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推] 專家破解綠藤生機「非乳液」話術!

作者: medream (sayaki)   2017-12-18 20:01:07
最近綠藤生機狂打他們說是全球第一支不用乳化劑的「非乳液」產品,
狂打「全球首創」、「MIT」等等標籤,好像超厲害的,
不少版友就來訊問我們,這是真的假的啊?
我們一看,發現業者用了一堆亂七八糟又自打嘴巴的話術,
除了一如既往的先抹黑乳化劑和添加物,又用上 MIT 的名義,
傳到國外真的會丟台灣人的臉,實在是不打臉不行了。
我們團隊今天就要透過科學,完整破解這種話術的問題!
我們也誠摯希望綠藤生機可以正面回應這些錯誤,好好發展經營 MIT 的品牌,
不要老是想要透過行銷話術,而不是自己的技術賺錢。
還有什麼問題也可以推文提出,我們都很樂意整理回答大家~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tinyurl.com/y7q4u5vx
正文開始:
近期粉專接到許多民眾提問說
綠藤生機開發出「全世界第一支」不使用乳化劑的非乳液產品,
整個廣告打得超級厲害,到底是真的假的?
為了查明真相,我們特別去看了一下綠藤生機的相關報導,一看下去真的不得了:
https://imgur.com/GeQxtJv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865351
新聞斗大的標題就寫著綠藤生機「全球首支」、
「非乳液」、「MIT」、「不用乳化劑」,各種搶眼吸睛、各種政治正確的詞句都用上了,這實在很難不吸引大家的目光。
但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
如果今天你們不標榜「MIT」「全球首創」大家可能也就算了,
當作廠商誇大宣傳的話術笑笑就算了,
但你們這樣做,傳到國外去真的是丟台灣的臉,不打臉一下就不行了。
我們先看看業者是怎麼宣稱的。
《綠藤生機的話術:乳化劑真的這麼危險嗎?》
綠藤生機首先說「乳化劑」可能對肌膚與環境帶來負擔。
接下來再說自己獨創了「類乳化恆續技術」,搭配「15:85」的油水比例,
在「沒有乳化劑」狀況下推出全新保養品。
其實到這裡已經講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話了,
但為了力求打臉的連貫性,我們繼續忍著看綠藤生機到底還要說什麼。
https://imgur.com/a/7OZ0W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865351
接下來果然要開始扯「工業」了,大概就是工業好壞壞,
添加好壞壞、天然好棒棒這類的論調,
這在很多以文青為訴求對象的保養品,大概都是這樣的論調。
但工業就是差?添加就是不好?天然就是棒?
在科學上這根本就是亂講一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從手工皂爆紅想想台灣消費者的常見的天然與手工迷思這篇文章。
https://www.medpartner.club/handmade-soap-natural-myth/
https://imgur.com/ku75i8s
產品介紹頁面截圖
綠藤生機承襲無乳液實驗精神這段,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
之前綠藤生機弄了個「無乳液實驗」,
告訴你說其實你的肌膚「只需要」「油」跟「水」,其他都不需要。
結果被專家打臉了之後,才又不得不說這個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這年頭「文青」為什麼有時候會變成有點負面的詞彙,
就是因為一大堆文青的品牌,用文青的詞彙包裝,但根本就在亂講一通啊!
今天我們就要透過科學,完整告訴大家這種文青術語,
到底有什麼大問題,以及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危害!
但這次綠藤生機講的「非乳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直接看看它的成份表。
《綠藤生機的非乳液到底用了什麼成分?》
https://imgur.com/2hiSoh0
綠藤生機官網頁面截圖-1
大家有看到左下角的三仙膠(Xanthan Gum)以及結蘭膠(Gellan Gum)嗎?
這就是關鍵所在!
乳化的定義是就是讓原本不相容的兩種系統均勻分散在彼此之間。
例如油跟水本身是互不相同的,
正常狀況下把水跟油放在一起的話,油會浮在水上,呈現「油水分離」的狀況,
而乳化就是透過「具有乳化性質」的成分,將兩個系統可以彼此均勻分布。
三仙膠(Xanthan Gum)以及結蘭膠(Gellan Gum)這兩個成分,
都是高分子的膠體,本身就具有可乳化的性質。
它們乳化的原理主要是在水中抓住大量的水分,產生很強的增稠效果,
接下來你把油再混入膠體和水裡面的時候,
就可以讓油散佈在膠體形成的立體結構之中。
另外鯨蠟硬脂醇(Cetearyl Alchohol)這種長鏈脂肪醇可能也稍微會穩定乳狀架構。
所以三仙膠(Xanthan Gum)以及結蘭膠(Gellan Gum)
這兩個成分本來就有乳化劑性質啊!
阿你們講的什麼「沒有乳化劑,不是乳液」到底是什麼鬼?
現在是你們要自行重新定義乳化了嗎?
看到這,明眼人就知道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全球首創」的「類乳化恆續技術」啊!
這就叫做「膠體乳化」!!!
事實上根據
Handbook of Cosme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rd edition 這本書,
早在 1998 年就已經有人在做類似產品了。
而且不只在化妝品工業,在藥品製造上,早就有把一些油溶性的藥物成分,
混合在膠體中,讓藥膏做出來變得比較清爽、比較不粘膩的技術。
綠藤生機請不要把一個早就在使用的技術說成是自己「MIT 全球首創」好嗎?
我們會很生氣是因為你們還講「MIT」,
你們知道要是外國人看到這樣的宣稱,會以為台灣人都在搞詐騙跟話術,
不要丟台灣的臉好嗎?
接下來綠藤生機又說:我們在為混合肌找一個數字,在拆解百餘品牌,
從上千位無乳液實驗者的回饋與使用經驗後,
我們找到了混合肌保養的「最大公因數」—— 「15%」:
對出油量較高的 T 字部位不造成黏膩負擔、
且能為兩頰部位「動態調整」用量、提供足夠滋潤度。
https://imgur.com/XIxGXQn
綠藤生機官網頁面截圖-2
讓我們這些學科學的人最痛苦的就是「濫用科學包裝話術」!
綠藤說的什麼拆解百餘品牌、上千位無乳液實驗者的回饋與使用經驗後,
找到了混合肌保養的「最大公因數」是 15%。
看到這段我們真的白眼要翻到腳跟了。
請問一下綠藤生機,你們拆解了哪百餘個品牌,他們的油水比率分別是多少?
你們找了上千位實驗者的回饋,
你們如何「科學化」地證明 15% 這個數字是「最大公因數」?
我們可以幫大家推估一下為什麼是 15% 這個比率啦,
因為高分子膠體產生的「膠體乳化」能力其實不是很強,
如果含的油比率太高,高分子膠體就撐不住,馬上就會油水分離了啦!
如果綠藤生機對我們的說法不服,請公布一下你們手上的資料,
你們用甚麼技術去拆解百餘其他業者產品的「油水比例」?
你們上千位實驗者的數據是怎麼取得?怎麼分析?怎麼做出這個結論的?
依我們的評估,使用這個油的比率如果再更高,產品大概就要油水分離了,
或者為了加入更多油,你們就必須添加更多的膠體,
整個產品大概會質地 Q 到快變果凍。
究竟這一系列的話術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我們繼續看看綠藤生機是怎麼說的。
當初綠藤生機自己為了行銷考量,搞出了一套乳化劑的恐懼行銷,
説「即使是相對溫和的乳化劑,接觸到植物會使得表面絨毛萎縮或蠟質層溶解」。
他們希望傳達給你的,就是乳化劑很糟糕,就算是相對溫和的乳化劑也很糟,
所以你只需要「油」跟「水」,所以買它們的產品就對了,你不需要什麼乳液。
但乳化劑真的這麼糟糕嗎?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資深配方師林志青寫的這篇乳化劑迷思的文章。
http://5047.blogspot.tw/2016/12/blog-post.html#more
https://imgur.com/aI8uN3G
綠藤生機官網頁面截圖-3
《綠藤生機在講的是真科學?還是亂解釋科學?文宣自打嘴巴!》
但在綠藤生機自己搞出來的恐懼行銷之後,
自己卻發現其實乳液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但自己之前已經說了「不需要乳液」了,那到底怎麼辦?
所以就趕快再發明另外一套話術,說我們做出來的乳液是「非乳液」,
我們用的乳化劑不是乳化劑。
誒,那到底什麼是乳化劑難道是你綠藤生機定義的嗎?
別人使用高分子膠體就是乳化劑,你用就不是乳化劑?
別人做出來的叫乳液,你做出來的就叫「非乳液」?
綠藤生機你搞得我好亂啊~~~~難道你們要重新定義科學了嗎?
其實綠藤生機自打嘴巴也真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搞話術不好好做技術,搞行銷不顧好本質,最後的結果就是作繭自縛,自打嘴巴。
之前先嚇大家一堆成份不好,之後卻發現不得不用這些成分,只好再弄出另外一套話術。
不信大家直接看看這個,綠藤生機是這樣講的,
他們說他們要做給「肌膚的真食物」,所以不使用增稠劑。
https://imgur.com/362tVDI
綠藤生機官網頁面截圖-4
綠藤生機的口號真的寫得很棒,「真稠,不增稠」。
另外一張圖甚至列出了他們不使用哪些增稠劑:
https://imgur.com/rYBtM8p
綠藤生機官網頁面截圖-5
但眼睛如果很利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上面寫了一個 Xantan Gum(三仙膠)啊!
趕快回想一下,剛剛你看到了什麼?
沒錯,綠藤在他們的非乳液裡面就使用了三仙膠啊!!!
很多成分都有多重的性質,例如三仙膠可以做到增稠,
因為抓住水分的特質也可被認為是保濕劑,
可以透過膠體結構分散油質因此也可被認為是乳化劑。
但綠藤生機就是抓住一般消費者不懂這些,搬弄各種名詞,
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方式去做解釋。
我們非常期待台灣發展出優秀的保養品牌,
因為台灣的專業與技術確實和世界頂尖國家比起來沒有比較差。
但是廠商如果持續搞這種恐懼行銷、搞話術,
那只會讓台灣的保養品產業陷入更多話術,更多差勁行銷手法的惡性循環。
特別是你們以「B 型企業」的價值在宣傳,更不能連續故意犯下這種錯誤。
我們衷心希望綠藤生機可以正面回應這些錯誤。
希望你們好好研究技術,生產產品,要行銷不會不行,
但是如果你們真的要講科學,就要講真正的科學,
而不是套用一些科學的術語來來幫行銷擦脂抹粉。
不要讓真正的專家們一看就看破手腳,知道你們行銷能力遠遠大於實際的技術。
台灣確實需要本土品牌、有理念的品牌,
但更重要的是「不誇大」、「技術優良」、
「用正確知識和民眾溝通而非恐嚇行銷」的品牌。
你們真的願意好好做,不唬爛,我們幫你賣都行。
但要繼續這樣唬爛下去,我們只好出來打臉了。
請貴公司再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的行銷文宣,
其實還有不少這種顛三倒四、自打嘴巴的狀況。
保養品的行銷很重要,
但千萬不要讓「行銷」這件事成為你們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甚至是跟一些劣質廠商一樣大搞恐懼行銷,
不然一個這樣的「本土品牌」我們真的沒辦法支持下去,
也只能將事實揭露給社會大眾自行判斷了。
Reference
Handbook of Cosme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rd editio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