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2020年新規則季中體檢:突破僵局制、國聯DH等真的有影響嗎

作者: polanco (polanco)   2020-09-04 14:41:15
2020年新規則季中體檢:突破僵局制、國聯DH等真的有影響嗎?
大聯盟的2020年賽季非常特別,除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例行賽縮水(從162場縮減
成60場)和規則更改(不開放球迷入場、延長賽採突破僵局制、國聯取消投手打擊、雙重賽
只打7局等等),也有原本就預計在本季實施的新規則啟用,如投手上場至少得面對3名打者
(或投到該局結束)的規定。
不知大家是否會好奇,在球季已經進行超過一半的此刻,這些新規定對大聯盟造成了什麼樣
的影響?它們真的有發揮當初預期的功效嗎?現在跟著筆者以及美國知名棒球媒體「棒球指
南」(Baseball Prospectus)專欄作家Rob Mains所提供的資料,一起來檢視。(所有數據
資料截至9月2日)
沒有球迷
今年到目前為止,大聯盟所有例行賽都沒有開放球迷進場,關於觀眾席上沒有球迷對球賽的
影響,各界眾說紛紜,但真相到底如何,以下來做呈現。
去年,大聯盟9局比賽的平均進行時間是3小時6分鐘,而今年則是3小時8分鐘。因此,有人
說沒有球迷會讓比賽進行得比較快,從客觀實證上來看,並無此效果。
還有人說,沒有球迷會影響主場優勢。這一點就很有趣了。過去已有實證研究指出,主隊之
所以能比客隊佔上風,是因為裁判有時候會受到主場球迷的影響,判出對主隊較為有力的裁
定。最近就有一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報導指出,今年歐洲職業足球在沒有
球迷的情況下,主隊的主場優勢明顯比往年有球迷在場時,來得小。
那大聯盟呢?季初的時候,有部分專家點出,沒有球迷的賽事,似乎也讓大聯盟球隊的主場
優勢消失了,不過那樣的論斷好像有點言之過早。2018年,大聯盟主隊的勝率是52.8%;20
19年為52.9%;今年則為52.3%。有下滑沒錯,但這下滑的幅度非常小,並不顯著。可能是
大聯盟裁判真的有把他們的工作做好,平常就沒有受到主場球迷的影響判決,但也有可能是
因為其他原因導致此現象,總之,大聯盟今年主隊的主場優勢跟往沒有相比,沒什麼差別。
延長賽突破僵局制
這項新規定的本意是要縮短延長賽的長度,而它也確實發揮了功效。2018年延長賽的平均局
數是11.2局;2019年為11.3局;來到今年則變成10.4局。這個局數的跌幅是蠻顯著的,今年
大聯盟總共出現88場超過9局的延長賽,其中只有7場打滿至少12局(比例為8%,去年的比
例為25.2%),最長的比賽也不過13局,可見大部分的延長賽都在11局以前就能完成。
若從比賽時間來看,今年延長賽所花的平均時間,也有比往年少一點,但就只有一點點。20
18年延長賽的平均進行時間是3小時49分鐘;2019年是4小時;而今年則為3小時46分鐘。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一點是,今年整體延長賽佔總比賽數的比例,有所減少。2018年,2431場
例行賽中,有216場打進延長賽,比例為8.9%;去年比例為8.5%;今年則是8.2%。雖然跌
幅不是到非常明顯,但假如要硬解讀,或許是球隊為了避免讓突破僵局制變成左右勝負的因
素,所以想盡可能在第9局就讓比賽有個結果。
雙重賽日的2場比賽各只打7局
今年因為有球隊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的情況,大聯盟必須採取積極作為提前把有潛在風險
的比賽延期,加上原本賽季就是定在非常緊繃的66天內打完60場例行賽,所以已經有非常多
雙重賽已經進行或被安排。
去年,大聯盟有33個雙重賽組合,大概佔所有賽事的2.7%,但今年,我們已經看到25個的
雙重賽組合,佔所有賽事的9.7%,漲幅相當明顯。
在這25個雙重賽組合中,有一個在7月28日舉行的雙重賽(印地安人以及白襪),於大聯盟
決定雙重賽各只打7局前就已經打完了(沒錯,這個規定並非季前就訂定,而是在季中進行
「滾動式調整」的結果),因此今年一共有24組雙重賽、48場賽事,按規定只需打7局(其
中有3場打到第8局「延長賽」才結束)。
沒有什麼懸念的,這些雙重賽所花的時間,比過去雙重賽少很多。本季雙重賽平均一場比賽
(7局賽事)的進行時間為2小時34分鐘,而去年則是3小時3分鐘。帳面上看起來時間少很多
,跌幅為16%,但要記得,這可是用「砍掉22%的局數」才換來的。
之所以會出現「砍掉局數比例,多於時間減少跌幅」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今年各隊使用投手
的數量增加。今年大聯盟非雙重賽的正常賽事中,每隊平均一場比賽會用到4.6名投手。4.6
減掉22%的結果是3.6,所以照理來說,7局比賽每隊平均投手使用量應該是3.6位,但本季7
局比賽每隊平均使用的投手量是3.7人。
今年各隊在球員名單擴大到28人的情況下(季初為30人),更加頻繁更換投手,在7局的比
賽中也是如此,甚至還更明顯。舉例來講,8月25日天使和太空人的雙重賽第2戰,太空人就
在7局的比賽中使用了8名投手。因此,即便7局比賽確實讓比賽縮短,但縮短的程度其實並
不如大家想像中那麼大。
國聯改採指定打擊
在國聯今年「暫時」改採指定打擊制前,他們並非完全沒有使用指定打擊的機會,每年仍有
少部分在美聯主場舉行的跨聯盟賽事,會用到指定打擊。從2011到2019年,國聯指定打擊的
攻擊指數,比美聯指定打擊少了0.062。
因此,長年下來看,美聯球隊指定打擊的表現,大多都比國聯指定打擊好,這一點很好理解
,因為美聯建隊的過程中,會思考到指定打擊人選的安排,而國聯則不會。本季國聯雖然也
採指定打擊,但這規定是到球季快開打前才訂定的,所以國聯今年季前在組建球隊時,也沒
有特別為指定打擊去做設想,故一般外界預估,本季國聯指定打擊的成績,也會比美聯差。
在季中的階段,結果顯示確實如此,國聯指定打擊的平均攻擊指數為.722,而美聯指定打擊
則為.741,不過兩者的差距,並不比往年平均來得大。前面提到,從2011到2019年,兩者的
差距是0.062,但今年只有0.019。今年美聯指定打擊的攻擊指數,是該制度建立48年以來的
第14低,算處在低潮,而國聯的數字則可被歸類在過去10年來的高水準,所以兩者差別才會
大幅縮小。
由此可見,今年國聯指定打擊的表現,其實沒有跟美聯指定打擊差太多,更改制度後,兩聯
盟之間的相似程度又更高了。
投手至少得面對3名打者(或投到該局結束)
這個規定是當初本來就預計在2020年實施的新規則,而非新冠肺炎所帶來的轉變。它的目的
是減少局內換投的次數、減少「一人左」和「一人右」投手的使用,希望能增加賽事節奏、
縮減比賽時間。
不過這規定並不是真正的讓所有投手都至少面對3名打者,才能被換下,因為規定內文中也
有提到,只要投手投到那局結束之後,下一局就可以換上新投手。所以本季還是有不少投手
累積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出賽機會,也還是有所謂一人左、一人右的使用狀況。
整體來看,投手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出賽次數,確實有減少,但不到「瀕臨消失」的地步。
去年,大聯盟有2429場比賽,其中有至少1名後援投手面對不到3名打者的比賽,就有2163場
,比例為89%;今年522場比賽中,符合前述條件的比賽只有312場,比例為59.8%。天使隊
的Hoby Milner就還是保有一人左投手的特色,本季出賽11場,其中有6場面對的打者數不及
3人;馬林魚的James Hoyt則是具一人右的特色,本季出賽13場,其中7就有場他面對的打者
數不到3人。
(撰文:李秉昇)
https://bit.ly/356a83E
作者: scatman (A-Hi)   2020-09-04 14:49:00
突破僵局&DH觀看體驗差很多 希望繼續保持
作者: granturismo (NSX-R)   2020-09-04 14:51:00
最討厭投三人 根本坐等傷害擴大
作者: ph49 (如果不是你我依然是我)   2020-09-04 17:06:00
一直亂改,引進和局制比較乾脆季末同分加賽決定名單更刺激
作者: saiulbb (Becky♪#是我的拉!)   2020-09-04 18:10:00
謝謝分享 現在還是覺得一人左右改太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