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音效書│PACO音樂繪本(3)韋瓦第、莫札特

作者: pond520 (野江琉)   2017-09-05 12:19:14
PACO et Vivaldi (帕可好愛韋瓦第)
Author:Magali Le Huche
法文ISBN13:9782070591213
中文ISBN13:9789865730727
PACO et Mozart (帕可好愛莫札特)
Author:Magali Le Huche
法文ISBN13:9782070591206
中文ISBN13:9789865730734
PACO系列繪本繼出版了四種音樂類型故事之後,
一年後的續集以知名音樂家為主題:韋瓦第和莫札特。
雖然不是套書控,對帕可的喜愛讓我無法抗拒集好集滿的誘惑,
仍是將兩本續作補上書架。
封面設計值得多關注兩眼:韋瓦第和莫札特的動物造型,都抓到精髓了!
書的上端兩角,也分別用貢多拉船及五線譜來框景,畫龍點睛。
圖文網誌: http://noellu.pixnet.net/blog/post/47454372
因為已經擁有以韋瓦第的《四季》為主題的
《Story Orchestra: Four Seasons in One Day》,沒有馬上入手Vivladi這一本。
PACO也收錄了三段節錄自《四季》的音樂,感覺上重複性有點高?
但在經典作品之外,PACO廣介了韋瓦第其他領域的作品,如宗教音樂、歌劇等,
雖不深入,卻能拼湊出韋瓦第較為完整的音樂風格形象。
對於小小讀者來說,也算是認識韋瓦第很好的入門。
熟悉了書中的音效之後,再放完整曲跟寶寶一起欣賞。
若是大寶寶,還能說說舞台背景和音樂家的故事,就算是賣弄氣質也有幾分像。
Paco et Vivaldi
韋瓦第(1678-1741)是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還是一位神父。
出生於威尼斯,是故此書若不以威尼斯為舞台,似乎也很難服眾。
協奏曲、聖歌和歌劇都是他的專才,作品多產的他,光是協奏曲就有五百餘首。協奏曲,
尤其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季》,
第一頁就以《四季》中的樂章—秋為始,喚起大家對韋瓦第的印象。而這乘載著貢多拉船
的運河風光,同時也展現威尼斯水都的形象。
Vite, il faut que je me trouve un déguisement!
Enzo lui fait découvrir une boutique incroyable.
快!我必須找到一個喬裝配件!
Enzo帶他找到一間驚人的店。
世界三大嘉年華會之一的威尼斯嘉年華會,也就是俗稱的面具節,絕對有不亞於「水都」
這封號的知名度與魅力。
寫出敘事詩版本的《唐璜》的英國詩人拜倫曾這麼讚嘆。
始於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前2個禮拜,
結束於懺悔節(Shrove Tuesday),約莫在每年二月中旬前後喧鬧十餘日的面具節,
由來是因為復活節的四旬齋節期間,教徒們禁止吃肉、喝酒等娛樂,
於是他們將齋戒期的前十天訂為嘉年華會。
隨處可見打扮華麗、配戴著炫目面具的男男女女,
無論平民貴族都能隱藏在面具之後,不受身分拘束,盡情享受歡愉。
穿梭在威尼斯中古世紀的建築之間,
遊客們能感受穿越時光的特殊體驗和角色扮演的樂趣。
Paco來到面具節,自然要先準備一下行頭才是。
這裡配的曲子是D大調雙小號協奏曲。
曲子的結構和《四季》一樣,是韋瓦第所奠定的「快—慢—快」三樂章協奏曲型式。
響亮而輕快的兩支小號和聲與弦樂交錯較勁。本曲的雙小號也常被編制為兩支雙簧管。
威尼斯的中心聖馬可廣場,也是面具節最熱鬧的地方。
聖馬克廣場雖然位在市中心,但因威尼斯特有的水路系統,
而沒有一般廣場交通混雜的現象。國家的四周的建築都是文藝復興風格,鬧中取靜。
拿破崙曾讚譽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以《四季》協奏曲的春為背景,跟寶貝一起找找看Paco和導遊Enzo在哪裡吧!
畫面中央,在高聳的聖馬可鐘樓左邊,那有著五座圓拱門和哥德式尖塔的教堂,
就是Paco接下來要參觀的地方。
穿過廣場水洩不通的人群,Enzo帶領Paco來到這座世界知名的教堂之一: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縱使《四季》如此經典而知名,我們不能不提及韋瓦第的宗教音樂作品。
從小跟著父親在教堂演奏小提琴的他,25歲就取得神父資格,
有許多作品是為了在教堂演出而創作。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 RV 621)來自中世紀的詩歌,
無數音樂家都曾為這首詩歌譜曲。
歌詞內容描繪了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聖母瑪利亞佇立仰視著的悲痛哀情。
這裡節錄的是第九段也是最末段的《Amen》,弦樂烘托著莊嚴而哀傷的歌聲。
里亞托橋,是橫跨威尼斯大運河的四座橋樑中最古老的一座。
本來設計為可開合以利船隻通行的木橋,因為腐朽問題,
加上曾因負荷不了賞船的群集人潮而倒塌過,終於以白色大理石改建。
文藝復興風格的外觀,中央拱門連接橋身斜下至兩端,搶眼而又典雅。
兩邊設計為比鄰的商家以增加租金收入,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就是以里亞托橋及其周邊為舞台背景。
里亞托橋也是欣賞大運河風光的絕佳地點。
貢多拉船和水上巴士來回穿梭,兩岸建築繽紛絢爛,入夜後華燈初上,
倒影幢幢、波光熠熠更是醉人。
搭配《C大調曼陀林協奏曲》,弦樂的熱烈合奏與曼陀林的明朗獨奏交錯循環,
彷彿廣視壯觀的水道景緻、細看義大利式的酒酣耳熱。
不過音效節錄的部分僅有合奏,建議找來全曲,或至少第一樂章聆聽,
肉體到不了,精神可以先雲遊一下。
Paco也造訪了鳳凰歌劇院,這晚演出的正是韋瓦第的三幕歌劇《葛莉賽妲》。
韋瓦第往往被歸類為器樂曲作曲家,因為非凡的器樂曲創作成就,
稍稍掩蓋了他在歌劇方面的貢獻。
其實他在1713~1741年間創作了大量的歌劇作品,目前經過考證的有五十部之多,
葛莉賽妲是在1735年首演於威尼斯薩繆爾劇場。
葛莉賽妲是西西里國王古提耶羅的皇后,
因為貧窮牧羊女的背景,讓這段婚姻備受臣民反對。
國王將兩人生下的女兒康絲塔薩送到普利亞交由克拉多王子扶養長大,
並對外宣稱女兒已經死亡。
因為西西里的叛亂,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表面宣稱廢除葛莉賽妲,
並承諾迎娶新皇后,其實內定的皇后就是他的女兒:身在普利亞的康絲塔薩。
但康絲塔薩愛的是克拉多王子的弟弟羅伯特。
同時,回到老家的葛莉賽妲被大臣奧托尼瘋狂追求,她嚴正拒絕。
即使國王答應在迎娶康絲塔薩之後,讓葛莉賽妲嫁給奧托尼,葛莉賽妲也寧死不屈。
她的忠貞與真誠感動了國王與臣民,國王便將她帶回復位,
並揭露康絲塔薩的真實身份,讓她與羅伯特結婚。
《風雨飄搖》(Agitata da due venti)是《葛莉賽妲》第二幕中的一段詠嘆調,
簡言之,就是抒情的獨唱曲。
康絲塔薩明白自己的真心,卻不願背叛對國家與王室的忠誠。
她唱了這首風雨飄搖,將自己比喻為遭遇海難的舵手,面對狂浪暴風的忐忑與內心煎熬。
韋瓦第簡直把女聲當作樂器在處理,
超過十度的連續跳音跟華麗流轉如珍珠一般的連綴音符,像極了提琴的樂音。
義大利的次女高音巴托莉(Cecilia Bartoli),
以高超的歌唱技巧與獨特音質詮釋出康絲塔薩外在與內在夾擊的波濤洶湧。
也因為她反其道而行,大膽地錄製了一張非主流歌劇的韋瓦第專輯,
不僅闖出一片天,也讓韋瓦第以及巴洛克時期的歌劇重新上演,形成新的風潮。
最後有音樂家的生平簡介,被面具節的觀光客包圍實在好歡樂。
當然也少不了曲目列表。若想進一步了解,都可以搜尋作延伸聆聽。
Paco et Mozart
從1982年開始,每年的6月21日,巴黎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都會熱鬧展開。
不管在各區的街頭、廣場、花園、庭院、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甚至皇宮城堡,
都有職業或業餘的各路好手演出,用各類型音樂風格和節奏來撼動聽眾的全身細胞。
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土耳其進行曲》(Alla Turca),
一般認為莫札特是在1778年創作於巴黎。好適合作為開場曲。
來自《A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K331》的第三樂章,聲繪土耳其管樂團巡遊時的演奏。
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觀Paco的房間。看見房內擺置的各種樂器,Paco果然對音樂熱愛有加。
等一等,別急著翻頁,有沒有發現許多前幾本的梗呢?
牆上的相框、唱片和掛飾都是Paco過去音樂之旅的回憶呢!
請寶貝找找看,藏在前作的哪裡?
這一集的舞台是巴黎,莫札特(1756-1791)雖是奧地利作曲家,
出生於薩爾茲堡,卒於維也納,其實與巴黎有一段淵源。
大家對其「音樂神童」的封號應該不陌生,天賦異稟的他三歲就彈琴、四歲開始作曲,
六歲跟著父親周遊歐洲各國宮廷表演,吸收了不同的音樂元素,
並將它們融合成自己獨有的風格。
透過父親安排各地的表演邀約,莫札特在歐洲聲名大噪,
12歲就被大主教任命為樂團首席。
然而五年後大主教逝世,新上任的雇主不滿他經常出走,並限制他只能為宗教創作,
兩人關係逐漸交惡。同時,他與知名音樂家海頓也結為好友。
海頓、貝多芬與莫札特被後人並列「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21歲的莫札特和母親離開奧地利,然而找工作四處碰壁,
隔年三月移行至巴黎,也不像巡迴表演時受到歡迎,母親甚至病逝於此。
遭受莫大打擊的莫札特,透過音樂表達心中的哀慟與對母親的思念。
他畢生的作品大多明朗輕快,少有陰鬱的小調,
但同年秋天他就寫了兩首被認為是緬懷母親的代表作:
《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以及《A小調鋼琴奏鳴曲》。
Paco和Fonzy合奏的曲子就是前者。
另一首不能不介紹的作品:《小星星變奏曲》(Ah, vous dirai-je, maman)。
原文直譯的意思是「啊,媽媽請您聽我說」,其實不是莫札特原創的作品,
乃取材自當時在法國流行的情歌。
歌詞內容在說情竇初開的少女,開不了口向母親訴說有情人追求的心事。
後來改編成童謠,變成小孩子因為不服父親的管教而向母親訴苦,非常可愛。
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小星星》歌詞,
則是來自英國詩人Jane Taylor出版於1806年的詩《The Star》。
《啊,媽媽請您聽我說》童謠歌詞試譯
啊,媽媽請您聽我說
是什麼造成我的折磨
爸爸要我講道理
像大人一樣成熟
我說糖果
比道理好得多
這部變奏曲為包含13小節的鋼琴獨奏,第一節就是我們從小唱到大的主題旋律,
後面12小段都是變奏。
因為改編自法國歌謠,一直被認為創作於莫札特駐留巴黎的1778年。
但後來又有新的證據指出應該是在離開巴黎三四年後才寫的,尚未有定論。
總之這首《小星星變奏曲》跟法國有切割不了的淵源是肯定的。
而小星星的歌詞跟曲名都發生在莫札特逝世後,
是故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這個「俗名」呢!
除了彈奏《小星星變奏曲》的小鄰居,這一頁的繪圖,也可以觀察到許多法國日常:
做蛋糕、接吻的情侶、麵包店、露天咖啡座....
這段曲子取自莫札特12歲時寫的歌劇《巴斯第安與巴絲蒂安娜》,
中文譯名為「可愛的牧羊女」。
故事內容在說這對少男少女受到魔法師的指點,明明情投意合卻欲擒故縱的曖昧過程。
對一個只剩老夫老妻生活的媽媽來說實在太幼稚(酸葡萄),這裡就不贅述了XD
從裝扮可以看出公園裡喬裝的男女正是在飾演巴斯第安與巴絲蒂安娜呢(怎麼好繞舌)!
雖然我不懂歌劇,光聽這第一幕的音樂還真不敢相信是12歲的小男孩能寫出來的!
我都不知道12歲的自己在做什麼了。如此天賦異稟,無怪乎自小便聞名遐邇。
這儘管年幼的作品,在聲樂、弦樂與戲擬的寫作技巧都有一定的成熟度,
已經埋下莫札特未來在歌劇方面卓越成就的種子。
莫札特窮途潦倒地回到故鄉任職,再度受到父親與大主教牽制。
直到1782年,他辭職前往維也納才又能自由創作。
英年早逝的他,在短暫如煙花綻放的生命中留下了六百餘首作品,
畢生遭受的挫敗與苦痛,滲透他的心智成為打磨的金石,讓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完美。
晚年的莫札特過著抑鬱不得志、貧病交迫的生活。
1791年3月,他受託為一齣德語歌劇譜曲,就是家喻戶曉的《魔笛》。
7月又接了《安魂曲》(RequiemK.626)的創作委託,趕寫另一部歌劇《狄托的仁慈》。
9月,《魔笛》第一次首演就造成轟動,但莫札特仍日以繼夜地趕工,
他本來已經孱弱的身體狀況根本不堪負荷,他也感覺到,
《安魂曲》也是自己不久於世的暗示。
同年12月莫札特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魔笛》也成了他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他的遺孀康絲坦茲擔心拿不到《安魂曲》的酬勞,
要求莫札特的學生依照總譜指示將剩餘部分寫完。
《安魂曲》的幾個片段中,唯二有完整寫完的只有開頭的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以及垂憐經《Kyrie》。
Paco和Fonzy在教堂裡聆聽到的音樂片段就來自《Kyrie》。
作者的選曲對於小細節毫不馬虎呢!
莫札特走到人生盡頭所完成的歌劇作品《魔笛》,至今仍是傳唱不已的經典。
當時委託他製作的,是設在維也納郊外讓中下階級聆聽流行歌劇的劇院。
在義大利語歌劇當道的當時,莫札特曾在1782年突破傳統,
寫下第一齣德語歌劇《後宮誘拐》,也獲得革命性的成功。
一直很想再寫一部德語歌劇的他,也絲毫不介意作品不是讓達官貴人聆聽,一口答應。
《魔笛》可說是他在多國遊歷所吸收的經驗的集大成,
每個角色都具有豐富而生動的音樂性。
尤其是配角與反派的歌曲,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從不沾歌劇,也該聽過這首夜后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由於夜后的花腔女高音部分難度極高,常被認為是決定《魔笛》演出成敗的關鍵。
本書還收錄了其他莫札特的名曲,
像是第25和第40號交響曲、G大調第13號小夜曲......等。
說曲名太有距離,不如找了完整曲洗耳恭聽,直接感受莫札特音樂中的純粹與真善美吧。
你會發現,很多旋律其實你早就認識了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