殺
生後,是離殺生者,他住於已捨離棍棒、已捨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對一切活的
生物憐愍的;...."
長部8經/獅子吼大經(戒蘊品[第一])(莊春江譯) 也說:
"「迦葉!比丘如何是戒具足者呢?迦葉!這裡,比丘捨斷殺生後,他是離殺生者,他住
於已捨離棍棒、已捨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物憐愍的,這是關於戒
具足。……"
前面說不要做的,這邊就說要做的。除了不動傢伙,還要有有羞恥心,並對一切生命有同
情心與憐愍心。很顯然,會分成兩個部分,就表示動作強度不同。這裏是要你不止不殺,
還要令善法增長,有更積極的動作。現在,我們就這個部分做進一步的申論:
(A)以積極意而言,要有能滅自己苦與更進一步幫助他人脫苦的智慧必須作深刻的觀照與
思考。佛陀要弟子在造作任何行為之前,與過程中,乃至完成後皆思考所作所為有無對自己
不利與對他人有加害之處。
中部61經/芒果樹苖圃教誡羅侯羅經(比丘品)(莊春江譯)
"羅侯羅!觀察再觀察後,身業[才]應該被做;觀察再觀察後,語業[才]應該被做;觀察
再觀察後,意業[才]應該被做,
羅侯羅!當你想要做身業時,那身業應該被觀察:『凡我想要做的這身業,這身業對我
會導致自己的惱害,會導致他人的惱害,會導致兩者的惱害嗎?這不善身業有苦生起與
苦果報嗎?』........
羅侯羅!當你作身業時,那身業應該被觀察:『凡我作的這身業,這身業對我導致自己
的惱害,導致他人的惱害,導致兩者的惱害嗎?這不善身業有苦生起與苦果報嗎?』
.......
羅侯羅!當你作了身業後,那身業應該被觀察:『凡我作了的這身業,這身業對我導致
自己的惱害,導致他人的惱害,導致兩者的惱害嗎?這不善身業有苦生起與苦果報嗎?』
"
這是要弟子做任何事心要具足高度警覺性,心細的人自然能察覺到更深遠的因緣合散現象
,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心裏自然了知。不能有這種覺照力的人,一定心粗,難生起更深
厚的善法,四正勤也難以圓滿。
(B)一個能觀照自己的人,必能杜絕自己於助殺行業之意願。
佛陀禁止佛弟子惡業相關行業:
增支部5集177經/買賣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種買賣不應該被優婆塞作,哪五種呢?刀的買賣、眾生的買賣、肉的
買賣、酒的買賣、毒物的買賣,比丘們!這是五種買賣不應該被優婆塞作。」"
要知道這些做行業的人,不一定有殺心,按照殺生行為的判定,他是過關的。但是毫無疑
問,它們都會助長殺生與不善業。所以,顯然這是五戒積極意的實踐方法之一。
(C)觀照的結果,必能發現,身語業也能助殺與阻殺。因此,佛陀要弟子避免對殺生有任
何正面的評價與鼓勵, 相反地,要對能引導不殺生的任何行為作正面的評價與讚揚:
增支部10集224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具備四十法者將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地獄中,哪四十個呢?他自己是殺生者,
且在殺生上勸導他人,又是對於殺生的認可者,再對殺生稱讚、......比丘們!具備這
四十法者將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地獄中。
比丘們!具備四十法者將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天界中,哪四十個呢?他自己是離殺生者,
且勸導他人戒絕殺生,又是對於戒絕殺生的認可者,再對戒絕殺生稱讚、........,比
丘們!具備這四十法者將像這樣被帶往置於天界中。」 "
這是佛陀叫人進一步用身語業表態,無疑的,這當然是讓不殺業的善法更深進一步了。這
也有讓人深思自己的哪怕一個小的行為都將會對環境與法界有不可想像的深遠影響。
所以,根據此點,我們可以思考,肉食與素食是不是一種"表態"。
(D)智慧之人在更深入的反省後會發現: 自己是畏懼死亡的,可見眾生也畏死,又何忍直
接乃至間接殘害之:
南傳法句經新譯 第十 刀杖品 (Danda Vagga)
"129、 眾生畏刑罰,眾生皆畏死, 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
巴利文經集:
"七〇五 我與彼等亦相同     彼等與我亦無異       
自己與彼相比較     不可殺害諸眾生"
這是一種由觀照生起的同理心。並能生出更多的善法。
(E)他更會察覺到,由於眾生息息相關,且生生世世皆曾為我父母親友,何不把這種不忍
,更進步昇起無量慈心,擴及一切生命與法界:
相應部15相應14-19經
"「比丘們!輪迴是無始的,……(中略)。 比丘們!經這長旅途,不容易找到非往昔
的[母親,父親,兄弟,姊妹,兒子,女兒]之眾生,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輪迴是無
始的,……(中略)足以要解脫!」 "
巴利文經集:
"149 猶如母親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唯一兒子,對一切眾生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150 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無論在高處,低處或地平處,不受阻撓,不懷仇恨,
不抱敵意。"
增支部4集67經/蛇王經(莊春江譯)
"「我對毘樓博叉有慈,我對欸蠟玻德有慈,我對洽毘亞餔德有慈,也對梗哈喬達摩葛
有慈。我對無足的有慈,我對二足的有慈,我對四足的有慈,我對多足的有慈。願
無足的不要傷害我,願二足的不要傷害我,願四足的不要傷害我,願多足的不要傷
害我。一切眾生、一切生類,一切生物與全部,願一切[只]看到吉祥的,願惡的不
要向任何人靠近。"
當對無量眾生皆生起慈心時,自然會對一切行為有著更周延的考量,為的就是怕傷害到他
們,乃至能利益他們。
(F)佛陀稱能如此觀照與同時利己與利他者為世間最上善人:
增支部4集95經/火葬場的燃燒木柴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現在世間中存在這四種人,哪四種呢?既非為自己利益也非為他人利益的行
者、為他人利益而非為自己利益的行者、為自己利益而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既為自己
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
比丘們!在這裡,凡這位為他人利益而非為自己利益的行者,這位是這[前]二個人中比
較優勝、比較勝妙者;比丘們!在這裡,凡這位為自己利益而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這
位是這[前]三個人中比較優勝、比較勝妙者;
凡這位既為自己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這位是這四個人中最高者、最勝者、上首者
、最上者、最頂尖者。"
為自己也為別人的人是最最最棒的。佛陀如是說。但什麼是這種具體的行為呢?
增支部4集99經(莊春江譯)
"哪種人是既為自己利益也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離殺生者,也
勸導他人戒絕殺生;"
守五戒且素食者算不算用行動勸導他人不殺生? 再來看另外幾種:
"哪種人是為自己利益而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離殺生者,但
不勸導他人戒絕殺生;"
這是以低標低空飛過消極守戒者。
"哪種人是為他人利益而非為自己利益的行者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未離殺生者,
但勸導他人戒絕殺生;"
這是只說不做,言行不一者。
"哪種人是既非為自己利益也非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呢?比丘們!這裡,某人自己是未離殺生
者,也不勸導他人戒絕殺生;"
這是一般未有信佛者。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營養均衡的素食者,只要是以慈心不加害心出發,如何能是非法非律
? 不僅如此,更是圓滿五戒十善以及四正勤的方法之一。
再來就是必須知道制戒是循序漸進的,今日可以做的,明日不一定可以做。
佛在制定戒律都是隨緣制戒,總結到最後,有十種肉不可食: 有的是因為氣味,有的是引
來猛獸,有的是動物顯靈拜託,有的是國家的重要作戰主力,有的是怕被譏嫌。
但有一點肯定的是,不能吃的愈來愈多。這本來就是正常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出
現又一種肉不能吃。
如果佛陀更長壽,或去到更多異地,會有更多的制戒,比如來到中土,會有人向佛陀抗議
吃牛是不義的行為,吃猴肉是無恥的行徑,吃魚翅是卑鄙的表現。去到馬來西亞等回教地
區,又有人會說吃豬是骯髒不淨的行為。
因為佛制戒以與社會和合,避免破壞三寶形象為凖則。所以,我想這些大概都GG了。依此
下去,若時機成熟,佛規定素食,也不是那麼不能理解的事。
但是,我們為何會看到南傳有葷腥經這樣打臉素食者的經文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以大乘來說,每個眾生對悲與智的感受度都不同,也就是說,當他發
願的時候,他側重的面向都不同,有的特重智,叫智增上,有的特重悲,叫悲增上。比如
佛陀或文殊菩薩就是重智,很冷靜,但未來的彌勒佛就不同了,他就很重慈悲,所以很早
就不吃肉。所以,絕不能夠看一個菩薩的行相就判定菩薩道就一定如何。那是很容易誤判
,甚至犯了毀謗的錯誤的。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菩薩一定不會犯葷腥經裏的婆羅門的錯,因為,他太著相,以是否吃
葷腥的食物來判定修行的好壞。要知道,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關鍵在心。
但是如果他問佛陀說: 佛陀吃葷腥會不會促成很多肉販造"殺生"的"葷腥事"來供佛。那麼
佛就不會這麼回答了。比如說,龍女哭泣的向佛陀說不要再吃蛇肉了,因為很多蛇同伴因此陣亡。佛就
答應他的請求,沒有用類似葷腥經的語句來回應他。
由這段的回應,我也想告訴喜歡以這段經文勸戒人別吃素的法友。這段經文,沒叫人別吃
素,只是叫人別著相。相非修行的目標,心才是修行的目標。
而且,還請你反思一點: 難道你們成就的四雙八輩是必須奠基在一堆人的刻意殺生葷腥事
上嗎?
最後,要有智慧的判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是很重要的,佛是一切智者,當有事情比不吃肉更
重要的時候,自然不會冒然吃素。尤其在草創期或要度某類眾生時。
但是因緣具足時,比如土地能種植多種蔬菜時,營養無虞時,與國情及文化相合時,佛教
已完全深入民間時,不食眾生肉自然能推廣。比如中土與台灣,就非常適合。如果印度又
有大乘佛法,那也O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