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原始佛教中的涅槃和斷滅的差異?

作者: TopoT   2014-02-26 22:56:21
※ 引述《fck302 (天上有神龍)》之銘言:
: 本人並非佛教徒,不過也有讀過一些佛經
: 知道佛法的一些基本觀念
: 在這裏想請教關於涅槃的問題
: 首先這裏所說的涅槃,希望各位儘可能以原始佛典為基準
: 不要用唯識及大乘的觀念來解答
: 有關涅槃,佛教中最簡單的解釋是
: 無明盡、貪嗔痴的止息、五陰滅、不受後有等等
: 亦即是五陰作為一個以無明為燃料的緣起物
: 因為覺悟出自我只是一種錯覺及幻像,當無餘涅槃後
: 五陰就消失了
: 在無餘涅槃中,不存在任何主體、心識
涅槃最直接的解釋就是煩惱的熄滅
無餘涅槃指的不是五蘊的消失 而是阿羅漢果
無餘的意思是指煩惱漏盡 身心已經沒有我執 不再因為我執而相續輪迴
並沒有死亡或五蘊消失的含意
有餘涅磐指的對象是至少證初果
有餘的意思是雖然煩惱尚未漏盡 身心雖然還會繼續輪迴
但是必然會煩惱漏盡 證阿羅漢果
: 讀到這裏,我的邏輯就轉不過來了
: 因為佛陀有用過"清涼、寂靜、崇高"等等詞句來形容涅槃
: 當然我是知道清涼不是真的感到很涼快啦
: 或許有餘依涅槃的覺者,還會因為五陰尚存,五陰可以感知到
: 涅槃的無上幸福、出離的喜樂
: 但無餘依涅槃,則是覺者已經徹底消失
: 既然不存在可以感受的事物
: 又如何能說這是一個幸福的境界呢?
: 因為根本就沒有可以感受幸褔的心識存在
: 這樣說的話,涅槃算是一種行者主動斷滅心識、生命現象的行為嗎?
如前言 涅槃指的是煩惱的熄滅
要達到這個目標 行者必須妥善平衡並觀察自己的身心 進而破除對於自我的執著與想像
這樣的狀態 經典裡稱為破除無明 而達到"明"
明並不是一種階段性的目標 不是一個人證得阿羅漢果就可以拋棄的工具
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也就是阿羅漢始終保持在對於自我身心明覺的生活之中
所以涅槃並不是一種行者主動斷滅心識的行為 而是覺察心識的行為
斷滅的對象是對於五蘊的執著 而不是五蘊本身
以上提供給你作參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或許有人會告訴我這是無記
: 但如果不解釋清楚這問題,又如何向一般人証明涅槃是值得追求的道果呢?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4-03-03 19:01:00
建議原po可以參考這篇說法。"因""緣"和合。色不異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