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杜林屍布─耶穌的血型??

作者: chakrachakra (???)   2011-05-13 15:25:56
http://hk-leo.net/unusual/03_mystery_02_01.htm
http://christ.hala01.com/%E6%9D%9C%E6%9E%97%E5%B1%8D%E5%B8%83/
據說耶穌的血型是AB型
假如屍布是贗品的話,耶穌的血型仍是一個謎
電腦專家利用從都靈裹屍布上獲取的資訊和血跡繪製耶穌容貌復原圖。
  國際線上專稿:由於科技水準的限制,人們對於耶穌真面目的話題一直停留在猜測階
段,但是最近,電腦專家們稱,已經使用數字技術復原了耶穌的容貌,且這張圖像與常見
的耶穌形象並不吻合。
  至今為止,大多數人認為都靈裹屍布就是當初用來包裹受十字架之刑的耶穌的亞麻布
。目前有電腦專家通過對這塊布的資訊及血跡進行解密,創作出了一幅圖像,並將其轉化
成3D圖像。在30日晚上播出的電視節目中,電腦專家公佈了這張完整的耶穌容貌復原圖,
但據創作圖像的公司透露,這張圖像與常見的耶穌形象並不吻合。
  該電腦公司總裁雷·唐寧(Ray Downing)表示:“復原耶穌容貌的工作進行了一年之
久,經過技術分析,這塊古代裹屍布上擁有屍體前部和後部的印記,但不是很清晰,並且
還混有血跡、泥土和水痕。”唐寧還稱:“很多資料證明,我們的復原圖非常接近耶穌的
真正容貌。”(海瀾)
耶穌長啥樣? 杜林屍布3D影像解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1/today-int5.htm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耶穌到底長什麼模樣?英國動畫家宣稱,他們依照據稱包裹過
耶穌遺體的「杜林屍布」上的血跡,重建了耶穌面貌的3D影像(見圖,取自網路)。
皮膚黝黑 身高一百七十二公分
杜林屍布是一塊麻布,上面印有看似一名高大、長髮、蓄鬍男子正面、背面的模糊痕跡和
血跡,基督教信徒深信是耶穌受難後包裹其遺體時留下的痕跡。
宣稱重建耶穌面貌3D影像的英國電腦影像專家唐寧,利用杜林屍布上這些神秘的痕跡,以
3D影像技術重建了立體版的耶穌面貌。不過,這份研究呈現的耶穌膚色黝黑、身高約一百
七十二公分,與現今最普遍認知的耶穌白皮膚、瘦削、高大形象不同。
唐寧說,「我們(在電腦上)將血跡抽離出來,使其(在透明的背景前)浮在空中」,他
解釋,由於杜林屍布是包裹、而非披覆在遺體上,這些血跡轉印到布上的位置,與血跡出
處的臉上傷口位置不齊。至於屍布上其他棕褐色影像痕跡,普遍看法是屍布碰到人體油脂
氧化後造成的,但唐寧不這麼認為,他說電腦影像技術發現了造成這些痕跡的物質,讓他
得以首次看見耶穌真貌,這些都將在三月三十一日晚間美國歷史頻道完整公開,「我的評
估是,我們已經相當接近此人真實模樣了。」
義大利杜林大教堂將在四月十日起展出杜林屍布六週,這是十年來,也是二○○二年修復
完成、除去中世紀修補痕跡後,杜林屍布首度公開展示。
杜林屍布 聖殿騎士團保護逾百年
http://www.dajiyuan.com/b5/9/4/7/n2486893.htm
【大紀元4月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魏國金/綜合6日外電報導〕在膾炙人口的「達文西
密碼」一書中被賦予保護聖杯重任的聖殿騎士團,其實保護的是被稱為「杜林屍布」的耶
穌殮布。梵蒂岡5日指出,中世紀的「聖殿騎士團」在十三世紀初的十字軍東征後,隱藏
並秘密敬拜耶穌殮布逾百年。這項說法似乎解開了杜林屍布多年下落不明之謎。
杜林屍布 傳說中的耶穌壽衣
目前收藏於意大利杜林大教堂的耶穌殮布,長久來被認為是耶穌受難後包裹其軀體的壽衣
,這塊亞麻布呈現有一名蓄鬍、長髮與十字架釘痕的男子形象。
教廷機密檔案館研究人員芭芭拉‧芙瑞指出,耶穌殮布在一二○四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
的君士坦丁堡大掠劫中失蹤,並至十四世紀中期才再度出現,在此期間殮布何去何從一直
是困擾歷史學家的謎團。
教廷檔案新發現
芙瑞在教廷報刊「羅馬觀察」撰文表示,在進行聖殿騎士團審判研究時有重大發現。她指
出,一位名叫沙巴提耶的法國年輕人作證提到,一二八七年他加入聖殿騎士團時,他被帶
到「只有騎士團弟兄才能進入的秘密地方」,展現眼前的是「一塊長麻布,上頭印有一名
男子的形象」,他被指示親吻男子足部三次,以示崇敬。
成立於十一世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聖殿騎士團,成軍目的在於保護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的基督徒,這個被教宗認可的軍事修會在一二九一年十字軍在西亞的最後據點亞克失守,
十字軍大勢已去,加上該騎士團龐大的資產引發覬覦的氛圍下,最後遭到迫害。
芙瑞說,在諸如雞姦等多項對騎士團的指控中,還包括拜偶像,尤其是敬拜「蓄鬚男子」
像。她指出,騎士團秘密敬拜的應是耶穌殮布。然而該教團的傳奇與財富讓歷史文學家深
感著迷,在「達文西密碼」一書中位居要角,該書並力主騎士被賦予保護聖杯重責。
八八年碳十四年代鑑定 是中世紀贗品
一九八八年的杜林屍布碳十四年代鑑定結果顯示,這塊布是中世紀的贗品,不過該結果尚
未塵埃落定,因為有人主張鑑定樣本是取自殮布修補之處,而非原本部分,該布一部分在
中世紀時遭火破壞。教廷則將殮布的真假交由信徒自行決定。
美東時間: 2009-04-06 19:00:52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4/7/n2486893.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2/c9069.htm
時間:三三年?一二六○年~一三九○年?
地點:義大利杜林
主將麻布交給祭司的僕人後,在雅各面前現身。
次經
  簡單地說,杜林裹屍布就是一塊長四‧三公尺,寬一‧一公尺的大麻布,上面印有一
個人正面與背面的影像,這個人很明顯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男人。這項事實本身就能引
起眾人興趣,加上有些人(教會權威人士不在其列)宣稱這塊布就是耶穌基督的裹屍布,
因此引發了眾多爭議,以致精密的科學檢驗與國際會議也隨之而來。義大利在一九七八年
舉行杜林裹屍布展覽,吸引三百萬人前往參觀;毋庸置疑的,若再舉辦這類展覽,參觀人
數一定會更為可觀。
  有些人認為杜林裹屍布的歷史源於西元一三五七年,當時沙尼的傑弗瑞二世在法國雷
內舉行杜林裹屍布的展覽,但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到耶穌像。例如四世紀一項資料來源提到
,達太或亞戴在敘利亞的伊德撒用「上好顏料」畫了耶穌像;六世紀另一項資料來源記載
一則傳說,敘述基督以手巾擦臉,他臉部的肖像便印在手巾上,而基督接著把手巾交給伊
德撒亞伯加王的使者。伊德撒藏有基督像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九四四年,當時拜占庭軍隊將
基督像從伊德撒帶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基督像在那保留到一二○四年第四次十
字軍東征,當時大軍攻破君士坦丁堡,將城內包括基督像在內的寶藏洗劫一空,這可以解
釋為何十四世紀時杜林裹屍布在法國展出。
杜林裹屍布與其所屬年代
  中世紀時有許多耶穌殮布的展覽,但杜林裹屍布又有什麼獨特之處?
  印在杜林裹屍布上的影像,在白色背景中看起來相當柔和,呈淡黃色,一般認為這影
像如一般底片是負像,包括正面及背面,屬於一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男人;而不可思議
的是,裹屍布上的影像還包含立體影像的資料。影像也相當精細,例如顯示出精確的人體
細部構造,包括遭鞭苔的傷痕、從手腕與腳部釘痕中流出的血絲、頭皮上的血跡、頭髮和
鬍子的細部。除此之外,觀察人員也指出某些痕跡可能是被打斷的鼻樑,甚至還發現疑似
放在眼睛上的硬幣痕跡。血跡已經過DNA測試,證明是人類的血液,屬AB型。
  裹屍布上也有一些細小微粒,包括塵土與花粉;花粉來自多種植物,專家宣稱已化驗
出十九種植物,這些植物的分布範圍只限於耶路撒冷及耶利哥附近。
  一九八八年,研究人員分別在蘇黎世、牛津、圖森的實驗室對杜林裹屍布進行放射性
碳元素(C14)定年測試,由於每個實驗室分得的裹屍布塊很小(一塊長五‧七公分、寬
一公分的布塊分為三分),因此採用適合微小樣本的加速器質譜法技術,而結果顯示裹屍
布布料的年代介於一二六○至一三九○年。至此,裹屍布所屬的年代幾可確定。
  許多人,尤其是新聞界,認為放射性碳元素定年已定出裹屍布所屬的年代,而無數科
學家也認為一九八八年發表的結果即為定論。然而,還是有人指出受檢樣本只是裹屍布的
一部分,而這部分從裹屍布首度展覽開始就常被人手碰觸,遭受污染的情況最嚴重。再者
,一五三二年在杜林發生的火災將裹屍布烤焦,大火也帶來更多的污染;這個理論已經由
樣本檢驗證實。也有一些人表示,古代麻布上有菌類和細菌滋生,而用來檢定裹屍布所屬
年代的程序無法移除這些東西。最後一點,既然放射性碳元素定年法檢定出的時間是十三
或十四世紀,裹屍布上人像(假設是偽造的)的藝術風格應屬中世紀,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杜林裹屍布提出的解釋
  如此一來,應如何看待杜林裹屍布?是偽造出來的、或是意外產生、還是奇蹟?這幾
種解釋都曾有人提出。例如,雖然在裹屍布上找不到畫筆畫過的痕跡,布上的影像卻也有
可能是藉由染料塗抹偽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布上的影像是將布覆蓋在炙熱雕像上產生的
焦痕;更有人堅持印痕是因為腐化中的屍體散發氣體,而在布上留下痕跡;還有人試圖證
明印痕是自然產生的現象(沃爾克林格效應或麻布纖維脫水)。有些人提出放射線理論,
認為屍體自然產生的電磁場和裹屍布相互影響;有些人主張耶穌復活時產生超自然的電磁
放射線;也有人主張是耶穌復活時的精神能量讓裹屍布留下印痕。
  這些對於裹屍布之謎的解釋帶給我們什麼?裹屍布真的能證明有奇蹟發生?這方面依
然有爭論和實驗的空間。有些相當讓人信服的理論主張印痕經由複雜精細的自然過程產生
,而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這個過程。在耶路撒冷一座古墓中以醫學用人體解剖模型進行的
一連串實驗顯示,熱氣(死後屍體發熱產生的熱氣)與人的汗液(酸性),加上石灰岩墓
穴提供潮濕的鹼性環境,會在未漂白的麻布上產生精細的影像。
  不論影像實際的形成過程為何,杜林裹屍布依然是科學上的異常現象,我們再怎麼分
析、分類,也無法得到結論。
本文出自《古文明七十謎團》費根 著/王玥民、張冠韶、黃聿君 譯
(貓頭鷹出版提供)
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http://newhamg.myweb.hinet.net/17/page17-2.htm
杜林的殮布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個謎?有人說它是中古世紀的偽品,有人說它來自一種超
自然現象,也有人說它是基督苦難及復活的證據。
我們由聖史瑪竇、馬爾谷及路加所證實的曉得,若瑟阿利瑪第買了一塊殮布,將耶穌的屍
體包在這塊新殮布內。聖若望更確切地說:若瑟阿利瑪第及尼閣德睦依照猶太人的作法用
香料將耶穌的屍體包在布裡。逾越節的早晨,若望與伯多祿來到耶穌的墳墓,看到墓是空
的,而殮布卻依然完整地留在原處,只不過因屍體的消失而扁了下去;汗巾也仍在原處捲
著。
在第二世紀,有冒稱「瑪竇福音」的偽福音,其中也提到殮布:「這殮布是很細的麻布。
據說大司祭亞納及蓋法曾斥責若瑟阿利瑪第將一塊新殮布用在一位受死刑的人身上,因為
這是猶太法律所禁止的。」這些情節我們不能視為有歷史性,因為是載於偽福音中,但是
這也可以告訴我們,這殮布在猶太習俗中以及在耶穌門徒們初期傳說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耶穌復活以後,曾很珍重地保存這塊殮布。
殮布是一塊淡黃略微近乎象牙色的亞麻布,其上面殘留了很多充滿了象徵意味的痕跡。過
去殮布公開展覽時,是掛著的,長十四點五呎,寬三點五呎,兩端有明顯可見的鋸齒狀皺
痕;那是一五三二年,受到火災波及留下的灼痕。這場大火熄滅後,留下一塊肉眼可見的
痕跡,就像一顆未經琢磨的鑽石,嵌在那裏似的。布面上,很模糊的浮顯出兩個人形的輪
廓。一個正面一個背面,在展開的布上,頭與頭相並的上下連著。站在近處看不出來,站
遠一點,就可以較清楚地看到那微呈褐色的輪廓線。這就是布中包裏屍體的輪廓線。包裏
屍體的方法顯然和一般屍體不同,是直著包的,也就是把布順著腳跟、背部、後腦勺、頭
部、臉、至腳跟的次序包裏著的。
從正面看去,臉部的輪廓就像貓頭鷹一樣怪異,眼睛似乎是張開的像凝視著什麼,瞳孔有
如針眼一般。細長的鼻子,好像在臉中央畫了一條線。而嘴就是鼻孔下的一個斑點。雜亂
的頭髮纏結著,像辮子一樣垂到頸子的地方。頭髮和臉的橫緣間,有一道很奇妙的空隙。
腳尖在正面的像中,並沒有顯露出來,而腳,就是從身體部份延伸出來逐漸細小的一道細
線而已。雖然如此,還是能識別出大腿、膝蓋與小腿。人像的手交叉著放置在小腹部上面
;腹、胸、腕,在正面的輪廓線中,可以很容易地辨別出來,而頭部、肩、臂部,在背面
的輪廓線中,也顯示得很清楚。
殮布各處,佈滿了暗紅色的血跡。髮際有一塊很大的血滴痕跡,顯示為尖銳之物所刺。身
體則有無數的小裂傷,顯示遭到了殘酷的鞭打。為釘子釘傷的手腕附近,是一大灘血。脅
下的傷口似乎很深,因為那個地方有大量的血漬。其他地方的血跡多在傷口周圍就凝固了
,而脅下的血跡,卻蔓延到身體的背部。
幾十年前,歷史學家只知道約在十二世紀末,這塊殮布被保存在君士坦丁堡,但自耶穌復
活後至保存於君士坦丁堡這段期間,這塊殮布的下落對他們來說仍是一個謎。一二零四年
,該堡被十字軍攻佔,殮佈又告失蹤。到了一三五三年,該殮布被發現供奉在法國的雷內
(Lirey)地方。根據歷史學家所得的資料,確定是由一位十字軍長(Godefroy de
Charny)在Smyrna城被摧毀時,帶回法國的。而自一四五二年以來則由撒瓦(Savoie)皇
家保存著;首先保存在尚百里(Chambery)特別建造的一所小聖堂內。一五三二年一場大
火幾乎將它燒燬。但是由於很高的熱度,使摺著四十八層的一邊烤灰化了,並產生兩條相
等的烤焦了的痕跡,幸而只是沿著身體的兩旁。該殮布於一五七八年再由撒瓦王送到了杜
林。
八十多年前,僅有少數人相信杜林所保存的殮布是耶穌的遺物。然而,一八九八年照相後
所發現的,卻在瞬間引起了大眾的矚目。那一天,七十六歲的謝根諾.匹亞──世界上第
一個接受委託拍攝殮布的人──從藥水中取出第一張底片,迎著紅色的光線定睛一看,不
禁愕住了!和想像的正好相反;那表情豐富,栩栩如生的臉龐,完全與一般聖畫像相似。
兩眼闔著,看起來是那麼的安祥。寬大的嘴巴,唇上微髭,下顎則是一大把絡腮鬍子。長
長的鼻子,就像浮雕一般,在鼻翼落下微微的影子,頭髮由於血絲的漬染而失去光澤,但
看來卻很柔軟。這豈不是告訴我們這張底片根本是張正片,而真正的底片正是這塊殮布嗎

然而,世人對這件事未必都有好感。「如果除了匹亞先生,還有人拿得出這樣的底片給我
們看,或許有可能……。」法國的「攝影專門雜誌」這樣寫著。但是這些意見及非難,在
幾年後的公開發表會中,都被駁回了。因為除了一八九八年那次以外,還有許多人拍攝殮
布上的顯像,而且也都得到了和匹亞同樣的結果。
隨著研究的熱潮,保證該殮布純真的證據越來越多,也越準確。那些曾仔細研究照相的醫
師及外科醫師們都一致承認:這塊殮布在一個短時期(約三十六小時)曾覆蓋一個受刑人
的身體,而且他身上的傷痕與福音所記載的完全吻合;頭部四周有血跡,面部腫漲,手和
腳被鐵釘穿透,且可看出兩腿並無被打斷的痕跡,從胸部流出一條長血跡,全身有很多傷
處。
最近一些專家研究殮布上面的塵土。用一個可放大四千倍極精密的原子顯微鏡可以認出第
一世紀加里肋亞的花粉粒,有的來自小亞細亞的埃得薩(Edessa),有的來自君士坦丁堡
,有的來自法國和義大利。這種不久以來用於法醫上的新方法證實,這殮布確實是耶穌時
代所有,且曾到過以上各地區。
那麼對於該殮布的真偽,到底如何決斷呢?聖經學教授杜伯樂神父(P.Andre Dudarle)
證實,面對這些科學的觀察,與聖經中關於耶穌受難所說的完全吻合,因而結論是:這確
實是埋葬耶穌時用的殮布。但教會對此卻沒有任何決定,因為這不是信德的對象。當然我
們不能從殮布中得到耶穌受難在天主救世計畫中新的意義,但是它可以呈現給我們耶穌感
人及莊嚴的面貌,而這面貌是千真萬確的,絕不是想像出來的。再者,也可以使人更確切
地明瞭福音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打耶穌的鞭子是一條皮條,前端有兩個金屬球,能打成
條形的傷痕。我們也可以看出行刑者及受刑者的位置,且受刑人的雙臂抬高起來,綁在身
體上端。
茨冠深入頭皮內,有血流出,濕透了頭髮及鬍鬚。在前額左邊,有幾條彎曲的皮膚皺紋。
右面頰有一大塊傷,鼻骨也被打碎。這是在受刑時所留的痕跡。
右肩上有一塊傷,是在上加爾瓦略山時被十字架橫木所磨的。膝部受傷也很重。手上的鐵
釘不是釘在手掌中心,而是在接近手腕的地方;釘子折斷了中樞神經,以致大姆指彎回,
必定產生很巨烈的痛楚。
兩隻腳是由一個釘子釘住,被釘的人可以倚著雙腳,為能掙扎而不致於窒息。由於血流在
前臂上,我們可以想像得出耶穌掙扎著使身體直起及呼吸。
當然,杜林殮布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同時研究殮布的人也有不同的解釋。
當匹亞所拍攝的殮布照片,刊登在法國各大新聞報紙與雜誌上時,身為藝術家與科學家的
威紐,突然對殮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奇怪那些痕跡是如何印在那亞麻質地的殮布上的
呢?因此,他窮數十年之力,不斷鑽研這個問題。他第一個疑問,便是殮布上那些像是不
是繪上去的呢?如果是一位藝術家,他也許懂得繪製反影的方法,也就是利用光線的照射
來描繪。但威紐懷疑,這種特殊的技巧,以及正片、底片的概念,在發明電及照相技術之
前數百年,難道就有了嗎?就有能力繪製出來嗎?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即使當時確實有這
樣的人才,也深通這種技巧,他又怎樣證實這作品是自己的?(沒有具名),他表現的是
什麼?繪這樣一幅圖,必須有正、反兩面的照片作參考,他不惜面對這許多困難,創造出
這幅令人難以理解的作品,原因何在?他的動機何在?
因此推測,也許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殮布上的像是自然界的傑作。或許是染料經過
了長時間,變了質而產生的模糊現象所形成的,或許是短時間受熱的影響。曾有一位批評
家認為:「身體的部份,可能是由混合成的白色顏料繪上去的;通常是紅色(硫酸、水銀
)和黃色或原色的土混合成的氧化鉛和氧化亞鉛化合物;黑影部份則以黃土、焦土或瀝青
(石油蒸餾殘渣)混合的黑色染料所繪。當殮布於一五三二年經過一場有驚無險的火災之
後,可能染料的組成起了變化(譬如瀝青在高溫之下軟化),也可能是空氣污染的緣故,
而形成目前黯淡的顏色。」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殮布上一定要證明有染料存在才行。但威紐用放大鏡在照片上檢視了
幾遍,並沒有發現一點染料的痕跡。他還用一塊質地和殮布相似的亞麻布描繪肖像,再把
它摺疊成小方塊,卻發現染料紛紛脫落。殮布出現至少有五個世紀,在五世紀間,經過無
數次的展摺,那繪成的像是無法留下的。因此,染料的說法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如果布
上的像是真繪上去的,怎會是一個反像?如果是染料變質?應該形成紅色或者褐色,怎麼
可能是布上這種顏色呢?而且,很明顯的,明亮的地方是布本身的顏色。因此,威紐認為
不可能是染料變質的。他推測也許是布表面化學性基劑轉化的緣故。
威紐的第二個論點,認為布上的痕跡可能是身體和布直接接觸造成的。為了確定這個說法
,威紐作了一個實驗,他裝上假鬍子,平躺在床上,讓兩名助手將粉筆灰塗在臉上(本應
使用白色,為了使效果明顯,特別使用紅色)然後,將一塊類似殮布的布巾蓋在臉上,用
力按了按。當布取下來時,布上卻上了並無二致的陰片效果(臉部輪廓突出的地方呈紅,
凹下的部分呈白,明暗情形與真人相反)大家有些緊張了。但這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眼睛
和面頰以及嘴的部位太低,鼻子也是平平的。說明白一點,這像看起來就像一張漫畫,和
殮布上部位正確,色彩均勻的情形卻完全不同。他們不氣餒地又連續做了兩次實驗;第一
次較先前減少了一些力道,第二次則較第一次增加了一些力道,然而,實驗的結果還是一
樣,粉筆灰接觸的地方,就像污漬一般。
一九六三年,瓊.瓦陸西根據在家中的研究,寫了關於這次實驗的理論性說明。他認為一
個圓筒狀的物體,只靠接觸而想將形像無誤且確實地印在平面上是不可能的,必須將受印
的平面伏貼在圓筒的表面才行。但展開之後,形像擴大及變形的情形卻依然無法避免。外
面光滑的圓筒尚且如此,何況凹凸不平的臉孔呢!
威紐的第三個論點,認為像是由身體上的自然分泌形成的;由體內的氣體和體表的蒸發,
引起化學作用而造成殮布上的像。巴黎一位物理學家──里內.可路遜,他時常作軟片實
驗,讀到威紐的理論,深有同感;於是他們做了一連串的假設,然後分頭展開實驗。
威紐實驗的對象是一枚金屬獎牌,可路遜則以基督胸像為實驗。他們分別在實驗的物作上
洒上亞鉛粉末,放置在不透光線的密閉箱中。威紐將相機底片放在金屬獎牌下面,可路遜
則放在胸像上面。這兩個實驗,前者可以顯示氣體向下發散的情形,後者可以顯示出氣體
向上流動的情形。二十四小時後,他們分別取出底片,進行顯影。獎牌的那張看不清楚,
胸像的那張則很清晰,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實驗的成功得力於亞鉛粉末。但它不是猶太人
埋葬時所塗油膏的成分,因此,油膏不可能是形成像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恐怕是尿素了

尿素大部份積貯在人體的膀胱中,尿液、汗液中,都含有這種成分,尤其人在瀕臨危機,
面臨痛苦時所流的冷汗,含量更多。尿素醱酵後就成為碳氣,碳又轉為氨氣,從人體發散
出來。
然而,這些氣體如何在麻布上形成像呢?於是他們依照聖經上的記載,用橄欖油混合一種
沒藥,並將蘆薈碾成粉狀備用。他們認為這些東西不是塗抹在基督身體上,而是塗在包裏
基督身體的殮布上。由於蘆薈含有亞洛印和亞路黑丁兩種化學成分,當它和氨一類的鹼性
物質接觸時,就會氧化形成黯淡的褐色。
為了證實這項假設,威紐和可路遜將麻布浸在混合了沒藥、蘆薈的油液中,然後再將其中
的一半浸在氨水中。麻布立刻起了變化,呈現黯淡的褐色。麻布乾後,布上形成薄片和粉
末,輕輕一拍,全剝落了下來,而浸在氨水中的一半,留下了去不掉的清晰污漬。同時,
布料仍然保持原先的柔軟性。接著,就是利用石膏像再一步證實這個假設。他們將石膏像
漏在氨水中,拿出來後,再和已經漏過油的布接觸,結果布上發生了褐色的痕跡。於是,
兩位科學家又拿一個手形的石膏模型,套上已漏過油的牛皮手套,然後在手套和模型之間
,緩慢而小心地注入氨水,再將手套剝開,赫然發現裏面形成一個手形的像。雖然並不十
分完美,但已足以說明「由蒸氣形成像」的理論,是有可能性的。
在西班牙Sol de Fatima雜誌第五十九號中,刊出一篇有關杜林殮布的文章,文中公佈美
國海軍一批科技人員三年以來研究杜林殮布的結果。
這些科技人員,大部份不是天主教徒,他們屬於美國Colorado Springs空軍學院及
Pasadena的「火箭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他們的構想是將真人
大小的杜林殮布放在VP-8影像分析鏡下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太空技術儀器,用來分析及解
析來自火星的影像。
分析的結果十分驚人。「殮布上的人」的影像分解成一系列的點。他們為每一個點,依照
它的光度深淺定一個數字。隨後,這一切資料又裝入一個電腦(Computer)內,重新組成
那塊殮布。使人驚奇的是,這些影像是立體的,換言之,這個新的影像是呈現起浮的。
由於用VP-8型儀器深入的研究,這些美國人可以認清及肯定,殮布各部份的強度由於身體
與布料距離的不同而各異。因此可以說,殮布上的影像與耶穌長寬厚的身體上的凹凸部份
相符。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攝影師都曉得,一般的照相不能變成立體的。一般改變成立
體的人像,往往要變形,例如,鼻子是扁平的或變形的。
這些技術人員確認,這殮布的影像是出於人們直到現在還不明瞭的一種輻射作用。這種信
念,由於仔細檢查從殮布上取下的兩件線上的血,而更加強。此外,印在殮布上的血跡及
傷處絲毫沒有變形。正如富克司(Or. Fox)所說,實際上不可能從布料上揭去一塊血塊
,而不破壞血跡的;這足以證明耶穌的身體不可能是掀去殮布後而消失的。
根據醫學的研究,耶穌大約身高一米八十,重約八十公斤。耶穌的身體背向下壓著,由於
筋骨僵硬,一定會壓到下面的冗肉,而留下痕跡。這與身體上面的痕跡應完全不同。但是
,奇怪地,背部的肌肉似乎沒有受影響;身體上面和下面的痕跡是一樣的,也很輕。這彷
彿耶穌的身體脫離布料的纖維,彷彿太陽光透過玻璃,在纖維上不留任何痕跡。
這批科學家也同意這類的放射作用。根據他們的解釋,這種放射作用在耶穌身體每一部份
或每一點上都有同樣的強度。VP-8儀器所發現的光度強弱的不同,同時造成略微的起伏現
象,這是由於布料每一點距離耶穌身體每點的不同,而放射作用是一樣的強度,甚而頭部
及腳部也受到同樣的光度。他們認為這種反射只能來自耶穌的身體,耶穌已復活的身體。
為能明瞭杜林殮布的全部現像,特別是這塊布背面的影像沒有被八十公斤重的身體壓壞,
這些科學家假設殮布上的影像是在耶穌復活的時候印上的,因為在那時祂的身體沒有重量
,而放射光芒。此外,這時刻也只是一剎那之間。因而我們可以說,如果他們假設,殮布
上的影像不是由於與傷口接觸,而是由於出自耶穌身體一種放射作用,那麼杜林的殮布顯
然地不只是耶穌受難的證明,而且也是祂復活的見證。
總之,各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充實了我們對於殮布的認識。例如,富萊博士(Doctor
Frei)由於在殮布上發現的花粉與兩千年以前熱內撒萊湖旁的花粉相同,因而結論這殮布
很古老。此外,這批科學家又從該殮布中發現耶穌受難新的支節問題。例如,據他們說,
耶穌是在肩頭上扛著十字架(Patibulum即十字架的橫木)。他們也發現,在耶穌的下巴
上曾綁一條帶子(這說明了,在頭髮和臉的橫緣間有一道奇妙的空隙),好使耶穌的嘴合
攏起來。
總之,對於耶穌殮布發生興趣的風氣,也是我們這時代的一種可喜的現象。在這科學昌明
的時代,殮布實在是一件最實地的見證。經多方面的研究,以往許多的異議,也都一一被
駁回了。這是一種徵兆,更好說是耶穌聖傷現在藉著這殮布向我們說話。耶穌願意藉著這
殮布向我們今日的時代說什麼呢?可能祂要說:
「請你們今後用我為人類傾流的血洗淨及滋養你們,並且相信我的愛吧!」
資料來源:天主教教義函授中心 台中市衛道路一八五號
都 靈 聖 殮 布 的 新 證 據
一九九九年春,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舉行了第十六屆國際植物大會。以色列領銜植物
學家,耶路撒冷市希伯來大學單寧教授(Avinoam Darin)根據都靈殮布上提供的植物學
證據,肯定這塊殮布的發源地是八世紀之前的耶路撒冷。他對殮布上附著的植物和花痕進
行了科學分析,其研究結果與另一位科學家巴魯克(UriBaruch)對七十年代從殮布上剝
離的花粉所作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這一組植物在許多世紀前,僅僅在耶路撒冷地區生長
,並在三、四月期間開花。單寧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地區生有這種植物,那就是耶路地
區」。
這個植物學的新證據,對一九八八年殮布進行的碳十四測試的結論提出疑問。那次測試的
結論是:殮布的年代應是十三或十四世紀。儘管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如果是膺品,那
麼受難者的形象是怎樣印上去的。但許多人仍認定,說都靈殮布是中世紀的偽造品。
不理睬科學家的爭論,無數的基督信徒若干世紀以來一直視都靈殮布為耶穌基督的聖殮布
,而加以崇敬。這塊殮布呈長方形,約十四英尺長,四十三英吋寬。殮布上印著一個類似
相片負片上的影像,是位長鬍鬚男人的形象,身體佈滿血跡和傷痕,與四部福音中所記述
的耶穌受鞭笞、茨冠之苦及被釘致死的情形雷同。
單寧教授對一九八八年所作的碳十四測試精度的本身並未提出異議,但對測試的有效性質
疑。他說那一次僅僅對已被高度污染的殮布一角所取下的小塊樣品進行了測試,而他是根
據對整塊殮布所作的植物學研究,而且把研究的結果與西班牙奧貝多(Oviedo)所保存、
被廣泛相信是耶穌入殮用的面巾做了仔細的比對。在西班牙奧貝多主教座堂內保存著這塊
面巾,面巾的文獻記載在可追溯到公元第一世紀。
從一九五五年開始,單寧教授就與美國的殮布專家萬格夫婦(Alla&Mary Whanger)合作
研究。一九八八年,以色列花粉專家巴魯克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個名叫弗雷(Max
Frei)的科學家在七十年代曾從都靈殮布及奧貝多的面巾上用膠布粘取了三百一十三個花
粉顆粒,巴魯克對這些花粉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
巴魯克在兩塊殮布上識別出大量的花粉顆粒是來自一種叫薊(Gundelia Tournefortii)
的帶刺植物,其花是紫色。這種植物生長在以色列已有幾千年,在三至五月開花。巴魯克
在都靈殮布人像的右肩部周圍也識別出這種植物的印跡。萬格夫婦研究都靈殮布已幾十年
,他們在八十年代就曾提出一種假設,認為聖經上所記載的耶穌茨冠就是用這種植物的枝
做成的。
單寧教授還提出,都靈殮布和奧貝多面巾上的血跡都是來自真人的血,而且血型都是AB型
。他說:「同樣的血跡,同樣的AB血型,又附著同一地區同樣的花粉顆粒,怎麼可能不是
覆蓋過同一個人的遺體?」
聖路易市記者會後兩天,單寧教授在密蘇里植物園就他們的科學發現做了專題演講。密蘇
里新聞社將在今年尾晚些時候出版一本書,記述這個研究小組關於殮布上植物花粉研究的
科學論述。這本書的書名是《都靈殮布的植物誌》(Flora of the shroud of Turi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