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佛教為什麼要吃素??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3-19 17:14:56
→ MartinJu: 你講的跟很多經文都有牴觸,很明顯慈心的修行方式你沒 03/14 05:12
→ MartinJu: 學到,還以為慈經沒有講四聖諦,用慈心的概念輔助其他禪 03/14 05:12
→ MartinJu: 定而已 03/14 05:12
你應該再把慈經仔細看清楚
http://www.maha-sati.com/24904245153114637027.html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作為基礎、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
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是那十一種呢?睡眠安穩;不做惡夢;醒覺安穩;為人所愛;
為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
;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慈經的十一種利益沒有滅苦和涅槃而是投生到梵天界,
這就已經清楚說明了修慈心是色界禪。
我應該已經跟你解釋很清楚了四念處和色界禪的分別,
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次第非常嚴謹,
你不想弄懂修四念處和色界禪的差別是你自己的事。
要是你不搞懂四念處和色界禪那的差別,
不只修四念處不會成功,修色界禪那也不會成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19 17:26:00
http://www.fosss.org/Article/CiJing/Index.html第一句就說明修習慈經可證心解脫。您黃字那句話是指"最少"都能生梵天的意思。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16-03-19 20:10:00
一樓連結的經文都不信,上上篇還說慈和禪定無關,這態度我實在不敢恭維。你不妨先去請教善知識修修慈心悲心再來討論吧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19 22:04:00
莊春江師兄經文原文略有差異(也是關鍵) 如下所示: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3.htm一樓Amt著名的亂引一通再亂解一通的毛病沒變:以往說附網址說一行禪師"教"聖經 我一查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然後又附網址說王后喝酒開緣 來護航淨空 後來我一查網址是說王后喝酒救人 現在Amt引南傳經文不從莊師兄那邊引較精確的慈心(方向-自然應搭配四念處)解脫反而引藏傳人士翻譯差池的南傳經句-來繼續自行腦補~而馬丁這個半桶水文獻方法論者就高興地附和Amt起來?(依莊師兄譯文)"修行慈心解脫"<--要怎麼解脫?是要嘛Amt跟馬丁以為的不需四念處 只需"廣發慈心"就能解脫--但慈經可沒說這就"夠了"--或是hva建言的--佛也斬斬釘截鐵明言的四念處方法(來搭配慈經)?誰詮釋得對?恐怕不是亂解一通的慣犯跟半桶水文獻閱讀者那邊對~~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00:55:00
樓上大德,您要不要把游標移到您連結的經文自己看解釋。「慈心解脫;以慈而心解脫」(mettā cetovimutti)爾時,世尊便說斯偈: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諸結漸漸薄,轉"見於道跡"。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另外,此主題是再強調修慈心也能得解脫,這並不是說四念處就不需要了,四念處是基礎,請別搞混了。佛法本來就互補,否則南傳怎不單一教四念處就好,還要廣說經律論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5_041.htm這篇中間 : 若如來不出時,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鬚髮,在閑靜之處,剋己自修,即於彼處,盡諸有漏,成無漏行。....吾昔著此慈仁之鎧,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像這類經文本來就非常多,修慈心者,無論是否值遇佛世,都有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跟您說過很多次了,成佛是你的心,修行也是你的心,名相千萬種,終究還是要回到你自己那顆心去處理解脫。如果不能靜下心來體會經文,只在名詞術語上去分別執著求解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煩惱而已。四念處跟慈心,往外面看當然不同,但有一個共同處,就是你自己的心,這樣而已。難道你修四念處就是 C,修慈心就會變成C-plus。影分身術喔 = ="自己去體會吧 ~ 阿彌陀佛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02:22:00
"心解脫"這個詞在經典中通常要看上下文來決定指的是因為心清淨離貪的"暫時解脫"或者是永斷無明貪愛、經常與慧解脫連用並且同義的阿羅漢解脫 在慈經中談的慈心解脫顯然是前者 原因正如hv大所言 修慈心禪觀的是概念法 只能達到安止定 而慈心禪因為培育的是慈心 所以各種不善心所無法升起 這是此處用心解脫的意義 而如果慈心禪培育的定力退去 那些暫時降伏的煩惱一樣會升起 只有念處禪修才是通向道果的唯一途徑 只是每個人過去累積的波羅蜜不同 有些禪師 例如緬甸洽密禪師會在四念處禪修前先教授慈心禪修 培育定力以及累積慈波羅蜜 以利念處修行的開展 事實上 純修念處禪修一樣是會培育慈心的 強大的正念一樣會排除種種不善心 並且讓種種美心所 包含慈心悲心等美心生起 念處禪修殊勝處在於所緣是究竟法 而究竟法在一切眾生的身上都會呈現相同的性質 因此種種與同理心相關聯的心例如慈心悲心等 就很容易在修習念處的過程中附帶產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08:47:00
我想經典已經寫的很白話了,也讀過幾篇法師整合慈心觀相關經文,也都有提到修慈心確實可達解脫。而實際修行也不太可能單修四念處或者單修慈心觀,二者必然都會是主修的課題。佛為什麼在阿含說慈心是屬於最勝之法,這不單單涉及到禪定更深入的部分可涉及到菩提心的發起,進而趣向菩薩道修持。也就是四無量心的修行之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09:01:00
達到解脫,那麼要先了解何謂解脫,解脫的定義?眾生因為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顛倒見纏縛,故不得解脫,證得解脫即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顛倒見,進一步寂滅了遍行苦。阿含經提到,內道行者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與七覺支俱修,通向斷除無明我執薩迦耶見之無漏解脫道,《雜阿含經》:「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七覺支由念覺支乃至捨覺支,七覺支次第生起: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與慈俱修七覺支在修每一覺支的相輔相成的行進間,皆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七覺支依於內道三十七道品,與慈俱修生起慈心三昧的止觀,七覺支依於得到初禪近分定的定覺支,內道行者依於初禪近分定生起的慈心定,是具相的四無量心,透過三十七道品所修習的無我慧攝持四無量心趣向解脫慈心有三種層次,《大智度論》:「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生慈緣的慈心,是見眾生是實有的,依此而修的四無量心產生色界的止觀禪定,依發願可生色界梵天;法緣慈的慈心,是證得無常苦空四諦十六行相的智慧所攝的慈心,具有證得細品無常的瑜伽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無緣慈的慈心,是證得一切法性無自性的內心智慧所攝持,依於證得無諦實的智慧所攝的慈心等無量三昧的心解脫。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34:00
在佛出世以前,已經有許多外道修習慈無量心而投生梵天。這樣的慈心修習可以離貪愛蓋,卻無法永斷貪愛。這種依定力降伏纏縛煩惱也被稱為心解脫,但不應該把這種解脫與阿羅漢解脫混為一談。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37:00
佛法的慈無量心是與空正見相應,跟外道是不同的。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40:00
至於實際修習,我不知道說「不太可能單修四念處或慈心禪修」的A大有沒實際修過慈心或四念處禪修,這兩種修習是有很明確的不同的。慈心禪修是共外道所有,四念處才是不共外道的。對念處修習者來說,如果能夠不被太多蓋障干擾,是可以不需要另外同時修慈心的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43:00
佛陀弟子修的內容可多了。四聖諦,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您修不修?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45:00
空正見不會從單純的慈心禪修生起,只能透過對究竟法的觀照,也就是四念處,來生起空正見。這才是佛教慈無量心與外道的差別:四念處。三十七道品其實只是從不同面向來闡述四念處禪修中五根五力的平衡開展,歸納總結也就是四念處而已。(慈心禪修可不在道品中啊)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0:00
那你生起空正見了嗎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20 11:51:00
Amt又在東拉西扯了 令師淨空X僧不是說佛教是教育嗎?四念處是"絕對必修" 修四念處自然可滿足七覺支~~四聖諦是宗旨 四念處本來就不會違背宗旨~37道品白紙黑字大家都查得到 其中也沒有高舉慈心--換言之 慈心是"選修"科目 必修科目修得好自然有慈心什麼是必修什麼是選修 什麼是主什麼是從 麻煩搞清楚核心必修科目不花重點用功 整天把選修科目努力修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6:00
阿含跟樓上c版友的補充已經很清楚了,如果要用自己意思去解讀,那也沒辦法。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20 11:56:00
這種亂解佛教教育的學生 根本學偏了還不自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6:00
四念處為慧心所所攝,慧心所是別境心所,慈心是煩惱心所中嗔心所的相違品,只修習慈心觀無法斷除煩惱,只能暫時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7:00
中阿含還講更直接能證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8:00
壓伏煩惱的現行,例如梵天婆羅門以慈心觀修習止觀禪定獲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8:00
如果這些經文都忽略,那也沒轍。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9:00
得色界初禪的禪定,在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中沒有嗔煩惱的現行,但不代表已斷除嗔煩惱。內道行者依於修習四念處產生無我空正見的智慧,依無我空慧攝持慈心所修的慈心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01:00
我是不知道從說文解字的方式解讀經文,與依照實際修習念處與慈心禪修後的親身經驗來解釋爭議處,哪種才是「用自己意思去解讀」啦。不過佛陀最後的教誨是以自為洲,對於經文不解處,佛陀還是建議我們要用親身體驗來當依據。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01:00
三昧四無量心,並不同於外道所修的四無量心,同樣是往生色界,例如三果投生色界禪天,但是三果依於無我空慧斷除了五下分結,因此證得三果不但斷除了嗔煩惱的現行,也斷除了嗔煩惱的隨眠。無我空慧的慧心所與慈心,二者是不同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05:00
上二界不只沒有嗔煩惱,也沒有很粗的貪欲煩惱。所以經文中有時會把定力成果描述為心解脫。http://tinyurl.com/zlop5gx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05:00
的心所,不同的心所可以同時伴隨心王存在,若只有單修習對治嗔煩惱的慈心觀,無法真正斷除煩惱,並須配合修習無我慧,如上大智度論提到的三種層次的慈心,最低層次的生緣慈並沒有證得無我慧的攝持,這是共通於世間外道,層次更高的法緣慈與無緣慈,則分別有證得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的智慧攝持,如此的慈心三昧才能證得解脫,符合三法印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25:00
如原po引文所述的慈心修習,是不會證到無我的。不透過以念處對名色法的觀照,不可能體證無我,所以重點是四念處,不是慈心啊。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35:00
中阿含卷3: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佛法可淺可深,無有定法,法法圓融互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38:00
如yogi法友所說,戒定慧三學中,定學在經典中又作心學,如阿含有以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來稱呼戒定慧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39:00
修慈心解脫是佛經上面寫的,並不是敝人講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0:00
三學,四禪八定的定學(心學)與世間外道共通,在上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0:00
我只是告訴你們經典有記載,至於是否採納那就是個人因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1:00
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中,沒有貪嗔癡煩惱的現行,暫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2:00
我自己的解讀很簡單,慈心的含攝很廣,也必須和其他修法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2:00
時得降伏煩惱的定心解脫,但是外道尚未得無我慧的慧學,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3:00
慈心觀的層次有深淺,三果聖者修習慈心觀中的法緣慈、無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3:00
就如同凡夫的慈心 與 菩薩的慈心 與 佛的慈心,是有等次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4:00
緣慈,不只能證得四禪八定,進一步能證得滅盡定的解脫。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4:00
如果一昧用某種論典的解釋來侷限慈心的廣大,那會失去本義這才是我要講的重點。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5:00
Amtb的問題出在於無法融攝經律論三藏內容的次第,對於各種名相不知其內涵的定義、分類等,而只流於名相上打轉。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0:00
誰在名相上打轉還不知道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1:00
對於一個法的名相,要從其定義、分類、事例去認識掌握,以前我也曾跟你一樣看了很多經書文章的內容,有種好像可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52:00
A只引中阿含一句有斷章取義之嫌。在那段經文中,講述的對象是正念正知具足的多聞聖弟子,不是未證道果的凡夫弟子。讀慈心相關經文,不要都忽略那些談論正念正知等條件的文字。如前所言,念處才是決定佛法與外道差異的不同,不是慈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2:00
以觸類旁通的認識體會,但是後來有系統次第的學習佛法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2:00
很抱歉~ 我不覺得跟你一樣。佛經怎麼寫怎麼看如此而已yo自己再詳細看清楚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3:00
才知道很多時候是自己的望文生義自己想自己對。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4:00
經典就是這樣寫,如果認為自己比佛還高明,那就這樣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5:00
凡夫依法不依人,依自己這個人解經常常會有望文生義的錯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56:00
讀經不仔細讀上下文脈絡,從文字理解禪修時不依據實際禪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6:00
誤,因為實修實證有許多深淺的層次,所以要依於聖者依經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6:00
好吧樓上兩位高人,你們覺得修慈心無法解脫是吧那就尊重你們的意見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7:00
實修闡釋的論去進一步學習,經論律三藏是一體缺一不可。慈心觀有許多層次,修習慈心觀中的法緣慈與無緣慈可解脫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9:00
你自己都說法緣慈和無緣慈 ... = ="有時候真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9:00
修習慈心觀的次第: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0:00
法緣慈的定義是,具有證得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的無我慧所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1:00
我前面不是跟你說要搭配其他法一起學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1:00
攝持的慈心觀;法緣慈的定義是,在具有法緣慈的基礎之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2:00
,進一步證得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所攝持的慈心觀。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2:00
說話都沒在看,然後有說別人有問題 ~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3:02:00
真心推薦你實際修習四念處,親身體驗概念法與究竟法所願的差別,自然能體會為什麼說慈經教導的慈心禪修無法讓人體驗無常苦無我,沒有對無常苦無我的實際體驗;了解定與慧的不同,自然能看懂http://tinyurl.com/zlop5gx這篇文論述心解脫有時是指禪定成果的意義。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3:00
好了~ 不跟你們鬧了。這話題根本就不是我想參與的 ~我也知道你們要表達的,盡在不言中。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3:00
慈心是心所的認知,它的行相是願予眾生快樂,緣生慈的慈心雖然緣於眾生修願予眾生快樂的慈心觀,但並未證得眾生是無常法的細品無常,是執眾生是常一自在、五蘊獨立實質有所生起的慈心,如梵天婆羅門以此修四無量心的禪定止觀又稱為四梵住;法緣慈是緣取眾生修願予眾生快樂的慈心觀而有證得眾生是無常法的細品無常,證得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與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智慧所攝持的慈心觀;無緣慈是緣取眾生修願予眾生快樂的慈心觀,不但有證得補特伽羅無我之智慧,且證得一切諸法無諦實(法無我的空性)之智慧攝持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3:11:00
要證得眾生的無常相,必須先體悟自身名色法無常。這也是唯有四念處能體證的。慈心禪修很好,培育慈心很好,但是慈心所與慧心所仍然是不同的。法緣慈與生緣慈的根本差別還是在慧的深淺,這是依靠念處禪修來成就的,絕對是說我們修習對眾生輻射慈心射到某天就突然產生智慧。絕對*不*是說我們對眾生輻射慈心射到某天就突然產生智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13:00
的慈心觀。慈心是一種世俗行相的心,當聖者證得無我空慧的根本智出定後,於後得位的慈心行相有無我空慧的伴隨。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08:00
反正怎麼凹就是要講到跟“慈”這個字八杆子打不著關係就是了。你們喔~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0:00
Amtb的誤會很深,智慧的深淺對修習慈心觀的力量有很大的影響,當有佛法的無我慧去修習慈心觀時,會因為觀見眾生受無明我執顛倒見纏縛流轉生死,因而生起更深廣的慈心。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16:00
修四念處就是修慈心,你信嗎?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7:00
三種層次的慈(悲)心?http://goo.gl/KRLa9l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19:00
四念處從哪來?從佛陀慈悲心而來,既慈心生,必然含攝慈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9:00
四念處屬於智慧分所攝,慈悲心屬於方便分所攝,修行要有智慧資糧,也要有福德資糧,智慧分與福德分智悲雙運。關於四念處的修習,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品有講述得很清楚深入,依於四念處的智慧修習無我空正見。入菩薩行論的第九品智慧,即以四念處說明無我空正見內涵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34:00
有時候佛法要看個人從什麼角度切入去了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36:00
法無定法,並非亂無章法,有因緣的話可有系統次第的學習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4:37:00
用自己想當然爾的觀點去說別人對你的指正是凹 那就隨喜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37:00
關於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品的四念處,格西最近剛上過課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4:39:00
如cool所言"有佛法的無我慧去修習慈心觀時,會因為觀見眾生受無明我執顛倒見纏縛流轉生死,因而生起更深廣的慈心。"這也正是我前面說從傳統南傳四念處禪修來說雖然看似只修正念但是因為觀照的是共一切眾生的究竟法 自然會產生對一切眾生的慈心悲心 這樣的慈心會俱足正念正知 但不能說因此慈心禪修培育的慈心也自然具備正念正知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44:00
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才是佛法殊勝處。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46:00
這要真正去了解經律論三藏的內容,才能如實的做到,否則只是流於口中說說,人身難得應當努力深入經律論三藏修習四無量心的次第中,最後的捨心行相是願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菩提心的發起即以平等捨為基礎,四無量心為修習菩提心的前行,依於平等捨而修發起菩提心的法類。不同根器的眾生中,鈍根行者先發起菩提心再修習空正見法類,利根行者先由空正見的解脫知見發起菩提心,不論哪一類行者,最出發起菩提心為世俗菩提心,當世俗菩提心任運生起時即進入了大乘資糧道,悲智雙運經過資糧道、加行道的修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5:03:00
放下煩惱,解脫束縛,乃至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這整個解脫路就是對自己真正行慈悲的體證。希望能體會這層意涵。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5:04:00
習,於見道位證得無我空性慧的見道根本定智,此時有如實證得空性慧的滅諦,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入涅槃之流所謂的放下煩惱,即知道無明我執薩迦耶見顛倒見的行相,眾生因由無明我執薩迦耶見顛倒見的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無我空性慧,因由無明我執薩迦耶見顛倒見引生貪嗔等一切煩惱,故於內心的行相上,要知道無明我執顛倒見的所破,如理思惟觀察知所破,破除所破,即破除了煩惱行相的根本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7:59:00
<華嚴經 修慈分> :世尊!菩薩云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樂無倦,而能速證廣大佛法?菩薩云何,在生死中,不受無量眾苦逼迫,於諸佛法速得圓滿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佛子!若有眾生,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如是修習,於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羅蜜速能逮及諸忍之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最上功德,莊嚴其身、盡於未來,常住安樂;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已來諸業重障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讀讀這一品經文。修慈,絕對不是單單只侷限在所謂慈心禪這類禪定上..正如經文所說 :「佛子當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離於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常得六種梵天之福;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先世已來,所有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就如同主帥,其深廣是牽動整個菩提道次第的動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8:13:00
另外補充,三十七道品的智慧,在聲聞獨覺得基智中有,在菩薩的道智中有,在佛果的一切相智(或稱一切種智、遍智)中有,三十七道品中,修習四念處所獲得的證量界線,從大乘資糧道下品直到佛地中都有。佛果一切相智的十八不共法中,有一項「念無失」,《大智度論》:「佛一切身、口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者,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慈心觀是要修的,止觀修習中,在止觀所緣的五種淨行所緣裡,慈心觀是其中之一,慈心是願給予他人快樂的一種心態正式具相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定義是要有色界禪定所攝在還未有色界禪定的止觀前,內心生起的慈悲喜捨是隨順的四無量心,其因果次第為,先有隨順的四無量心,才有正式具相的四無量心,內心透過安住在四無量心的行相,經由止觀的修習,圓滿了欲界定九住心的次第之後,進一步獲得色界初禪所攝的近分定,降伏了五蓋,獲得色界禪定所攝的四無量心時,之前修習的四無量心轉為正式具相的四無量心,色界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得生色界梵天的因緣,為持守五界十善修習禪定、修習四無量心,色界梵天的四無量心具有色界禪定的止觀雙運,又稱為四梵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在內道行者如聲聞獨覺的心續中有,同樣的,正式具相的四無量心為具有色界禪定的聖者心續中所攝慈心是想要給予眾生快樂,聲聞獨覺唯念祝願一切眾生快樂菩薩行者由想要給予眾生快樂的慈心,不僅唯念為完足,更進一步思惟一切眾生是如母具恩有情,有情受苦是我無法忍受的,透過這樣想給予如母具恩有情快樂的心,由四無量心的慈無量轉為大慈心,亦即欲荷負有情予樂拔苦,然而若要圓滿的成辦眾生的予樂拔苦,唯有佛果一切相智的能力方能成辦,因此由大慈心、大悲心,進一步生起為利益如母具恩有情願成辦佛果一切相智的菩提心,發起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由欲成辦佛果的願菩提心,走入成辦佛果的行菩提心,經由行菩提心漸次圓滿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透過悲智雙運的無我空正見,漸次斷除無明我執顛倒見所攝的所知障與煩障,漸次圓滿佛十八不共法,當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時成辦佛果一切相智(一切種智、遍智),無倒善巧利益眾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