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geQELfP.jpeg
參加的人大多都問學術領域發展,我就簡單記錄一些有趣的
大多數資訊都是徐樂執行長講的
12強及WBCQ相關
1.捕手小卡是情蒐團隊準備的,每個捕手喜歡呈現的格式不同
例如家正喜歡決勝球球種,會簡單排優先順序
而少宏喜歡123號位這種呈現方式
2.12強時情蒐資料會直接貼滿走道,選手從情蒐房間走出去可以再即時加深印象
3.徐樂認為12強情蒐印象深刻重點是"現場即時",舉例3次面對日本的情蒐資料都不同
上一打席結束選手可以馬上看到相關資料,或進一步調歷史資料即時修正打擊/投球策略
4.※筆者問題:捕手的配球是否有科學數據可佐證或設計?
我直接說我是爪迷看到宇杰被罵很不捨XD
徐樂認為捕手配球是一門藝術,目前鮮少有數據可以佐證
但相較以前大多數配球是依照劇本來配(例如古老的外角滑球引誘揮空)
現代捕手會再加入自己的想法,並配合跟情蒐團隊主動要相關資料來加強
5.WBCQ比12強配球又更困難,因為投球計時嚴苛的問題
12強時家正可以看完小卡再配,WBCQ是換局前記完就要配完整局了
球場設備相關
1.目前灼見科技(徐樂創辦的公司)合作的球隊是台鋼、富邦
2.鷹眼系統架設就要2000多萬,一台攝影機約40幾萬,後續每年維護也要600~800萬
導致中職推廣困難
3.而Trackman每年維護成本約80~100萬,也是目前各球團的首選
4.灼見自己開發的量測場域可以做到跟Trackman差不多的效果
目前重點關注人體骨架的辨識及應用,但目前還是開發初期
※筆者補充:之前別的講座MLB巨人隊相關人員有分享
透過自架攝影機捕捉關節特徵,結合生物力學團隊來調整球員姿勢
除了提升球員實力也能避免球員受傷,或是幫助復健
提出的例子是Kevin Gausman,2019年ERA5.72,加入巨人後2021年ERA2.81
成功在2021年底跟藍鳥隊簽下5年大約
5.韓職是舉國之力灌注資源在特定公司開發ABS系統,而台灣相較之下較難有這種政策
球員表現
1.投手的轉速不是絕對,應該要配合轉軸來看,也就是有效旋轉(Active Spin)
有效旋轉越高,球的位移才會越大,也就是俗稱的尾勁
2.2022年金手套得主是王威晨,但把劉基鴻擺進來看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數據
出賽數 守備機會 守備率
王威晨 101 212 0.962
劉基鴻 91 275 0.949
雖然威晨守備率比較高,但出賽數比基鴻多了10場,守備機會卻少了63次
徐樂有展示守備熱區圖,可以看到基鴻往二壘方向比威晨多了一大塊
※筆者提出,因為兄弟的SS是江坤宇,但徐樂說不是要討論這個XD
徐樂發現,主要是守備時基鴻會在特定幾球靈性的往二壘靠一點,才讓他多出了一塊熱區
※筆者認為,除了說明佈陣的重要性,也說明球場守備數據是需要被重視並量化的
若球場的攝影機可以把所有野手的移動座標及特徵都量化並記錄
教練才能依據各野手的能力來下達正確的佈陣
而實際上灼見科技的演示簡報就有相關的技術
另一位傳接球實驗室的講者主要分享對基層的硬體開發
例如用手機app就可以計算自己的擊球初速、仰角
而他們自己的實驗室也有架設量測儀器,供職業球員加強自己
大概以上,文筆不順還請見諒
下面王威晨跟劉基鴻的比較好像之前他就有秀數據給我們看過不過他那時候講是覺得各隊的守備策略不同,有的球隊想要防長打,有的球隊不想要讓球容易穿出去
因為他這次的時間比較短,講這案例的時候已經是尾聲了
12強情搜資料貼滿走道...總覺得這習慣要改不然會太依賴
作者:
cpcpao (.....)
2025-03-13 12:34:00有料
作者: joypiso (我是姑姑) 2025-03-13 12:36:00
推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