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保健食品的最新醫學研究:維他命D

作者: hiris (艾利)   2019-02-15 11:10:41
之前在板上幫林慶順教授發表了膠原蛋白無用的文章,
讓我受寵若驚,想不到只是看了一本書就可以獲得這麼多推XD
當然還有他的網站我也常常上去查詢,也大力推廣給長輩破除各種謠言
不過網站的資訊比較雜,因為文章比較短,
他的書則是比較有系統的整理同一主題的短篇文章成為長文章。
(譚敦慈也很推崇林教授,她自費跟出版社買了20本書送給健康線的記者,
在譚敦慈的演講上面,她都會跟聽眾推薦林教授的書)
我自己也把去日本買的合力他命和costco的維他命C和魚油都丟了
也不買酵素和膠原蛋白和孝順父母的葡萄糖氨飲品
(其實蠻好的,一年可以省幾千塊錢)
不過他的書不只有講營養補充品(是其中的一大章)
還有各種食材的利弊(椰子油、雞蛋、牛奶、基改食物等等)
和重大疾病的最新研究(癌症、阿茲海默、心臟病等)
其中有一篇維他命D的,我覺得很震驚,所以轉錄給大家分享,
因為2018年,博客來最暢銷的一本健康書,
就是在推廣多吃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治療百病的
而林教授覺得這是十分危險的觀念,他甚至想出一本專書來反駁這個理念
先講前言中的一段:
「相關性≠因果性」。說句良心話,並不是所有的保健品廣告(代言)都是偽科學。
只不過,當真科學被錯誤解讀時,就有可能會變成偽科學。
例如,有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的維他命D水平偏低。這是真科學。
但是當它被解讀成「吃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降低大腸癌風險」,就變成了偽科學。
因為,「維他命D濃度較低」與「大腸癌風險較高」,
只是「相關性」(兩者同時並存),而不是「因果性」ꄊ]「前者造成後者」或「後者造成前者」),
更不是「吃維他命D補充劑」就會「降低大腸癌風險」。
事實上,「維他命D濃度較低」有可能是因為病人患了大腸癌(或其他任何癌)的關係。
也就是說,是癌症導致病人無法攝取或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應該是要幫助病人恢復攝取或合成維他命D的能力,
而不是叫病人吃維他命D補充劑。如果是盲目地相信吃維他命D補充劑就能改善病情,
那就有可能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造成終身遺憾。
前情提要:
作者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退休教授林慶順
他的文章為何可信呢?
除了他已經從事40年的醫學研究,親身發表過近兩百篇醫學論文之外,
最厲害的地方,是他擔任過超過60間醫學期刊的論文“評審”
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所以可以說對於世界醫學論文的審查,台灣應該沒有人比他更權威了
他不僅會從新到舊,評估論文的實驗方法和規模,並審查實驗單位的可信度
刊載期刊的知名度和聲望以及是否經過同僚審查,也很重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765
博客來書籍簡介,除了目錄之外還有一篇維他命補充劑的綜論,
也很精彩
先講結論:
.維他命D是類固醇賀爾蒙而非維他命。
所有的類固醇荷爾蒙都是既能載舟,也可覆舟。
缺乏女性荷爾蒙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女性荷爾蒙也會誘發乳癌。
男性荷爾蒙會促進生長的,不只是肌肉,還有攝護腺癌。
維他命D是維持健康所必需的,但它也會造成器官鈣化、心臟病及腎臟病
.吃補充劑來攝取維他命D,有可能會因為過量而造成中毒,
但曬太陽攝取維他命D,則不可能會過量
.目前,只有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
=====摘錄自《餐桌上的偽科學》林慶順教授
維他命D,爭議最大的「維他命」
我已在自己的網站發表了二十五篇與維他命D相關的文章,
包括它是如何被發現,如何被錯認為是營養素,如何被醫師濫開,
如何被民眾濫用等等。
本篇所提供的只是一些簡短初步的介紹。
筆者希望將來有機會出一本專書,來對抗此一醫學界的迷思洪流。
維他命D其實是類固醇荷爾蒙
1922年,美國生化學家艾爾默.馬可倫(Elmer McCollum,1879-1967)
發現魚肝油可以治療「佝僂病」(小孩子骨骼發育不良)。
他把魚肝油裡的有效元素命名為維他命D。
這個發現很了不起,但這個命名,
卻為後來有關維他命D的應用與研究種下禍根。
我在文章後半會詳細解釋維他命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
而所有的「類固醇荷爾蒙」都具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
它們都是既能載舟,也可覆舟。
也因為如此,要使用「類固醇荷爾蒙」做治療或補充,
都必須通過審慎的風險評估。
譬如,不論是男性荷爾蒙還是女性荷爾蒙,都需要醫師處方才能服用。
可是,因為維他命D被定位為維他命,所以到處買得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服用。
同樣地,由於大多數的研究把維他命D看待為營養品,
所以它們的實驗結果不但正反兩面都有,而且往往互相抵觸。
男性荷爾蒙或女性荷爾蒙在我們身體裡的量會高低起伏,是正常現象。
但很奇怪地,為什麼同樣是「類固醇荷爾蒙」的維他命D,
就被認為需要維持在一個理想水平?
想想看,如果把男性荷爾蒙或女性荷爾蒙視為營養品,
從而建議人們需要把它維持在一個理想水平,那後果將會是如何不堪設想?
由於醫學界到現在還是甩不掉「維他命D是營養素」這個舊思維,
所以五、六十年來投入了龐大的資金和人力後,
還是搞不清楚到底要補還是不補。
姑且不談什麼糖尿病和癌症等等非骨骼方面的研究,
畢竟,維他命D在非骨骼方面的作用,本來就是一直搞不清楚。
縱然是在骨骼方面的研究,維他命D到底是好還是壞,也一樣沒有定論。
例如,一篇2010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旗艦刊物《JAMA》的研究指出,
高劑量的維他命D會增加骨折的風險1。但另外也有研究指出,
維他命D不會減少骨折的風險2。
參考資料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85854
參考資料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799822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200964
想要撥雲見日的當務之急就是,
徹底接受「維他命D是荷爾蒙,而不是維他命」,
此一事實。就像男性荷爾蒙或女性荷爾蒙一樣,
維他命D在發育期間,真的是必須得到充足的攝取。
但一旦過了發育期(或停經期),
就應當讓這些「類固醇荷爾蒙」順其自然地起伏。
所謂順其自然,就是曬曬太陽,均衡飲食,無需刻意補充。
要知道我們平常購買的食品裡已經有添加維他命D
(牛奶、果汁、早餐穀類等等)。
所以,除非是貧困地區的人,否則發生維他命D不足的現象是不太可能的。
而且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有可能會因為過量而造成中毒
(添加維他命D曾造成廣泛的中毒,大多數歐洲國家禁止在牛奶裡添加維他命D)3。
但曬太陽攝取的維他命D,則不可能會過量。
因為這條路線裡設有安全控制,過多的維他命D會被陽光分解4。
參考資料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94178/
參考資料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Webb+AR%2C+DeCosta+BR%2C+Holick+MF
我曾提過,維他命D不是維他命,而是一種賀爾蒙。
它之所以被誤會成維他命,是因為它最初是在魚肝油裡被發現的。
可是後來研究證明,我們人類只要曬太陽,就能獲得維他命D。
所以,既然維他命D不是源自於食物,它就不應當被歸類為維他命。
事實上,不論是它的分子結構或是生理作用,
維他命D的正確分類都應當是屬於「類固醇荷爾蒙」。
在人體裡自然合成的類固醇荷爾蒙大約有十種,而一般人最常聽到的,應
該是男性荷爾蒙(睾固酮)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
顧名思義,「類固醇」就是「類似固醇」,它們之所以會「類似固醇」,
是因為分子結構都類似固醇。
固醇在我們身體裡,通過不同的生化反應後,
會轉化成十幾種不同的類固醇荷爾蒙。
譬如維他命D是從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
經由陽光裡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成的。
類固醇的生理作用主要是由細胞裡的「類固醇受體」來媒介。
每一種類固醇都有它自己特定的「類固醇受體」,
譬如男性荷爾蒙受體、女性荷爾蒙受體、維他命D受體等等。
維他命D可以載舟,亦能覆舟
每一種類固醇和它特定的類固醇受體在細胞裡結合後,
會進入細胞核,然後再與特定的基因結合,從而激活該基因。
雖然維他命D最為人熟知的功能是促進骨骼發育,
但事實上,維他命D受體存在於我們全身上下。
也就是說,維他命D會作用在身體的各個部位,
包括骨骼、心、腦、肝、腎、肺、胃、腸等等。
所以,維他命D對健康的重要性,被認為是全面性而不可或缺的。
但事實上,有「維他命D受體」並不表示維他命D就會帶給你好處。
舉個例子,裸鼹鼠的腸子和腎臟有維他命D受體5。
但是裸鼹鼠不但不需要維他命D,而且還會因為被餵食維他命D而死翹翹6。
參考資料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8224760
參考資料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7657155
就人類而言,醫學界也都知道所有的類固醇都是既能載舟,
也可覆舟。譬如,缺乏女性荷爾蒙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女性荷爾蒙也會誘發乳癌。
大家也都聽過運動員因為服用男性荷爾蒙而被禁賽。
男性荷爾蒙會促進生長的,不只是肌肉,而是還有攝護腺癌。
同樣地,維他命D是維持健康所必需的,
但它也會造成許許多多毛病,包括器官鈣化、心臟病及腎臟病等等。
額外補充荷爾蒙須付出代價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不會被「覆舟」呢?
讀者應該知道男性荷爾蒙在三、四十歲之後就開始走下坡,
女性荷爾蒙在停經期也會突然減少。
也就是說,荷爾蒙的高低起伏是自然現象,只能怪歲月不饒人。
如果你不認老,想補充這些荷爾蒙,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包括得癌症,甚至賠上性命。那維他命D是否也是歲月不饒人?
的確如此。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會減少。
所以,在接受同樣陽光照射的條件下,
老年人所能獲得的維他命D是遠不如年輕人。
那我們是否需要用吃的來彌補這歲月流失的維他命D?
這個議題,在醫學界已經吵了五十多年,還是吵不出個結論。
為什麼?因為很不幸地,絕大多數的「專家」一直把維他命D當成是維他命。
如果他們能從荷爾蒙的角度來探討,那情況可能就不會如此複雜。
總之,在這50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
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