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長疣要怎麼治療?根治預防圖文完整攻略

作者: medream (sayaki)   2018-02-05 21:37:04
「疣」或是「病毒疣」,其實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
甚至有研究發現,高達兩成的小孩感染過病毒疣。
造成病毒疣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有很多種形態,
因此病毒疣也有很多不同的樣貌,也有不同的好發部位。
雖然有時候病毒疣會自己好,但如果長在臉上,可能會影響到美觀,
長在腳底也有可能會影響到行走。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又有傳染性,一不小心就會傳染給親近的人,
病毒疣要怎麼治療?常聽見的「冷凍治療」是什麼?
還聽說病毒疣是性病,是真的嗎?
網路上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
今天我們 Medpartner 團隊就要回顧文獻,幫大家整理出病毒疣的預防和治療全攻略!
有問題也可以推文提問,我們都會再整理回答大家的喔!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P5PezD
正文:
病毒疣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在一些國內外的研究中,
甚至可發現高達兩成以上的小朋友感染過病毒疣。
但病毒疣其實是個很廣泛的通稱,
因為造成病毒疣感染的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
就有超過 150 種,在全身各處都可能造成不同型態的感染。
長在臉上的病毒疣可能造成外觀上的問題,讓人非常困擾。
長在腳底的病毒疣則可能因為角質增厚,在行走的時候壓迫產生不舒服甚至疼痛,
而且跟雞眼常常不容易分辨。
長在生殖器的病毒疣更是讓人有說不出的困擾。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不只要擔心傳染給別人,
自己的手要是亂摳亂抓,還有可能長到身體別的地方去啊!
「冷凍治療到底是怎樣?」
「聽說病毒疣是手摸到髒東西才會被傳染的!」
「聽說病毒疣是性病誒!」
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在網路上到處傳來傳去,
為了幫助更多人解決病毒疣這個麻煩,團隊醫師今天將會回顧相關文獻,
完整說明關於病毒疣你需要知道治療與預防知識。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病毒疣是什麼?跟扁平疣是一樣的東西嗎?》
病毒疣是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感染表皮組織或粘膜組織
所產生的症狀。
在超過 150 種不同的 HPV 病毒中,有些會特別傾向感染人體特定的部位,
例如 HPV1 就特別常感染足跟,進而產生扁平疣( Plantar Warts )。
HPV6 跟 HPV11 就特別容易感染生殖器及肛門的粘膜,
造成生殖器疣( Genital Wart ),也就是俗稱的菜花。
這些由 HPV 病毒在身體不同地方發生,
型態看起來也略有不同的突起物,通通都可被稱做病毒疣。
所以長在臉上的扁平疣,其實也是病毒疣的一種喔!
醫學上我們通常以病毒疣發作的位置,或者是病灶的型態來命名。
因此你會聽到不同地方、不同型態的病毒疣被稱作不同名字。
以下我們從頭到腳列出四種常見的病毒疣做個簡單介紹。
〈病毒疣常見的四種態樣〉
‧扁平疣( flat warts ):臉部最常感染的病毒疣是扁平疣。
如同它的名稱,這種病毒疣在外觀上比較扁平。
顏色和旁邊的皮膚沒有太大差異,有時候偏粉粉的。
另扁平疣除了長在臉上以外,也可能出現在手臂以及小腿上喔!
https://imgur.com/OTTPiGr.jpg
長在眼睛附近的扁平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尋常疣( common warts ):是常生長在手指和指甲附近的一種病毒疣。
特色是外觀上有明顯突起,伴隨著高度角質化、摸起來偏硬的結節。
顏色通常是偏向棕色。
尋常疣除了外觀以外,通常是在影響手部動作(例如:寫字)的時候會特別被注意到。
尋常疣在外觀上有點像是魚鱗,老一輩有時會稱其為魚鱗刺,
但事實上這被魚鱗刺到完全無關喔!
https://imgur.com/GjmsH3e.jpg
長在手指的尋常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足部疣( plantar warts ):通常是長在腳底的一種病毒疣。
這種疣的特色是長得特別深、也特別厚,雖然在皮膚表面看起來只有一些凸起,
但其實在底下長得已經不淺了。
大家沒事很少會看自己腳底,所以常常會在已經長得比較大,
在行走或穿鞋時引發壓迫、紅腫或疼痛時,才會發現。
但有時跟雞眼長得很像,需要醫師憑藉經驗診斷。
https://imgur.com/zTACHKg.jpg
長在腳底的足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Plantar Warts, CC BY-NC-ND 3.0 NZ
‧肛門生殖器疣( Anogenital Wart ):通常長在肛門或男女外生殖器的附近,
一開始會是輕微凸起,但嚴重時會慢慢擴大、整個變得像是花椰菜的形狀,
因此又被俗稱為「菜花」。
這種病毒疣因為沒有過度角化的外皮,因此比起足底疣和尋常疣摸比起來偏軟,
但傳染性很高。
https://imgur.com/g7XAWYS.jpg
長在肛門及會陰部的生殖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nogental Warts, CC BY-NC-ND 3.0 NZ
https://imgur.com/oBe6BZB.jpg
《病毒疣是怎麼傳染的?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病毒疣是一種接觸傳染性的疾病。
研究發現病毒疣特別容易發生在孩童以及年輕人身上,
而且特別常發生在處理肉品、家禽以及魚類的工作人員身上。
病毒疣如果發生在異位性皮膚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愛滋病患以及器官捐贈後的患者身上,通常會比一般人嚴重、發作的面積更大。
由此可見這個疾病跟皮膚的完整度還有免疫力有關。
但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答案是「可以算,也可以不算。」
性病的定義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
如果是生殖器疣,通常就是性接觸傳染,
但是許多長在手腳的扁平疣、尋常疣就未必是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囉!
病毒疣的感染通常是透過與親密的人接觸
(最常見是可能產生肌膚接觸的家人、親密的朋友、同學、鄰居),
雖然出入公共澡堂、浴室、游泳池等積水的地面也有可能傳染,但機率沒這麼高。
這類病毒的潛伏期大約是 2-6 個月,所以感染後可能有頗長一段時間不會發現症狀喔。
至於病毒疣的診斷主要是靠臨床診斷,也就是醫師憑藉臨床經驗,
觀察病灶的型態以及相關病史來做出診斷的。
一般來說在兩歲以內的病毒疣患者,有 2/3 的自己消除。
但年紀比較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自己消掉,
常常會拖到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且容易復發。
接下來大家一定會想問,既然有些人會自己好,那到底什麼狀況的病毒疣才需要治療呢?
常見的治療原因包含了:
1.疼痛、不舒服或影響正常身體功能。
例如腳底的足底疣走路會痛,或手上的尋常疣影響寫字
2.患者有外觀上的考量
3.持續一直無法復原的疣
4.免疫力低下,例如愛滋病、糖尿病或器官移植後的病人擔心大面積擴散,就要先治療
5.成年人的病毒疣較難自行癒合且復發率高,
有些長期可能增加癌化風險,建議最好治療。
https://imgur.com/1uVrCSV.jpg
《病毒疣該怎麼治療?擦藥和冷凍治療哪個好?》
病毒疣是一種表皮的病毒感染,不是全身系統性的感染,
因此理論上應該是把感染病毒的組織清除乾淨就算治療成功了。
由於病毒疣是異常的組織增生,所以治療方式就圍繞著用什麼方法可以最有效、
最沒有副作用地把感染、增生的組織處理掉。
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冷凍治療、電燒、外用藥劑以及手術切除這四大方向。
醫師會依照病灶的位置、大小、數目、深淺、患者的期待與預算等等理由全方面考量,
完整分析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後再進行治療。
以下分別說明各項治療的優缺點。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受感染的表皮組織壞死,間接就可以去除病毒疣。
目前液態氮治療有兩種使用方式。常見是用棉棒沾取液態氮之後加壓在病灶上,
但缺點是比較難維持低溫。
另外一種是使用噴槍噴射在病灶上。
冷凍治療通常需要評估病毒疣的大小以及深淺,越大越深就會需要越多次的治療,
但這樣的治療通常不會留下疤痕,是目前治療病毒疣的主流方式之一。
外用藥劑:最常用的成分是水楊酸,
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可以做成雞眼貼片或治疣液,讓民眾居家使用。
主要是利用水楊酸來軟化被感染的角質,進而產生破壞,
但務必依照醫囑使用,避免傷及正常的皮膚。
外用A酸也可以改善角化異常的情形。
https://www.medpartner.club/topical-retinoids-introduction/
在診間有時醫師會使用三氯醋酸( TCA )直接點在患部,
可更快速產生化學性燒灼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免疫調控劑 Imiquimod 對於病毒疣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比起酸類的成分更不具刺激性,因此適合使用在臉部的扁平疣、
或者是肛門、外生殖器上的生殖器疣(菜花)。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正常人應該絕對不會想拿很刺激的酸類擦在肛門或生殖器這麼敏感的部位吧?
電燒:通常會需要進行局部麻醉後,使用電燒器材直接將感染的組織燒掉。
但缺點是會產生開放性的傷口,也比較疼痛,因此通常使用在難治的病毒疣。
例如反覆冷凍治療後,仍然持續復發病毒疣,通常代表病毒感染可能比較深,
那使用電燒更強更深地破壞感染部位,就是個相對合理的做法。
手術切除:通常單一、體積較大的病毒疣,比較會考慮使用手術切除。
好處是一次可以搞定,壞處則是需要局部麻醉,也需要後續的傷口照護。
有關病毒疣的治療選擇很多,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醫師好好討論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再開始治療喔!
https://imgur.com/a6lU5ww.jpg
《病毒疣該如何預防與照護?避免接觸,千萬別抓!》
病毒疣的感染主要是透過「接觸感染」,
但目前醫學研究認為不一定要「直接」碰到感染的部位才會被傳染,
可能透過間接的接觸,例如使用了別人的毛巾、手帕、滑鼠、拖鞋...等狀況,
都還是有可能傳染,只是機率比直接接觸來得低。
而且病毒疣的潛伏期常會長達 2-6 個月,所以等你發現長了東西出來時,
往往也回想不起兇手到底是誰了...
要如何預防病毒疣的感染呢?以下幾點建議:
1.若身邊有病毒疣的患者,要避免直接的、各種程度的身體接觸。
例如握手、擁抱、親吻、性行為...等都會造成傳染風險。
2.少部分人可能透過間接接觸感染,應該避免使用他人的毛巾、拖鞋...等物品。
3.如果接觸到公共浴池、三溫暖、泳池的潮濕地面後,
可用清潔產品(沐浴乳、肥皂)清洗。
如果已經是病毒疣的患者,請做到以下幾點:
1.千萬不要抓!
搔抓病毒疣後又接觸了其他未感染的皮膚,可能會讓病毒疣的面積擴散。
2.避免皮膚產生傷口。
有傷口的位置或皮膚不健康的位置更容易感染病毒疣,
因此若是有汗皰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富貴手、
https://www.medpartner.club/keratodermia-tylodes-palmaris-progressiva-introduction/
香港腳或皮膚受傷的患者,
https://www.medpartner.club/tinea-pedis-treatment-prevention/
也要同時治療以上的問題喔!
3.如果可能,可以把病毒疣使用紗布或雞眼貼布、人工皮、OK繃貼著,
隔絕和外部接觸,避免傳染他人。
https://imgur.com/j2pOhJz.jpg
病毒疣是許多人都曾經得過,或正在奮戰中的皮膚疾病。
強傳染率和高復發率真的容易讓人不只是頭痛,有時候還會心灰意冷。
但只要對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和你的醫師完整討論各種治療的方式,
並完整進行整個療程,加上徹底的預防與保養,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病毒疣的!
Reference
1.UpToDate: Cutaneous warts (common, plantar, and flat warts)
2.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eyond the Basics)
3.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asics)
4.Kilkenny M, Marks R.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warts in the community.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6; 37:80.
5.Barbosa P. Plantar verrucae and HIV infection.
Clin Podiatr Med Surg 1998; 15:317.
6.Viac J, Thivolet J, Chardonnet Y.
Specific immunit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curring warts before and after
repetitive intradermal tests with human papilloma virus.
Br J Dermatol 1977; 97:365.
7.Sterling JC, Gibbs S, Haque Hussain SS, et al.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warts 2014.
Br J Dermatol 2014; 171:696.
8.Pyrhönen S, Johansson E. Regression of warts.
An immunological study. Lancet 1975; 1:592.
9.Rogozinski TT, Jablonska S, Jarzabek-Chorzelska M.
Role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lane warts.
Int J Dermatol 1988; 27:322.
10.van Haalen FM, Bruggink SC, Gussekloo J, Assendelft WJ, Eekhof JA.
Warts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Br J Dermatol. 2009;161(1):148-15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