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CPBL培養先發土投的環節哪裡出了問題?

作者: homer00 (肥宅鄉民)   2019-11-14 05:49:57
※ 引述《barry610171 (小小羊)》之銘言:
: 中職主要三個環節都不太好
: 1.好手都出國: A級以上的好手都先被日韓挑走剩下一些
: 完成度低或者天花板低,不過近幾年有留住人的趨勢
: 2.再來教練能力有差:普遍都不太會養投手,不然就是養到一半就拉到
: 一軍Rush,因為身體素質不夠,很早就進入傷兵輪迴
: 3.中職對戰環境:一軍對戰次數過於頻繁,打線又趨近完整
: ,經驗不足的土投常常被炸到失去信心,沒耐心的教練寧可用洋將投一休四
: 來追求戰績,土投很早就轉去當牛棚投手
(1) 先假設一下下2., 慢慢改善了:
球團們都換成大公司, 本比較厚比較耐燒一點, 高層也有遠見
管理階層開始有好好的SP養成計畫, 對潛力新人會做球數和健康的控管
養成組的教練們壓力比較小, 讓選手進來好好打底基礎
先讓手臂休息, 循序漸進增加手臂強度, 習慣職業的球季週期,...etc.
(2) 也假設一下3., 慢慢改變了:
為改善投打平衡, 聯盟採取合乎標準但大幅降低彈力係數
提升球場品質, 降低各球場對守備的影響
不排除引進電子好球帶, 看能否降低人為因素對好球帶判決的影響, 影響投打判斷
延長賽規則改成只打10局(舉例), 或像以前限定比賽結束時間, 來減少牛棚消耗
(3) 那麼回到1., 感覺還可以再討論:
S級和A+級的投手人才, 被國外簽走,
但若在美日職, 卡不贏本地人, 不被放在SP的養成藍圖內, 最後被丟去當牛
是否對台灣成棒的國際賽競爭力, 是蠻傷的一件事情?
舉王維中的例子,
他2018以前在minor曾當SP養, 最後慢慢變成當RP; 2018在韓國當SP還能投均速145+
2019回到MLB, 為了卡25人名單, 只能繼續回去當RP, 短局數催94+, 來維持壓制力
再舉胡智為的例子,
在美職體系一開始也當SP在養, 後來拉上去之後, 角色定位好像也慢慢偏RP
球員去美職, 競爭太激烈, S級才有機會活下來 (ex.老王, 金鶯的殷仔)
A+級也許可以摸到邊, 但可能不長久, 或是只能轉成RP卡位子
去日職, 卡個洋將身分, 日本投手材料多, 能在一軍倖存下來的都有一定水準
近年能以SP身分卡位站穩的好像也只有殷仔
我想討論的是, 假設國內的環境能夠留住&養成人才, 即使A+級就好,
也許國內環境就是多幾個全盛時期 陽建福/林恩宇/嘟嘟/... 等級的優質輪值
以國家的角度, 國際賽時期就是多幾個SP的人選
而整體投手素質提升, 均速提高, 控球變好, 也是在改善打者養成環境
職業賽事, 養出表現穩定的明星SP, 觀眾就會有期待感, 喜歡看, 就會想進場支持
國內投打互相提升, 雞生蛋, 蛋生雞
扣除WBC, 其他的一級賽事不就是各國本土職棒的比拚, 外加動員MiLB的能力
單純以國際賽的角度來看, 本土SP的養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作者: s6525480   2019-11-14 07:30:00
真是對不起你努力打一大篇想了一想 牡蠣迷不除 到時還不是又要承認選手進步不過從打者換成投手還要在那敝帚自珍 這個關機那個關機 不打就沒有輸
作者: barry610171 (小小羊)   2019-11-14 09:29:00
上大聯盟轉RP其實回台灣還有機會繼續當先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