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jjSam69 (小笨蛋)》之銘言:
: ※ 引述《Aatrox (the Darkin Blade)》之銘言:
: : 名次 球隊 場數 平均觀眾數 27年平均人數 成長率
: : 1 Lamigo桃猿 48場 7505人 7590人 ▼1.12%
: : 2 中信兄弟 51場 5635人 7142人 ▼21.1%
: : 3 富邦悍將 46場 4597人 4280人 ▲7.41%
: : 4 統一7-ELEVEn獅 47場 4324人 4475人 ▼3.37%
: : 資料來源http://zxc22.idv.tw/
: 其實桃猿才需要警惕吧!
: 今年有機捷通車及全年戰績大幅領先的 兩項利多
: 結果票房不升反跌 實在說不過去
其實單純看升降很容易被誤導,因為這忽略了整體環境的因素。
這是卡好網站的資料,可以看出來今年整體(已賽194場)與去年全年240場比起來,
進場人數下滑 6.03%。
而今年和去年同期比也可以看到場均下滑 6.49%。
這表示今年進場的情況不若去年好…
但即使如此,也只差 6.5% 而已。
至於這系列文要釘的中信兄弟,要說差嘛…也還有聯盟整體平均左右的進場人數。
可以看到中信跟聯盟整體的平均值及標準差(分散程度)差不多,
所以畫成常態分佈圖也幾乎合聯盟整體重疊。
※圖片是以稍早(已賽190場)時的資料模擬計算。
這張圖看得出來今年猴子還是很有底氣的。
爪爪即使跟去年比有衰退的跡象,但還是在聯盟平均值。
喵喵的話集中程度較高(進場人數穩定),也多少印證了板友的印象:
喵喵戰績跟進場人數或許有某種程度的脫鉤,
不過就「集中程度高」這件事情來看,這對經營層來說是好事,
因為「可預期」的收入(收益流)會比較穩定,
只是流量還有進步空間而已。
而職業球隊的收益除了進場之外,週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
統一獅商品銷售大躍進 蘇泰安:今年成長60%以上
http://sports.ettoday.net/news/1004011
統一獅今年主場票房觀眾人數下滑,但商品銷售大幅成長,
統一獅領隊蘇泰安表示,今年商品到8月為止,成長了60%,
票房要在9月的北部4場主場打完之後,有成能從負變成正成長。
=====
剛好是今天的新聞,所以看得出來喵喵在週邊這一塊也在急起直追,
而且喵喵之後還會有可以當看板的雙傑、雙重,
都是有潛力可以成為職棒明星,這對於票房又會有額外的加分作用。
或許喵喵「現在」進場人數不算亮眼,
但或許蘇領隊可以另闢蹊徑創造更多收入來源,甚至帶動進場人數也不一定。
至於邦邦…或許今年比較掙扎吧?
除了進場人數比較浮動之外,平均值表現也是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不過說老實話,人家才第一年而已,不用那麼嚴苛~
: 還是邦邦最爭氣了 儘管戰績不佳 且在整體中職觀眾下滑的情況下
: 還能保持近8%的正成長 真是不簡單
單純看百分比的陷阱在於,會很容易忽略「絕對值」的影響,
而且可能會誤判各個球團的經營目標
邦邦
4280 -> 4597 +317(7.41%)
猴子
7590 -> 7505 -85(-1.12%)
邦邦跟義大最後一年比成長 317 人值得鼓勵,
但猴子場均降 85 人也是可以接受。
因為邦邦今年目標應該算是要建立基本盤;
而猴子則至少要維持進場的高水準,
再來看有沒有辦法把進場人數更集中一點。
不同的經營目標,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向。
: 如果之後戰績好起來 觀眾人數勢必能夠「超象趕猿」的
: ~富邦悍將硬梆梆 象獅桃猿軟趴趴~
季初少主把邦邦的基本盤定義在 5,500人左右
=====
【壹週刊】 客氣低調 富邦蔡承儒有時國產車代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29/1086488/
蔡承儒也提到:「球隊至少5年才能損益平衡。」
由於富邦是第一年經營職棒球隊,雖然先前一定都會有預估值,
但很難知道結果會如何,因此希望第一年可以有5500人次的水準。
=====
目前邦邦要頭疼的是,如果把主場全部排在目前場均 5,000 人的新莊,
那麼勢必要放棄場均 4,500 人的澄清湖。
在新莊全主場的情況可預期場均不會到 5,000 這麼漂亮的數字,
屆時今年場均 4,500 的澄清湖就會變成經營層心中的基準……。
當然澄清湖能夠衝到 4,500 跟主題、假日票房有關就是了。
回過頭來看爪爪,今年跟去年比雖然場均差了不少,
但如果看到「最近5年」的資料,
或許可以說「今年其實沒有那麼差,是去年太猛」 XD
這是爪爪稍早(已賽51場)的同期模擬曲線,
可以看出今年(藍色)的曲線其實大概跟職26年差不多,
雖然比兄弟象最後一年(綠色加粗)稍差,但還是比職25要好。
而去年(職27)其實就真的是突出。
會造成這種現象要很單純地歸因到某個因素,或許是不公平的。
因為今年爪爪戰績差、看板人物表現不如去年、傷病影響、換行銷公司……等,
這之間的關係或許不是單純的某項因素就決定一切,而是「加乘」起來的結果。
無論如何,人數衰退幅度較大是一個警訊,就看球團要怎麼操作了。
最後要說,每一個球團都有自己的功課,
這種數據只是讓我們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what),
至於更詳細的「為什麼會這樣」(why so),
可能還要參考CRM系統的購票紀錄、
以及球迷團體的焦點訪談…等加入更多市調方法才會比較接近真實情況。
總之,對身為球迷的人來說,多進場就對了!(好虛的結論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