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解深密經》云何修奢摩他(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12 00:11:04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能求奢
摩他(止)、能善毘缽舍那(觀)?」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
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十二分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
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
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
■ (止觀所緣二諦隨一,修習止觀的所緣,可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緣勝義諦的法類)
根據佛陀所宣說的十二分教(如蘊、處、界等道理),(行者)這樣一心專注地思惟
(所聞)法義,獨自端坐在寂靜沒有干擾的空間,內心安住(憶念安住,而)作意思
惟;對這樣的所緣境能思惟的心,在內心當中相續不斷地朝向所緣境作意思惟,依照
這樣如理修持,令心反覆多安住之後(去除粗分與細分的沉沒與掉舉),(當圓滿的
專注力)生起身的輕安和心的輕安,(得到這種禪定安止)就稱為奢摩他。照著這樣
(修持的話),菩薩就能夠求得奢摩他(止)。(獲得正式具相的奢摩他安止會產生
身心輕安,修習安止未得身心輕安時,是隨順的修止、隨順奢摩他相應作意。)
1.修習禪定安止所緣的對境,不是前五根識的對境,而是意識的對境。「如是善思惟法
」,法是妥善去思惟的那個對象,是意識的對境。
2.「善思惟法」:心安住於善所緣境;「獨處空閑」:無人干擾的寧靜環境;「內正安
住」:內心平靜專注,憶念安住於善所緣境。
3.「作意思惟」:奢摩他的本質是定,修定的行相是無分別專注不散動到其他所緣,作
意思惟是指心不間斷地朝向專注於善所緣境。
4.「內心相續作意思惟」:修定的過程中,以憶念安住,正知觀察,遠離沉沒與掉舉,
來成辦所有的專注。
5.「如是正行多安住故」:照著這樣如理修持,繼續安住在善所緣境,前心安住、後心
亦繼續而住,不斷地安住沒有散亂到其他所緣,遠離所有粗分細分的沉沒與掉舉。能
緣的心清明地安住、有力執持地安住於善所緣境。《成唯識論》:“掉舉別相謂即囂
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若離煩惱無別此相不應別說障奢摩他,故不寂靜非此別相。
云何惛沈,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為業。”
6.「起身輕安及心輕安」:因為前面正行多安住的原故,而得到身輕安、心輕安的修定
之果。“輕安”指輕利喜樂,止息身心的粗重障礙,而得身心的堪能。《大乘五蘊論
》:「云何輕安?謂麤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
等輕安?謂止息身心麤重,身心調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身心粗重謂其身心
於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所欲轉,能治此者身心輕安,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其身心於
善事轉,極有堪能。由於獲得身心輕安,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貪欲蓋等五蓋多不
現行,對於善所緣進行實修時,心能如意而轉,隨心所欲地趣入修學善法。
7.身心輕安是在圓滿九住心之後生起,九住心過程──
1)內住心: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心住內所緣,內住於已經抉擇決定之所緣上,
以嘗聞何者為所緣教授、如何住所緣教授,而收攝外散之心向內,心首度變得不受
外境影響的一種狀態,能夠住於禪修所緣上(聽聞力/力勵運轉作意)→
2)續住心:初所繫心令不散亂,於所緣相續而住,心識之流的建立,藉著把心強制在
所緣境上,使得心能夠安住在所緣上一段時間,最初住所緣心之續流,數數思惟所
緣而修,第二住心將初住時能住之時間延長(思惟力/力勵運轉作意)→
3)安住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續住,若因忘念忘失所緣時,由憶念先前的所緣攝回,使
內心與所緣相安而住。修定過程中,會出現兩種障礙,即沉沒與掉舉,若是前者,
心會慢慢的陷入境中引發睡意,而後者則是心開始散亂並追逐其他的對象。第三住
心時,能於粗分的掉舉散亂迅速覺察,當心被干擾時,能夠立即把心帶回到所緣境
上,分神可以很快恢復,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復安置前所緣境(憶念力
/有間缺運轉作意)→
4)近住心:當心開始擴張的時候需要憶念的力量來加以限制,避免它又跑到別的境相
上,第四住心時,不但攝回向外散亂的心,且能令心住前所緣不離開所緣境,不會
令心遠住於外,於所緣境有強烈的專注力。前3)安住心尚有忘失所緣的時候,此4)
近住心憶念力達到圓滿,不會忘失所緣。由於數數收攝內心,內心漸細上上而住,
第四住心的品質已經斷除了粗分的掉舉,但是漸入細微的內心會產生沉沒,此時有
粗分的沉沒(憶念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5)調伏心:行者雖然能住於所緣境,然而五欲(色聲香味觸)、煩惱(貪瞋癡)等念
頭和染污重複地出現,需藉由正知的力量觀察,透過看清散亂念頭和煩惱的過患,
同時意識到定的利益,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心不流散。第
五住心時,雖然已無第四住心粗分的沉沒,但尚有細分的沉沒,因為沉沒,心對於
所緣境無法明晰有力地執持,要透過正知的力量覺察,藉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
定心生欣悅,讓心策舉斷除細分沉沒。第四住心時已遮止了粗分的掉舉,第五住心
時對治了粗分細分的沉沒,此時心如虛空,有似空明狀態,容易讓人誤以為得定,
然而離真實定境尚很遠,需從如空之心透穿而出(正知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6)寂靜心: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第五住心時由正知的覺察力對治遮
止了細分的沉沒,因由對治細分的沉沒而又產生細分的掉舉。第六住心時,正知的
力量達到圓滿,息止了諸隨煩惱的細分掉舉,心能安住在寂靜的狀態下,一心專注
於三摩地,於三摩地沒有絲毫不喜之心,與定境敵對的感覺被平伏,不會因感官的
渴望而對定生起厭倦(正知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7)最極寂靜:雖然過失和染污習氣已經被壓伏,但不代表它們不會再生起,當這些習
氣在心中生起,不管這些貪、瞋、無明習氣是以粗糙或是微細的形式呈現,透過覺
知的力量將他們息止,第六住心時進一步息止了細分的掉舉。第七住心時,雖已無
粗分細分的掉舉、沉沒,但有最極微細的貪等將起之勢,需要透過精進的力量,以
精進的力量不斷覺察潛伏的煩惱勢力,若生貪心憂戚昏沉睡眠等胚兆,此將起之勢
力(尚未真正生起)將生即斷、尋生尋斷,此時所有已生、將生未生的煩惱障礙被
調伏,由第六住心的寂靜達到第七住心的最極寂靜(精進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8)專注一境:從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心已經多少能夠專注到某一個程度,且能安住
在禪修的所緣境上,過程中會出現沉沒、掉舉等染污的干擾,總是隔有一段時間定
境又被打破,因此必須開展憶念力和正知力、精進力,對治掉舉與沉沒,當掉舉、
沉沒不再生起成為定境的障礙,這樣的結果就是修行像一條沒有中斷的河流,此時
進入第八住心。第八住心是由第七住心的精進力而專注一趣,第七住心在精進力下
已不受貪等各種煩惱擾動、不受掉舉與沉沒之害,第八住心時精進力達到圓滿,微
細的沉掉將生未生之相也已沒,完全無有沉掉障礙,於三摩地相續無間而住,此時
尚有功用,由有作行令無間缺,尚未成就任運(精進力/無間缺運轉作意)→
9)平等住心:行者由第八住心繼續堅定而謹慎地用功,不再有沉沒和掉舉打斷定境,
透過這樣的串習,堅定不移且持續不斷地開展定境,所緣境會變得非常清晰,在這
種狀態下,由串習純熟,心無須用力,也不必透過憶念和正知力量的支持,就能安
住在所緣境上,此時行者達到心的第九住心平等捨,成就自在任運而轉。第八住心
專注一趣時,尚不離精進心的加行功用,第九住心平等住的等持心,是由精進不斷
的串習力成就任運。此時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皆已圓滿,解脫所有沉
掉,能緣的心達到行捨,於止觀品調柔正直,成就於所緣境無功用轉的等持,心住
三摩地任運相續。得到第九住心時圓滿了欲界定(串習力/無功用運轉作意)。
8.專注力圓滿具足第九住心後,由第九住心增長,次第引發“心輕安”→“身輕安”→
“身輕安樂”→“心輕安樂”。專注力產生心的輕利,而得身的輕利(輕便堪能),
再由身的輕利(輕便堪能)產生身的喜樂,而由身的喜樂產生心的喜樂。《大集法門
經》:「心生歡喜,以喜心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
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脫智。」
9.專注力具足九住心,降伏了五蓋,平靜的力量增強之後,僵硬的身心也會柔軟,此僵
硬、遲鈍、難以運轉的心伴隨著沉重和心智的怠惰,這些粗重都是煩惱、妄想的根本
原因。平靜的力量增強之後,會帶來身心的輕安,對治身心的粗重。在平靜的心中,
輕安喜樂會生起,因為這樣,心變得更能安住於禪修的所緣境,輕安與心一境性展轉
相互增長,成為良性循環。平靜的心也帶來安穩和放鬆的身體,心輕安起身輕安,身
體的輕安對於行者非常有幫助,除遣了所有善法上的不堪能性,於身所作事輕利生起
(例如行持拜佛、念誦、禪坐、聞思等不疲倦,對於善所緣進行實修時,隨心所意的
趣入修學善法)。當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境再進一步時,身心輕安的喜樂會減弱,
由平靜取代,心更能安住在定境上,此時行者獲得了近行定(接近初禪的近分定)。
10.「是名奢摩他」:當由專注力次第圓滿九住心後,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就稱
為奢摩他。奢摩他安止是初禪第一靜慮所攝的定(未到地定、近分定),得到奢摩他
安止等於得到初禪近分最初作意,是上界所攝的心,不是欲界心。第九住心尚不得輕
安,第九住心後生起身心輕安才是得到奢摩他安止,此時得到上界(初禪)所攝近分
定。《成唯識論》:「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
輕安名不定地。」欲界眾生於入定之加行(九住心過程),由伏惑亦有微劣少分輕安
說為相似輕安。奢摩他安止具身心輕安,未得身心輕安是隨順奢摩他相應作意。
11.《深密解脫經》:「世尊!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未得心樂,佛說彼觀名
何等觀?佛言:彌勒!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