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一個不把看棒球比賽當生活一部份的社會 …

作者: tomashsue (onlyone)   2008-07-23 03:26:03
我個人以為,棒球比賽要能夠職業化,跟觀賞職業運動能不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有絕對的關係。
過去職棒風行的時候,不要說學生瘋(那個時候同學只要帶個民生報到班上,基本上
幾乎是全班傳閱),連路邊攤都迷,但現在呢?
問問你生活周遭的人,有幾個人在看職棒的,或說,有幾個人真的有在關心棒球的
在職棒風行的時候,觀看跟討論職棒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但現在呢?
如果台灣是一個真的很重視,喜歡棒球運動的社會,不會國際賽事在台灣開打的時候
除了中華隊有參賽的,以及重要的名次爭奪賽(基本上要到冠軍戰才有),
有多少人到球場看比賽?
我們真的喜歡棒球比賽嗎?還是只喜歡有中華隊,或是自己支持球隊的比賽?
上面那個「只」,是真的「只」歐,就真的只有上述兩種情況才會去「看球」
但是不太會用一種純「觀賞」的角度去看比賽
這就是台灣社會對待棒球的方式吧,觀賞棒球比賽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生活方式
他不會是我們生活裡面一個普遍的,可能的休閒選項,職業化的運動,他不可能只靠
熱情與忠誠,他必須讓所有的人,都成為可能的潛在客源,也就是讓所有的人,都可能
在閒暇的時候,願意花錢進場觀賞球賽,這可以是他的休閒生活,不必激情,不必忠誠,
就只是想去看場球而已。
當然,看比賽很難不激動,要不激動看久了真的也沒有意思,所以慢慢會有特定的支持
對象,然後會有一種很特殊的參與感,很特別的忠誠度,
但重點是,你得先把他吸引到球場來看球才行
台灣過去棒球比賽能夠得到社會上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的關注,幾乎全部依靠國際賽
但基本上也得要讓大家覺得會贏才行,台灣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奪銀之後,直到2004
年才重返奧運,在這之中,簽賭案的爆發讓職棒人口大幅跌落,同一時間,台灣的國際賽
打的也很差,我記得有一年不知是洲際盃還是世界盃,中華隊還拿到13名的名次
那個時候,我身邊的人,不要說關心職棒,連國際賽他都不太在乎
這個社會對待棒球運動的重視,到底是依靠什麼當基礎??
說穿了,不就是勝利感嗎?一種包夾了愛國心的社會集體參與活動
看棒球比賽,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社會動員,一種集體動員,但他,不是一項休閒,
不是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
這種熱情的來源,在職棒剛開始的時候,曾經很好的轉化到一種休閒生活模式上
很多人都寄望,對於國際賽的熱情,可以轉化到對職棒的熱情,他在過去曾經可以
他在2000年世界盃的時候也可以,為什麼以後不可以?
很抱歉,這是不可能長久成功轉化的運作模式
因為職棒畢竟是職棒,他不是攸關國家榮譽的國際比賽,他是一種商業活動
一種休閒生活的選項而已
一個職業,商業活動的組織,他自己不想盡各種辦法,把這相商品推銷出去
把對這種商品的消費,轉化成對相當程度的客源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消費
他自己是否有去思考過,他這項商品賣的是什麼?他能夠怎麼賣?
如果他需要開發新的產品(球星),他應該怎麼去培養、發掘、包裝與行銷?
如果這項商品,他本身跟顧客的忠誠對是有絕對的關係,那他應該怎麼樣去維繫
這個忠誠度?
還有,他應該怎麼去分析他的客源,哪種年齡層的客源,哪種薪資水準的客源,
因為他龐大的消費能力,是他應該強力推銷的對象?如果顧客源主要組成都只是學生
那這些人又如何有辦法是穩定且有足夠財力負擔這種休閒生活的消費群?
更重要的是,社會一直在變,人們的喜好也一直在變,人們能夠選擇的消費項目變多的
時候,他又要如何去應付這項挑戰,使人們持續的願意把觀賞職棒當成一種固定的
休閒模式?
上述的問題不是只有台灣的職棒會遇到,日本、韓國、美國都一直遇到,但他們會想辦法
去面對,去克服。
如果一天到晚只想說,透過國際賽式的成功,可以把球迷從國際賽轉移到職業賽
這種想法真的是太一廂情願,因為看國際賽,跟觀賞職棒,其基礎點從來就不一樣
我不知道我們的中職到底想過這個問題沒有?
我是一個過去曾經消費過的顧客
但後來我對這項商品失望,就不太願意去花錢、花時間消費了
但是就算我曾經願意花錢與時間去消費的時候,我也常納悶,我身邊的人,
有多少人願意跟我一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